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真菌的分离

海洋真菌的分离

一、海洋真菌的分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任娜,朱四东,陈秀暖,陈婷,王景,徐莹,杨季芳,陈吉刚[1](2022)在《海水来源的548株真菌的近海及远海分布模式及其抑菌活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海洋真菌是新颖天然产物的理想来源。本研究旨在加深对可培养海洋真菌多样性的了解,以及挖掘具有应用潜力的海洋真菌。【方法】采用膜过滤法分离近海和远海海水样品中的真菌,通过菌株分离纯化、ITS基因序列测序,分析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海水样品中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固体平板法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结果】本研究共获得548株纯培养真菌,它们分属于2个门6个纲11个目19个科24个属44个种,其中包含海洋真菌种15个和潜在新分类单元3个。在纲水平上,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包含种的数量最多(13个),其次为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11个)和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11个)。在属水平上,青霉属(Penicillium)、枝孢属(Cladosporium)、外瓶霉属(Exophiala)和拟青霉属(Simplicillium)的分离频率较高。44个真菌种呈现出5种不同的地理分布特征,包括在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均有分布(15个种),仅分布于浅海带(5个种),不存在于浅海带(12个种),不存在于半深海带(5个种),以及不存在于深海带(7个种)。44个真菌种中,12个种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Hortaea werneckii所呈现的抑菌谱最广,而Simplicillium cylindrosporum对Staphylococcus aureus MCCC1A0646抑菌活性最强。【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近、远海海水中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模式,并丰富了海洋真菌菌种资源。

牟鹏云[2](2021)在《两株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洋占地球表面积71%,作为一个大型资源宝库,微生物物种丰富。海洋真菌作为海洋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高压、高盐的特殊生存环境,海洋真菌与陆地微生物相比具有不同的代谢途径,能够产生结构新颖,具有独特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本文对分离自南海样品中的两株真菌进行了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及抑菌活性的评价。通过大规模发酵培养,从分离自南海寄居蟹中的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p.JJX-1中共分离得到13(P1–P13)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NMR)谱和高分辨质谱(HRESIMS)确定了每个单体的结构,分别为N-tert-Prenylindoles(P1)、diazinone 5(P2)、fructigenine A(P3)、fructigenine B(P4)、3-Methylviridicatin(P5)、3-O-methylviridicatol(P6)、viridicatol(P7)、2-[(s)-hydroxy(phenyl)methyl]-3-methylquinazolin-4(3H)-one(P8)、(+)-cyclopenol(P9)、verrucosidinol(P10)、verrucosidin(P11)、norverrucosidin(P12)、邻氨基苯甲酸(P13)。其中化合物P1为新的天然产物。抑菌活性表明,化合物P7具有中等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抑制活性,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8μg m L-1。从采集于中国南海的金口蝾螺中分离得到一株葡萄穗霉属真菌Stachybotrys sp.SCSIO 40434,综合运用正相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从其固体发酵培养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0(S1–S10)个单体化合物。通过NMR,HRESIMS以及X-ray单晶衍射确定了每个单体的结构,分别为stachybomycin A(S1)、stachybomycin B(S2)、stachybomycin C(S3)、stachybomycin D(S4)、stachybomycin E(S5)、stachybotrysin C(S6)、stachybotrylactam acetate(S7)、Mer-NF5003 B(S8)、2α-acetoxystachybotrylactam acetate(S9)、chartarutine G(S10)。其中化合物S1–S5为新化合物。化合物S5和S7作为一对C-8差向异构体表现出相同的抑菌活性,均具有中等的抑制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MIC值分别为8,16和16μg m L-1。本文对采集于中国南海样本中分离得到的两株海洋真菌进行了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从中共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23个,包括5个新化合物,以及1个新的天然产物,并对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的评价。