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分力原理在方丝正畸技术中的应用

微分力原理在方丝正畸技术中的应用

一、差动力原理在方丝弓矫治技术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贵凤,周静,王广磊,陈丽琼,雷浪[1](2021)在《托槽类型对前磨牙拔除病例前牙转矩控制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研究Ormco传统双翼直丝弓托槽、Tip-Edge Plus差动力直丝弓托槽与标准转矩Damon被动自锁托槽在正畸拔牙矫治中对上颌前牙的转矩控制情况,为临床应用上选择合适的矫治器和矫治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患者40例选取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和昆明市延安医院口腔科就诊者,且为中度牙列拥挤需拔除上下颌第1前磨牙的安氏I类错()畸形,其中采用Ormaco传统双翼直丝弓托槽矫治器患者10例、Tip-Edge plus差动力直丝弓托槽矫治器患者10例和标准转矩Damon被动自锁托槽矫治器患者20例。比较矫治前和矫治完成时反映颅颌面关系、软组织形态等20项测量项目。结果 3组患者矫治前均提示突面相,上前牙前突。矫治后3种矫治器及相应的矫治技术都改善了上前牙突度,∠U1-L1较治疗前均增大,∠U1-NA较治疗前均减小。在软组织方面,矫治后3组UL-EP、LL-EP均发生了减小,Z角增大,接近正常值,提示侧貌前突也得到改善。矫治前和矫治后3组患者间的上下颌骨在矢状向位置、垂直向位置、前牙突度,以及软组织4个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P> 0.05)。结论研究结果显示Damon双翼托槽矫治器、Tip-Edge plus托槽矫治器和标准转矩Damon被动自锁托槽矫治器3种矫治器,在改善前牙突度方面都有着一定的效果,矫治完成后对照的3组数值均接近正常值,说明标准转矩的Damon自锁托槽、Tip-Edg plus差动力直丝弓托槽以及Ormco传统双翼托槽在拔牙病例中都能有效的控制前牙转矩,且3种托槽在控制转矩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王俊杰[2](2021)在《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在舌侧矫治中对支抗磨牙作用的有限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阶段,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应用在舌侧矫治技术中对支抗磨牙的作用。方法:根据CBCT建立上颌右侧第一磨牙、牙周膜、牙槽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PASS矫治器及MBT矫治器数据,建立XBT颊面管及MBT颊面管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将模型分为轴倾度为0°的MBT组模型和轴倾度为-7°的PASS组模型,模拟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阶段在颊侧、舌侧分别加载100g,150g,200g滑动内收力以及颊、舌侧同时加载50g,75g,100g滑动内收力,分析不同加力模式下上颌右侧第一磨牙的位移和牙周膜应力。结果:不同工况中支抗磨牙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旋转、倾斜、压低和伸长移动,随着力值增大,这些位移趋势也随之增大;颊、舌侧同时加力时,支抗磨牙的近中向位移小于其他两组;同种加力模式下,PASS组的近中向位移小于MBT组;单纯舌侧加力时牙周膜最大初始等效应力小于其他两组,PASS组在颊侧加力时牙周膜最大初始等效应力大于MBT组,但在舌侧及颊舌侧加力时小于MBT组。结论: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应用于舌侧矫治中有更好的矢状向支抗控制和垂直向控制,支抗磨牙所受到的牙周膜最大初始等效应力也更小,但需要注意转矩和旋转的控制。

