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酸链球菌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三)(论文文献综述)
魏奇,钟鑫荣,龚镁青,张承康,张维瑞,陈美霞,刘盛荣[1](2021)在《ε-聚赖氨酸和乳酸链球菌素协同抑菌效应的研究》文中认为聚赖氨酸和乳酸链球菌素属于天然的食品防腐剂。该研究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探究ε-聚赖氨酸和乳酸链球菌素及其复配溶液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ε-聚赖氨酸(45μg/mL)和乳酸链球菌素(312.5μg/mL)复配溶液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佳;ε-聚赖氨酸(5μg/mL)和乳酸链球菌素(250μg/mL)复配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佳。Checkerboard分析法表明,乳酸链球菌素和ε-聚赖氨酸抑菌作用具有叠加效应。研究结果可以为ε-聚赖氨酸和乳酸链球菌素在食品防腐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孙文佳[2](2021)在《食盐替代物与乳酸链球菌素在低钠盐郫县豆瓣发酵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锦红[3](2021)在《天然食品防腐剂乳酸链球菌素在乳制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乳酸链球菌素(Nisin)是一种高效、天然的生物活性抗菌肽,是天然的防腐剂。本文对乳酸链球菌素及其安全性和用途进行介绍,通过一些实验数据讲述乳酸链球菌素在乳制品中鲜奶、酸奶和其他乳制品的应用。
李芮廷[4](2021)在《不同质量控制方式的羊肉非靶向定量脂质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滩羊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具有脂肪分布均匀,腥膻气味小,肉质细嫩等特性,但是其质量控制成效较差,经济效益较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亟待对目前滩羊肉的研究继续深入以提高人们对其品质及营养的认知并推动产业升级。本研究采用高分辨质谱结合脂质组学方法对不同质量控制方式的滩羊肉中标志性脂质进行鉴定,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及生物学功能,阐述脂质代谢通路。具体研究内容与相关结果如下:1.冷链(-20℃)是连接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重要的储存和运输系统,可有效保障羊肉的质量和安全。受脂肪酶与光照等因素影响,羊肉的脂质在冷链贮藏过程中会发生转化,影响产品最终的脂质组成。目前针对羊肉在冷链贮藏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系统分析方面的研究较少,宰后冷链贮藏过程中的脂质动态转化机制尚不清楚。针对上述问题,利用脂质组学结合高分辨质谱法,通过解析脂质分子的断裂机理与特征碎裂片段,阐明其在羊肉冷链贮藏过程中的动态转化机制。不同贮藏周期的羊肉样品经异丙醇提取后,共鉴定出67个显着性变化脂质,分别属于脂肪酰肉碱、溶血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等亚类。宰后冷链贮藏的前12天,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脂肪酰肉碱持续累积,但在12天后发生自氧化代谢;在整个冷链贮藏期间溶血磷脂酰乙醇胺、溶血磷脂酰胆碱和神经酰胺呈增长趋势,鞘磷脂呈减少趋势,持续氧化分解使得羊肉品质劣变。实验发现12天为羊肉冷链贮藏的最佳周期节点。该研究为复杂基质中脂质分子鉴定、定量与转化规律的应用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为肉类产品在冷链贮藏过程中脂质变化规律及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2.热加工是大多数生肉制品采用的杀菌方法,有助于确保肉制品的卫生安全。受温度和水分等因素的影响,羊肉的脂质在热加工过程中会发生转化,影响产品最终的脂质组成。目前基于脂质组学结合通路分析对热加工后生肉制品中脂质的研究较少。针对上述问题,利用高分辨质谱结合脂质组学技术,解析了脂质动态变化趋势,阐明了蒸、煮、烤滩羊肉中脂质转化机制。研究发现神经酰胺和鞘磷脂、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胆碱两组脂质分别基于鞘脂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化。基于鞘脂代谢,煮后鞘磷脂向神经酰胺方向转化。富含神经酰胺和低含量鞘磷脂的饮食对人体具有积极作用。基于甘油磷脂代谢,蒸后磷脂酰胆碱和溶血性磷脂酰胆碱转化趋于平衡且损失最小。富含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的饮食对人体具有积极作用。这表明蒸和煮滩羊肉是人体健康较为合适的选择。实验中共鉴定出90个差异性脂质,分别属于溶血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等亚类,可用于鉴别不同热加工的滩羊肉。该研究以脂质分子水平研究了热加工对肉制品中脂质的影响并提供了合理的烹饪方式。3.食品防腐剂可以有效减缓或防止化学、物理和微生物等因素导致的肉制品腐败变质以达到提高其品质的目的。研究表明防腐剂对延长肉制品的保质期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也会对其感官特性和营养成分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基于脂质组学研究食品防腐剂对肉制品的影响十分鲜见。