本文丰富了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内容,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微生物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徐策[3](2021)在《一株杀蚜活性海洋真菌Aspergillus tubingensis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其寄主范围广泛,同时还是多种植物病毒病的传播媒介。随着“绿色植保”理念的不断增强,开发优质的、环境友好的生物源农药成为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措施之一。随着陆地微生物活性物质的大量开发,从中寻找新型天然活性物质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从海洋微生物中挖掘新颖药用先导化合物逐渐成为当今新型药物开发的热点。因此,本研究以烟蚜为靶标生物,以来自不同海域的海洋真菌菌株为研究对象,筛选具有杀蚜活性的生防菌株,并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以期为农用海洋活性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1.利用盐卤虫初筛、烟蚜复筛并结合化学多样性分析方法,对供试83株海洋来源真菌开展目标菌株筛选研究。盐卤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83株真菌粗提物在4 h时对盐卤虫的校正死亡率率较低,校正死亡率在50%以上的仅有12株菌;24 h时对盐卤虫的致死率明显上升,校正死亡率在50%以上的有32株,校正死亡率率达到100%的有13株。烟蚜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有23株菌对烟蚜表现出一定的致死活性,48 h时对烟蚜校正死亡率在80%以上的有9株,对复筛获得的23株菌株进行烟蚜LC50测定,LC50在3 mg/m L以下的菌株有11株。综合以上筛选结果,结合供试真菌菌株次级代谢产物化学多样性,确定一株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OUCMBIII143291)作为后续开展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的目标菌株。2.利用化学分析手段和现代波谱学技术对目标菌株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OUCMBIII143291)所产的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从中分离鉴定出10个化合物(1-10),包括6个生物碱类化合物,3个吡喃酮类化合物和1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asperazine B(2)、asperazine C(3)和pestalamide D(4)为新化合物。3.部分化合物烟蚜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9在浓度为10 mg/m L时,48 h时对烟蚜的校正死亡率率为82.50%。化合物1-8对几种常见植物病原菌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2、6对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有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4μg/m L、8μg/m L,化合物4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炭疽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和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4μg/m L、8μg/m L和8μg/m L。阳性对照多菌灵对B.cinerea、C.lagenarium和V.mali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8μg/m L、4μg/m L和4μg/m L,阳性对照咪鲜胺对B.cinerea、C.lagenarium和V.mali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8μg/m L、8μg/m L和4μg/m L。对化合物作为化学标志物研究结果表明,新化合物2 asperazine B可以作为黑曲霉快速鉴定的辅助标志物,用来区分Aspergillus niger和Aspergillus tubingensis。本研究获得的具有杀蚜活性的海洋真菌菌株可以作为后续开发农用生防制剂的菌株来源;对分离获得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杀虫、抗菌活性评价,可为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有效利用提供数据支撑;同时研究了asperazine B作为化学标志物在真菌分类学方面的价值,拓宽了该次级代谢产物的应用范围。

刘思远,王巧贞,吴鸿仙,黄庶识,冯洁[4](2021)在《普通培养基与优化培养基对防城港海域真菌分离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建立北部湾海域真菌样品库,研究海洋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以广西防城港海域海泥为样本,采用普通培养基与含有不同抑制剂的优化培养基,对比研究不同培养基分离效果,为海洋真菌培养提取优化提供方法。样品经无菌水处理后,分别用上述不同培养基进行分离纯化,再将提取到的DNA与NCBI数据库配对进行种属鉴定。用相对多度描述样品真菌组成,用Simpson指数与Jaccard系数描述各种实验培养基对海洋真菌分离结果的均衡性与选择性。共分离并鉴定菌株107株,归属于23属,优势菌属依次为青霉属Penicillium、枝孢菌属Cladosporium、曲霉属Aspergillus。Simpson指数和Jaccard系数显示,SA、MD普通培养基,含青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的MD优化培养基,以及含青霉素、孟加拉红的PDA培养基均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总体来看,PA培养基对囊担菌属Cystobasidium分离效果最好,YPDA培养基对枝孢属分离效果最好。含青霉素+氯霉素的MD优化培养基对篮状菌属Talaramyces的分离效果最好,含孟加拉红的PDA优化培养基对曲霉属分离效果最好。实验表明,不同培养基及抑制剂对海洋真菌的选择性不同,建议在分离纯化海洋真菌时选择合理的培养基及抑制剂以提高分离效果。本文为研究海洋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提供了菌种,也为分离、纯化和鉴定海洋真菌提供了参考。