庞国宝[3](2020)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下颌前牙列矫正的有限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牙齿正畸是口腔医学中研究错颌畸形的病因机制、诊断分析及其预防和治疗的一个学科分支。近几年,随着口腔健康知识的不断推广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很多人认识到了牙齿矫正的重要性。隐形矫治器作为一种美观、舒适、卫生和方便的可摘式矫治器,受到了许多患者的青睐。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对隐形矫治技术的生物力学效应展开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局部,对整个牙列及牙周组织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整体角度出发,建立了下颌完整牙列、牙周组织和完整的隐形矫治器生物力学模型,通过定义接触的方式从整体上真实、精准的分析隐形矫治技术的作用力系以及相应牙周组织的应力分布及大小。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隐形矫治生物力学模型的建立。以头部螺旋CT扫描样本为基础,使用医学处理软件MIMICS 19.0分别对牙槽骨外周围整体轮廓及粘连的口腔下颌牙列进行三维重建,然后导入3-MATIC进行曲面光滑处理。利用曲面分离将牙冠与牙根进行分离,得到隐形矫治器的曲面。将粘连的下颌牙列各牙齿进行分离,得到下颌各牙齿的模型。通过布尔运算得到牙周膜和牙槽骨模型。对各部分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将所建立模型与国外经典体内力学实验进行对比,发现第一前磨牙颊侧倾斜移动时矫治器产生的压力大小与体内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在一个数量级范围内,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2)隐形矫治技术生物力学效应的有限元分析。对不同类型牙齿移动方式下(平行移动、倾斜移动、旋转移动、压低移动)隐形矫治器矫治的方法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各种工况下隐形矫治技术的生物力学效应。结果表明:矫治器出现最大变形量的位置均为拟移动牙齿对应隐形矫治器部分,且从拟移动牙齿到起支抗作用的磨牙区,隐形矫治器的变形量逐渐减小;平行移动时,隐形矫治器的整体变形规律与倾斜移动相似,且对于拟不动牙齿对应隐形矫治器部分,平行移动比倾斜移动更易使矫治器发生唇侧凸变形;可以将隐形矫治器向唇侧凸变形部位对应牙齿的舌侧面和向舌侧凹变形对应牙齿的唇侧面进行加厚来减小隐形矫治器对拟不动牙齿的影响;隐形矫治器矫治错颌畸形情况下,牙齿、牙周膜和牙槽骨的最大应力点均出现在拟移动牙齿附近。本文的结果可为隐形矫治技术生物力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马跃[4](2020)在《直丝弓矫治器和Invisalign矫治器治疗拔牙病例排齐阶段支抗需求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直丝弓矫治器和Invisalign矫治器在治疗成人拔牙病例在排齐整平阶段的支抗需求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拔除四个前磨牙的上颌或双颌前突患者44例(男18例,女26例,平均年龄22.58±2.42岁),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2例,组一为直丝弓组(男8例,女14例,平均年龄22.04±2.12岁),组二为Invisalign组(男10例,女12例,平均年龄23.12±2.69岁),分别应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和Invisalign矫治技术对符合条件的成人患者进行矫治,收集患者排齐整平前后的石膏模型,应用iTero扫描仪扫描排齐整平前后的石膏模型并且导入Rapidform 2006软件(INUS Technology,Seoul,Korea)逆向工程软件重建三维数字化模型,通过三维数字化模型重叠测量上颌中切牙,上颌尖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在三维方向,牙冠的近远中倾斜度及颊舌向转矩的变化,对比分析两种矫治技术在排齐整平阶段对支抗的需求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分析各组内排齐整平前后各项测量项目的变化,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两组间的变化差异。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22.0软件来实现。结果1 直丝弓组测量结果直丝弓组排齐整平前后上颌中切牙远中移动量为1.75±1.32mm,颊向移动量为0.96±0.77mm,冠舌向转矩8.53±3.56°,以上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伴0.36±0.56mm伸长。上颌尖牙向远中移动1.94±1.87mm,颊向移动0.98±1.32mm,冠远中倾斜4.57±0.22°,以上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伴轻度伸长0.33±0.72mm,冠颊向倾斜2.33±1.46°。上颌第二前磨牙近中移动距离为1.93±1.53mm,伴轻度伸长,且牙冠向舌侧移动0.81±0.57mm,牙冠向近中倾斜3.18±2.08°,舌侧倾斜6.58±4.25°,以上测量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1.68±1.33mm且冠舌向倾斜7.15±2.76°,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伴轻度伸长0.24±0.68mm,舌向移动1.02±0.48mm,牙冠近中倾斜3.50±2.89°。2 Invisalign组测量结果Invisalign组排齐整平阶段上颌中切牙远中移动1.24±1.68mm,伴轻度伸长量为0.22±0.69mm,颊向移动量为0.14±0.07mm,冠舌向转矩3.88±3.23°。上颌尖牙向远中移动量为2.64±1.85mm且舌向移动量为1.29±0.40mm,具有统计学意义,伸长量为0.68±0.57mm,冠远中倾斜0.07±0.12°,冠舌向转矩2.09±1.51°。上颌第二前磨牙向近中移动量为0.85±0.48mm,压低量为1.08±0.51mm且冠唇向转矩6.27±3.81°,以上测量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颊向移动为0.23±0.43mm,冠近中倾斜为1.70±2.51°。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0.70±0.45mm且压低量为1.07±0.62mm,以上具有统计学意义,颊向移动0.19±0.36mm,冠近中倾斜9.42±3.12°,冠唇向转矩 3.47±2.89°。3 直丝弓组与Invisalign组测量结果对比直丝弓组和Invisalign组的上颌中切牙均向远中及舌侧倾斜移动,Invisalign组的冠舌向转矩和远中移动距离均小于直丝弓组,以上两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颌尖牙均向远中移动,且伴轻度伸长及远中倾斜移动,远中倾斜程度直丝弓组大于Invisalign组,远中移动距离及伸长量直丝弓组小于Invisalign组。以上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Invisalign组上颌尖牙冠舌向倾斜移动,而直丝弓组冠颊向倾斜移动。两组上颌第二前磨牙两组均向近中移动,但直丝弓近中移动距离大于Invisalign组。直丝弓组伴少量伸长且向舌向倾斜移动,Invisalign组伴少量压低及向颊向倾斜移动,以上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颌第一磨牙均为近中倾斜移动,直丝弓组近中倾斜程度小于Invisalign组,近中远移量大于Invisalign组,直丝弓组第一磨牙伴轻度伸长及舌向倾斜移动,Invisalign组伴少量压低及颊向倾斜移动,以上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直丝弓矫治器和Invisalign矫治器在排齐整平阶段磨牙都向近中倾斜移动,上颌中切牙及尖牙在远中移动同时均伴轻度伸长。2.直丝弓矫治器在排齐整平阶段配合尖牙向后结扎及末端回弯,减少了前牙的唇倾,但前牙转矩及磨牙支抗控制欠佳。3.Invisalign矫治器在排齐整平阶段前牙转矩控制强于直丝弓组,后牙轻度压低及颊向移动,有益于高角患者及牙弓轻度狭窄患者。

