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细菌学及电镜观察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细菌学及电镜观察

一、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细菌学和电镜观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陆伦根,蔡晓波,王建设,曲颖,尤红,马雄,韩英,南月敏,徐小元,段钟平,魏来,贾继东,庄辉[1](2022)在《胆汁淤积性肝病管理指南(2021)》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了我国第一个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专家共识。近年来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数据和资料。为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自身免疫性肝病学组组织专家组对近年来的文献证据进行了评估,制定了本指南。本指南共有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诊治推荐意见22条。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治提供参考和指导。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2021)在《胆汁淤积性肝病管理指南(2021)》文中认为201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了我国第一个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专家共识。近年来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数据和资料。为此,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自身免疫性肝病学组组织专家组对近年来的文献证据进行了评估, 制定了本指南。本指南共有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诊治推荐意见22条。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治提供参考和指导。

廖冰[3](2020)在《疑难肝病的临床病理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脏疾病病因复杂繁多,分析临床病史、进行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是肝病诊断的重要手段,而病理检查可直接观察患者的病变形态,提供其疾病形态学信息,在疑难肝病诊断中的作用也愈发受到重视。本文通过介绍病理检查在疑难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以期为疑难肝病诊断提供更全面的认识。

关建勋[4](2019)在《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脓肿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脓肿的危险因素分析,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脓肿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15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按是否合并肝脓肿分为病例组(合并肝脓肿)和对照组(未合并肝脓肿),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入院时体温、病史长短、有无糖尿病史、病史时间、结石所在位置、有无胆道手术史、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LYM#)、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line phosphatase,AKP)、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血肌酐、有无贫血。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筛选出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由此确定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脓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实验共收集到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50例,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99例,平均年龄53.5±10.5岁,合并肝脓肿患者45例,发生率为30%。通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P<0.001)、淋巴细胞绝对值(P<0.001)、血清白蛋白(P=0.002)、AST(P=0.024)、病史时间(P=0.001)两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述危险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脓肿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淋巴细胞绝对值<1.1*10 9/L(P<0.001,OR=23.459,95%CI=8.529-64.576)、AST ≥ 40U/L(P=0.012,OR=3.946,95%CI=1.355-11.487)、病史时间≤21 天(P=0.010,OR=4.028,95%CI=1.389-11.681)。结论: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AST升高、发生急性胆道感染是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脓肿的独立危险因素。营养状况异常是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脓肿形成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具有上述因素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应加以重视,术前明确有无肝脓肿形成,从而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

陈桂豪[5](2017)在《疏肝理气,清热利胆法对胆总管结石术后患者胆汁糖蛋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胆总管结石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目的是解除梗阻,祛除病灶,通畅引流。由于多因素的影响,手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如何降低术后复发率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项难题。中医中药在腹部手术包括胆道系统手术的围术期的治疗效果确切,如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术后疲劳综合征等方面,已被广泛运用。疏肝理气,清热利胆法源于肝脾相关理论基础,针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围术期"肝郁气滞,湿热阻滞"的病机特点,从整体观念出发,在宏观方面调节机体。已有研究指出,糖蛋白是一种结合蛋白质,是构成胆汁的一种重要成分。在结石的形成过程中,糖蛋白起到促成核的作用,与胆汁中的粘液融合,将其他的难溶性钙盐颗粒黏聚一起,经过包裹沉淀,最终促成结石的形成。从现代医学角度,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法能够调整微观内环境,从而达到护肝、调节胆汁分泌排泄,降低结石形成机会的目的。目的:通过观察疏肝理气,清热利胆法对胆总管结石术后患者胆汁糖蛋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疏肝理气,清热利胆法预防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的机制。通过获得临床疗效的相关量化指标的支持,更科学地指导胆总管结石术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1.实验设计:通过随机对照单盲实验方法,将符合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复诊的4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以四逆散为基础方剂,加用茵陈、栀子,(柴胡、枳壳、白芍各10g、甘草5g、茵陈15g、栀子10g),临床上随症加减,每日一剂,水煎服。空白对照组:不予药物处理。2.记录受试者一般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手术情况)及围术期相关资料(术前、术后第一天WBC、NEUT、ALT、AST、TBIL、Cr、PT,术后第一天心率、体温、T管胆汁引流量)。记录受试者术后服用中药前、术后第一至第四周连续观察的T管胆汁引流量、胆汁糖蛋白的含量。3.通过对受试者的一般基本资料、围术期相关资料、术后记录的T管胆汁引流量、胆汁糖蛋白的含量进行统计,采用SPSS21.0医学统计软件及Office Excel201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围手术期均未见死亡、心血管和麻醉意外事件,术后未出现肺部感染、胆瘘等相关并发症。2.两组术前、术后第一天WBC、NEUT、ALT、AST、TBIL、Cr、PT比较,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两组术后第一天的体温、心率、T管胆汁引流量计量比较,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4.两组患者术后连续四周的T管每日胆汁引流量总体均值,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5.治疗组在治疗前与对照组患者的胆汁糖蛋白含量测定结果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服用中药在术后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胆汁糖蛋白含量测定结果总体均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6.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术后治疗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胆汁糖蛋白含量测定结果总体均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疏肝理气,清热利胆法对胆总管结石术后患者胆汁糖蛋白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可降低胆汁糖蛋白的含量。