本实验采用高分辨质谱结合脂质组学方法,研究了山梨酸钾和乳酸链球菌素对滩羊肉中脂质组成的影响。实验表明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和山梨酸钾的滩羊肉中脂质含量均明显低于不添加防腐剂的滩羊肉中脂质含量,并且山梨酸钾比乳酸链球菌素对滩羊肉中脂质含量的损耗更大。同时防腐剂的浓度越高,脂质的损失程度越大。肉制品中脂质的流失会导致人体营养物的摄取减少。因此乳酸链球菌素可作为延长滩羊肉货架期并减少脂质流失较合适的防腐剂。实验中共鉴定出106个差异性脂质分子,分别属于溶血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三酰甘油等亚类,可用于鉴别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山梨酸钾和不添加防腐剂的滩羊肉。该研究结果为防腐剂在肉类食品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余楠楠,陈琛[5](2020)在《Nisin抗菌肽在食品抗菌防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乳酸链球菌素(亦称乳链菌肽或Nisin)是一种安全、高效、无副作用的天然防腐剂。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表明乳酸链球菌素对动植物致病菌和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已经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对Nisin不同来源及生产方法进行阐述,重点介绍其抗菌活性及其在肉类、乳制品、果蔬保鲜防腐中的研究现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王佳宇,胡文忠,管玉格,于皎雪,赵曼如[6](2021)在《乳酸链球菌素抑菌机理及在食品保鲜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乳酸链球菌素(Nisin)是由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的某些菌株代谢过程中合成的一种天然生物防腐剂,具有良好的抑菌性,可以有效地抑制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单增李斯特菌、小球菌等),尤其是细菌芽孢的生长。且因为摄入后可快速被人体中的蛋白酶消化分解为各种氨基酸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因此被广泛的用于食品保鲜领域。本文主要综述了乳酸链球菌素的抑菌机理及其近10年来在食品保鲜领域中的应用,其中着重讨论了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最后分析了乳酸链球菌素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乳酸链球菌素在食品保鲜中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陈亚男[7](2020)在《乳酸片球菌的抗菌作用及其细菌素基因的克隆表达》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内蒙古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保存的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从日本处理有机废弃物中分离筛选)为研究对象,采用牛津杯法对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培养液进行酸性产物及H2O2产物排除试验、蛋白酶水解试验、酸碱稳定性试验等认为该菌产生的抗菌物质可能为细菌素。为进一步探索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的抑菌机理,从分子水平检测其片球菌素操纵子,本试验以提取的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全基因组为模板,根据GenBank(M83924)发布的pediocin PA-1基因中PedA结构序列设计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从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目的片段,经回收纯化后将目的片段连接于pMD19-T载体上,并转化到E.coli DH5α感受态中。经验证筛选,对阳性克隆进行鉴定分析,克隆到pET-32a(+)表达载体转入E.coli BL21(DE3)感受态中,经过Amp+平皿筛选,质粒双酶切鉴定和菌落PCR两步验证,成功获得重组阳性质粒,利用IPTG诱导表达感受态E.coli BL21(DE3),经过SDS-PAGE电泳,显示在26kDa左右出现条带,与预期的细菌素分子量大小符合。
杨洁[8](2020)在《大蒜原汁产品工艺优化及班产6吨产品的工厂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蒜是食药两用植物,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极强的药用价值。本论文以大蒜汁为原料,研发一种大蒜原汁调味品,富有口感细腻、风味独特等特征;设计一条日产6吨的大蒜原汁调味品生产线以及工厂整体布局。研究大蒜原汁调味品的配方,对防腐剂的复配进行优化,在最优配方条件下制备产品,探讨均质条件,以实验结果为基础,设计一条日产6吨大蒜原汁调味品的生产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所选择的评价指标是产品中的感官评分,设置单因素变量,即柠檬酸的添加量、黄原胶添加量、大蒜汁和水的比例,之后再进行正交试验,从而获得大蒜原汁的最优配比:柠檬酸所占比例为0.10%,黄原胶所占比例为0.12%,料液比设置为1:5。此配方制得的产品具有较好的色泽、口感和组织形态。(2)以产品中的菌落总数为评价指标。