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慢性苯接触早期生物监测指标的实验研究

亚慢性苯接触早期生物监测指标的实验研究

一、亚慢性苯暴露早期生物监测指标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付国庆[1](2021)在《基于职业安全视角的DEHP对雄性生殖健康损伤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增塑剂,具有显着的雄性生殖毒性,可引起职业暴露人群血清睾酮和精子活力下降,精子数量减少。然而,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完善的DEHP职业接触限值和职业危害防护措施。为了推进DEHP职业接触限值的研究,加强DEHP对雄性生殖毒性的防治,促进DEHP职业暴露人群的健康安全,采用动物实验证实了DEHP对雄性生殖毒性的影响,基于DEHP诱导的睾丸组织差异性表达pi RNA和PIWI蛋白预测DEHP诱导雄性生殖毒性的调控通路,探究预测通路在体内动物模型和体外细胞模型中的作用,初步提出了DEHP诱导雄性生殖毒性灵敏的效应指标以及可能的作用机理。筛选出DEHP诱导雄性生殖毒性可能的调控通路,为DEHP暴露灵敏效应标志物的筛选和职业接触限值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的研究方向。构建DEHP暴露的大鼠模型,分别用pi RNA芯片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睾丸组织pi RNA和PIWI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发现,DEHP暴露组大鼠睾丸中1351个pi RNA表达上调,944个pi RNA表达下调,选择10个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验证的差异性表达pi RNA,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靶基因预测以及GO和KEGG pathway富集,文献研究法探讨差异性表达的PIWI亚家族Piwil2蛋白的调控通路,综合分析差异性表达pi RNA和Piwil2调控通路,经筛选和初步验证Piwil2/STAT3/p53、Piwil2/PI3K/Akt、INSR/IRS1/PI3K/Akt/Fox O1和AMPK/Fox O1通路可能参与DEHP诱导的雄性生殖毒性调控。研究了经筛选的通路在DEHP诱导雄性大鼠生殖毒性中的作用。用250、500、1000 mg/kg DEHP的剂量连续染毒雄性大鼠28天,检测血清睾酮水平、附睾精子浓度、睾丸组织结构改变、睾丸组织凋亡和自噬水平评价雄性生殖毒性,检测睾丸组织中筛选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以了解它们在DEHP诱导雄性生殖毒性中的作用。结果发现,血清睾酮在所有DEHP暴露组均下降,是DEHP暴露的敏感指标。250 mg/kg·day暴露组DEHP诱导细胞自噬避免细胞凋亡,在500和1000 mg/kg·day暴露组,自噬水平下降,DEHP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导致睾丸细胞凋亡增加,睾丸组织损伤,可能与STAT3/p53通路有关。INSR、IRS1、Piwil2和STAT3是DEHP暴露灵敏且稳定的指标,其表达水平在所有暴露组均显着降低,可以作为DEHP早期暴露生物效应标志物进行进一步研究。探讨了piRNA/PIWI调控的不同通路在DEHP代谢产物MEHP诱导小鼠初级精母细胞(GC-2spd)毒性中的作用。用0、1、10、100μM MEHP和100μM NAC+100μM MEHP分别处理GC-2spd细胞,检测MEHP处理组和抗氧化剂NAC预处理组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凋亡和自噬水平以及pi RNA/PIWI调控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10、100μM MEHP暴露组,MEHP通过氧化应激介导STAT3/p53通路调控线粒体凋亡通路导致GC-2spd细胞凋亡,MEHP还通过氧化应激影响PI3K/Akt/m TOR和AMPK/m TOR通路促进GC-2spd细胞自噬。DEHP雄性生殖毒性现有的敏感效应指标为睾酮,INSR、IRS1、Piwil2和STAT3可以作为新的效应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筛选,DEHP通过氧化应激调节STAT3/p53和PI3K/Akt/m TOR影响雄性生殖毒性,为DEHP雄性生殖毒性的防治提供可能的作用靶点,研究结果为DEHP职业接触限值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对促进DEHP职业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杨普煜[2](2020)在《3-氯丙醇酯在大鼠体内的亚慢性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3-氯-1,2-丙二醇酯(3-monochloropropane 1,2-diol ester),也称为3-氯丙醇酯,是游离3-氯丙醇与长链脂肪酸形成的酯类化合物。3-氯丙醇酯是食品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潜在毒性的物质,其安全性问题引起了食品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至今为止,3-氯丙醇酯的亚慢性毒性机制尚不明确,对于模式动物较长时间暴露于3-氯丙醇酯后所引起的内源性物质变化的研究也较为匮乏。因此,本论文选择两种具有代表性的3-氯丙醇单酯,包括3-氯丙醇-1-硬脂酸酯和3-氯丙醇-1-油酸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化学合成高纯度单体化合物,并采用液质联用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确证了其结构和纯度。采用Sprague-Dawley(SD)大鼠作为模式动物构建亚慢性毒性动物模型,模拟人体在日常饮食中可能摄入3-氯丙醇酯的剂量条件,进而评价其亚慢性毒性。病理切片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结构的3-氯丙醇酯在其高、低两个剂量下,分别拥有相似的毒性作用。毒性作用靶器官主要为肾脏和睾丸,对胸腺和肺也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在肝脏和肠道组织中也引起了少量的炎症反应,且毒性作用均存在剂量依赖性。此外,3-氯丙醇酯受试组大鼠血清中的尿酸、尿素氮和肌酐等肾损伤相关指标、IFN-γ和TGF-β等炎症因子指标的水平显着上调,血清中睾酮指标的水平显着下调,且存在剂量依赖性。为了深入研究3-氯丙醇酯的亚慢性毒性作用机制,本论文运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了3-氯丙醇酯对大鼠肾脏与睾丸组织中相关蛋白的差异表达情况,并采用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数据库对蛋白质组学结果进行分析。蛋白质组学结果表明,两种结构的3-氯丙醇酯呈现出相似的肾脏、睾丸亚慢性毒性作用。在大鼠肾脏中,3-氯丙醇酯主要影响了离子转运相关的蛋白,导致钙离子在体内的堆积,从而引发肾细胞凋亡,同时也激活了体内的二相酶和转运酶。此外,各种内源性生物代谢相关蛋白也发生了显着性变化,其中包括碳水化合物、氨基酸、氮、脂质、脂肪酸代谢和三羧酸循环相关蛋白。在大鼠睾丸中,3-氯丙醇酯主要引起了炎症反应,进而引发睾丸细胞坏死。为了进一步验证3-氯丙醇酯诱导肾细胞凋亡和睾丸细胞坏死的作用及机制,本论文分别采用大鼠肾小管导管上皮细胞系NRK-52E和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系TM3为细胞模型,通过si RNA干扰技术降低相关因子的表达后,研究发现3-氯丙醇酯可通过Caspase-9因子介导的内源性细胞凋亡途径引发肾细胞毒性,通过RIPK1和MLKL因子介导的细胞坏死途径引发睾丸细胞毒性的分子机制。此外,本论文还通过高分辨质谱结合代谢组学分析,初步探究了3-氯丙醇酯的中长期暴露对大鼠内源性物质代谢的影响,筛选出了3-氯丙醇酯在大鼠血浆、尿液和粪便中的11个生物学标志物,包括高半胱氨酸、4-庚酮、乙酰苯丙氨酸、γ-谷氨酰胺异亮氨酸、3-酮基-2-甲基丁酸、甲基丙二酰基肉碱、溶血磷脂胆碱、反式肉碱、15d-前列腺素J2、13,14-二氢前列腺素F-1α和四氢脱氧皮质醇,这些生物学标志物为3-氯丙醇酯中长期暴露诊断和安全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陈海燕,张娟,邹丽君[3](2020)在《橙皮精油对苯染毒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低剂量亚慢性苯染毒对小鼠的毒性作用,探讨橙皮精油对中毒小鼠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取30只清洁级健康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苯染毒组和苯+精油组(10只/组)。其中,苯染毒组以200 mg·kg-1体重的剂量行苯灌胃染毒,苯+精油组给予苯+精油的混合溶液,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乙醇溶液。均染毒30 d。比较三组的体重变化情况、各脏器(心、肝、肾、脾、睾丸、卵巢、子宫等)的脏器系数、干预前后的血常规情况[包括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GB)和血小板(PLT)]及各组血清和肝组织中的抗氧化指标含量[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结果:对照组小鼠体重呈持续缓慢增长,苯染毒组体重下降明显,苯+精油组体重较为平稳、略有下降;三组小鼠肝脏、脾脏和肺的脏器系数均表现为:苯染毒组>苯+精油组>对照组(P<0.05),而心脏、肾脏的脏器系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血常规指标(RBC、HGB和PLT)及血、肝SOD指标方面,苯染毒组<苯+精油组<对照组(P<0.05);而在血和肝MDA水平上,苯染毒组>苯+精油组>对照组(P<0.05)。结论:低剂量亚慢性苯染毒可对小鼠的血液系统和抗氧化指标造成损伤作用,橙皮精油具有有效的改善作用。