张源净[6](2017)在《原发性胆总管结石ERCP取石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对比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取石后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指标,筛选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ERCP取石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主要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及药物耐药性情况,为临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8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因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经ERCP治疗的16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通过电话咨询及查阅门诊、住院复诊记录的方式进行。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根据胆总管结石复发的诊断标准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即未复发组和复发组。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胆囊切除史、ERCP手术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血脂)、胆道情况(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道感染)、胆管结石情况(结石性状、结石数量、结石大小)等指标,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2.按照胆道感染的诊断标准,统计分析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结果。研究结果:针对157例有确切随访资料的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中位观察时间42个月(最长观察时间87个月,最短12个月),其中105例未复发,52例复发的这一情况研究如下:1.单因素分析显示:(1)胆囊切除史(P=0.029)、ERCP手术史(P<0.001)、胆道感染(P=0.018)、结石性状(混合样,P<0.001)、结石大小(P=0.030),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上述因素是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2)年龄(5070岁,P=0.189;>70岁,P=0.435)、性别(P=0.214)、吸烟史(P=0.736)、饮酒史(P=0.665)、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uxtapapillary duodenal diverticulum,JPDD)(P=0.413)、结石数量及实验室各项指标:WBC、N%、PLT、RBC、HB、TB、DB、Alb、ALT、AST、GGT、AKP、BUN、Cr、PT、INR、Na+、K+、Cl-、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ide,TRI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BV,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上述因素不是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3)多因素分析显示:ERCP手术史(P<0.001;AOR=535.44,95%CI:49.66-5773.66)、胆道感染(P=0.047;AOR=2.534,95%CI:1.010-5.037)、混合样结石(P=0.036;AOR=4.221,95%CI:1.099-16.207),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这三种因素在胆总管结石复发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2.在112例行胆汁细菌培养的标本中有70例检出致病菌,阳性率为62.50%;共培养细菌100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75株,革兰氏阳性菌18株,真菌7株;含量最多的细菌为大肠埃希菌25株和肺炎克雷伯杆菌13株,药敏结果显示,两者对头孢唑啉耐药率最高,对头孢西丁、阿米卡星较为敏感。研究结论:1.ERCP手术史、胆道感染和混合样结石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ERCP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2.胆总管结石并发胆道感染的患者,胆汁细菌培养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治疗一般首先选用对革兰氏阴性菌耐药率低的抗生素。

孙久政[7](2012)在《胆囊切除术与术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关系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单纯胆囊切除术和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胆外科5年来收治的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276例与同期收治肝血管瘤组290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卡方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研究,探讨胆囊切除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胆外科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276例作为实验组,所有病例均经影像学检查及手术证实且资料完整;以同期收治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290例作为对照组。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276例(男:123例,女:153例),年龄20-71岁,平均41.4岁;肝血管瘤患者共290例,(男:124例,女:166例),年龄19-74岁,平均45.5岁。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中,既往有胆囊切除病史者39例(男:18例,女:21例),占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病例的14.1%。肝血管瘤对照组290例患者中有胆囊切除病史者25例(8.60%),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统计结果表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单纯胆囊切除术的暴露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81,P=0.039;OR=1.639,95%CI1.020-2.634),提示胆囊切除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性别亚组分析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女性患者间胆囊切除病史差异明显(X2=4.446,P=0.035),在男性,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612,P=0.434)。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囊切除原因以胆囊结石为主,占66.7%。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中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者的比例高于肝血管瘤对照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x2=3.209,P=0.073)。实验组中未行胆囊切除术病例和既往行胆囊切除术病例组间性别构成、年龄、术前胆红素水平、胆管炎发生情况及结石在肝内的分布情况无差异(P<0.05);与无胆囊切除术病史组患者相比,有胆囊切除术病史组患者白细胞水平增高(P=0.045),Oddi括约肌狭窄更为多见(P=0.041)。结论:1.胆囊切除术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形成有关。2.有胆囊切除病史的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白细胞水平增高。3.有胆囊切除病史的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中Oddi括约肌狭窄更多见。