研究D-异抗坏血酸钠、乳酸链球菌素、双乙酸钠对产品的抑菌效果,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添加量分别0.20%、D-异抗坏血酸钠、0.015%乳酸链球菌素、0.30%双乙酸钠时,复合防腐剂的抑菌效果最佳。(3)以大蒜汁的稳定系数和离心沉淀率为评价指标,探究均质条件和大蒜汁稳定性之间的关联,以单因素实验作为前提条件,再开展正交实验,将均值压力设定为30Mpa,均值温度设为30℃,次数为1,这时产品的所具有的稳定性最高;针对灭菌,其最佳温度为85℃,最佳时间20 min。(4)在最优工艺条件设计日产6吨大蒜原汁调味品的车间。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厂址选择、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物料衡算、CAD图绘制。
郑晓杰[9](2019)在《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抑菌活性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CO)是几丁质经脱乙酰基和降解后得到的小分子多糖,具有丰富的来源、良好的溶解性和防腐抗菌活性等特点。然而与传统的化学防腐剂相比,壳寡糖的抗菌活性较低,并且抗菌谱较窄,因此限制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乳酸链球菌素(Nisin)是某些乳酸链球菌代谢产生的多肽,具有抑菌性能强、安全性能高等优点。然而乳酸链球菌素存在着抑菌谱较窄、容易受到食品中其他成分干扰等缺点。对天然抑菌剂的针对性改性是提高其使用价值的有效手段。作为一种天然的绿色改性方式,美拉德反应被认为是一种较有前景的改性手段。本文通过湿法加热的方式制备出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CON-C),并对其结构、抑菌性、理化指标、抑菌机理和毒性进行解析。此外还研究了CON-C在梅鱼保鲜和小鼠肠道菌群调节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体系pH值为4.0、反应温度为60℃、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质量比为5:1和壳寡糖分子量为5000 Da的条件下制备出CON-C。CON-C经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表征后,确认了壳寡糖与乳酸链球菌素之间发生的美拉德反应。抑菌实验表明,CON-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0.016 mg/mL和0.023 mg/mL。显着高于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混合物(CON-M)(金黄色葡萄球菌:IC50=0.038 mg/mL,大肠杆菌:IC50=0.029 mg/mL)。(2)为进一步探索美拉德反应与CON-C抑菌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体系pH值、反应温度、质量比和壳寡糖分子量对CON-C的抑菌性能、反应程度、溶解性和表面带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从2.0提升至6.0时,壳寡糖与乳酸链球菌素之间的美拉德反应更倾向于产生深褐色的后期产物,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pH 6.0下制备的CON-C具有更深颜色的同时,其抑菌性能和溶解性并未能显着提升;温度对最终产物的影响与pH有所不同:当温度从60℃提高至80℃时,CON-C的抑菌性、溶解性和颜色均显着提升;壳寡糖与乳酸链球菌素之间的质量比变化并未能够显着影响CON-C的抑菌性和反应程度的变化规律,这很可能是因为两者之间的整体反应程度较低;当壳寡糖分子量从5000 Da改为1760 Da时,CON-C的抑菌性提高幅度显着减缓。综上所述,最佳的反应条件应为:pH 2.0、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24 h、壳寡糖分子量5000 Da和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质量比5:1。(3)选取最佳反应条件下制备的CON-C,研究其抑菌机理,以更全面地了解美拉德反应对于天然抑菌剂的改性作用。由于部分美拉德反应产物被证实具有一定的致突变、致癌和细胞毒性效应,本研究还利用斑马鱼胚胎模型对CON-C的急性毒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相比CON-M,CON-C能够更大程度上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增加离子通透性以及增加细菌体内ATP酶的泄露;CON-C对斑马鱼胚胎的致畸率要显着小于焦亚硫酸钠。因此,壳寡糖与乳酸链球菌素经过美拉德反应结合后的产物(CON-C)具有更强抑菌性能,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4)CON-C被应用在梅鱼冷藏保鲜中。对梅鱼冷藏期间的菌落总数(TVC)、挥发性盐基氮(TVB-N)、pH、质构、电子鼻和感官特性的监测发现,CON-C的保鲜性能要优于CON-M。在冷藏6天后,CON-M组梅鱼的TVC、TVB-N和硬度达到了6 log10(CFU/g)、28 mg/100g和15g;而CON-C组梅鱼则为5.1 log10(CFU/g)、21 mg/100g和18g。CON-C更好的保鲜性能很可能与其更强的抑菌性能相关。(5)研究CON-C对高脂肪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以高脂肪饮食(HFD)引发的肥胖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添加了CON-C的饲料对其肥胖和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CON-C能够缓解HFD环境下小鼠的体重增加速度。对小鼠粪便的菌落组成分析发现,CON-C能够显着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肠球菌属的生长,且能显着抑制前叶杆菌和梭菌菌群的生长。利用KEGG和GO对CON-C干预前后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ON-C可能有助于肠道菌群的稳定,影响相应的代谢途径。
