中药治疗癌痛

中药治疗癌痛

一、癌痛的中医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龙,杨佳,邓海滨,蔡玥娇,徐振晔[1](2021)在《基于CiteSpace分析针灸在治疗癌症疼痛中的应用及研究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整理研究针灸治疗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数据库收录1988年10月—2020年12月有关针灸治疗癌痛的文献,依据纳入标准筛选后导入Cite Space软件,总结年度发表趋势,绘制机构、作者、关键词的共现图谱,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根据突现词总结研究前沿热点情况。结果同检索共纳入文献505篇。1988—2007年每年的发文量仅为个位数,从2012年开始发文量逐渐增多,2016年以后发文量快速攀升,但年发文量并不稳定。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辽宁中医药大学和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作者合作网络中发文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是高宏、付嘉诚、卢晓婷等团队;中心性最高的关键词为癌性疼痛、癌痛、癌症疼痛;关键词聚类分析共得到疼痛、奥施康定、癌痛等10个聚类,分析表明网络社团结构显着,聚类结果合理; 2017年以后研究前沿热点逐渐集中在电针、肺癌、生活质量、腕踝针、镇痛方面。结论针灸治疗癌痛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机制研究不断开展但需深入,作者、机构间的合作有待加强,近期研究发展趋势集中在电针、肺癌、生活质量、腕踝针、镇痛方面。

李菁,李丹云,綦向军,莫嘉浩,廖梦颖,李跃军,陈壮忠,林丽珠[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消化系统癌性疼痛治疗方剂组方规律》文中提出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消化系统癌性疼痛治疗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并整理《肿瘤方剂大辞典》《肿瘤良方大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等资料中所收录的消化系统癌性疼痛治疗方剂,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9进行频次统计、IBM SPSS Modeler 14.1版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R4.0.2版软件中的arules以及arulesViz包对不同配伍原则下关联规则进行可视化、IBM SPSS Statistics 25版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结果共纳入消化系统癌性疼痛治疗方剂123个,涉及中药304种。使用频次≥10的中药共33味,功效以活血化瘀、补虚、理气为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共得到药对关联规则26条,以陈皮→木香药对的使用频次最高,3味中药药组关联规则14条,以乳香+没药→冰片的中药组合应用最多,关联规则可视化网络提示乳香-没药药对关联性最强;聚类分析得到10个中药组合;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2个公因子,载荷系数最高中药的依次为莪术、乳香、三棱、没药。结论古今医方治疗消化系统癌痛呈现以行气止痛、活血化瘀为主,扶正补虚、抗癌解毒、化痰祛湿为辅的组方规律,与癌性疼痛的核心病机相符。

邓福华,邓天好[3](2021)在《基于文献计量的针灸治疗癌痛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借助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在文献调研和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针灸在癌性疼痛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1990—2020年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研究文献的主要研究机构、期刊来源、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相关研究的科学分布及热点主题内容,探讨国内外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的发展态势和挑战。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总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均位于第一,但篇均被引频次偏低。国内外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针灸对癌痛的管理、与止痛药的对比研究、针灸与膏剂、热疗、艾灸联合治疗研究等。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摸清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的发展脉络,把握学科发展前沿,提升针灸在癌性疼痛领域的创新能力,对拓展针灸在癌痛中的应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郭志远[4](2021)在《加味独活寄生汤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脊柱转移癌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评估加味独活寄生汤联合阿片类药物对于脊柱转移癌癌痛患者止痛、改善生活质量等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科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脊柱转移癌癌痛患者7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5例,治疗组35例。对照组单纯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q12h,7天一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独活寄生汤。若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爆发痛予盐酸吗啡注射液解救。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疼痛缓解率、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爆发痛次数、生活质量评分、中医临床疗效评分、镇痛满意度、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完整随访。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种、疼痛程度、NRS评分、KPS评分等项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疼痛程度:两组患者滴定后NR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NRS评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7±0.74分VS 1.53±0.82分P=0.031)。