鲁嘉越,王坚[8](2011)在《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成因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病,由于该病并发症多,手术难度大,故被认为是胆道良性疾病中一种难治的疾病。因此,探寻结石的成因对于该病的防治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将从胆汁成分的失衡、感染、胆汁中的蛋白及大分子及细胞代谢四个方面对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成因加以综述。

石小举[9](2010)在《肝胆管结石病的综合治疗》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对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普外科2006年1月至2009年8月间收治的145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73例,规则性肝叶(或段)切除60例(其中3例同时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2例,服用中药59例,未服用中药76例。通过比较不同术式的残余结石率、结石复发率,以及服用中药组与未服用中药组的胆道镜取石次数、结石复发率,来对比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发现肝叶(段)切除组残余结石率低于胆道切开取石组(P<0.05),两组结石复发率无显着差异(P>0.05);胆道切开取石术中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之间术后残余结石率无显着差异(P>0.05);残余结石患者中胆道镜取石次数,口服中药者与未服用中药者有统计学差异(P <0.05)。无残留结石患者中,不论胆道切开取石术还是肝叶(段)切除术,口服中药组结石复发率较未服中药组低(P<0.05)。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中,应选择手术治疗结合术中、术后胆道镜以及中药排石的综合治疗方法。

常伟华[10](2009)在《家兔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与Oddi括约肌肌电及结构改变的动态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肝内胆管结石是我国常见疾病,好发于西南地区,其致病过程包括多种致病因素,胆道动力学异常在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Oddi括约肌的收缩及舒张可调节胆汁的流向及速度,控制胆汁及胰液流入十二指肠,起到单向阀门作用,在胆道动力学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临床观察发现,SO功能发生异常可引起胆道动力学异常,多种胆道疾病的发生与SO功能异常有关,本研究采用肝内胆管结石的动物模型,建立随机对照研究,动态观察结石形成过程,并对SO进行肌电测定,及进行胆道动力学研究,对各组家兔SO肌纤维行HE染色光镜检查和透射电镜检查,研究SO功能改变的病理基础。目的在于探索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与SO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并为临床疾病预防、治疗以及减少术后复发提供合理建议和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材料:健康成年新西兰长耳白兔禁食16~18h,采用大肠杆菌悬液感染合并胆总管不全梗阻法诱导家兔肝内胆管结石形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分为2周组、4周组、8周组。对照组家兔行十二指肠乳头插管但仅注射相应容量的生理盐水,不做胆管不全梗阻。术后均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方法:1.肝功能监测:各组家兔分别于术前、术后3d、7d、2w、4w、8w经耳缘静脉取血,测量肝功:ALT、AST、TBIL、DBIL、GGT、ALP。2.胆汁性状观察:对照组于制模后8周,实验组分组于制模后2、4、8周留取胆汁,经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胆汁结石形态。3.SO肌电测定:对照组于制模后8周,实验组分组于制模后2、4、8周测定Oddi括约肌肌电,选取测量比较稳定的肌电图段分别计算频率、波幅。4.SO结构观察:对照组于制模后8周,实验组分组于制模后2、4、8周留取SO标本,行HE染色光镜观察及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1.肝功能监测:实验组TBIL、DBIL、GGT、ALP术后2w内略有升高,而4w至8wd明显升高(P<0.05);AST、ALT术后7d升高明显,术后4w以后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TBIL、DBIL、ALT、AST、GGT、ALP术后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2.成石情况:梗阻加感染建立模型8周组成石率(67%)明显高于4周组(5% ;P<0.05)、2周组(0% ;P<0.05)。3.SO肌电:2周组Oddi括约肌肌电峰值无显着性改变,频率减低;4周组Oddi括约肌肌电峰值、频率减低;8周组Oddi括约肌肌电峰值、频率进一步减低。4.病理检查提示4周后SO开始出现肌纤维增粗、脂肪变性;透射电镜结果提示:细胞线粒体肿大、嵴溶解、空泡化,肌丝排列疏松。结论1.依梗阻加感染病因建立家兔肝内胆管结石模型,是在模拟人类疾患的基本致病条件下设计和完成的。可用来动态观察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规律和特点。2.在肝内胆管结石形成过程中,SO的运动能力呈逐步减低的规律,说明SO运动功能不良与结石形成过程有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并可能在结石形成过程末期起关键的作用。3.微小结石形成后排石过程引起SO机械损伤伴炎症反应,微丝、致密体的减少、线粒体及内质网等细胞器肿胀,胞质内包涵体形成,可能影响了细胞能量供应,是导致SO运动功能不良的病理结构基础。