孙敏[4](2020)在《焦化厂工人苯、砷和铅暴露与健康指标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某焦化厂人尿酚、尿砷和尿铅与血压、肺功能及血生化指标的关系,为发现职业性苯、砷和铅暴露对焦化厂工人的健康损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山西省太原市某焦化厂617名在岗工人为研究对象。根据作业地点、工种和尿酚水平,确定苯暴露组和对照组;根据尿砷(尿铅)浓度的三分位数间距,确定砷(铅)的低、中和高暴露组。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习惯、职业史、个人疾病及家族遗传史等信息。采集晨起班后尿,用气相色谱-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法检测尿酚的浓度,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检测尿砷和尿铅浓度;由有资质的专业医务人员测量工人的血压和肺功能;采集空腹肘静脉血,用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水平,用罗氏全自动血生化仪测定空腹血糖、血脂、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肌酐、血清尿酸及血清尿素的水平。采用协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尿酚、尿砷和尿铅与血压、肺功能和血生化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以男性工人(93%)为主,平均年龄为(44.4±7.9)岁,平均工龄为(25.1±8.9)年。环境检测结果显示,焦化厂作业场所空气中苯及苯系物和焦炉逸散物的浓度普遍较低。按照工作地点将工人分为苯暴露组和对照组(非苯暴露组)并对其进行尿酚水平检测,结果显示苯暴露组工人尿酚水平(M:6.00μg/mL;P25:0.03μg/mL;P75:31.00μg/mL)显着高于对照组(0.03μg/mL),用力肺活量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肌酐和血清尿酸浓度高于对照组(P<0.10)。调整性别、工龄、文化水平、饮食燃料使用情况和吸烟情况(用尿可替宁水平表示)等协变量后,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用力肺活量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也低于对照组(P<0.10)。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自然对数转换的尿酚浓度每增加一个单位,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增加0.10(95%CI:0.01,0.19)mmol/L;自然对数转换后的苯累积暴露量每增加一个单位,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分别增加0.11(95%CI:0.03,0.19)mmol/L和0.14(95%CI:0.01,0.27)mmol/L。研究对象尿砷水平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3.35μg/g Cr(1.884.65μg/g Cr),按照尿砷浓度的三分位数间距将工人分为低(<2.32μg/g Cr)、中(2.324.26μg/g Cr)和高(≥4.26μg/g Cr)尿砷组。与低、中尿砷组相比,高尿砷组工人收缩压、白细胞计数、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显着降低(P<0.05)。多重线性回归结果发现,自然对数转化的尿砷浓度每增加一个单位,收缩压降低1.46(95%CI:-2.78,-0.14)mmHg(P<0.05),而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清尿酸浓度分别降低了0.13(95%CI:-0.28,0.02)×109/L、4.40(95%CI:-9.26,0.46)×109/L和6.92(95%CI:-10.95,0.12)μmol/L(P<0.10);自然对数转化的砷累积暴露量每增加一个单位,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尿酸浓度分别降低0.12(95%CI:-0.24,-0.01)×109/L和9.01(95%CI:-14.44,-3.58)μmol/L(P<0.05)。研究对象尿铅水平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0.74μg/g Cr(0.291.82μg/g Cr),按照尿铅浓度的三分位数间距将工人分为低(<0.41μg/g Cr)、中(0.411.15μg/g Cr)和高(≥1.15μg/g Cr)尿铅组。与低尿铅组比较,中尿铅组舒张压显着降低,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显着升高(P<0.05)。此外,高尿铅组工人收缩压显着低于低尿铅组。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自然对数转化的铅累积暴露量每增加1个单位,血清尿酸水平降低5.56(95%CI:-9.87,-1.24)μmol/L(P<0.05),而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分别增加0.05(95%CI:0.00,0.10)mmol/L和0.05(95%CI:0.01,0.08)mmol/L(P<0.10)。此外,本研究发现苯、砷和铅对健康指标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苯和砷联合暴露可协同增加血清总胆固醇的浓度(P<0.10),砷暴露可加强苯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作用,铅暴露能加强苯对血清肌酐浓度降低作用,而苯、砷和铅联合暴露能协同增加收缩压的水平(P<0.05)。结论:低水平的苯、砷和铅暴露可能与焦化厂工人体内嘌呤和脂质代谢异常及血压和血常规改变有关。苯和砷联合暴露可协同增加血清总胆固醇的浓度,砷暴露可加强苯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作用,而铅暴露则能加强苯对血清肌酐浓度降低作用,而苯、砷和铅联合暴露能协同增加收缩压的水平。

刘可平[5](2020)在《Nrf2/HO-1通路在乙苯致HEI-OC1细胞损伤中的效应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乙苯是潜在的耳毒性化学物之一,可对听觉外周造成不良影响。与内毛细胞相比,耳蜗外毛细胞对乙苯更为敏感。既往动物实验显示乙苯可导致大鼠听力阈值增加,耳蜗毛细胞减少;同时接触乙苯和噪声的劳动者听力损伤发生率高于单独噪声暴露的工人。有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可以上调凋亡相关基因,诱导细胞凋亡。Nrf2/HO-1通路的活化能抑制氧化应激,保护细胞免受损伤。乙苯诱导HEI-OC1损伤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但其中的机制仍有待阐明。【目的】本研究拟探讨乙苯染毒后HEI-OC1细胞凋亡情况和Nrf2/HO-1通路中Nrf2、HO-1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为乙苯耳毒性和致听力损失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实验基础。1.建立乙苯致HEI-OC1细胞损伤的体外模型,评估乙苯对细胞氧化损伤和凋亡的影响。2.探究Nrf2/HO-1通路对乙苯诱导HEI-OC1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分别设置0、30、60、90、300、600、900μM;3、6、9、10m M共十一个浓度组,CCK-8法测定乙苯染毒24h后HEI-OC1细胞增殖活性;以0、1、2、4、8、16、32、64m M乙苯染毒液处理HEI-OC1细胞24h,计算乙苯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确定乙苯染毒的适宜浓度用于后续实验。用0、6、9和12m M浓度的乙苯染毒HEI-OC1细胞24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用试剂盒测定细胞内MDA含量、SOD和GSH-Px酶活力。通过流式细胞仪用Annexin V-APC/PI双染法检测凋亡情况。提取细胞总RNA,经反转录形成c DNA,q PCR实验检测乙苯染毒后细胞内Nrf2、HO-1 m RNA的表达。用蛋白印迹实验测定HEI-OC1细胞Nrf2、HO-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乙苯对HEI-OC1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为12.86m M(R2=99.05)。随着乙苯染毒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下降。2.DMF≥90μM可抑制HEI-OC1细胞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续实验中DMF的浓度设置为60μM。60μM DMF和9m M乙苯联合暴露HEI-OC1细胞存活率高于9m M乙苯染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以0、6、9、12m M乙苯处理HEI-OC1细胞24h,丙二醛含量分别为72.13±10.55、82.21±5.43、101.4±5.25和163.1±11.76nmol/mgpro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5.11,P<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除了6和9m M浓度组,其他各组均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依次为30.56±3.14、25.14±0.68、28.26±3.09和21.44±3.02 U/mgpro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48,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12m M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分别为740.64±25.91、527.82±7.45、661.95±118.33和354.30±17.50U/mgpro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2.85,P<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12mmo/L浓度组与6、9mmol/浓度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4.