治疗前与滴定后NRS评分差值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结束NRS评分差值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滴定后与治疗结束NRS评分差值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0.86±0.51分VS 0.57±0.68分P=0.034)。2.疼痛缓解率:阿片类药物滴定后,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治疗组90%,对照组83.3%。治疗结束治疗组总有效率96.6%,对照组93.3%。分别对两组在滴定后及治疗结束的疼痛缓解率相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差别均无统计学差异。3.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使用情况:治疗结束两组日剂量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滴定后与治疗结束的日剂量两者差值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14.33±11.35mg VS7.00±14.42mg P<0.05)。治疗结束羟考酮缓释片剂量变化的人数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爆发性疼痛次数:两组治疗结束就爆发性疼痛次数而言,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0.13±0.35次VS 0.53±0.82次P=0.041)。5.KPS评分:两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68.67±8.60分VS 63.67±9.28分P=0.037)。治疗前与治疗后KPS评分差值具有统计学差异(22.67±7.40分VS 17.00±6.51分P=0.004)。6.镇痛满意度:治疗组93.3%,对照组73.3%,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6)。7.中医临床疗效评分:治疗组有效率90%,对照组为60%,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有效27人VS 18人P=0.031)。8.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两组治疗结束不良反应相比较,便秘症状及等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8)。观察期间两组患者安全指标均正常。结论: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加味独活寄生汤治疗脊柱转移癌癌痛,不仅可以缓解疼痛,提高疼痛缓解率,减少阿片类药物剂量,而且可减少爆发痛次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镇痛满意率,改善中医证候,可改善阿片类药物导致的便秘症状。

张巧艺[5](2021)在《自拟中药方膏摩预防癌痛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所致的便秘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服用阿片类药物的癌痛患者预防性使用自拟中药方腹部膏摩,观察癌痛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后便秘的发生率、第一次便秘出现的时间及便秘的严重程度,评估本方案在临床治疗中的疗效,为进一步探讨中医预防癌痛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opioid induced constipation,OIC)的有效方案提供初步临床疗效评估。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均采用盐酸吗啡片滴定3天后改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止痛治疗,根据滴定剂量确定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总用量,12小时口服一次,爆发痛时再予以盐酸吗啡片额外止痛处理。试验组:在开始服用盐酸吗啡片的同时开始加用自拟中药方腹部膏摩;对照组:在开始服用盐酸吗啡片的同时开始加用凡士林腹部按摩;观察14天,比较两组便秘的发生率、第一次出现便秘的时间、便秘的严重程度、临床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QOL)评分等。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2例病例,其中试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完成本研究共69例,脱落率约为4.1%。2、便秘发生率:试验组、对照组的便秘发生率分别为45.71%、7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更能降低OIC的发生率。3、第一次便秘出现的时间:试验组由于所取样本便秘发生率未超过50%,因此只能确定中位时间:>14天,对照组中位时间:9(7.095,10.905)天;两组干预方法的第一次便秘出现时间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1);提示,两组在延缓便秘出现时间上,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便秘的严重程度:试验组出现轻度便秘9例、中度5例、重度2例,对照组轻度便秘2例、中度14例、重度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更能减轻便秘发生的严重程度。5、QOL量表评分比较:试验组治疗前14(13,15)、治疗后14(13,15),对照组治疗前14(13.75,15)、治疗后13(11,14),经比较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试验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劣势于治疗前及试验组治疗后(P<0.05),提示,两组在改善OIC患者生活质量上,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预防性使用自拟中药方腹部膏摩可有效减少癌痛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治疗后便秘的发生率。2预防性使用自拟中药方腹部膏摩可明显延缓癌痛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治疗后第一次发生便秘的时间,且可以降低便秘症状的严重程度。3预防性使用自拟中药方腹部膏摩可提高服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的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付嘉诚[6](2021)在《艾灸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轻中度癌性疼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疼痛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疼痛已被现代医学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长期的疼痛会引起复杂的疼痛综合征或中枢性疼痛,使普通的疼痛变得更加剧烈并难以治疗,会严重的影响患者躯体、心理、精神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生存质量。