安然[5](2020)在《安氏Ⅱ类拔牙病例排齐整平后上磨牙支抗消耗的研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应用Panchers分析法,比较生理性支抗技术(Physiological Anchorage Spee’s-Wire System,PASS)和DAMON自锁直丝弓技术在安氏II类拔牙病例中排齐整平后上颌磨牙支抗的消耗情况。通过分析上颌磨牙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移和角度的变化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为安氏II类错畸形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正畸科,自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18到30岁的安氏II类患者分别采用PASS矫治器和标准转矩DAMON自锁矫治器患者各1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21.15±0.36岁,且由于解除拥挤和改变面型的需要均需要拔牙矫治。两组病例矫治前进行完整的正畸初诊检查及头颅侧位片和曲面断层片的拍摄,然后严格按照实验组PASS矫治技术和自锁矫治技术的相应步骤矫治进行,更换到18*25NITI方丝整平6周后,再用与初诊前同一影像设备拍摄头颅侧位片和曲面断层片,同时做好相应的临床记录。之后由本文作者对前后两张X线片进行标点描记测量分析。做好数据测量后用SPSS26.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Panchers分析法比较两组在排齐整平前后支抗磨牙在矢状向、垂直向的上颌磨牙支抗储备及消耗情况。用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果:1.矢状向近远中位移变化:PASS矫治组mg-OLP ms-OLP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轻微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自锁矫治组mg-OLP ms-OLP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增加,代表上颌磨牙在矢状向前移,并且有统计学意义。2.矢状向磨牙角度的变化:A:PASS矫治组在U6-SN U6-PP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增加,并有统计学意义。代表上颌磨牙后倾。自锁矫治组U6-SN U6-PP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减小,并且有统计2WWEN文学意义。代表上颌磨牙前倾。B:PASS矫治组和自锁矫治组U1-SN和is-OLP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减小,并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上颌前牙在排齐整平阶段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内收。也说明PASS矫治组并没有因为上颌磨牙的后倾而带来前牙唇倾。3.垂直向:PASS组与自锁组在Os-PP Oc-PP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略有增加,代表上颌磨牙略有伸长,但无统计学意义,PASS组相对来说增加稍多。结论:PASS矫治组相比自锁矫治组在治疗安氏II类拔牙病例中的排齐整平阶段后,上颌磨牙虽后倾并没有带来上颌前牙的唇倾,同时磨牙近中水平前移较自锁组减少,垂直向伸长略有增加,总体来说PASS矫治组上颌磨牙的支抗消耗更少,对于保护支抗更有优势。PASS矫治技术由于能够维持II错颌的上颌磨牙的后倾代偿趋势,类似于TWEED备抗原理,不仅能够保护上颌磨牙的支抗储备,而且可以更易解除II类磨牙关系,维持牙列的天然“模样”。

田忠辉[6](2019)在《生理性支抗技术对磨牙支抗控制的有限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不同矫治阶段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检测矫治过程中上颌第一磨牙的相关数据,探索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评价生理性支抗技术对磨牙支抗的保护作用。材料与方法:找到一名符合条件的个别正常牙合患者,获取CBCT影像资料后,将数据导入mimics15.0,根据骨组织与牙体组织灰度值的差异,重建出上颌骨及牙齿模型,运用Geomagic Studio10逆向工程软件对颌骨及牙齿模型进行优化处理。运用CATIA软件分别建立牙周膜、生理性支抗矫治器、弓丝及牵引钩模型,分别组建矫治初期阶段(模拟圆丝进入交叉颊面管副颊管后的工况)、排齐整平阶段(模拟摇椅弓丝进入颊面管主颊管后的工况)及滑动内收阶段生理性支抗有限元模型,进行单元格划分及参数设定后,建立坐标系(X轴代表水平向,Y轴代表矢状向,Z轴代表垂直向);分别计算矫治初期及排齐整平阶段弓丝的弹性力,对模型进行加载,导出牙齿的位移趋势及初始位移。在滑动内收阶段模型中,加载150g滑动内收力,导出第一磨牙不同角度下的各牙的位移情况。结果:建立了矫治初期、排齐整平阶段、滑动内收阶段的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上颌骨及牙齿模型、牙周膜模型、托槽模型、弓丝及牵引钩模型。1.在矫治初期阶段的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矫治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中,上颌第一磨牙在X轴上显示牙冠向颊侧移动;Y轴显示牙根向近中移动,牙冠向远中移动,发生了顺时针旋转;Z轴显示牙齿近中略有伸长,远中略有压低。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在Y轴上,尖牙也有向远中移动的趋势。2.在排齐整平阶段的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矫治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中,上颌第一磨牙在X轴上显示牙齿发生了颊侧倾斜移动;Y轴显示牙根向近中移动,牙冠向远中移动,牙齿发生了顺时针的旋转;Z轴显示牙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压低。3.在滑动内收阶段的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矫治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中,上颌第一磨牙后倾之后,受到向前的拉力后,近中位移明显减小。结论:1.在矫治初期阶段的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矫治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中,上颌第一磨牙在弓丝的力量下,磨牙发生了牙冠向远中,牙根向近中的顺时针旋转的移动趋势,使其处于后倾状态,对支抗磨牙具有保护作用。此外,还观察到尖牙也受力发生了向远中的位移趋势,可以加速前牙的快速排齐,并节省后牙支抗。2.在排齐整平阶段的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中,上颌第一磨牙受到弓丝的作用,牙根向近中移动,牙冠向远中移动,对磨牙支抗具有保护作用。3.在滑动内收阶段的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中,分别检测上颌磨牙在不同角度滑动内收力量下磨牙位移情况,备抗后的磨牙近中位移明显减少,磨牙支抗明显增强。