与对照组相比,6、9和12m M三个处理组的早期凋亡细胞占比分别增加了2.93倍、4.23倍及6.08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除6m M浓度组与9m M浓度组外,其他组别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凋亡的细胞占比分别增加了2.18倍、3.38倍和5.54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除对照组与6m M浓度组、6m M浓度组与9m M浓度组外,其他组别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对照组相比,12m M的乙苯处理细胞24h后,Nrf2和HO-1 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2m M浓度组Nrf2m 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6mmo/L浓度组相比,12mmo/L浓度组Nrf2 m 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m M浓度组的HO-1 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与对照组相比,9、12m M浓度组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乙苯染毒浓度的增加,Nrf2和HO-1蛋白的表达呈下降趋势。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6mmol/L浓度组相比,9、12m M浓度组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与对照组相比,9m M乙苯诱导组、60μMDMF和9m M乙苯联合暴露组的细胞早期凋率分别增加了8.05倍和5.63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9m M乙苯诱导组细胞的早期凋亡率高于DMF、乙苯的联合暴露组,但差异没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8.DMF和乙苯的联合暴露组Nrf2和HO-1 m 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和9m M乙苯染毒组,差异没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HO-1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和9m M乙苯染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乙苯抑制HEI-OC1细胞的增殖,导致与氧化应激和凋亡有关的细胞损伤。2.Nrf2/HO-1通路的活化能抑制细胞凋亡,上调抗氧化基因的表达,拮抗乙苯对HEI-OC1细胞的毒性作用。

刁琴琴[6](2020)在《大气细颗粒物短期暴露、血浆长链非编码RNA和炎症指标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近些年来,我国雾霾现象频发,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作为雾霾天的罪魁祸首,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大气中悬浮颗粒物的一种,指的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μm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的比表面积较大,可携带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而且,因其粒径小,可进入肺部深处及血液循环,从而对人体多个组织、器官造成损害,与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肿瘤、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炎症反应是PM2.5暴露致疾病发生的重要生物学机制之一。目前,关于PM2.5致机体炎症反应的分子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可作为炎症反应的关键调节因子,它的异常表达在多种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细胞或动物实验报道PM2.5暴露可以影响lncRNA的表达,且lncRNA的异常表达与PM2.5诱导的炎症反应存在关联。但是,目前尚未见在人群中探讨PM2.5暴露对lncRNA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炎症的关系的研究。本项目开展了一项人群调查,通过监测大气的PM2.5污染浓度、评估个体的PM2.5暴露水平,并对血液中炎症相关指标的含量进行检测,评价大气细颗粒物短期暴露对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同时,对研究对象血浆中的lnc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大气细颗粒物短期暴露水平与lncRNA表达量的关联、PM2.5暴露相关lncRNAs的表达水平与机体炎症指标的关联,探讨lncRNA作为PM2.5短期暴露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及PM2.5暴露相关的lncRNAs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于2018年3~4月招募石家庄市269名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抽血检查。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石家庄市8个监测站点的空气质量数据和研究对象的居住地址,使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估算各研究对象采血当日和采血前1至4日的PM2.5暴露水平(lag0、lag1、lag2、lag3、lag4),并计算累积滞后0~1天、0~2天、0~3天和0~4天的移动平均浓度(lag0-1、lag0-2、lag0-3、lag0-4)。使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炎症指标IL-6、IL-8、TNF-α和CC16的含量。使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不同滞后时间的PM2.5暴露水平与血浆IL-6、IL-8、TNF-α和CC16含量的关联。根据累积滞后0~3天的PM2.5暴露水平的中位数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低暴露组(<中位数)和高暴露组(≥中位数),在各组选择4名研究对象,分别将其血浆等比例混合后进行lncRNA表达谱芯片检测,筛选出两组间具有差异表达的lncRNA。使用qRT-PCR检测血浆中差异表达的lncRNA(lnc-PRICKLE1-4:1、lnc-GPR39-7:2、lnc-TMEM167B-3:1、lnc-MTRNR2L12-3:6、lnc-FLRT2-11:2、lnc-C2orf42-6:1、lnc-ACAD11-1:1等)的表达量,使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不同滞后时间的PM2.5暴露水平与血浆lncRNA表达量的关系,以及血浆lncRNA表达水平和炎症指标之间的关联性。结果1.PM2.5短期暴露水平与血浆炎症指标的关联PM2.5暴露水平与血浆IL-6、TNF-α和CC16的含量具有关联,存在明显滞后效应。采血当日、累积滞后0~1天、0~2天、0~3天和0~4天的PM2.5暴露水平均与血浆IL-6的含量呈正相关,累积滞后0~4天的效应最强,当累积滞后0~4天的PM2.5暴露浓度每增加1个四分位数间距时,血浆IL-6的含量增加19.13%(95%CI:3.36,37.44);采血当日、累积滞后0~2天、0~3天的PM2.5暴露水平与血浆TNF-α的含量呈正相关,累积滞后0~3天的效应最强,当累积滞后0~3天的PM2.5暴露浓度每增加1个四分位数间距时,血浆TNF-α的含量可增加17.12%(95%CI:6.50,28.79);累积滞后0~3天、0~4天的PM2.5暴露水平与血浆CC16的含量呈负相关,累积滞后0~4天的效应更强,当累积滞后0~4天的PM2.5暴露浓度每增加1个四分位数间距时,血浆CC16的含量可减少10.15%(95%CI:1.19,18.37)。2.PM2.5短期暴露水平与血浆lncRNA表达量的关联与低暴露组相比,PM2.5高暴露组的血浆lncRNA表达谱发生明显改变,1191个lncRNAs出现高表达,1709个lncRNAs出现低表达。使用qRT-PCR对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与PM2.5低暴露组相比,高暴露组lncRNA lnc-PRICKLE1-4:1、lnc-GPR39-7:2、lnc-TMEM167B-3:1、lnc-MTRNR2L12-3:6的表达水平均出现明显下降,与芯片结果一致。在调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受教育程度等混杂因素后,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研究对象的PM2.5短期暴露浓度与血浆lncRNA lnc-PRICKLE1-4:1、lnc-GPR39-7:2和lnc-MTRNR2L12-3:6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当采血当日、滞后2天、4天、累积滞后0~1天、0~2天、0~3天的PM2.5暴露浓度每增加一个IQR时,lnc-PRICKLE1-4:1的下降幅度介于之间16.56%~26.51%之间,lnc-GPR39-7:2的下降幅度介于之间18.05%~32.16%之间,lnc-MTRNR2L12-3:6的下降幅度介于之间32.83%~55.96%之间,累积滞后0~2天的PM2.5暴露水平与它们的表达量的关联最为明显,下降幅度分别为26.51%(95%CI:14.27,36.94)、32.16%(95%CI:15.72,45.34)、55.96%(95%CI:31.27,71.78)。3.血浆PM2.5暴露相关lncRNAs和炎症指标的关联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发现PM2.5暴露相关的lncRNA lnc-PRICKLE1-4:1、lnc-GPR39-7:2、lnc-MTRNR2L12-3:6与多个炎症相关mRNAs存在关联,如lnc-MTRNR2L12-3:6与炎症因子IL-6呈负相关。KEGG分析发现这些mRNAs可参与5个重要的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包括JAK-STA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当血浆lnc-MTRNR2L12-3:6的表达水平增加1个自然对数单位时,IL-6的含量下降6.76%(95%CI:1.88,11.40),与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显示的相互作用趋势一致;当血浆lnc-GPR39-7:2的表达水平增加1个自然对数单位时,TNF-α的含量下降10.77%(95%CI:1.09,19.43)。结论1.PM2.5短期暴露与血浆中炎症指标IL-6和TNF-α的含量增加存在暴露-效应关系,与CC16的含量降低存在暴露-效应关系。2.PM2.5短期暴露水平与血浆中lncRNA lnc-PRICKLE1-4:1、lnc-GPR39-7:2和lnc-MTRNR2L12-3:6的表达量存在关联,随着PM2.5暴露量的增加,这3个lncRNAs的表达量均出现下降。3.PM2.5暴露相关lncRNAs与血浆炎症指标的含量存在关联,血浆lnc-MTRNR2L12-3:6的表达量与IL-6的含量呈负相关,lnc-GPR39-7:2的表达量与TNF-α的含量呈负相关,这两个lncRNAs具有作为大气PM2.5短期暴露致机体炎症反应早期标志物的潜力。