尽管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三阶梯止痛原则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癌痛治疗方式,但仍有部分患者的疼痛控制不理想。经多年的临床研究与实践,中医药在癌痛的治疗方面得到认可,特别是中药替代第1阶梯给药方案、延长第2阶梯给药时间已在临床应用中得到证实。中医外治法中艾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在治疗其他学科的痛症中被广泛应用,所以我们对艾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在癌痛治疗上进行探索其作用。目的:本研究对艾灸足三里、气海、关元穴、阿是穴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轻中度癌痛和单纯使用三阶梯止痛治疗进行对比,对比其疗效,评价两组疼痛缓解情况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为艾灸治疗癌性疼痛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排标准的患者按照自身意愿分入艾灸组(艾灸联合三阶梯止痛组)和西药组(单纯三阶梯止痛组),每组各纳入30例,中途脱落患者不计入纳入例数。西药组治疗采用轻度疼痛(1-3)分:洛索洛芬钠(60mg/片),一次1片,Q12H,服用7天。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疼痛变化对药量进行适当的加减。中度疼痛(4-6)分:氨酚羟考酮片(330mg/片)为代表药物,一次1片,Q12H,服用7天。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疼痛变化对药量进行适当的加减。每日不超1980mg(6片)。艾灸组治疗采用在西药组的基础上配合艾灸治疗,主穴:双足三里,气海,关元。配穴:根据疼痛部位选取相应阿是穴。7天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率、治疗期间止疼药的使用情况、治疗前后的NRS评分、KP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EORTC-QLQ)评价其疗效。所有数据的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算。结果:1.治疗后,两组对疼痛的治疗均有效,艾灸组的疼痛缓解率高于西药组(P<0.05),说明艾灸组的止疼效果更好。2.艾灸联合三阶梯止痛药物对比单纯三阶梯止痛治疗可明显减少止疼药物的用量。3.治疗后,艾灸组NRS评分降低数值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且中度癌痛患者艾灸组的NRS评分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说明两组均能降低患者NRS评分,艾灸联合三阶梯止痛对中度癌痛的患者效果更好。4.治疗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KPS评分,艾灸组患者KPS评分上升数值高于西药组(P<0.05),说明艾灸组对患者KPS评分改善高于西药组。5.治疗后,艾灸联合三阶梯止痛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中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疲倦、恶心呕吐、疼痛、失眠及食欲与治疗前存在显着差异(P<0.05)。6.治疗后,通过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量表的对比,可发现在情绪功能、疲倦、恶心呕吐、疼痛、失眠及食欲领域艾灸组与西药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说明艾灸联合三阶梯止痛在改善患者情绪功能、疲倦、恶心呕吐、疼痛、失眠及食欲方面优于单纯三阶梯止痛治疗,可降低止疼药物的副作用。结论:艾灸足三里、气海、关元穴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是控制癌性疼痛的有效手段,较单纯三阶梯止痛在提高止痛效率的同时,还可减少止疼药物的用量、降低止疼药物的副作用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可作为临床控制癌性疼痛的手段之一。

蔡盈盈[7](2021)在《药饼灸治疗阳虚寒凝型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观察药饼灸对阳虚寒凝型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与“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使用时是否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以及减少爆发痛、减轻疼痛影响、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作用,为中医适宜技术参与骨转移癌痛治疗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泉州市中医院肿瘤科住院的患者60例,自愿加入本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药饼灸+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对照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两组均按需给予短效阿片制剂。10天为一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主要对治疗前后的疼痛强度、疼痛影响评分中医症候评分,以及观察期间爆发痛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3例病例,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共60人完成本研究观察,实际脱落率为4.7%。2、疼痛强度及疼痛缓解率: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数字评分量表(numb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组内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率为86.7%,对照组疼痛缓解率为7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疼痛控制情况比较:滴定后,观察组平均维持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内,观察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日均剂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爆发痛发生次数及解救剂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疼痛影响情况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疼痛影响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症候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疼痛遇寒加剧、得温痛减以及疼痛伴冷感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提高的占53.3%,对照组为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不良反应事件:观察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联合药饼灸的镇痛方式对比单纯口服镇痛药,疼痛缓解率有改善趋势。