杨钦佩[7](2017)在《Tip-Edge Plus矫治器转矩及扭转性能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运用有限元法建立不同倾斜度的Tip-Edge Plus托槽,以及不同尺寸材质单丝和双丝应用的有限元模型。探究不同倾斜度的托槽其扭转和转矩力学规律,研究Tip-Edge Plus托槽应用双丝技术时的扭转力学性能,以及探索Tip-Edge Plus托槽的预置转矩的表达规律。方法:1.在P ro/E.Wildfire5.0软件中分别建立上颌切牙及尖牙托槽模型,建立0.012、0.014、0.016、0.018、0.020inch圆丝模型,弓丝长度为30mm;建立0.0215i nch×0.028inch上颌标准弧形方丝模型;托槽模型与不同弓丝模型按实验分组进行分别装配,共计装配31个三维模型,并按STEP格式输出。2.将装配好后的实体模型导入Cadfix8.0软件中进行修复,将修复后的实体模型导入MSC.Patran2005软件中,按托槽、弓丝、结扎丝分组划分网格,以IGES格式分组导出。3.网格划分后的Tip-Edge plus托槽弓丝模型导入M SC.Marc.Mentat 2005r3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设置各组模型的接触关系、摩擦系数、边界条件、以及各组材料特性等物理参数。4.在扭转性能组中,以右上侧切牙托槽槽沟中心为加载点模拟加载,以Y轴为旋转轴施加20°顺时针旋转位移。在转矩性能组中,以右上中切牙托槽槽沟中心为加载点模拟加载,以X轴为旋转轴施加20°逆时针旋转位移。5.在MSC.Mentat软件中运算各组模型,收集相应数据绘制扭转力矩值/扭转角度、转矩力矩值/转矩角度曲线图和柱状图。结果:1.不同远中倾斜度托槽其扭转力矩值随扭转角度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2.扭转力矩值随扭转角度增大的趋势随弓丝尺寸增大而增大。0.014、0.016inch圆丝其扭转力矩值随扭转角度变化的趋势平缓,0.018、0.020inch圆丝其扭转力矩值随扭转角度变化的趋势更陡峭,同尺寸澳丝扭转力矩值约为相同尺寸镍钛丝的2倍。3.双丝组扭转力矩值均大于0.014inchNiTi、0.016inchNiTi单圆丝组的扭转力矩值,扭转力矩值0.014inchNiTi+0.016inchNiTi>0.020inchAus>0.018inchAus>0.014inchNiTi+0.014inchNiT>0.012inchNiTi+0.016inchNiTi>0.016inchAus>0.012inchNiTi+0.014inchNiTi>0.014inchAus。4.转矩组倾斜度为0°时最大转矩力矩值为22.37Nmm,倾斜度为25°时最大转矩力矩值为8.93 Nmm。随着远中倾斜角度的加大,最大转矩力矩值呈逐渐降低趋势。当托槽倾斜度相同时,不锈钢弓丝最大转矩力矩值为β-钛丝的2倍。结论:1.不同远中倾斜度托槽其扭转载荷表达的规律基本一致。单圆丝纠正牙齿时,相同尺寸澳丝扭转力矩值约为相同尺寸镍钛丝的2倍。弓丝材质相同时,各尺寸弓丝之间其扭转力矩值呈一定的倍数关系,澳丝与镍钛丝各尺寸间的倍数关系较为一致,弓丝尺寸超过0.016inch以后其扭转力矩值随扭转角度变化的趋势更陡峭。2.应用双丝时发现,线性受力模式改变成平面受力模式,应用辅弓丝后扭转力矩值随扭转角度增大的趋势明显增大,并且其增幅随辅弓丝尺寸增大明显增大。应用辅弓丝后,辅弓丝尺寸变化对扭转力矩值带来的增幅比主弓丝尺寸变化对扭转力矩值带来的增幅大,扭转应力能更均匀的分布于整个托槽。3.Tip-Edge托槽预置转矩的表达效率随托槽远中倾斜程度变化而变化,当托槽倾斜角度减小其转矩性能逐渐提高,托槽的转矩性能主要受两中央嵴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控制。4.通过本研究得出:在临床中,纠正中重度的扭转牙可选用小尺寸的双丝组合,力值更轻柔,扭转控制性能也较强。纠正轻度扭转牙时,可选用大尺寸的双丝组合。在转矩控制方面,根据托槽的不同倾斜情况选取不同的预置转矩角度,当托槽倾斜纠正以后或倾斜度不大时,可考虑使用β-钛弓丝进行预置转矩加载,使转矩控制力更柔和。5.本研究为Tip-Edge Plus托槽应用双丝和预置转矩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刘亚非,左艳萍[8](2014)在《Tip-Edge矫正技术的特点与临床应用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1986年Dr P.C.Keslin[1-2]发明了Tip-Edge托槽。Tip-Edge的托槽形态采用直丝弓托槽的形式,Tip-Edge的技术理念[3]包含Begg矫正技术使用者所熟知的细丝弓差动力技术。Tip-Edge的矫治步骤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打开咬合;第二阶段关闭间隙;第三阶段,实现牙齿轴倾度的纠正和转矩的表达。Tip-Edge技术可以说是是Begg技术和直丝弓技术的有机融合,矫治过程中可以同时实现方丝弓和圆丝弓的动态交互作用。Tip-Edge技术转矩的实现需要边旁正轴簧等辅助簧来完成,但辅助簧弯制比较复杂,且不利于患