李萌[10](2019)在《生物保鲜剂对鹰嘴蜜桃的保鲜效果研究及贮藏期模型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探究了环境温度(25℃-32℃,湿度84%)时植物源保鲜剂、动物源保鲜剂和微生物源保鲜剂对鹰嘴蜜桃的保鲜效果。通过测量保鲜过程中鹰嘴蜜桃失重率、腐烂指数、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对电导率等理化指标评价各组保鲜剂的保鲜效果,同时引入低场-核磁共振新型技术(IF-NMR)分析鹰嘴蜜桃中水分含量和水分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经过5天的保存后,各处理组鹰嘴蜜桃的保鲜效果如下:(1)鹰嘴蜜桃是呼吸跃变型果实。环境温度(25℃-32℃,湿度84%)贮藏时,鹰嘴蜜桃采后各项生理指标变化较快。失重率逐渐增大,3天后变化较快,5天后达到6.2%;2天后鹰嘴蜜桃开始腐烂;硬度前期下降较快,5天后仅为1.6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先升高后降低,2天后达到最大值,可滴定酸含量逐渐降低;呼吸强度迅速增大;相对电导率逐渐增大,丙二醛含量升高均表示果实细胞膜受损情况加剧。(2)植物源保鲜剂均能保持鹰嘴蜜桃的水分和控制失重率,且前3天保存效果较好。经过植物源保鲜剂处理后,花25和姜25处理组鹰嘴蜜桃失重率较空白组降低了59.72%和49.92%。腐烂指数仅0.2,硬度维持在3.8kg/cm2和4.0kg/cm2。生姜汁处理后,鹰嘴蜜桃中的不易流动水自由度更低;花椒汁处理后,鹰嘴蜜桃的结合水和不易流动水保存效果更好。(3)壳寡糖处理组在储存结束后均拥有较低的失重率,不高于1.2%。其中壳2和壳4处理组的硬度分别为3.0kg/cm2和3.2kg/cm2。壳1和壳4能维持鹰嘴蜜桃口感,可溶性固形物分别为10.8%和11.2%,含糖量高。储存结束时,壳1、壳2和壳4处理组的相对电导率分别为34.89%、38.12%和33.89%,说明壳寡糖处理后的鹰嘴蜜桃相对电导率变化速率减缓。而且经过动物源保鲜剂处理后,鹰嘴蜜桃中的水分与大分子物质之间的作用力更大。(4)微生物源保鲜剂处理后,鹰嘴蜜桃失重率迅速增加,商品价值和硬度下降较快。乳酸链球菌素对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不大。相对电导率均处于较高水平,除那0.2外,均在40%左右。乳酸链球菌素处理组水分与大分子物质间的作用力减弱。那0.2处理组自由水含量较低,水分子与大分子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较大。(5)保存期间,各复合处理组能抑制鹰嘴蜜桃腐烂,使得水分与大分子物质结合紧密,但在硬度和相对电导率保持效果差异不明显。储存结束时,花壳和姜壳处理组较空白组失重率下降48.40%和52.96%,花壳和姜壳处理组在鹰嘴蜜桃可溶性固形物为11.2%和11.6%。说明复合处理组之间具有协同增效作用。(6)复合处理组可以降低细胞膜脂质过氧化速率。各处理组均能降低过氧化氢含量,以花壳处理组最优,较空白处理组降低17.90%,同时还能降低丙二醛含量,储存结束时,较空白对照组降低42.86%。花姜处理组能抑制SOD活性下降,较空白处理组酶活性提高28.84%。花姜处理组保持CAT活性效果最好,储存结束时,CAT活性为1.24mgH2O2/g·min,较空白对照组提高了188.37%。姜壳处理有利于保持APX活性,储存结束时APX活性为43.58U/mg,较空白处理组提高38.17%。花姜对维持POD活性效果显着,储存结束时,较空白处理组降低了51.87%。(7)在298K、281K、278K、275K温度条件下,研究了鹰嘴蜜桃的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失重率、硬度、相对电导率与感官指标的相关系数均高于0.9,拟合程度高。通过失重率、硬度、相对电导率动力学相关模型拟合鹰嘴蜜桃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分别为:引入修正系数0.3、6和22,验证预测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低于10%,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二、乳酸链球菌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酸链球菌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三)(论文提纲范文)
(1)ε-聚赖氨酸和乳酸链球菌素协同抑菌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1.1.1 菌种 |
1.1.2 试剂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溶剂配制 |
1.3.2 培养基配制 |
1.3.3 菌液制备 |
1.3.4 菌种活化 |
1.3.5 琼脂扩散法 |
1.3.6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1.3.7 Checkerboard测试 |
1.3.8 Checkerboard法计算FICI值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乳酸链球菌素和ε-聚赖氨酸的抑菌活性 |
2.2 ε-聚赖氨酸和乳酸链球菌素的最小抑菌浓度 |
2.3 乳酸链球菌素和ε-聚赖氨酸复配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 |