2、联合药饼灸可减少“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使用剂量,与“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存在协同止痛作用。3、联合药饼灸可减少爆发痛的发生,优化镇痛治疗体验。4、联合药饼灸可减轻疼痛影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5、联合药饼灸可改善阳虚寒凝型骨转移癌痛的相关症候表现。6、药饼灸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具有临床使用价值及推广意义。

王群[8](2021)在《中医外治法治疗癌痛的现代文献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昔网络资源数据库中关于癌痛中药外治方药的文献,收集整理出本次研究所需数据,通过软件辅助分析计算出治疗癌痛的中药外治方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实践活动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通过计算机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昔网络资源数据库中以“癌痛”“中药”“外敷”“外用”“塌渍”“敷贴”“外搽”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时间限定为1990-2020年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再根据事先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以人工形式进行筛选,将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剔除,将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中的组方用药摘出,并将其录入“Exce1”表格中,建立相应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于药物的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并分析得出用药规律及药物核心组合。结果:1.经筛选本次研究共纳入文献210篇,每篇处方用药均有所差异,共用中药249味,一共用药1952味次。2.中药外治方用药主要分为了活血化瘀类602味次、开窍类159味次、祛风湿类139味次、清热类128味次、止血类100味次、平肝熄风类95味次、化痰止咳平喘类95味次,温里类94味次,解表类92味次,政毒杀虫止痒类67味次,泻下类66味次,理气类66味次,补虚类50味次,利水渗湿:类11味次,安神类7味次,化湿类6味次,消食类5味次,收涩类3味次,清热解毒类2味次,驱虫类2味次;拔毒化腐生肌类2味次。3.药物的性味归经:本次研究主要将药物分为温热药、寒凉药、平性药三大类,温热药978味次,寒凉药480味次,平性药325味次。药物主要以辛味与苦味为主分别为1320味与1097味,其余为甘250味,咸177味,酸36味。药物主要以归肝、脾经为主分别为1251味次与1076味次,其次为心838味次、肺437味次、肾347味次,最少为胃349味次、大肠145味次、胆61味次、膀胱53味次、心包47味次、小肠17味次、三焦17味次。4.将药物出现频次在21味次的中药进行药物聚类分析,分为8组:第—组:乳香,红花,没药,冰片,延胡索,生姜,肉桂,蟾酥。第二组:乳香,没药,冰片,青黛,血竭,大黄,芒硝,川芎。第三组:乳香,没药,冰片,延胡索,细辛,丁香,小茴香,肉桂。第四组:冰片,乳香,莪术,山慈菇,全蝎,没药,三棱,蜈蚣。第五组:冰片,乳香,血竭,没药,延胡索,重楼,土鳖虫,川乌。第六组:川乌,冰片,乳香,天南星,没药,半夏,马钱子,延胡索。第七组:乳香,没药,冰片,徐长卿,蟾酥,麝香,马钱子,莪术,第八组:冰片,斑蝥,蜈蚣,莪术,木鳖子,马钱子,三棱,川乌。结论:1.癌性疼痛外用组方用药中冰片、乳香、没药、延胡索的使用频率较其他药物用药频率高。2.癌性疼痛组方用药共分为活血化瘀类、开窍类、祛风湿药等共21类用药,其中活血化瘀类用药占比明显高于其他种类用药,由此可见在癌痛治疗过程中,活血化瘀历来受到临床重视,癌痛的大部分病因也多为瘀血所致。3.癌痛的治疗用药大多为温热药,由于恶性肿瘤为慢性消耗性疾病,顾多以温热药为主;中医认为疼痛多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药味多为辛、苦为主以达到散、消目的;归经最多为肝、脾二经,五脏最多,六腑较少。4.药物聚类分析:将药物使用频次在21味次以上的药物共24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共分为了 8组,以供临床治疗癌性疼痛用药参考。

林安阳[9](2021)在《基于温阳通便理论探讨“通便散”穴位贴敷治疗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温阳通便理论探讨“通便散”穴位贴敷治疗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及安全性,为临床诊治肿瘤脾肾阳虚型OIC提供新思路。方法:按照纳入标准收集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肿瘤科就诊的肿瘤脾肾阳虚型OIC患者78例,随机分两组各39例。对照组在对症镇痛、常规支持治疗基础上,予乳果糖口服溶液,15ml/次,2次/日,连续2周为一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取神阙、中脘、关元三穴,予“通便散”穴位敷贴治疗,4h/次,1次/日,连续2周为一疗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及停药1周后CCS评分、Bristol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治疗前后PAC-QOL评分,根据两组安全性指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安全性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原发肿瘤部位、CCS评分、Bristol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PAC-QOL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总体改善率分别为83.8%和61.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CCS评分、Bristol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与停药后1周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停药后1周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和停药后1周治疗组较对照组均明显偏低(P<0.05)。4、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1.1%和63.