满招娣[7](2019)在《HIF-1α介导氧化损伤相关基因在苯致骨髓造血毒性中的作用与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苯是一种可以引发血液系统疾病的环境污染物。由于苯在石油化学工业和制造业中广泛应用,长期接触可致慢性苯中毒,引起造血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骨髓增生低下,外周全血细胞减少。有研究发现低氧诱导因子α(HIF-1α)参与调控苯致造血毒性。本研究首先利用HIF-1α高表达(HIF-1α+)小鼠建立小鼠苯中毒模型,研究苯暴露对小鼠造血毒性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HIF-1α在苯暴露小鼠造血细胞氧化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对下游基因的影响;同时利用课题组前期CHIP-Seq技术筛选出的苯毒性相关的HIF-1α下游靶基因,通过GO基因功能查找及ChIP-qPCR验证,筛选出与HIF-1α结合的并与氧化损伤相关的响应基因RNA结合基序蛋白45(RBM45)和含有锚蛋白重复序列及SOCS盒结构域蛋白15(ASB15)。进而通过体外构建RBM45和ASB15高表达细胞株,研究其对1,4-苯醌细胞毒性的调控,探讨RBM45和ASB15高表达是否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对1,4-苯醌致细胞毒性发挥保护作用。最终比较职业苯暴露人群和对照人群外周血中RBM45、ASB15的表达差异,探讨其作为苯造血毒性生物标志的可行性。第一章HIF-1α在苯暴露小鼠造血细胞氧化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对下游基因的影响选用SPF级C57BL/6和HIF-1α高表达(HIF-1α+)两种雄性小鼠,分别设玉米油对照组和苯暴露组(0、150 mg/kg·bw),每组8只,以皮下注射方式连续染毒15天,染毒过程中记录小鼠体重。染毒结束后处死小鼠,分离四肢骨以及主要脏器,收集样本,计算脏器系数,分析血常规、LSK细胞比例变化及氧化损伤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苯染毒使两种小鼠的胸腺体比、肺体比、脾体比以及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均显着降低。流式检测结果显示苯暴露后两种小鼠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Lin-Sca-1+C-Kit+,LSK)比例显着下降,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而HIF-1α+小鼠较C57BL/6小鼠LSK细胞比例增加、凋亡率降低。氧化损伤检测结果显示苯暴露使小鼠骨髓细胞的丙二醛(MDA)水平、尾长、尾DNA%及Olive尾距明显增加;且HIF-1α+小鼠较C57BL/6小鼠上述氧化损伤指标均明显降低。同时苯暴露小鼠骨髓细胞RBM45、ASB15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与课题组先前报道的HIF-1α蛋白变化趋势一致;且苯暴露后HIF-1α+小鼠骨髓细胞中RBM45、ASB15蛋白表达高于C57BL/6小鼠。利用ChIP-qPCR在苯组及对照组C57BL/6小鼠骨髓样本中,检验HIF-1α与RBM45、ASB15的结合水平,发现苯组C57BL/6小鼠中HIF-1α蛋白抗体特异性结合RBM45、ASB15的水平分别是对照组C57BL/6小鼠0.045、0.206倍。以上结果表明苯暴露可引起小鼠的造血功能抑制、骨髓细胞氧化损伤、HIF-1α调控的响应基因RBM45、ASB15水平下降;HIF-1α高表达可通过抑制苯诱导氧化应激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苯致造血功能损伤。第二章HIF-1α靶基因RBM45、ASB15在1,4-苯醌致细胞氧化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设计慢病毒感染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562)获得RBM45、ASB15高表达的细胞株(RBM45+、ASB15+)及其对照细胞株(NC-RBM45+、NC-ASB15+),RT-PCR法和WB法检测细胞转染效率。使用0、10、20μmol/L浓度的1,4-苯醌处理细胞株,通过MTT实验、彗星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抑制、DNA损伤、细胞凋亡率及周期分布情况,WB法检测目的蛋白及其通路蛋白的表达。RT-PCR结果显示RBM45+转染细胞中RBM45 mRNA相对表达量是对照细胞的5倍,ASB15+转染细胞中ASB15 mRNA相对表达量是对照的7620倍,表明构建RBM45+、ASB15+高表达细胞株构建成功。MTT结果显示10、20μmol/L浓度的1,4-苯醌处理各组细胞24 h和48 h,细胞相对增殖率显着下降。凋亡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率与1,4-苯醌浓度有剂量反应关系;在相同1,4-苯醌处理浓度下,RBM45+、ASB15+细胞凋亡率显着低于其阴性对照组细胞。在1,4-苯醌的作用下,细胞周期主要阻滞在G2期,细胞尾长、尾DNA%及Olive尾距显着升高;与同剂量1,4-苯醌处理的NC-RBM45+、NC-ASB15+细胞相比,RBM45+、ASB15+细胞的尾长、尾DNA%及Olive尾距明显降低。WB结果显示细胞在1,4-苯醌染毒后RBM45及其下游通路蛋白NRF2、KEAP1,ASB15及其下游通路蛋白PI3K、AKT、P-AKT表达均显着下降。综上结果分析发现1,4-苯醌可致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增加,周期改变及氧化损伤,可抑制NRF2/KEAP1和PI3K/AKT通路;RBM45、ASB15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发挥抗氧化作用,表现为促进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凋亡及DNA损伤。第三章RBM45、ASB15在职业性苯暴露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扬州市四家企业的苯作业人群作为暴露组,来自南京市无苯暴露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按1:1比例进行性别、年龄匹配,每组150例,收集外周血样本。分析血常规检查结果,分离外周血白细胞,提取RNA,实时定量PCR实验分析RBM45、ASB15的表达情况。外周血象指标显示苯暴露人群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及血小板数量较对照组人群水平降低。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人群相比,暴露人群外周血白细胞中RBM45、ASB15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降低了51%、62%,且具有统计学差异。以上结果提示RBM45、ASB15的表达下降可能与苯造血毒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苯中毒新的潜在的候选生物标志。总结综上,本研究发现HIF-1α高表达可通过调节其下游靶基因RBM45和ASB15降低氧化应激,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苯致小鼠造血系统损伤;对RBM45、ASB15高表达的K562细胞株研究发现RBM45、ASB15高表达可减少1,4-苯醌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促凋亡和DNA损伤作用,可能机制涉及降低氧化损伤水平、分别调控NRF2/KEAP1和PI3K/AKT通路;同时发现苯接触人群外周血白细胞RBM45、ASB15的表达量较对照人群显着降低,表明RBM45、ASB15可能作为苯暴露氧化损伤及造血毒性的潜在早期生物标志。

孙蓉丽[8](2016)在《苯中毒的代谢特征与造血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苯暴露可引起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苯造血毒性的分子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苯暴露早期阶段到苯造血毒性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及相关分子机制可以为苯中毒的诊断干预及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系统生物学研究显示,机体细胞在生理病理不同状态及疾病发生发展不同阶段都具有特异性的代谢特征。本研究拟通过建立苯中毒小鼠模型,获得小鼠外周循环及造血细胞的代谢特征,结合毒理学实验和生物信息学结果分析特征性改变内源性小分子物质的相关代谢通路;进一步研究苯造血毒性相关的特异性代谢通路变化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乙酰左旋肉碱干预是否影响苯暴露所致造血毒性、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最后初步探讨了苯暴露对癌基因MDS-Evi1表达的影响以及该基因在造血干细胞凋亡调控中的作用机制。第一章苯中毒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造血抑制毒性研究使用C3H/He小鼠,苯暴露剂量为0、150及300 mg/kg·bw,皮下注射方式染毒,每天1次,连续5天,共染毒4周,构建苯中毒小鼠模型,模型构建后进行小鼠外周血常规、骨组织病理学、骨髓涂片、造血干细胞比例及造血集落形成能力检查。结果显示,通过皮下注射的染毒方式可成功构建苯中毒小鼠模型,苯暴露对小鼠神经系统初期为兴奋效应,后期为抑制作用;苯暴露降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引起贫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苯引起小鼠骨髓和脾脏造血抑制,骨髓涂片可见苯组小鼠骨髓细胞形态及增生异常、原始细胞比例明显增加;此外,苯暴露还可引起小鼠LSK细胞比例下降,造血干祖细胞向GEMM和GM分化能力降低。