2.4 乳酸链球菌素和ε-聚赖氨酸复配溶液对大肠杆菌的影响 |
3 讨论 |
(3)天然食品防腐剂乳酸链球菌素在乳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乳酸链球菌素的常识介绍 |
1.1 乳酸链球菌素的基本介绍 |
1.2 安全性 |
1.3 用途 |
2 乳酸链球菌素在乳制品的应用 |
2.1 鲜乳中的应用 |
2.2 酸乳中的应用 |
2.3 其他乳制品中的应用 |
3 结束语 |
(4)不同质量控制方式的羊肉非靶向定量脂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滩羊肉概述 |
1.2 肉类的质量控制技术应用 |
1.2.1 冷链 |
1.2.2 热加工技术 |
1.2.3 肉类防腐剂 |
1.3 肉类的脂质组学研究 |
1.3.1 脂质组学概述 |
1.3.2 脂质组学研究方法 |
1.3.3 脂质组学在质量控制中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4.3 技术路线 |
2 冷链贮藏期滩羊肉中脂质差异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剂与耗材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冷链贮藏期的滩羊肉中脂质鉴定及分析 |
2.3.2 不同冷链贮藏期的滩羊肉中差异显着性脂质的定量分析 |
2.3.3 不同冷链贮藏期的滩羊肉中差异显着性脂质的通路分析 |
2.3.4 基于脂肪酸降解代谢的脂肪酰基类变化差异及碎裂分析 |
2.3.5 基于甘油磷脂代谢的甘油磷脂类变化差异及碎裂分析 |
2.3.6 基于鞘磷脂代谢的鞘脂类变化差异及碎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热加工的滩羊肉中脂质差异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与耗材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热加工方法的滩羊肉中脂质的轮廓分析 |
3.3.2 不同热加工方法的滩羊肉中脂质的统计学分析 |
3.3.3 不同热加工方式的滩羊肉中差异显着性脂质的通路分析 |
3.3.4 不同热加工方法的滩羊肉中差异显着性脂质的定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添加防腐剂的滩羊肉中脂质差异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剂与耗材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防腐剂处理的滩羊肉中脂质的轮廓分析及聚类分析 |
4.3.2 不同防腐剂处理的滩羊肉中脂质的统计学分析 |
4.3.3 不同防腐剂处理的滩羊肉中差异显着性脂质的定量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6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Nisin抗菌肽在食品抗菌防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种类和来源 |
2 制备技术 |
3 抗菌活性 |
4 保鲜防腐 |
4.1 肉类 |
4.2 乳制品 |
4.3 果蔬 |
4.4 罐头 |
4.5 酒精 |
5 展望 |
(6)乳酸链球菌素抑菌机理及在食品保鲜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乳酸链球菌素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1.1 结构 |
1.2 理化性质 |
2 乳酸链球菌素的抑菌性及抑菌机理 |
2.1 抑菌性 |
2.2 抑菌机理 |
3 乳酸链球菌素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
3.1 在采后果蔬中的应用 |
3.1.1 完整果蔬 |
3.1.2 鲜切果蔬 |
3.2 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
3.3 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
3.4 在酒制品中的应用 |
4 展望 |
(7)乳酸片球菌的抗菌作用及其细菌素基因的克隆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乳酸菌 |
1.1.1 乳酸菌概述 |
1.1.2 乳酸菌细菌素研究进展 |
1.2 细菌素 |
1.2.1 细菌素的历史 |
1.2.2 细菌素的概述 |
1.2.3 细菌素的分类 |
1.2.4 Ⅱa类细菌素生物学特性 |
1.2.4.1 蛋白酶敏感性 |
1.2.4.2 热稳定性 |
1.2.5 Ⅱa类细菌素的抑菌机理 |
1.3 细菌素与抗生素的区别 |
1.4 乳酸片球菌素基因分子水平研究 |
1.4.1 片球菌素结构模型 |
1.4.2 片球菌素生物合成基因 |
1.4.3 Ⅱa类乳酸菌素作用方式 |
1.5 乳酸菌细菌素的应用 |
1.5.1 生物防腐剂 |
1.5.2 生物医疗 |
1.5.3 乳酸菌素在畜禽中的应用 |
1.6 乳酸片球菌素的应用前景 |
1.7 潜在问题 |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乳酸片球菌 |
2.1.2 指示菌 |
2.1.3 感受态细胞 |
2.1.4 克隆载体和修饰酶类 |
2.1.5 试剂盒 |
2.1.6 主要试剂 |
2.1.7 仪器与设备 |
2.1.8 培养基及缓冲液 |
2.2 方法 |
2.2.1 引物合成 |
2.2.2 菌种活化 |
2.2.2.1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的活化 |
2.2.2.2 指示菌的活化 |
2.2.3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生长曲线和培养液pH值变化的测定 |
2.2.4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培养液的制备 |