胡熹,李志华[9](2013)在《利用差动力原理和方丝弓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一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差动牙移动原理及方丝弓矫治技术对一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病例进行矫治,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相关的头影测量项目,评价其疗效,并对其机制进行分析。

沈晓[10](2012)在《Tip-Edge Plus矫治器上颌尖牙移动特征及对前牙转矩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是应用差动力原理移动牙齿并完成牙齿三维控制的高效的矫治技术。Tip-Edge Plus托槽作为差动直丝弓矫治器的第二代,在主槽沟的舌侧增加了一个水平方向的隧道,与第一代差动直丝弓矫治器的应用相比,Tip-Edge Plus托槽主要在矫治第三阶段的应用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中,矫治阶段以及目标比较明确,各阶段主动矫治力的来源各不相同,主动矫治力与牙移动的关系体现得比较明显,明确每一阶段的牙移动特点才能够更好的为下一步矫治夯实基础。在许多矫治技术中,都将尖牙的矫治特别提出,并在矫治中对尖牙的移动特别关注。尖牙之所以特殊,与尖牙的生理特点以及在正畸中的重要作用有关。在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中,无论是尖牙托槽的设计还是矫治中对尖牙移动特点的灵活应用都充分体现了对尖牙的重视,使尖牙在矫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矫治的第三阶段,尖牙的轴倾角变化是影响镍钛辅弓激活的主要因素,而后者是正轴与转矩矫治的主动矫治力来源,使得该阶段牙移动与矫治力的相互影响得以更好地体现。本研究依据尖牙在矫治中的特殊性和重要作用这一特性,应用三维有限元研究方法,首先从研究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各个阶段上颌尖牙的移动特征出发,探讨各矫治阶段主动矫治力与上颌尖牙移动的关系;其次通过材料学实验并结合Tip-Edge Plus矫治器的转矩表达特点,研究上颌尖牙移动特征对矫治第三阶段主动矫治力和转矩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具体内容分五部分实验。实验1Tip-Edge Plus矫治器打开咬合过程中上颌尖牙移动的有限元研究目的:本实验采用有限元法研究不同角度磨牙后倾弯配合颌间II类牵引对上颌尖牙受力与位移趋势的影响,探讨在打开咬合过程中上颌尖牙的移动特征。方法:通过CT扫描和体外测量,在ANSYS中建立上颌骨、上牙列及上颌Tip-Edge Plus托槽与弓丝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应用Tip-Edge Plus矫治器矫治第一阶段,通过弯制磨牙后倾弯配合使用颌间II类牵引打开咬合,然后改变磨牙后倾弯的角度,分别为30°、35°、40°、45°,观察上颌尖牙牙根的应力分布与上颌尖牙的初始位移趋势。结果:本实验的结果发现在磨牙后倾弯与颌间II类牵引的共同作用下,上颌尖牙牙根应力主要集中于根尖1/3处;发现上颌尖牙的初始位移表现为冠向远中并腭向倾斜伴牙齿垂直向压低的移动趋势。随着磨牙后倾弯角度的增大,上颌尖牙牙根的应力集中与上颌尖牙的初始位移趋势更加明显。结论:模拟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打开咬合的过程中,上颌尖牙除具有向远中倾斜与压低的趋势外,还表现冠向腭侧倾斜的位移趋势,磨牙后倾弯的角度越大,上颌尖牙的各向位移趋势越大。实验2Tip-Edge Plus矫治器关闭间隙过程中上颌尖牙移动的有限元研究目的:本实验采用有限元法研究在不同摇椅弓曲度与不同颌内牵引力的作用下,应用Tip-Edge Plus矫治器正畸关闭间隙的过程中上颌尖牙的受力特点与位移趋势。方法:应用实验1的研究模型,设计5°与10°的弓丝摇椅弓曲度,保持颌间II类牵引不变,然后分别应用50g和100g颌内牵引力关闭拔牙间隙,观察在上述综合力系作用下上颌尖牙受力与位移特点。结果:本实验的结果发现上颌尖牙根尖1/3仍是主要的应力集中区,随着摇椅弓曲度与颌内牵引力的增大,最大等效应力值也增大;上颌尖牙的初始位移继续表现为冠向远中和腭向倾斜移动的位移趋势,并随着颌内牵引力的增大初始位移值增大;垂直向的位移趋势因摇椅弓曲度不同有所差异;随着摇椅弓曲度的增大,上颌尖牙的初始位移由压低趋势逐渐变为伸长趋势,表现为在5°摇椅弓作用下,上颌尖牙牙根与牙冠的腭侧压低;10°摇椅弓作用下,上颌尖牙牙根与牙冠均伸长。结论:模拟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关闭间隙的过程中,上颌尖牙表现为冠向远中与腭侧倾斜的位移趋势;颌内牵引力与摇椅弓曲度越大,上颌尖牙的上述位移趋势越大;摇椅弓曲度的变化影响关闭间隙过程中上颌尖牙的垂直向位移趋势;伴随摇椅弓曲度的增大,上颌尖牙由压低的趋势逐渐表现为伸长的趋势。实验3Tip-Edge Plus矫治器转矩表达的有限元研究目的:本实验采用有限元法模拟Tip-Edge Plus矫治器矫治第三阶段前牙正轴与转矩的过程,研究上颌尖牙轴倾角变化对主动矫治力和上颌前牙受力与位移的影响。