陈文举[5](2020)在《源自海洋真菌黄柄曲霉Aspergillus flavipes的抗菌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从大连近海底泥中分离出33株海洋真菌。抗菌活性筛选出菌株DL-11具有广谱高效抗菌作用,化学分析发现其代谢产物丰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鉴定为真菌黄柄曲霉Aspergillus flavipes。采用抗菌活性-化学分析导向法,综合运用多种色谱-光谱法从其规模化发酵产物中的活性部位共分离鉴定18个次生代谢产物(1-18)。其中二苯醚类化合物11个(1-11):4’-chloroasterric acid(1),Methyl chloroasterrate(2),penicillither(3),Iizukine A(4),Asterric acid(5),Monomethylosoic acid(6),Butyl 2,4-dichloroasterrate(7),2,4-dichloroasterric acid(8),Methyl dichloroasterrate(9),Geodin hydrate(10),6’-chloroasterric acid(11);二苯甲酮类化合物2个(12-13):Monochlorsulochrin(12),Dihydrogeodin(13);氧杂蒽酮类化合物2个(14-15):Methyl-(2-chloro-l,6-dihydroxy-3-methylxanthone)-8-carboxylate(14),Methyl-(4-chloro-l,6-dihydroxy-3-methylxanthone)-8-carboxylate(15);甾体类化合物3个(16-18):(22E)-5a,8a-Epidioxyergosta-6,22E-dien-3β-ol(16),β-sitosterol(17)和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18)。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采用微量稀释法对结构已经确定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菌活性复筛测试,结果表明:(1)体外抗菌实验发现化合物1-15对多株革兰氏阳性菌均表现出中等至强的抗菌活性,IC50值3.13-50μg/m L,但是对革兰氏阴性菌V.parahemolyticus ATCC17802无活性(IC50>100μg/m L)。(2)二苯醚(1-11),二苯甲酮(12-13)和氧杂蒽酮(14-15)这三类化合物对E.faecalis ATCC51299抗菌活性表现均不敏感,只有7,13对faecalis ATCC51299具有较弱的抗菌活性(IC50值12.5μg/m L)。(3)4,5,7对E.faecium ATCC35667表现出较强的抗菌活性(IC50值3.13,3.13,6.25μg/m L),与阳性对照药相当。(4)二苯甲酮与氧杂蒽酮类化合物对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ATCC 43300,S.aureus ATCC 29213,S.aureus ATCC 33591,S.aureus ATCC 25923)抗菌活性普遍优于二苯醚类化合物,抗菌活性优于阳性药。9对S.aureus ATCC 43300表现出较强的抗菌活性(IC50值3.13μg/m L)。本论文从1株具有抗菌活性的海洋真菌A.flavipes中分离得到18个次生代谢产物,其中15个化合物(1-15)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有些活性效果甚至优于阳性对照药。该研究为海洋微生物来源的抗菌药物研究与开发奠定了基础。

贺菲[6](2020)在《三株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从陆生微生物中寻找新的活性天然产物变得越来越困难。人们迫切地需求结构新颖的天然产物作为新药开发的先导化合物,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资源丰富的大海,对海洋天然产物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主要对三株海洋来源真菌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从中共分离了62个化合物,其中含有14个新化合物,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对红树林来源真菌Penicillium pinophilum SCAU037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共分离鉴定了29个化合物,pinophilones A-E(1a/1b和2-4),dihydrovermistatin(5),vermistatin(6),penisimplicissin(7),2"-epihydroxydihydrovermistatin(8),5’-O-methyldihy-drovermistatin(9),methoxyvermistatin(10),hydroxyvermistatin(11),6-demethylvermistatin(12),6-demethylpenisimplicissin(13),3-O-methylfunicone(14),penicidone D(15),penicidone C(16),isopenicillide(17),penicillide(18),3’-O-methyldehydroisopenicillide(19),pinophilin G(20),pinophilin B(21),Sch725680(22),(+)-mitorubrinic acid B(23),deoxyfunicone(24),cyclo(D)-trans-4-OH-Pro-(D)-Phe(25),cyclo-(4-hydroxyprolinyl)-leucine(26),chaetomone A(27),clearanol A(28),其中1a/1b和2-4是新化合物。