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治疗后与停药后1周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停药后1周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和停药后1周治疗组较对照组均明显偏低(P<0.05)。6、生活质量评价,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偏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的生活质量改善水平明显偏高(P<0.05)。7、安全性观察,两组生命征、血常规、生化检查、心电图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出现腹泻4例,呕吐1例,皮肤不良反应2例,对照组出现腹泻3例,呕吐3例,无皮肤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便散”穴位贴敷能够显着改善肿瘤脾肾阳虚型OIC患者的便秘症状及粪便性状,且疗效存在一定远期效应;2、“通便散”穴位贴敷能够显着改善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中医症状,且疗效存在一定远期效应;3、“通便散”穴位贴敷能够显着改善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生活质量;4、“通便散”穴位贴敷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王支龙[10](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轻中度癌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以中药外敷联合针刺作为切入点,通过前瞻性实验观察三阶梯止痛法与加用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轻、中度癌痛患者进行对比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中药外敷联合针刺在轻、中癌痛中的作用及优势,为中医外治法治疗轻度癌痛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轻、中度癌痛患者分别按照1:1的比例,采用完全随机的办法将入组病例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对于轻度癌痛(1≤NRS≤3)患者每日对患者实施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对于中度癌痛(3<NRS<7)患者,予以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药外敷于患者最痛点处,针刺取穴为局部阿是穴;中药外敷于患者最痛点处,针刺取穴为局部阿是穴。对照组均予以三阶梯止痛法治疗(轻度癌痛予以塞来昔布胶囊0.2g bid止痛处理,中度癌痛的患者予以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0mg Q12H止痛处理)。阿片类药物起始剂量10mg,根据疼痛控制情况加量,根据个体差异给药。每位患者均在予以治疗前、治疗后2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进行NRS评分一次并记录。若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爆发痛,及时予以盐酸吗啡注射液缓解症状,记录使用剂量并转换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剂量,并记录爆发痛次数。连续观察一个疗程,7日为一个疗程,在一个疗程后对入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最终得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周期结束后,治疗组轻度疼痛缓解率达到100%,对照组轻度癌痛缓解率为91.7%,其中CR患者22例(91.7%),PR患者0例(0%),MR患者2例(8.3%),NR患者0例(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度疼痛缓解率69.2%,高于对照组中度癌痛缓解率3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周期结束后,治疗组轻度癌痛平均NRS评分低于对照组轻度癌痛平均NR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度癌痛NR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治疗前后差值上,治疗组轻度癌痛平均NR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度癌痛患者治疗前后平均NRS差值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周期结束后2组患者KPS、QOL评分对比,治疗组轻度癌痛患者平均KPS评分高于对照组轻度癌痛平均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度癌痛患者平均KPS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中度癌痛平均KP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轻度癌痛平均QOL评分高于对照组轻度癌痛平均QOL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轻度癌痛平均QOL评分也高于对照组中度癌痛患者平均QOL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周期前2组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使用剂量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周期结束后2组使用阿片类药物剂量对比,治疗组每日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平均使用剂量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两组在治疗前后每日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使用剂量平均差值方面有显着差异,对照组显着低于治疗组,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阿片类药物使用增减情况上,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剂量减少病例数占比为50%,远远超过对照组的12%,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治疗期间爆发痛平均次数较对照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期间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评分方和镇痛满意度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中药外敷联合针刺的治疗模式产生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头晕症状)较单纯三阶梯止痛法少。