以上结果表明苯暴露可引起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降低、骨髓和脾脏造血抑制,骨髓细胞形态和增生分化异常;引起LSK细胞比例下降,GEMM和GM造血集落形成能力降低。第二章基于LC-MS研究苯暴露小鼠的代谢特征使用LC/MS技术,研究苯暴露小鼠体循环(尿液、血浆)及靶器官(骨髓细胞)代谢特征,比较特异性内源性小分子代谢产物及其涉及的代谢通路;结合血液毒性评价及代谢特征,筛选潜在的尿液和血浆中标志血液系统早期损伤的代谢标志物以及与苯造血毒作用相关的特异性代谢通路;此外,比较获得在动物模型骨髓细胞和血浆样品中发现的共同差异代谢产物,在苯暴露人群血浆样本中进行验证。成功建立基于LC-MS的小鼠尿液、血浆和骨髓细胞代谢组学分析平台,结果显示苯暴露扰乱尿液嘌呤、脂肪酸、色氨酸、谷酰基苯丙氨酸和亚精胺代谢通路,干扰血浆色氨酸、组氨酸代谢、γ-谷氨酰循环、脂肪酸氧化以及脂肪酸代谢通路,导致骨髓细胞酪氨酸和苯丙氨酸代谢、赖氨酸分解、肉碱合成以及脂肪酸氧化代谢通路紊乱;比较苯暴露小鼠血浆和骨髓细胞中的差异性代谢通路,发现脂肪酸β氧化通路中的代谢分子均检测到一致的改变,在收集的正常人群、苯暴露对照人群及苯暴露血象异常人群血浆样本中进行验证,发现苯暴露组人群血浆中左旋肉碱含量显着下降,而乙酰左旋肉碱未发生明显变化。以上结果提示苯暴露可干扰小鼠尿液、血浆和骨髓细胞中不同的代谢通路,其中,脂肪酸β氧化代谢通路是在外周样本血浆及靶器官骨髓中的共同差异代谢通路,可能与苯造血毒性效应密切相关。第三章苯暴露对脂肪酸氧化代谢通路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将C3H/He小鼠暴露于0、20、40、80、160mg/kg·bw苯,以皮下注射方式染毒,每天1次,连续5天,共染毒4周,检测苯暴露对小鼠骨髓细胞脂肪酸代谢通路关键酶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影响,同时检测对线粒体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结果显示,苯暴露可影响脂肪酸氧化通路中肉碱穿梭酶和β氧化关键酶mRNA表达,蛋白水平的验证表明苯暴露可增强小鼠骨髓细胞肉碱穿梭蛋白Cpt1a和Crat的表达,使脂肪酸β氧化通路中Acaa2、A1dh112、Acadv1、Crot、Echs1和Hadha蛋白表达增加;苯暴露引起小鼠骨髓细胞中左旋肉碱、ATP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降低,同时还可引起H2O2、MDA和ROS等氧化损伤指标水平增高。以上结果提示苯暴露可影响脂肪酸氧化通路中肉碱穿梭及β氧化过程,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第四章乙酰左旋肉碱干预对苯所致造血毒性的影响使用100 mg/kg·bw和200 mg/kg·bw左旋乙酰肉碱干预150 mg/kg·bw苯暴露小鼠,观察乙酰左旋肉碱对苯所致造血毒性、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的影响。结果显示,左旋乙酰肉碱对苯暴露导致的小鼠外周血细胞减少无明显作用,但是200 mg/kg·bw左旋乙酰肉碱干预可以明显增加苯暴露组小鼠全骨髓细胞数量、LSK造血干细胞比例和Lini-C-kit-Sca-1+造血祖细胞比例;乙酰左旋肉碱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苯所致的线粒体损伤,可降低苯暴露所致H202、MDA和ROS增加;200 mg/kg乙酰左旋肉碱干预可明显降低苯暴露小鼠骨髓细胞尾部DNA含量、尾距和尾长,减轻DNA损伤。以上结果提示乙酰左旋肉碱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苯所致小鼠全骨髓细胞、LSK造血干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减少苯暴露所致氧化应激,降低苯诱导DNA损伤。第五章MDS-Evi1基因与苯毒性关系初探及其参与骨髓造血干细胞凋亡调控的研究使用0、1μm、5μm和10μm1,4-苯醌染毒小鼠骨髓lin-细胞24小时,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凋亡以及MECOM基因表达,同时在苯暴露小鼠骨髓细胞中检测MECOM蛋白的表达;随后建立在ME表达细胞中特异性敲除Bax和Bak基因的MEm2小鼠,观察LSK细胞数量、细胞增殖、细胞凋亡、集落形成能力以及竞争性骨髓移植后LT-HSCs的重建能力。结果显示,5μm和1Oμm1,4-苯醌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1μM 1,4-苯醌组细胞的凋亡率最大;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细胞MECOM基因表达增加;体内实验结果显示160 mg/kg·bw苯暴露引起MECOM蛋白表达显着增加。ME基因敲除小鼠LSK细胞的数量下降,增殖加速,凋亡率增加,且这种凋亡是造血干细胞自发性的;在ME表达细胞中特异性地敲除Bax和Bak基因可使LSK细胞数量和增殖正常,骨髓细胞CFU-GEMM和CFU-GM集落形成能力增加,可以挽救MEm2/m2小鼠LT-HSCs重建能力。以上结果提示苯暴露可增加癌基因MDS-Evi1表达水平,该基因通过Bax和Bak通路参与造血干细胞增殖、凋亡和重建功能调控。总结综上,本研究成功建立苯中毒小鼠模型,结果表明苯暴露抑制造血,同时可扰乱小鼠尿液、血浆和骨髓细胞不同代谢通路,其中,脂肪酸β氧化代谢通路可能与苯造血毒性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苯暴露引起脂肪酸氧化通路中肉碱穿梭及β氧化过程中关键酶表达增加、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而给予乙酰左旋肉碱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苯所致小鼠造血系统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减少苯暴露所致氧化应激和DNA损伤;此外,苯暴露可增加癌基因MDS-Evi1表达水平,该基因通过Bax和Bak通路参与造血干细胞增殖、凋亡和重建功能调控。

丁婷婷[9](2016)在《苯染毒小鼠和苯作业人群的接触及早期效应指标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苯对机体健康的损害及能较早反映损害的接触生物学指标和效应生物学指标。通过对小鼠和接苯工人尿中8-羟基脱氧鸟苷的定量检测及与血象、尿中苯巯基尿酸的相关性分析,探讨8-羟基脱氧鸟苷是否可以作为反映苯导致机体DNA氧化损伤的效应指标。方法实验动物研究:雄性健康成年昆明种小鼠共12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四组,低剂量组(375mg/m3)、中剂量组(750mg/m3)、高剂量组(1500mg/m3)、对照组吸入空气。采取静式吸入的方法,2h/d,5d/w,染毒3个月。每个月每组随机处死10只。观察不同染毒剂量小鼠肺组织、肝组织、肾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测定外周血象、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尿中苯巯基尿酸、8-羟基脱氧鸟苷等指标。分析不同染毒时间、不同剂量组间各指标的变化及8-羟基脱氧鸟苷与血象、苯巯基尿酸的相关性,筛检出早期改变的指标。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对86名苯接触工人进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苯作业工人的一般情况。检测苯作业工人的血象、尿中的苯巯基尿酸、8-羟基脱氧鸟苷,分析接苯与不接苯工人各指标的变化及8-羟基脱氧鸟苷与血象、苯巯基尿酸的相关性。结果1动物实验结果:低剂量组小鼠肺组织的肺泡间隔略增厚,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损害较为严重,肺泡间隔增厚明显,出现明显的扩张充血。低剂量组小鼠可见肝细胞轻微水肿,中剂量组小鼠肝细胞可见蛋白渗出性水肿、肝索轻微紊乱,高剂量组小鼠可见较多重生的肝细胞、细胞核固缩、肝索紊乱明显、水肿严重。低剂量组小鼠肾组织可见细胞轻微水肿、胞浆红染,中、高剂量组肾组织可见细胞水肿、细胞体积增大、扩张充血。小鼠白细胞、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随着苯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减少(P<0.05)。与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小鼠尿中苯巯基尿酸含量增加(P<0.05)。染毒第1、2和3月,染毒各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小鼠尿中8-羟基脱氧鸟苷含量增加(P<0.05)。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高剂量组染毒第2个月、第3个月与第1月相比,尿中8-OHd G含量有增加趋势(P<0.05)。染毒第1、2、3月,8-羟基脱氧鸟苷与苯巯基尿酸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26、0.769、0.705(P<0.01)。8-羟基脱氧鸟苷与白细胞成负相关,r=-0.553(P<0.01)。2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6-10年工龄组的接苯工人白细胞计数低于1-5年工龄组工人(P<0.05),红细胞计数稍高(P<0.05);与1-5年工龄组工人比较,6-10年工龄组工人尿中苯巯基尿酸和8-羟基脱氧鸟苷的含量均升高(P<0.05)。与不吸烟和偶尔吸烟的的接苯工人相比,经常吸烟的工人尿中8-羟基脱氧鸟苷含量高(P<0.05)。与不饮酒的相比,偶尔饮酒和经常饮酒的工人尿中8-羟基脱氧鸟苷含量增加(P<0.05)。没有个人防护措施的工人尿中苯巯基尿酸和8-羟基脱氧鸟苷的含量增加(P<0.05)。尿中苯巯基尿酸与8-OHd G成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786(P<0.001)。结论1亚慢性接触苯引起小鼠肺、肝和肾组织发生病理学改变,导致血液系统损伤。2尿中8-羟基脱氧鸟苷可以作为反映苯接触导致机体DNA氧化损伤的指标,尿8-羟基脱氧鸟苷与苯巯基尿酸有良好的相关性。3血象、尿中苯巯基尿酸和8-羟基脱氧鸟苷对苯接触较敏感,能较早反映苯对机体的变化。