对红树林来源真菌Aspergillus terreus SCAU011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27个化合物,(8’’S,9’’)-dihydroxy-dihydrobutyrolactone I(29),asperbutenolide A(30),7"S-methoxy-butyrolactone IV(31),7"R-methoxy-butyrolactone IV(32),butyrolactone X(33),4"-hydroxy-butyroscavin(34),butyrolactone XI(35),(E)-4-(5-methoxy-5-oxopent-2-en-2-yl)benzoic acid(36),novobenzomalvin D(37),aspernolide B(38),7"R-methoxy-8"S-hydroxy-aspernolide E(39),butyrolactone III(40),aspernolide E(41),terrein(42),p-formylphenol(43),asperlide A(44),butyrolactone IV(45),(+)-3’,3’’-di-(dimethylallyl)-butyrolactone II(46),versicolactone B(47),3-hydroxy-5-(4-hydroxybenzyl)-4-(4-hydroxyphenyl)furan-2(5H)-one(48),butyrolactone I(49),butyrolactone II(50),cytochalasin B(51),questin(52),methyl-3,4,5-trimethoxyl-2-[2-(nicotinamide)benzamido]benzoate(53),terrusnolide A(54),alteamide(55),其中化合物29-37为新化合物。对珊瑚来源真菌Trichoderma citrinoviride SCAU084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56),WF-3681 Methyl Ester(57),WF-3681(58)。对分离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抗菌、抗氧化、抗乙酰胆碱酯酶、α-糖苷酶抑制以及COX-2抑制等活性测试。实验表明,化合物22、30、35、38、41、46、49、54对Staphylococcus aureus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化合物30、46对Bacillus subtilis和Vibrio Splendidus显示出一定的抗菌活性;化合物16、18、22、30、35、46、44-49、51对α-糖苷酶有抑制活性,其中16、22、30、46、48的活性明显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化合物29-31、33-34、39-41、44-46、48-50具有抗氧化活性而且化合物44和48的活性明显优于阳性对照姜黄素,IC50分别为1.4和0.7μM;化合物29-33、35-37、39-40、44-45、48-50在20n M的浓度下对COX-2具有抑制作用。

冉燕琴[7](2020)在《三株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文中提出海洋真菌是非常重要的微生物资源,由于海洋真菌特殊的生存环境,使其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强效,成为了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近年来,从海洋真菌中获得了大量新化合物,在不包括从红树林真菌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情况下,2013至2017年从海洋真菌中发现了1567个新化合物,大多数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抗病毒和抗菌等活性。自1990年以来,可食用贝类占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的75%以上,产量世界第一。目前对海洋贝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贝类的养殖、致病微生物检测、重金属积累和贝类毒素。软体动物贝类在滤食过程中从周围水域浓缩微生物,因此,海洋贝类被认为是各种微生物的储藏库,但是到目前为止,海洋贝类的附生真菌却几乎无人研究,是潜在的新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的新来源。本论文对红色红曲霉(Monascus ruber BB5),Neosartorya pseudofischeri F27-1,Aspergillus sp.XBB3三株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采用凝胶色谱,正相硅胶色谱,薄层色谱,C-18反相硅胶色谱,高效液相色谱以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质谱、红外、紫外、电子圆二色谱(ECD),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并结合文献检索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从来源于海洋贝类文蛤的附生真菌红曲霉Monascus ruber BB5培养液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包括3个新化合物monarubins A–C(2-1,2-6和2-12),和4个已知生物碱(2-2至2-5),2个异香豆素(2-7,2-8),4个聚酮类化合物(2-9至2-11,和2-13)。首次通过ECD确定了化合物2-3,2-6,2-12的绝对构型,以及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首次确定了化合物2-4的绝对构型。