二、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细菌学和电镜观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细菌学和电镜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胆汁淤积性肝病管理指南(2021)(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和分类
2 流行病学
3 临床表现
4 生物标志物
    4.1 ALP和GGT
    4.2 胆汁酸
    4.3 胆红素
    4.4 分子标志物
5 病理学
6 诊断
    6.1 诊断标准
    6.2 诊断步骤
    6.3 与黄疸区别和联系
7 治疗
    7.1 治疗原则
    7.2 药物治疗
        7.2.1 UDCA
        7.2.2 SAMe
        7.2.3考来烯胺
        7.2.4奥贝胆酸
        7.2.5贝特类药物
        7.2.6其他治疗
8 遗传性胆汁淤积性肝病
    8.1囊性纤维化相关的肝病(cystic fibrosis-associated liver disease,CFLD)
    8.2 FIC
    8.3 Alagille综合征
9 ICP
    9.1 诊断
    9.2 治疗
10 肝外表现及处理
    10.1 瘙痒
    10.2 疲劳
    10.3 黄色瘤
    10.4 脂代谢紊乱
    10.5 脂肪泻
    10.6 肝性骨营养不良
    10.7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11 待解决的问题

(3)疑难肝病的临床病理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理检查在疑难肝病诊断中的作用
    1.正常肝组织结构
    2.肝活检常用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
    3.基于病理损伤模式的诊断思路
    4.病理诊断在疑难肝病诊断中的作用
二、几种疑难肝病的临床鉴别难点
    1.肝硬化和门脉高压的病因鉴别
    2.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病因鉴别
    3.药物性肝损伤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鉴别
    4.多重因素导致肝损伤的诊断
    5.几种疑难罕见肝病的病理特征
三、提高疑难肝病的病理诊断水平

(4)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脓肿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疏肝理气,清热利胆法对胆总管结石术后患者胆汁糖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医对胆总管结石的认识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原发性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
        四、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中医对胆总管结石的认识及应用研究
        一、病名源起
        二、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的中医病机特点
        三、处方用药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四、经方临床经验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标
    第二节 研究主要内容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样本量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以及排除标准
        五、试验设计
        六、治疗方法
        七、观察项目(详见附录表格)
        八、胆汁中糖蛋白定量检测
        九、数据收集和管理
        十、统计学数据处理分析
    第四节 试验研究结果
        一、入院基本资料统计学分析
        二、围术期相关资料统计学分析
        三、术后观察指标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胆管结石形成与糖蛋白的关系
    第二节 中医治疗在胆管结石术后中的作用
    第三节 疏肝理气,清热利胆法对胆汁糖蛋白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原发性胆总管结石ERCP取石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及病原学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ERCP取石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的细菌谱和耐药性分析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影响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7)胆囊切除术与术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关系的回顾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肝胆管结石病的综合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肝胆管结石的分类及分型
    2.2 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及病理改变
    2.3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
    2.4 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
    2.5 结语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3.2 患者资料
    3.3 器械设备(配图)
    3.4 治疗方法
    3.5 疗效评价方法
    3.6 数据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治疗方法统计
    4.2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转归
    4.3 术后结石残余情况
    4.4 术后结石复发情况
    4.5 随访
第5章 讨论
    5.1 合理选择术式
    5.2 充分发挥胆道镜及液电碎石术作用
    5.3 中药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的突出作用
    5.4 综合治疗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师及作者简介

(10)家兔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与Oddi括约肌肌电及结构改变的动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正文 家兔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与Oddi 括约肌肌电及结构改变的动态观察
    前言
    第一部分 兔肝内胆管结石模型的建立及观察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模型建立过程中Oddi 括约肌肌电及结构改变的动态观察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内胆管结石病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细菌学和电镜观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胆汁淤积性肝病管理指南(2021)[J]. 陆伦根,蔡晓波,王建设,曲颖,尤红,马雄,韩英,南月敏,徐小元,段钟平,魏来,贾继东,庄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2(01)
  • [2]胆汁淤积性肝病管理指南(2021)[J].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内科杂志, 2021(12)
  • [3]疑难肝病的临床病理诊断[J]. 廖冰. 临床内科杂志, 2020(11)
  • [4]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脓肿的危险因素分析[D]. 关建勋.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5]疏肝理气,清热利胆法对胆总管结石术后患者胆汁糖蛋白的影响[D]. 陈桂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 [6]原发性胆总管结石ERCP取石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及病原学特点[D]. 张源净.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1)
  • [7]胆囊切除术与术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关系的回顾性临床研究[D]. 孙久政. 山东大学, 2012(02)
  • [8]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成因研究现状[J]. 鲁嘉越,王坚.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1(02)
  • [9]肝胆管结石病的综合治疗[D]. 石小举. 吉林大学, 2010(09)
  • [10]家兔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与Oddi括约肌肌电及结构改变的动态观察[D]. 常伟华. 第三军医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细菌学及电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