方法:实验在上述研究模型的基础上,于ANSYS中模拟建立矫治第三阶段关闭间隙后的有限元模型,调整上颌前牙的轴倾角分别为中切牙-2°,侧切牙-15°,尖牙-25°、-19°与-13°,然后模拟矫治第三阶段镍钛辅弓的应用,计算不同上颌尖牙轴倾角下前牙所受的矫治力,并固定上颌前牙牙冠中心位置,于前牙加载10N mm冠唇向、根舌向力偶矩模拟转矩表达的过程,观察上述综合力系下前牙的受力与位移以及上颌尖牙轴倾角变化对前牙的受力与位移的影响。结果:本实验的结果发现上颌切牙牙根等效应力主要集中于牙颈部唇侧,上颌尖牙的等效应力集中于根近中面偏唇侧,随上颌尖牙轴倾角的变化,切牙的等效应力值也随之改变,表现为随着上颌尖牙轴倾角的增大,前牙牙根与牙周膜最大等效应力也增大,侧切牙的等效应力值始终显示最大。上颌前牙的初始位移趋势表现为牙根位移大于牙冠位移,在近远中向是以牙根向远中为主牙冠向近中为辅的牙齿直立位移趋势,在唇腭向是以牙根向腭侧为主牙冠少量向唇侧的转矩位移趋势。牙合面观发现前牙牙冠均有轴向旋转的位移趋势,以上颌尖牙的旋转趋势最明显。前牙的初始位移值随上颌尖牙轴倾角的变化有所改变,上颌尖牙轴倾角增大前牙各向位移的位移趋势也增大。结论:模拟Tip-Edge Plus矫治器矫治第三阶段,上颌前牙间的正轴与转矩过程相互影响;上颌尖牙轴倾角的改变影镍钛辅弓的形变程度,从而影响主动矫治力的大小,进而影响前牙的移动;在此过程中上颌侧切牙受上颌尖牙轴倾角变化的影响最大,承受的应力最大;牙列内存在间隙与否是影响第三阶段正轴与转矩表达的因素之一。实验4Tip-Edge Plus矫治第三阶段热激活镍钛辅弓物理性能的体外研究目的:本实验研究模拟在口腔环境下Tip-Edge Plus矫治器第三阶段上颌热激活镍钛辅弓的使用,探讨在人工唾液中的腐蚀时间与不同上颌尖牙轴倾角下热激活镍钛辅弓的形变程度对热激活镍钛辅弓物理性能的影响。方法:首先应用Typodont的实验方法模拟Tip-Edge Plus拔牙矫治的三个阶段,翻制具有不同上颌尖牙轴倾角(-25°到+5°)的石膏模型并粘接托槽模拟热激活镍钛辅弓的使用,将模型浸泡于人工唾液中共8周,每周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三点弯曲试验观察弓丝物理性能的变化,通过微区X射线衍射的方法研究热激活镍钛弓丝机械性能变化的机制,最后总结人工唾液中的腐蚀时间与上颌尖牙轴倾角的变化对热激活镍钛辅弓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本实验的结果发现在模拟口腔环境下,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热激活镍钛弓丝表边的腐蚀情况加重;于实验观察时间内,在-25°、-19°和-13°上颌尖牙轴倾角的热激活镍钛弓丝,弓丝的加载期刚度增加同时卸载平均力值与卸载力值方差比率减小,随着上颌尖牙轴倾角的增大各观察指标的变化越大且出现最大变化的时间越早,微区X射线衍射实验发现在发生性能变化的热激活镍钛弓丝,马氏体M111与奥氏体A110的组分比率发生改变,M111/A110的比率随腐蚀时间的延长与上颌尖牙轴倾角的增大而增大。结论:在模拟口腔环境下,矫治第三阶段热激活镍钛弓丝的使用时间与弓丝的弯曲变形程度都会影响弓丝的机械性能;热激活镍钛弓丝表面的腐蚀程度随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热激活镍钛弓丝的弯曲变形程度随上颌尖牙轴倾角的增大而增大,弓丝发生机械性能衰减的时间越早且变化越明显;热激活镍钛弓丝机械性能发生改变的机制是马氏体与奥氏体组分比率的变化。实验5Tip-Edge Plus矫治第三阶段上颌尖牙轴倾角变化对前牙移动综合影响的有限元研究目的:本实验结合实验4的结果采用有限元法研究热激活镍钛辅弓弹性模量改变结合上颌尖牙轴倾角变化对前牙受力与位移的影响,进而分析上颌尖牙轴倾角变化对前牙移动的综合影响。方法:应用实验3的研究模型,只改变热激活镍钛辅弓的弹性模量,而力量的加载方式和大小与实验3相同,故载荷并非表现弹性模量变化前后的有限元临床模拟过程,只是有限元针对某一变量的数值模拟过程。计算在上颌尖牙轴倾角变化下前牙的受力与位移。将本实验结果与实验3的研究结果对比,计算随着热激活镍钛弓丝弹性模量和上颌尖牙轴倾角的变化,前牙应力与位移的变化率。结果:本实验的结果发现上颌前牙的应力分布特点与初始位移趋势与实验3相同;在加载相同的情况下,随着热激活镍钛弓丝弹性模量的减小与上颌尖牙轴倾角的增大,前牙的应力与位移趋势增大;与实验3的结果相比,热激活镍钛弓丝弹性模量与上颌尖牙轴倾角变化前后,前牙的应力基本相同,但侧切牙的位移变化率最大,其次是尖牙与中切牙。结论:在上颌尖牙轴倾角变化的综合影响下,侧切牙是矫治第三阶段对矫治力系变化最敏感的牙齿,尖牙是移动过程中表现特殊的牙齿;伴随上颌尖牙轴倾角的增大,矫治力系的衰减明显,前牙的位移减小率增大,易对前牙的正轴与转矩产生不利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有限元的临床模拟过程,发挥有限元数值模拟的优势,为研究综合因素对牙移动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新手段。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为首次系统地研究了Tip-Edge Plus矫治器上颌尖牙的移动过程,总结并阐明了上颌尖牙在各矫治阶段的移动规律和特点以及对矫治第三阶段的影响;本研究还将材料学研究方法及结果与有限元的研究相结合,并不仅仅局限于有限元的临床模拟过程,发挥有限元的数值模拟优势,为研究综合因素对牙移动的影响做出初步探索,为有限元法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拓展了思路。本研究结果为临床更好地应用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也为矫治过程中更好的移动与控制上颌尖牙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指导意义,