化合物2-1至2-13测试了人鼻咽癌细胞CNE1,CNE2,SUNE1,HONE1和人肝癌细胞QGY7701和Hep G2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显示,化合物monarubin B(2-6)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QGY7701显示潜在的活性,IC50值为1.72和0.71μΜ,化合物lunatinin(2-7)对HepG2,QGY7701和人鼻癌细胞SUNE1也显示潜在的活性,IC50值为9.60,7.12和28.12μΜ。化合物2-1至2-13为首次从monascus ruber BB5中分离得到。从来源于软珊瑚附生真菌的Neosartorya pseudofischeri F27-1培养液中分离得到11个生物碱化合物,其中化合物(L-亮-L-脯)二肽(3-1)、环(L-苯丙-L脯)二肽(3-2)、dichocerazines A(3-5)为首次在Neosartorya pseudofischeri F27-1中分离得到。从来源于海洋贝类象拔蚌的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XBB3的培养液中,分离得到5个生物碱化合物:烟酸(4-1),3-pyridinmethanol(4-2),Cyclo(Gly-L-Pro)(4-3),cyclo-(-phenylalanyl-4-hydroxy-prolin)(4-4),flazin(4-5),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本文研究了3株海洋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共分离得到29个化合物,其中有3个新化合物,分离得到的结构包括聚酮类、生物碱,异香豆素类,丰富了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内容。其中有2株菌来源于海洋贝类,证明海洋贝类的附生真菌能产结构多样和生物活性好的化合物,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海洋贝类真菌提供理论物质基础。

黄瑞环[8](2020)在《两株海洋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植物病原菌是引起植物病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长期以来植物病原菌防治依赖化学农药,导致病原菌的抗药性增强、农药残留和污染环境等问题。近年来,环境友好、高效、低毒和不易产生抗药性的生物农药成为研发热点。海洋真菌由于生活在独特的海洋环境中,能够产生许多结构新颖、生物活性显着的次级代谢产物,成为了新颖结构农用活性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其中,曲霉和木霉是海洋真菌活性化合物研究最多的属之一。本论文以海藻来源的Aspergillus sp.D40和红树来源的Trichoderma harzianum D13为研究对象,从中寻找具有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的农药先导化合物。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目标菌株的筛选和鉴定。以烟草黑胫病(Phytopht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和烟草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为靶标,对实验室菌种库中的40株海洋真菌采用琼脂糖扩散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其提取物的抑菌效果,发现D4、D10、D12、D20、D33、D35、D38和D40共8株海洋真菌提取物对烟草黑胫病菌有抑菌效果,D12、D13、D14和D40四株海洋真菌对烟草青枯病菌有抑菌效果。结合前期的化学筛选确定目标菌株,进一步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鉴定,确定目标菌株D40和D13分别为曲霉(Aspergillus sp.)和哈茨木霉(T.harzianum)。2.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对Aspergillus sp.D40和T.harzianum D13进行实验室规模化发酵,乙酸乙酯萃取获得其提取物。综合运用正/反向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UV、NMR、MS、ECD等谱学方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D40中总共分离鉴定11个化合物(1–11),包括10个聚酮类化合物,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asperfuranone A–C(1–3)为新化合物。有趣的是,化合物1–4和9以不可拆分的差向异构体的形式存在,并且化合物9b的相对构型是首次报道。从D13中共分离鉴定6个化合物(12–17),包括2个nafuredin类化合物,1个异香豆素类化合物,3个二肽类化合物。通过ECD计算的方法确定了新化合物nafuredin C(12)和trichodermamide G(14)的绝对构型。二肽类新化合物trichodermamide G(14)具有4,7硫桥苯并恶嗪的新颖骨架结构。3.化合物抗菌活性测定和曲霉D40发酵优化。化合物的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青霉酸(7)对烟草青枯病菌等6种植物病原细菌均具有显着的抗菌活性,IC50为11.6–58.2μg/mL。新化合物12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有显着的抗菌活性,MIC达到3.13μg/mL,并对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等3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化合物13对稻瘟病菌表现出了明显的抑菌活性,MIC为6.25μg/mL。由于青霉酸有一定的毒性,为继续挖掘曲霉D40抗青枯病菌的潜力,对其进行单菌株多产物策略(one strain many compounds,OSMAC)发酵优化,发现麦芽汁海水培养基发酵液提取物(BMEW)对青枯病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而菌体提取物(MMEW)却无活性。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比较两者次级代谢物的差异,BMEW中主要包括苯丙烷类化合物和小分子酚类衍生物,生物碱和初级代谢产物(核苷,糖,氨基酸,维生素和脂质)三种结构类型的109种化合物显着上调。其中苯丙烷类化合物和小分子酚类衍生物是主要的化合物,占77.06%。苯丙烷类化合物和小分子酚类衍生物被报道具有对青枯菌的抗菌活性,可能是潜在的抗菌活性物质,也为后续从该株真菌中分离鉴定抗菌化合物提供了分离依据。