治疗组发生恶心、呕吐、头晕症状与对照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组便秘症状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药外敷联合针刺的治疗可有效提高癌痛缓解率、更大程度减轻癌痛强度,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轻度癌痛有着不弱于非甾体止痛药塞来昔布的疗效,且加用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中度癌痛止痛效果明显比单纯三阶梯止痛法效果好。2.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功能性病变所致的胀痛、刺痛等性质的癌痛疗效较好,治疗器质性病变所致的钝痛、牵扯痛等性质的癌痛疗效较差。3.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对比单纯三阶梯止痛法,可显着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镇痛满意度。4.中药外敷联合针刺可有效降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及降低爆发痛的发生。5.中药外敷联合针刺可显着减少因使用阿片类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便秘、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

二、癌痛的中医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癌痛的中医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iteSpace分析针灸在治疗癌症疼痛中的应用及研究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检索方法
    1.2 纳入标准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年度发表趋势
    2.3 研究机构分析
    2.4 文献关键词分析
        2.4.1 关键词共现
        2.4.2 关键词聚类视图
        2.4.3 研究前沿热点
    2.5 文献作者分析
3 讨论

(2)基于数据挖掘的消化系统癌性疼痛治疗方剂组方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资料筛选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数据标准化及预处理
    1.4 数据统计分析
        1.4.1 频次统计
        1.4.2 关联规则分析
        1.4.3 聚类分析
        1.4.4 因子分析
2 结果
    2.1 方剂纳入
    2.2 中药频次统计
    2.3 关联规则
    2.4 聚类分析
    2.5 因子分析
3 讨论

(3)基于文献计量的针灸治疗癌痛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研究动态分析
    1.1 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研究的年度总体发展趋势
    1.2 针灸治疗癌痛研究的机构分布分析
    1.3 针灸治疗癌痛研究的重要期刊分析
    1.4 针灸治疗癌痛研究的主要作者分析
2 从文献计量看针灸治疗癌痛研究热点主题
    2.1 高被引文献
    2.2 关键词
3 讨论

(4)加味独活寄生汤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脊柱转移癌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量估计
        1.2 研究对象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病例控制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或脱落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方案设计
    2 分组用药方法
        2.1 试验药物总览
        2.2 用药方法
    3 疗效评价
        3.1 疼痛强度
        3.2 疼痛缓解率
        3.3 阿片类服用情况
        3.4 生活质量
        3.5 镇痛满意效果
        3.6 中医症候疗效标准
        3.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4 统计学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1.1 性别
        1.2 年龄
        1.3 病种
        1.4 疼痛部位
        1.5 疼痛程度
        1.6 生活质量KPS评分
    2 疗效指标分析
        2.1 两组疼痛程度(NRS评分)比较
        2.2 两组疼痛缓解率比较
        2.3 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2.4 治疗期间爆发痛情况比较
        2.5 生活质量比较
        2.6 镇痛满意度情况比较
        2.7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8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2.9 安全性指标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脊柱转移癌癌痛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1.1 现代医学对于脊柱转移癌癌痛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于脊柱转移癌治疗手段
    2 祖国医学对于脊柱骨转移癌癌痛的研究现状
        2.1 中医对于脊柱转移癌癌痛的认识
        2.2 祖国医学对脊柱转移癌癌痛的治疗
        2.3 祖国医学治疗脊柱骨转移癌癌痛的优势所在
    3 选择加味独活寄生汤的原因
        3.1 选方依据
        3.2 加味独活寄生汤方解
        3.3 现代药理学研究
    4 疗效结果分析
        4.1 疼痛程度评分分析
        4.2 疼痛缓解率分析
        4.3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使用情况分析
        4.4 爆发痛次数分析
        4.5 生活质量分析
        4.6 镇痛满意率分析
        4.7 中医临床症候疗效评分分析
        4.8 不良反应分析
        4.9 安全性指标分析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医学伦理审查审批表
    附录 B 知情同意书
    附录 C 疼痛程度评分(NRS评分)
    附录 D 卡氏(KPS)评分表
    附录 E 临床疼痛疗效观察表
    附录 F
    附录 G 不良反应记录表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转移癌痛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自拟中药方膏摩预防癌痛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所致的便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中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试验类型