二、差动力原理在方丝弓矫治技术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差动力原理在方丝弓矫治技术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2)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在舌侧矫治中对支抗磨牙作用的有限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的相关研究进展
        1.1.1 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的提出
        1.1.2 生理性支抗控制的相关研究
    1.2 舌侧矫治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
        1.2.1 舌侧矫治技术的发展
        1.2.2 舌侧矫治技术的相关研究
    1.3 三维有限元的相关研究
        1.3.1 有限元分析在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技术中的应用
        1.3.2 有限元分析在舌侧矫治技术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在舌侧矫治中对支抗作用的有限元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设备与软件
    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4 参数设定
    2.5 工况设置
    2.6 实验结果
        2.6.1 牙齿位移
        2.6.1.1 矢状向位移
        2.6.1.2 垂直向位移
        2.6.1.3 冠状向位移
        2.6.2 牙周膜最大初始等效应力
    2.7 讨论
        2.7.1 关闭拔牙间隙的方法
        2.7.2 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应用于舌侧矫治时终末位的确定
        2.7.3 支抗磨牙在不同加力模式下的位移趋势
        2.7.4 不同加力模式下的牙周膜应力
第三章 结论
    3.1 主要结论
    3.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临床病例展示

(3)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下颌前牙列矫正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口腔下颌解剖学结构
        1.2.1 牙齿
        1.2.2 牙周膜
        1.2.3 牙槽骨
    1.3 隐形矫治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3.1 牙齿正畸的发展
        1.3.2 隐形矫治技术的发展
        1.3.3 隐形矫治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生物力学模型的建立
    2.1 MIMICS几何建模
    2.2 模型修改及网格划分
    2.3 材料参数设置及模型装配
        2.3.1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材料力学性能的测定
        2.3.2 材料参数设置
        2.3.3 模型装配
    2.4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生物力学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隐形矫治器对不同错颌牙列矫正的有限元分析
    3.1 牙齿移动的类型
        3.1.1 牙齿的抗力中心
        3.1.2 牙齿的转动中心
        3.1.3 牙齿的移动类型
    3.2 倾斜移动的有限元分析
        3.2.1 牙齿倾斜移动方式的分析
        3.2.2 隐形矫治器与口腔下颌各部分的应力与应变分析
    3.3 平行移动的有限元分析
        3.3.1 牙齿平行移动方式的分析
        3.3.2 隐形矫治器与口腔下颌各部分的应力与应变分析
    3.4 旋转移动的有限元分析
        3.4.1 牙齿旋转移动方式的分析
        3.4.2 隐形矫治器与口腔下颌各部分的应力与应变分析
    3.5 压低移动的有限元分析
        3.5.1 牙齿压低移动方式的分析
        3.5.2 隐形矫治器与口腔下颌各部分的应力与应变分析
    3.6 不同移动方式对牙齿和牙周组织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直丝弓矫治器和Invisalign矫治器治疗拔牙病例排齐阶段支抗需求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正畸治疗技术的发展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硕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获奖情况
致谢

(5)安氏Ⅱ类拔牙病例排齐整平后上磨牙支抗消耗的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和方法
    1.病例收集
    2.矫治设计
    3.矫治前准备
    4.研究内容及方法
    5.测量分析
    6.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讨论
4、临床指导意义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不同矫治技术的支抗控制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致谢

(6)生理性支抗技术对磨牙支抗控制的有限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内容和方法
结果
    1 建立了不同矫治阶段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
    2 不同矫治阶段磨牙的三维位移趋势及位移量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Tip-Edge Plus矫治器转矩及扭转性能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Tip-Edge Plus矫治器特点及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9)利用差动力原理和方丝弓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治疗过程
二、矫治体会
    1.方丝弓托槽与细圆丝匹配对牙齿倾斜移动的作用
    2.方丝弓矫治器结合差动牙移动原理打开咬合的作用效果
    4.方丝弓技术中前牙倾斜 (Tip) 与转矩 (Torque) 的控制
    5.差动牙移动理念在正畸矫治中的运用