郑师梅[10](2013)在《苯系物对我国典型腹足纲动物的毒害效应及其水质基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探讨了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等苯系物对我国典型腹足纲动物铜锈环棱螺的急性和亚慢性毒害效应,同时利用本课题组的实验数据和搜集到的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的毒性数据,对我国苯系物的水质基准展开了尝试性的研究。目前,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国内外发展的主要实验生物,但是却缺少了无脊椎动物很重要的一部分——软体动物,特别是其中的腹足纲动物,因此其也极少被应用于水质管理质量基准等保护政策的制定中。我国正在发展适合我国生态系统的水质基准,而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是缺少本土的模式受试物种,因此,开发我国本土的腹足纲测试物种将能为我国水质基准的制定提供技术的支持,同时也避免了其他国家在制定水质基准时对软体动物不重视的问题。本研究选取了我国本土腹足纲动物——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为受试生物,探讨甲苯、乙苯和二甲苯三种苯系物对其的毒害效应。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发现,甲苯、乙苯和二甲苯未造成铜锈环棱螺的死亡现象,而对铜锈环棱螺的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因此,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对铜锈环棱螺的急性毒性试验是以其对螺行为的影响,而不是以死亡为研究指标。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对螺的急性行为毒性是引起了不良反应,且具有显着的剂量-效应关系,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对螺不良反应的96-h EC50分别为37.2、13.3和8.9mg/L。同时发现,以乙苯为例,不良反应螺的AChE活性受抑制的程度要大于正常反应螺的,而其他生化指标,包括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脂质过氧化(丙二醛,MDA)与螺的行为变化未呈现出明显的关联性。在其他的研究中发现,抑制AChE的活性是与行为变化有相关性的,因此,本研究认为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对铜锈环棱螺的行为变化与AChE的活性受到抑制有关联。本论文重点研究了乙苯亚慢性低剂量暴露对铜锈环棱螺的影响,实验分为两个阶段:21天的暴露阶段和17天的恢复阶段。其中,对铜锈环棱螺的影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研究的,一方面是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包括AChE、肝胰脏和肾脏组织中的SOD、CAT、GST、GSH和MDA的活性和含量变化;另一方面是利用碱性彗星实验检测肝胰脏组织中的DNA损伤。研究结果表明,乙苯低剂量的暴露亦能对铜锈环棱螺的行为产生影响,造成了铜锈环棱螺的收缩反应,且收缩反应的比例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未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铜锈环棱螺的6种生理生化指标对乙苯胁迫的灵敏度各不相同,且生理生化指标在两种不同行为的铜锈环棱螺中并未呈现出规律性的差异,生理生化指标与铜锈环棱螺行为的相关性不明确。碱性彗星实验的结果表明,乙苯胁迫显着性的引起了螺肝胰脏细胞的DNA损伤,且DNA损伤程度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表明乙苯可能对铜锈环棱螺存在潜在的基因毒性。同时发现,不同行为铜锈环棱螺的DNA损伤没有差异性。在恢复阶段的早期5天内,DNA损伤持续的增加,这应该是由于对DNA损伤的修复造成的,例如,碱基切除修复或者核苷酸切除修复。在恢复阶段的17天之后,DNA损伤的修复还没有完成,表明DNA损伤的修复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同时,本论文还研究了铜锈环棱螺对乙苯的富集和净化能力,实验分为两个阶段:23天的暴露阶段和17天的净化阶段。结果表明,正常反应螺对乙苯的生物富集因子(BCF)从2.24到80,收缩反应螺对乙苯的BCF从2.05到70,由此可见,正常反应螺对乙苯的富集能力要大于收缩反应螺的。在净化阶段发现,两种不同行为螺对乙苯的净化速率均遵循一级动力学规律,两种不同行为铜锈环棱螺净化乙苯的平均半衰期分别为8.5天和8.0天,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性,而且5个处理组之间在净化速率上同样也不存在显着的差异性。在净化阶段17天之后,两种不同行为螺体内均还能检测到乙苯,说明螺完全净化干净乙苯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为了制定符合我国水生态系统特征的苯系物水质基准,本研究利用来自本课题组的苯系物毒性数据,同时还搜集了苯系物相关的毒理数据,采用美国制定水质基准的毒性百分数排序法推导了我国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的淡水生物的双值水质基准。毒性百分数排序法得到的基准值可以为水生生物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采用毒性百分排序法得出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的基准最大浓度推荐值分别为4.49、0.89和1.15mg/L,基准连续浓度推荐值分别为0.81、0.25和0.41mg/L。该研究将为科学制订苯系物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以及排放标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我国今后系统开展水质基准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示范。

二、亚慢性苯暴露早期生物监测指标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慢性苯暴露早期生物监测指标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职业安全视角的DEHP对雄性生殖健康损伤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DEHP的来源与危害
    1.2 职业人群DEHP暴露现状
    1.3 国内外PAEs职业接触限值制定现状
    1.4 国内外男性生殖安全现状
    1.5 DEHP对雄性生殖安全的影响
    1.6 DEHP对雄性生殖安全影响机制的研究现状
        1.6.1 氧化应激在雄性生殖毒性中的作用
        1.6.2 凋亡和自噬在雄性生殖系统中的作用
        1.6.3 piRNA/PIWI通路对男性生殖功能的调控
        1.6.4 PIWI蛋白参与其他信号通路的调控
    1.7 课题研究意义、研究内容
        1.7.1 课题研究意义
        1.7.2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DEHP诱导雄性生殖毒性中piRNA/PIWI介导的通路研究
    2.1 引言
    2.2 建立DEHP暴露导致雄性生殖毒性的动物模型
        2.2.1 实验动物的选择
        2.2.2 DEHP染毒时间和染毒途径的选择
        2.2.3 DEHP染毒剂量的确定
        2.2.4 实验动物的染毒方法
        2.2.5 动物模型样本组织收集
    2.3 DEHP诱导大鼠生殖毒性的研究
        2.3.1 DEHP诱导大鼠生殖毒性的检测方法
        2.3.2 DEHP诱导大鼠生殖毒性的分析
    2.4 DEHP对大鼠睾丸组织piRNA和 PIWI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4.1 大鼠睾丸组织PIWI蛋白表达水平检测的实验方法
        2.4.2 大鼠睾丸组织piRNA表达水平检测实验方法
        2.4.3 大鼠睾丸组织PIWI蛋白表达水平的分析
        2.4.4 大鼠睾丸组织piRNA表达水平分析
    2.5 基于piRNA/PIWI预测DEHP诱导雄性生殖毒性调控通路
        2.5.1 piRNA介导的DEHP诱导雄性生殖毒性调控通路的研究
        2.5.2 基于piRNA/PIWI预测DEHP诱导雄性生殖毒性调控通路的理论分析
        2.5.3 预测的piRNA/PIWI调控通路中蛋白表达水平检测及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DEHP诱导青春期大鼠生殖毒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不同DEHP暴露水平对青春期大鼠生殖毒性的研究
        3.2.1 DEHP暴露的大鼠模型构建
        3.2.2 大鼠生殖功能检测方法
        3.2.3 DEHP暴露对大鼠生殖功能的影响
        3.2.4 DEHP暴露对睾丸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3.2.5 不同剂量DEHP对睾丸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3.2.6 DEHP对大鼠睾丸组织形态学、细胞凋亡和自噬影响的分析
    3.3 不同暴露水平的DEHP对大鼠生殖毒性的作用机制
        3.3.1 DEHP暴露对大鼠睾丸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
        3.3.2 DEHP对大鼠睾丸组织氧化应激影响的分析
        3.3.3 STAT3/p53 通路在DEHP诱导雄性大鼠生殖毒性中的作用
        3.3.4 FoxO通路在DEHP诱导雄性大鼠生殖毒性中的作用
    3.4 DEHP诱导青春期雄性大鼠生殖毒性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DEHP代谢产物MEHP对小鼠初级精母细胞(GC2-spd)毒性作用的研究
    4.1 引言
    4.2 GC-2spd细胞染毒方法
        4.2.1 细胞培养
        4.2.2 细胞染毒时间和染毒剂量的研究
    4.3 MEHP对 GC-2spd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4.3.1 抗氧化剂乙酰半胱氨酸(NAC)浓度筛选实验研究
        4.3.2 GC-2spd细胞内氧化应激的检测方法
        4.3.3 MEHP影响GC-2spd细胞氧化应激的分析
    4.4 不同剂量MEHP对 GC-2spd细胞毒性的影响