        3.2 分组方法
        3.3 治疗方法
        3.4 具体操作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疗效性观测及判定
        4.2 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5 伦理要求
    6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基线分析
        2.1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2.2 两组性别构成比较
        2.3 两组肿瘤类型分布
        2.4 两组肿瘤临床分期的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卡氏评分的比较
    3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3.1 两组患者便秘发生率比较
        3.2 两组患者第一次便秘出现时间比较
        3.3 两组患者便秘严重程度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3.5 不良事件观察
讨论与分析
    1 现代医学对OIC的认识
        1.1 OIC的发病率
        1.2 OIC的发病机制
        1.3 西医治疗OIC
    2 中医对OIC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OIC
    3 腹部膏摩疗法的选择
    4 自拟中药方的分析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两组基线分析
        5.2 疗效分析
    6 创新性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艾灸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轻中度癌性疼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研究结果
讨论与分析
结论
本研究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针灸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概要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药饼灸治疗阳虚寒凝型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入组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类型
        2.2 样本量估计
        2.3 分组设计
        2.4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情况
        3.2 主要指标
        3.3 次要指标
    4 疗效评价
    5 不良事件的观察与处理
    6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基线分析
    3 疗效分析
        3.1 疼痛强度及疼痛缓解率的比较
        3.2 疼痛控制情况比较
        3.3 治疗前后疼痛影响情况比较
        3.4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3.5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4 不良事件
分析与讨论
    1 现代医学对骨转移癌痛的认识
        1.1 骨转移癌痛的机制
        1.2 西医治疗现况
    2 中医对骨转移癌痛的研究
        2.1 病名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证型选择依据
        2.4 外治选择依据
    3 药饼灸选择依据
        3.1 药饼灸的理论依据
        3.2 药饼灸处方分析
    4 本研究中“药饼灸”疗效分析
        4.1 疼痛强度及疼痛缓解率的比较
        4.2 疼痛控制情况比较
        4.3 疼痛影响评分比较
        4.4 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4.5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5 不良事件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探讨骨转移癌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中医外治法治疗癌痛的现代文献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2.1 检索方法
        2.2 文献纳入标准
        2.3 文献排除标准
        2.4 文献筛选过程
        2.5 文献数据的统一规范化处理
        2.6 数据的录入、处理及分析
结果
    1. 文献统计结果
    2. 癌痛中医中药外治的用药频次
    3. 中药功效分类
    4. 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
    5. 关联性分析
    6. 高频用药的聚类分析
讨论
    1. 高频用药及功效分析
        1.1 高频用药分析
        1.2 用药功效分析
    2.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2.1 药性分析
        2.2 药味分析
        2.3 药物归经分析
    3. 聚类新方分析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癌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西医对于癌性疼痛的原因及分类认识
    2. 西医对于癌性疼痛分级
    3. 西医对于癌痛的治疗
    4. 中医对于癌性疼痛的病因及分类认识
    5. 癌痛中医中药外治法
    6. 癌痛的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基于温阳通便理论探讨“通便散”穴位贴敷治疗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中止标准
    6 剔除标准
    7 脱落标准
    8 研究方法
        8.1 样本含量估算和随机分组方法
        8.2 药物来源
        8.3 治疗方法
        8.4 注意事项
        8.5 观察指标
    9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1 基线资料分析
        1.1 两组治疗前人口特征与肿瘤病情基线的比较
        1.2 两组治疗前OIC病情基线的比较
    2 疗效观察
        2.1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比较
        2.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指标的比较
        2.3 生活质量评价指标的比较
    3 安全性观察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第三章 讨论