2.2.5 指示菌悬液的制备 |
2.2.6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培养液抑菌活性试验 |
2.2.6.1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抑菌作用的测定 |
2.2.6.2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培养液酸性产物排除试验 |
2.2.6.3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培养液H_2O_2产物排除试验 |
2.2.6.4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培养液对消化酶敏感性试验 |
2.2.6.5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培养液对酸碱的稳定性试验 |
2.2.7 pedA基因的PCR扩增 |
2.2.7.1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基因组的提取 |
2.2.7.2 PCR扩增pedA基因 |
2.2.7.3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2.7.4 PCR产物的回收及纯化 |
2.2.8 pedA基因的克隆纯化 |
2.2.8.1 目的片段与T载体连接 |
2.2.8.2 重组质粒pMD-pedA转入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 |
2.2.8.3 重组质粒pMD-pedA的提取 |
2.2.9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9.1 插入片段和载体PET-32a(+)的酶切处理 |
2.2.10 重组质粒的鉴定 |
2.2.10.1 PCR鉴定 |
2.2.10.2 双酶切鉴定 |
2.2.10.3 测序鉴定 |
2.2.11 大肠杆菌中PET-pedA质粒的诱导表达 |
2.2.11.1 重组菌的诱导表达 |
2.2.11.2 重组菌PET-pedA的SDS-PAGE鉴定 |
2.3 结果 |
2.3.1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生长曲线和发酵液pH值变化结果 |
2.3.2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抑菌作用结果 |
2.3.3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培养液酸性产物及H2O2产物排除结果 |
2.3.4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培养液中抑菌物质对消化酶敏感性试验结果 |
2.3.5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培养液中细菌素对酸碱稳定性试验结果 |
2.3.6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细菌素基因的扩增、重组及原核表达 |
2.3.6.1 pedA基因的PCR扩增 |
2.3.6.2 重组pMD-pedA质粒PCR与双酶切鉴定结果 |
2.3.6.3 重组表达载体PET-pedA质粒PCR与双酶切鉴定结果 |
2.3.6.4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2.3.6.5 片球菌素SDS-PAGE蛋白表达结果 |
2.4 讨论 |
3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大蒜原汁产品工艺优化及班产6吨产品的工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调味品 |
1.1.1 调味品的发展现状 |
1.1.2 调味品发展趋势 |
1.2 大蒜 |
1.2.1 大蒜简介 |
1.2.2 大蒜的发展现状 |
1.2.3 大蒜的化学成分 |
1.2.4 大蒜的营养价值及功效 |
1.2.5 大蒜的应用 |
1.3 调味品的保鲜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大蒜汁调味品加工工艺的研究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2.2.2 大蒜汁调味品的调配 |
2.2.3 防腐剂的复配 |
2.2.4 评价指标与方法 |
2.2.5 均质条件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
2.2.6 灭菌条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柠檬酸添加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2.3.2 黄原胶添加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2.3.3 料液比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2.3.4 复配正交实验 |
2.3.5 单一防腐剂对大蒜汁的抑菌效果 |
2.3.6 防腐剂复配保鲜实验 |
2.3.6.1 正交试验设计 |
2.3.6.2 复配防腐剂保鲜应用效果评价 |
2.3.7 均质压力对大蒜汁稳定性的影响 |
2.3.8 均质温度对大蒜汁稳定性的影响 |
2.3.9 均质次数对大蒜汁稳定性的影响 |
2.3.10 正交试验结果 |
2.3.11 杀菌条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2.4 产品配方 |
2.5 结论 |
第3章 班产6吨大蒜原汁产品工厂设计 |
3.1 厂址选择 |
3.1.1 厂址选择的原则 |
3.1.2 厂址的确定 |
3.2 厂区总平面设计 |
3.2.1 总平面设计原则 |
3.2.2 厂区主要建筑物 |