单体壮[9](2020)在《海洋真菌Aspergillus ruber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海洋是地球万物的生命之源,海洋中生存着地球上80%以上的生物资源。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结构复杂多样、活性独特,已经成为海洋药物开发,寻找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1]。海洋真菌作为海洋微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国内外学者已经从海洋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大量的活性物质[2]。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一株分离自山东威海近海海域底泥的一株真菌WH4-1,综合生态学菌落特征、显微观察和基因鉴定,确定了该菌株为Aspergillus ruber。对实验菌株经过大规模发酵、有机溶剂提取发酵产物,再利用各种色谱技术对Aspergillus ruber粗浸膏进行分离纯化,分离鉴定了一系列单体化合物。综合运用薄层色谱法、正(反)相硅胶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化学分离纯化手段,从Aspergillus ruber发酵产物中共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运用1H NMR、13C NMR、APT、1H-1H COSY、HMQC、HMBC、NOESY、UV和IR等鉴定方法,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发现 3 个全新的生物碱:(-)-(S)-variecolortide D(1a*)、(+)-(R)-variecolortide D(1b*)、Brevicompanine I(4*);13 个已知的吲哚生物碱:Variecolortide B(2),Uncarilins B(3),Preechinulin(5),Tardioxopiperazine B(6),Tardioxopiperazine A(7),Echinuline(8),Neoechinulin A(9),Isoechinulin A(10),Variecolorin G(11),Variecolorin A(12),Dihydroxyisoechinulin(13),Variecolorin C(14),Variecolorin E(15),Neoechinulin E(16);7个蒽醌类衍生物:1,3,8,10-tetrahydroxy-6-methyl-9(10H)-anthracenon(17),Catenarin(18),Questin(19),Rubrocristin(20),2-methyl-Eurotinone(21),Variecolorquinone B(22),Aspergentisyl A(23)。其中新化合物 Variecolortide D(1)是由蒽醌和 isoechinulin 型生物碱组成的外消旋体天然产物,采用手性HPLC纯化,得到1a和1b为光学纯的对映异构体。对已经分离鉴定的部分化合物进行抗炎生物活性检测(巨噬细胞NO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2,21,22在脂多糖(LPS)刺激下对RAW 264.7细胞中NO产生中等的抑制活性,在30μM时抑制率分别为53.2%,63.5%和50.1%。化合物10,4,19,20有较弱的抑制活性,在30μM时抑制率分别为26.97%,26.25%,35.63%和24.31%。此外,还评估了所有化合物对八种病原菌的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化合物21对致病菌E.faecalis ATCC51299有中等的抑制活性,MIC值为12.5μg/mL,化合物1和2对致病菌S.aureus ATCC29213都具有较弱的抑菌活性,MIC值均为25 μg/mL。本研究丰富了海洋真菌赤曲霉菌Aspergillus ruber的化学研究,丰富了吲哚生物碱的结构,从中获得了具有抗炎和抗菌活性的先导化合物,为其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对海洋药物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价值。

韩佳卉[10](2020)在《厦门杏林湾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得高水平耐药和多重耐药病原菌大量出现,急需开发有活性的新型化合物。从厦门杏林湾红树林周围采集的海水和植物根际泥样中,共分离得到72株海洋真菌,发酵培养后用乙酸乙酯提取获得粗提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幽门螺旋杆菌和白色念珠菌为指示菌,对粗提物进行高通量活性筛选,以乙酸乙酯粗提物的最小抑菌浓度作为参考,并结合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分析排重,共筛选出5株次级代谢产物丰富并有抗菌活性的潜力菌株。本研究重点对菌株MF180246和MF180262放大发酵培养,通过减压正向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粗提物分离纯化,综合利用质谱(MS)、核磁共振波谱(NMR)、紫外光谱(UV)、圆二色谱(CD)和比旋光(OR)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使用微量稀释法对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测试。