    1 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OIC)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进展
        1.1 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OIC)的主要发病机制
        1.2 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OIC)的临床治疗进展
    2 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中医学认识
        2.1 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病名、病位及病因病机研究
        2.2 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相关证型研究
    3 温阳通便理论指导“通便散”穴位贴敷的辨治分析及应用概况
        3.1 温阳通便理论概述
        3.2 “通便散”选方依据
        3.3 穴位贴敷疗法及选穴依据
    4 “通便散”穴位贴敷治疗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临床疗效分析
    5 “通便散”穴位贴敷治疗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及生活质量评价
    6 “通便散”穴位贴敷治疗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安全性分析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7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1 存在不足
        7.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肿瘤患者OIC的中西医防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基于真实世界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轻中度癌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方法
    2.1 分组设计
    2.2 方案设计
    2.3 药物及操作
    2.4 疗效评价与标准
        2.4.1 疼痛程度评价及相关指标
        2.4.2 生活质量
        2.4.3 疼痛缓解率
        2.4.4 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
        2.4.5 镇痛满意度
        2.4.6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2.4.7 安全性指标
3.统计方法
4.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可比性
        4.1.1 性别对比
        4.1.2 年龄对比
        4.1.3 病种对比
        4.1.4 疼痛部位可比性
        4.1.5 疼痛性质可比性
        4.1.6 治疗前疼痛评分可比性
        4.1.7 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
        4.1.8 治疗前KPS评分
    4.2 治疗后疗效评价分析
        4.2.1 治疗后NRS评分情况
        4.2.2 治疗后2 组疼痛缓解率比较
        4.2.3 两组轻、中度癌痛治疗情况对比
        4.2.5 治疗组疼痛缓解分布情况
        4.2.6 治疗后KPS评分
        4.2.7 治疗后QOL评分
        4.2.8 治疗前后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
        4.2.9 治疗后两组阿片类药物增减情况
        4.2.10 中医症候疗效评分比较
        4.2.11 镇痛满意度比较
        4.2.12 治疗期间爆发痛情况
        4.2.13 治疗期间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对比
        4.2.14 安全性分析
5.分析及讨论
    5.1 现代医学对癌痛的认识
    5.2 中医对癌痛的认识
    5.3 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的依据和优势
    5.4 结果
6.结论
7.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癌性疼痛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四、癌痛的中医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iteSpace分析针灸在治疗癌症疼痛中的应用及研究发展趋势[J]. 张云龙,杨佳,邓海滨,蔡玥娇,徐振晔. 河北中医, 2021
  • [2]基于数据挖掘的消化系统癌性疼痛治疗方剂组方规律[J]. 李菁,李丹云,綦向军,莫嘉浩,廖梦颖,李跃军,陈壮忠,林丽珠. 医药导报, 2021(09)
  • [3]基于文献计量的针灸治疗癌痛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J]. 邓福华,邓天好. 江西中医药, 2021(06)
  • [4]加味独活寄生汤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脊柱转移癌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郭志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自拟中药方膏摩预防癌痛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所致的便秘的临床观察[D]. 张巧艺.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艾灸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轻中度癌性疼痛的临床观察[D]. 付嘉诚.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药饼灸治疗阳虚寒凝型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蔡盈盈.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中医外治法治疗癌痛的现代文献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D]. 王群.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基于温阳通便理论探讨“通便散”穴位贴敷治疗肿瘤脾肾阳虚型OIC的临床研究[D]. 林安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基于真实世界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轻中度癌痛的临床观察[D]. 王支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中药治疗癌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