3.2.3 总平面设计的内容 |
3.3 产品生产工艺设计 |
3.3.1 产品方案 |
3.3.2 产品配方 |
3.3.3 生产工艺流程 |
3.3.4 产品及原辅料的质量要求 |
3.3.4.1 产品的质量标准 |
3.3.4.2 原辅料的质量要求 |
3.4 物料衡算 |
3.5 设备选型 |
3.5.1 选型原则 |
3.5.2 主要设备选型 |
3.6 能量估算 |
3.6.1 耗水量估算 |
3.6.2 耗电量估算 |
3.6.3 耗气量估算 |
3.6.4 能量衡算统计 |
3.7 劳动组织及人员分配 |
3.7.1 组织结构 |
3.7.2 部门分工 |
3.7.3 工作制度 |
3.7.4 员工招聘及技要求 |
3.7.5 员工培训计划 |
3.8 环境影响 |
3.8.1 厂区环境条件 |
3.8.2 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
3.8.3 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抑菌活性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 |
第1章 引言 |
1.1 壳寡糖 |
1.1.1 壳寡糖概述 |
1.1.2 壳寡糖抗菌机理研究进展 |
1.1.3 壳寡糖抑菌活性的影响因素 |
1.1.4 壳寡糖作为抑菌剂的研究进展 |
1.2 乳酸链球菌素 |
1.2.1 乳酸链球菌素概述 |
1.2.2 乳酸链球菌素抗菌活性的影响因素 |
1.2.3 乳酸链球菌素抗菌机理研究进展 |
1.2.4 乳酸链球菌素作为抑菌剂的研究进展 |
1.3 美拉德反应 |
1.3.1 美拉德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
1.3.2 美拉德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
1.3.3 美拉德反应产物的研究进展 |
1.3.4 美拉德反应在天然防腐剂改性中的研究进展 |
1.4 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选题背景 |
1.4.2 主要研究目的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测定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3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制备 |
2.2.4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抑菌性能测定 |
2.2.5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反应程度测定 |
2.2.6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抑菌性能 |
2.3.2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反应程度测定 |
2.3.3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结构解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反应规律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3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制备 |
3.2.4 抑菌性能测定 |
3.2.5 反应程度的测定 |
3.2.6 溶解性测定 |
3.2.7 Zeta电位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抑菌活性 |
3.3.2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反应程度 |
3.3.3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溶解性 |
3.3.4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Zeta电位 |
3.3.5 抑菌性与美拉德反应的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抑菌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 |
4.2.4 细菌细胞膜的渗透性 |
4.2.5 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
4.2.6 对细菌菌体内ATP酶的影响 |
4.2.7 斑马鱼胚胎急性毒理实验 |
4.2.8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 |
4.3.2 不同处理组对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
4.3.3 不同处理组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
4.3.4 不同处理组对细菌菌体内ATP酶的影响 |
4.3.5 斑马鱼胚胎急性毒理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在梅鱼保鲜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主要材料 |
5.2.2 主要仪器 |
5.2.3 梅鱼处理 |
5.2.4 菌落总数 |
5.2.5 挥发性盐基总氮 |
5.2.6 pH |
5.2.7 质构 |
5.2.8 电子鼻 |
5.2.9 感官分析 |
5.3 试验结果 |
5.3.1 菌落总数 |
5.3.2 挥发性盐基氮 |
5.3.3 pH |
5.3.4 质构 |
5.3.5 电子鼻 |
5.3.6 感官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剂与试剂 |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6.2.3 试验设计 |