        4.4.1 MEHP暴露的GC-2spd细胞凋亡水平评价方法
        4.4.2 不同剂量MEHP对 GC-2spd细胞凋亡影响的分析
    4.5 不同剂量MEHP影响GC-2spd细胞自噬的研究
        4.5.1 GC-2spd细胞自噬的检测方法
        4.5.2 不同剂量MEHP对 GC-2spd细胞自噬影响的分析
    4.6 不同剂量MEHP诱导GC-2spd细胞毒性机制的研究
        4.6.1 MEHP对 GC-2spd细胞STAT3/p53 通路的影响
        4.6.2 MEHP对 GC-2spd细胞FoxO通路的影响
        4.6.3 STAT3/p53和FoxO通路在MEHP暴露的GC-2spd细胞中的作用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2)3-氯丙醇酯在大鼠体内的亚慢性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3-氯丙醇酯在食品中的分布
    1.3 3-氯丙醇酯的形成机理
        1.3.1 3-氯丙醇酯的有机合成方法
        1.3.2 3-氯丙醇酯的分子形成机理
    1.4 3-氯丙醇酯的检测方法
        1.4.1 间接检测法
        1.4.2 直接检测法
    1.5 3-氯丙醇酯的毒性研究
        1.5.1 3-氯丙醇酯的急性毒性研究
        1.5.2 3-氯丙醇酯的亚急性毒性研究
        1.5.3 3-氯丙醇酯的亚慢性毒性研究
        1.5.4 3-氯丙醇酯的体外毒性研究
    1.6 3-氯丙醇酯的代谢研究
    1.7 3-氯丙醇酯的生物组学研究
        1.7.1 3-氯丙醇酯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1.7.2 3-氯丙醇酯的代谢组学研究
    1.8 论文研究意义与内容
        1.8.1 研究意义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3-氯丙醇酯的合成及结构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耗材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3-氯丙醇酯的合成与纯化方法
        2.3.2 液相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方法
        2.3.3 核磁共振检测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3-氯丙醇酯的合成与纯化方法比较
        2.4.2 3-氯丙醇酯的结构鉴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氯丙醇酯的亚慢性毒性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耗材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实验
        3.3.2 血液采集与血常规指标测定
        3.3.3 组织切片及苏木精-伊红染色
        3.3.4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动物状态、体重及脏器重量
        3.4.2 血常规指标分析
        3.4.3 组织病理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3-氯丙醇酯的肾脏毒性作用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耗材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肾功能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4.3.2 蛋白质组学分析
        4.3.3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4.3.4 平行反应监测分析
        4.3.5 细胞培养
        4.3.6 细胞存活率测定
        4.3.7 细胞转染
        4.3.8 基因表达量测定
        4.3.9 流式细胞仪分析
        4.3.10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肾功能血清生化指标
        4.4.2 蛋白质组学分析
        4.4.3 蛋白质组学结果验证
        4.4.4 细胞存活率分析
        4.4.5 细胞毒性机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氯丙醇酯的睾丸毒性作用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耗材与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血清中炎症因子与睾酮含量测定
        5.3.2 蛋白质组学分析
        5.3.3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5.3.4 平行反应监测分析
        5.3.5 细胞培养
        5.3.6 细胞存活率测定
        5.3.7 细胞转染
        5.3.8 基因表达量测定
        5.3.9 流式细胞仪分析
        5.3.10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血清中炎症因子与睾酮含量
        5.4.2 蛋白质组学分析
        5.4.3 蛋白质组学结果验证
        5.4.4 细胞存活率分析
        5.4.5 细胞毒性机制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3-氯丙醇酯在体内的代谢组学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耗材与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样品采集
        6.3.2 样品制备
        6.3.3 液相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方法
        6.3.4 代谢组学分析
        6.3.5 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代谢组学分析
        6.4.2 生物学标志物的鉴定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谢辞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3)橙皮精油对苯染毒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试剂
    1.2 动物染毒
    1.3 观察指标与实验方法
        1.3.1 一般情况
        1.3.2 血常规指标
        1.3.3 脏器系数
        1.3.4 抗氧化指标SOD、MDA水平
        1.3.5组织病理学检测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脏器系数对比
    2.3 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
    2.4 三组小鼠血常规指标
    2.5 三组抗氧化指标
3 讨论

(4)焦化厂工人苯、砷和铅暴露与健康指标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苯及苯系物暴露与各健康指标的关系
    2.2 砷暴露与各健康指标的关系
    2.3 铅暴露与各健康指标的关系
    2.4 苯、铅和砷暴露对各健康指标的交互作用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Nrf2/HO-1通路在乙苯致HEI-OC1细胞损伤中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结果
    1.乙苯对HEI-OC1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2.乙苯的细胞毒性
    3.乙苯对细胞氧化损伤指标的影响
    4.乙苯对HEI-OC1细胞凋亡的影响
    5.乙苯诱导细胞Nrf2、HO-1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
    6.Nrf2激动剂和乙苯联合暴露对HEI-OC1 细胞增殖的影响
    7.Nrf2激动剂对乙苯诱导HEI-OC1 细胞凋亡的影响
    8.Nrf2激动剂对乙苯诱导细胞Nrf2和HO-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1.实验溶剂的选择和浓度确定
    2.乙苯对HEI-OC1细胞氧化损伤和凋亡的影响
    3.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大气细颗粒物短期暴露、血浆长链非编码RNA和炎症指标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HIF-1α介导氧化损伤相关基因在苯致骨髓造血毒性中的作用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HIF-1α在苯暴露小鼠造血细胞氧化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对下游基因的影响
    第一节 构建苯中毒小鼠模型及一般毒性的研究
    第二节 苯中毒小鼠造血细胞氧化损伤的研究
    第三节 CHIP-qPCR验证HIF-1α与 RBM45、ASB15 的结合水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HIF-1α靶基因RBM45、ASB15在1,4-苯醌致细胞氧化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第一节 体外构建RBM45、ASB15 过表达K562 细胞株
    第二节 RBM45在1,4-苯醌致细胞毒性作用中的调控
    第三节 ASB15在1,4-苯醌致细胞毒性作用中的调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BM45、ASB15 在职业性苯暴露人群中的分布特征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苯中毒的代谢特征与造血毒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前言
第一章 苯中毒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造血抑制毒性研究