(10)Tip-Edge Plus矫治器上颌尖牙移动特征及对前牙转矩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 研究意义与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的发展与特点(综述 1)
        2.1.1 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的发展
        2.1.2 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的特点
        2.2 Tip-Edge Plus 矫治器的转矩表达机制与影响因素(综述 2)
        2.2.1 Tip-Edge Plus 矫治器的转矩表达机制
        2.2.2 Tip-Edge Plus 矫治器转矩表达的影响因素
        2.3 正畸镍钛形状记忆合金丝的研究进展(综述 3)
        2.3.1 镍钛合金弓丝的分类
        2.3.2 镍钛合金的超弹性与记忆性
        2.3.3 镍钛记忆合金的晶体结构
        2.3.4 镍钛记忆合金物理性能的检测
        2.3.5 影响镍钛合金机械性能、相变行为及微结构的因素
    3 本研究的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研究
    实验 1 Tip-Edge Plus 矫治器打开咬合过程中上颌尖牙移动的有限元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CT 扫描和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2 结果
        1.2.1 不同磨牙后倾弯弓丝各牙位受力
        1.2.2 不同磨牙后倾弯上颌尖牙应力分布
        1.2.3 不同磨牙后倾弯上颌尖牙的初始位移趋势
        1.3 讨论
        1.4 小结
    实验 2 Tip-Edge Plus 矫治器关闭间隙过程中上颌尖牙移动的有限元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CT 扫描和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 结果
        2.2.1 不同摇椅弓曲度弓丝对应牙位垂直向力
        2.2.2 不同颌内牵引力与摇椅弓曲度上颌尖牙应力分布
        2.2.3 不同颌内牵引力上颌尖牙的初始位移趋势
        2.3 讨论
        2.4 小结
    实验 3 Tip-Edge Plus 矫治器转矩表达过程的有限元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CT 扫描和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 结果
        3.2.1 不同尖牙轴倾角镍钛弓丝对应牙位的力偶矩
        3.2.2 不同上颌尖牙轴倾角上颌前牙应力分布
        3.2.3 不同上颌尖牙轴倾度上颌前牙初始位移趋势
        3.3 讨论
        3.4 小结
    实验 4 Tip-Edge Plus 矫治第三阶段热激活镍钛辅弓物理性能的体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材料、试剂和仪器
        4.1.2 人工唾液的配制
        4.1.3 模拟 Tip-Edge Plus 矫治第三阶段热激活镍钛辅弓使用的模型制备
        4.1.4 模拟 Tip-Edge Plus 矫治第三阶段热激活镍钛辅弓使用的恒温处理
        4.1.5 设计分组
        4.1.6 热激活镍钛辅弓物理性能的检测
        4.1.7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不同弯曲角度及不同浸泡时间热激活镍钛辅弓机械性能的变化
        4.2.2 不同浸泡时间和弯曲角度的热激活镍钛辅弓相组成的微区 X 射线衍射分析
        4.2.3 不同浸泡时间平直组与弯曲组热激活镍钛辅弓扫描电镜观察
        4.3 讨论
        4.3.1 研究模型的建立
        4.3.2 浸泡时间与角度对热激活镍钛辅弓表面性状的影响
        4.3.3 不同弯曲角度及不同浸泡时间热激活镍钛辅弓机械性能的影响
        4.3.4 不同浸泡时间和弯曲角度的热激活镍钛辅弓相组成的变化
        4.4 小结
    实验 5 Tip-Edge Plus 矫治第三阶段上颌尖牙轴倾角变化对前牙移动综合影响的有限元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对象
        5.1.2 CT 扫描和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 结果
        5.2.1 不同上颌尖牙轴倾角及不同热激活镍钛辅弓弹性模量前牙的应力分布
        5.2.2 不同上颌尖牙轴倾角及不同热激活镍钛辅弓弹性模量前牙的初始位移
        5.3 讨论
        5.4 小结
第3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差动力原理在方丝弓矫治技术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托槽类型对前磨牙拔除病例前牙转矩控制的比较[J]. 李贵凤,周静,王广磊,陈丽琼,雷浪.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12)
  • [2]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在舌侧矫治中对支抗磨牙作用的有限元研究[D]. 王俊杰. 兰州大学, 2021(09)
  • [3]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下颌前牙列矫正的有限元分析[D]. 庞国宝.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4]直丝弓矫治器和Invisalign矫治器治疗拔牙病例排齐阶段支抗需求的疗效分析[D]. 马跃. 郑州大学, 2020(02)
  • [5]安氏Ⅱ类拔牙病例排齐整平后上磨牙支抗消耗的研究初探[D]. 安然.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生理性支抗技术对磨牙支抗控制的有限元研究[D]. 田忠辉. 青岛大学, 2019(02)
  • [7]Tip-Edge Plus矫治器转矩及扭转性能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 杨钦佩. 西南医科大学, 2017(05)
  • [8]Tip-Edge矫正技术的特点与临床应用新进展[J]. 刘亚非,左艳萍.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14(02)
  • [9]利用差动力原理和方丝弓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一例[J]. 胡熹,李志华.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13(03)
  • [10]Tip-Edge Plus矫治器上颌尖牙移动特征及对前牙转矩表达影响的研究[D]. 沈晓. 吉林大学, 2012(10)

标签:;  ;  ;  

微分力原理在方丝正畸技术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