6.2.4 组织病理学评价 |
6.2.5 荧光原位杂交细菌计数 |
6.2.6 肠道宏基因组参考体系的建立 |
6.2.7 分类和功能分类 |
6.3 实验结果 |
6.3.1 小鼠体重变化 |
6.3.2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对肥胖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6.3.3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
6.3.4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对人源化小鼠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生物保鲜剂对鹰嘴蜜桃的保鲜效果研究及贮藏期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蜜桃研究概述 |
1.1.1 水蜜桃的营养价值 |
1.1.2 我国鹰嘴蜜桃的种植现状和发展潜力 |
1.1.3 水蜜桃保鲜的问题 |
1.2 影响果实保鲜效果的因素 |
1.2.1 内部因素 |
1.2.2 外部因素 |
1.3 果蔬保鲜技术研究 |
1.3.1 物理保鲜方法 |
1.3.2 化学保鲜方法 |
1.3.3 生物保鲜方法 |
1.4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MNR)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
1.4.1 LF-MNR的工作原理 |
1.4.2 LF-MNR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鹰嘴蜜桃采后生理变化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及用品 |
2.2.3 实验方法 |
2.2.4 鹰嘴蜜桃生理指标的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鹰嘴蜜桃失重率的分析 |
2.3.2 鹰嘴蜜桃腐烂指数的分析 |
2.3.3 鹰嘴蜜桃硬度的分析 |
2.3.4 鹰嘴蜜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分析 |
2.3.5 鹰嘴蜜桃相对电导率的分析 |
2.3.6 鹰嘴蜜桃可滴定酸含量的分析 |
2.3.7 鹰嘴蜜桃呼吸强度的分析 |
2.3.8 鹰嘴蜜桃丙二醛含量的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生物保鲜剂处理对鹰嘴蜜桃贮藏品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及用品 |
3.2.3 实验方法 |
3.2.4 鹰嘴蜜桃生理指标的测定 |
3.2.5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植物源保鲜剂处理后的结果分析 |
3.3.2 动物源保鲜剂处理后的结果分析 |
3.3.3 微生物源保鲜剂处理后的结果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复合保鲜剂对鹰嘴蜜桃的保鲜效果及机理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4.2.3 实验方法 |
4.2.4 鹰嘴蜜桃生理指标的测定 |
4.2.5 鹰嘴蜜桃代谢相关酶的测定 |
4.2.6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鹰嘴蜜桃贮藏品质分析 |
4.3.2 复合保鲜剂对鹰嘴蜜桃保鲜机理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鹰嘴蜜桃贮藏期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及用品 |
5.2.3 实验方法 |
5.2.4 鹰嘴蜜桃生理指标的测定 |
5.3 结果分析 |
5.3.1 贮藏过程中鹰嘴蜜桃品质的变化 |
5.3.2 鹰嘴蜜桃贮存期动力学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乳酸链球菌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三)(论文参考文献)
- [1]ε-聚赖氨酸和乳酸链球菌素协同抑菌效应的研究[J]. 魏奇,钟鑫荣,龚镁青,张承康,张维瑞,陈美霞,刘盛荣. 安徽农学通报, 2021(21)
- [2]食盐替代物与乳酸链球菌素在低钠盐郫县豆瓣发酵中的应用研究[D]. 孙文佳. 西华大学, 2021
- [3]天然食品防腐剂乳酸链球菌素在乳制品中的应用研究[J]. 刘锦红. 轻工科技, 2021(07)
- [4]不同质量控制方式的羊肉非靶向定量脂质组学研究[D]. 李芮廷. 陕西科技大学, 2021
- [5]Nisin抗菌肽在食品抗菌防腐中的应用[J]. 余楠楠,陈琛.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17)
- [6]乳酸链球菌素抑菌机理及在食品保鲜中的研究进展[J]. 王佳宇,胡文忠,管玉格,于皎雪,赵曼如. 食品工业科技, 2021(03)
- [7]乳酸片球菌的抗菌作用及其细菌素基因的克隆表达[D]. 陈亚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8]大蒜原汁产品工艺优化及班产6吨产品的工厂设计[D]. 杨洁. 南昌大学, 2020(01)
- [9]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抑菌活性及其应用研究[D]. 郑晓杰.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1)
- [10]生物保鲜剂对鹰嘴蜜桃的保鲜效果研究及贮藏期模型的建立[D]. 李萌.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