    第一节 苯中毒小鼠模型的构建及一般毒性
    第二节 苯中毒小鼠造血系统损伤的研究
第二章 基于LC-MS研究苯暴露小鼠的代谢特征
    第一节 苯暴露小鼠的尿液代谢特征
    第二节 苯暴露小鼠的血浆代谢特征
    第三节 苯暴露小鼠的骨髓细胞代谢特征
    第四节 在苯暴露工人血浆样本中验证脂肪酸β氧化代谢分子的变化
第三章 苯暴露对脂肪酸氧化代谢通路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苯暴露对小鼠脂肪酸β氧化代谢通路的影响
    第二节 苯暴露对小鼠线粒体功能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第四章 乙酰左旋肉碱干预对苯暴露小鼠造血毒性的影响
    第一节 乙酰左旋肉碱干预对苯暴露小鼠造血系统损伤的影响
    第二节 乙酰左旋肉碱干预对苯暴露小鼠线粒体功能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第五章 MDS-Evi1基因与苯毒性关系初探及其参与骨髓造血干细胞凋亡调控的研究
    第一节 MDS-Evi1基因与苯毒性关系初探
    第二节 MDS-Evi1基因参与骨髓造血干细胞凋亡调控的研究
研究工作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苯染毒小鼠和苯作业人群的接触及早期效应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动物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剂
        1.1.2 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动物分组
        1.2.2 染毒剂量和染毒方法
        1.2.3 染毒柜内苯浓度测定
        1.2.4 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观察
        1.2.5 小鼠肺组织、肝组织、肾组织HE染色
        1.2.6 小鼠血象测定
        1.2.7 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测定
        1.2.8 尿中苯巯基尿酸的测定
        1.2.9 尿中尿肌酐的测定
        1.2.10 尿中 8-羟基脱氧鸟苷的测定
    1.3 统计分析
    1.4 结果
        1.4.1 染毒柜内苯浓度检测
        1.4.2 苯染毒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1.4.3 苯染毒后小鼠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1.4.4 苯对肺组织、肝组织、肾组织的病理损伤
        1.4.5 苯染毒对小鼠血象的影响
        1.4.6 苯染毒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影响
        1.4.7 苯染毒小鼠尿苯巯基尿酸检测结果
        1.4.8 苯染毒对小鼠尿中 8-OHdG的影响
        1.4.9 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1.5 讨论
    1.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人群调查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流行病学调查
        2.1.3 实验材料
        2.1.4 实验指标的检测
    2.2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
        2.3.2 各组工人血象指标结果
        2.3.3 各组工人苯巯基尿酸和 8-羟基脱氧鸟苷的影响
        2.3.4 接苯组工人吸烟水平对血象的影响
        2.3.5 饮酒对接苯工人血象的影响
        2.3.6 吸烟、饮酒对接苯工人苯巯基尿酸和 8-羟基脱氧鸟苷的影响
        2.3.7 有无个体防护措施对接苯工人的影响
        2.3.8 接苯工人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综述 苯的健康危害及其效应和接触指标的研究进展
    3.1 苯的应用及健康危害
    3.2 苯接触的早期生物学标志物
    3.3 苯巯基尿酸(SPMA)及其研究现状
    3.4 8-羟基脱氧鸟苷及其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职工健康检查调查问卷
附录B 肺、肝、肾组织HE染色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苯系物对我国典型腹足纲动物的毒害效应及其水质基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水质基准的理论和方法学研究
        1.1.1 水质基准和标准等的相关概念
        1.1.2 推导水质基准的方法学
        1.1.3 国外水质基准的发展历程及制定线路
        1.1.4 我国水质基准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模式实验动物
        1.2.1 国内外发展的实验物种
        1.2.2 腹足纲候选物种的研究
    第三节 苯系物的环境污染及其生态毒理效应
        1.3.1 苯系物的性质
        1.3.2 国内外水环境苯系物的污染现状
        1.3.3 苯系物的生态毒性研究
        1.3.4 有关苯系物的标准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课题研究内容
        1.4.3 课题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苯系物对铜锈环棱螺的急性毒性效应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药品与仪器
        2.2.2 实验生物
        2.2.3 急性毒性实验的前期工作
        2.2.4 急性毒性实验和取样
        2.2.5 粗酶液的提取方法
        2.2.6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2.2.7 数据处理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苯系物对铜锈环棱螺行为的影响
        2.3.2 苯系物对铜锈环棱螺生物化学指标的影响
        2.3.3 苯系物对铜锈环棱螺毒性效应的分析
第三章 乙苯对铜锈环棱螺的亚慢性毒性效应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药品与仪器
        3.2.2 受试生物
        3.2.3 亚慢性实验方法与取样
        3.2.4 组织匀浆的处理方法
        3.2.5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3.2.6 碱性彗星实验
        3.2.7 GC-MS测定铜锈环棱螺体内乙苯的残留
        3.2.8 数据分析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乙苯对铜锈环棱螺行为变化的影响
        3.3.2 乙苯对铜锈环棱螺生化指标的影响
        3.3.3 乙苯对铜锈环棱螺肝胰脏DNA损伤的影响
        3.3.4 铜锈环棱螺对乙苯的富集能力以及净化能力
        3.3.5 结果讨论
第四章 我国苯系物水质基准值的推荐值
    第一节 基准推导数据来源
        4.1.1 本课题苯系物淡水生物毒理数据
        4.1.2 搜集和筛选苯系物毒性数据
    第二节 我国苯系物水质基准推荐值的推导
        4.2.1 最终急性值(FAV)的确定
        4.2.2 最终慢性值(FCV)的确定
        4.2.3 最终植物值(FPV)的确定
        4.2.4 最终残留值(FRV)的确定
        4.2.5 基准最大浓度(CMC)和基准连续浓度(CCC)
        4.2.6 与其他国家保护水生生物的苯系物淡水水质基准的比较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第一节 全文总结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我国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淡水水质基准的推荐值
附录B 我国重金属的淡水水质基准的推荐值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亚慢性苯暴露早期生物监测指标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职业安全视角的DEHP对雄性生殖健康损伤及机制研究[D]. 付国庆.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2]3-氯丙醇酯在大鼠体内的亚慢性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杨普煜.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橙皮精油对苯染毒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J]. 陈海燕,张娟,邹丽君.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0(09)
  • [4]焦化厂工人苯、砷和铅暴露与健康指标的关联研究[D]. 孙敏. 山西医科大学, 2020
  • [5]Nrf2/HO-1通路在乙苯致HEI-OC1细胞损伤中的效应研究[D]. 刘可平. 广州医科大学, 2020
  • [6]大气细颗粒物短期暴露、血浆长链非编码RNA和炎症指标的关联性研究[D]. 刁琴琴. 广州医科大学, 2020
  • [7]HIF-1α介导氧化损伤相关基因在苯致骨髓造血毒性中的作用与机制[D]. 满招娣. 东南大学, 2019(05)
  • [8]苯中毒的代谢特征与造血毒作用机制的研究[D]. 孙蓉丽. 东南大学, 2016(11)
  • [9]苯染毒小鼠和苯作业人群的接触及早期效应指标研究[D]. 丁婷婷. 华北理工大学, 2016(03)
  • [10]苯系物对我国典型腹足纲动物的毒害效应及其水质基准的研究[D]. 郑师梅. 南开大学, 2013(07)

标签:;  ;  ;  ;  

亚慢性苯接触早期生物监测指标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