对菌株MF180246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共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为asperbrunneo acid(1)、secalonic acid H(2)、secalonic acid D(3)、secalonic acid F(4)、secalonic acid F1(5)、penicillixanthone A(6)、chrysoxanthone C(7)、asperdichrome(8)、herbarulide(9)、大黄素(10)、tetrahydrofuranlactone derivative(11)、aspergillusol A(12)、3,4-二羟基苯乙酸(13)、4-羟基苯甲醛(14)、2-(4-羟基苯基)-乙醇(15)、vanillic acid(16)、3,4-二羟基苯甲酸(17)、2,5-二羟基苯乙酸甲酯(18)和1-苯基-1,2-乙二醇(19)。化合物1为首次分离得到的新骨架天然产物。对菌株MF180262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共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为3-(5-甲氧基羰基戊基)-4-甲基呋喃-2,5-二酮(20)、两种二聚己基衣康酸衍生物(21和22)、5,5’-二甲基-4,4’,7,7’-四甲氧基-8,8’-双香豆素(23)、fonsecinone A(24)、asperpyrones B(25)、aurasperone A(26)、asperpyrone C(27)、5,5’-二甲基-7-羟基-4,4’,7’-三甲氧基-6,8’-双香豆素(28)、pyrophen(29)、orlandin(30)、aspernigrin A(31)和asperitaconic acid B(32)。化合物20、21和22为新结构化合物,21和22为首次发现的己基衣康酸衍生物的二聚体。通过生物活性筛选试验,发现化合物24、26和27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的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16μg/mL。

二、海洋真菌的分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洋真菌的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海水来源的548株真菌的近海及远海分布模式及其抑菌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海水样品来源
        1.1.2 培养基
        1.1.3 靶细菌
        1.1.4 主要试剂和仪器
    1.2 真菌的分离纯化
    1.3 菌株的物种鉴定
    1.4 抑菌菌株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2.1 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分析
    2.2 可培养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2.3 可培养真菌的地理分布模式
    2.4 抑菌菌株筛选
3 讨论与结论

(2)两株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海洋真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1.2.1 抗致病菌化合物
        1.2.2 酶抑制剂化合物
        1.2.3 细胞毒性化合物
        1.2.4 抗炎化合物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JJX-1次级代谢产物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构解析
    2.3 抑菌活性评价
    2.4 结果与讨论
第3章 海洋真菌Stachybotrys sp.SCSIO40434 次级代谢产物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构解析
    3.3 抑菌活性评价
    3.4 结果与讨论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3)一株杀蚜活性海洋真菌Aspergillus tubingensis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洋真菌研究概况
    1.2 海洋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1.2.1 海洋真菌天然产物杀虫活性
        1.2.2 海洋真菌天然产物抑菌活性
        1.2.3 海洋真菌天然产物其它活性
    1.3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具有杀蚜活性目标菌株筛选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供试盐卤虫、烟蚜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5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供试海洋真菌的发酵及粗提物制备
        2.2.2 杀虫活性测定
        2.2.3 化学丰富度筛选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盐卤虫致死活性初筛结果
        2.3.2 烟蚜活性复筛结果
        2.3.3 真菌粗提物对烟蚜活性的LC_(50)分析
        2.3.4 化学丰富度筛选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塔宾曲霉次级代谢产物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目标菌株
        3.1.2 供试培养基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实验室规模化发酵
        3.2.2 次级代谢产物的收集与提取
        3.2.3 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
        3.2.4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2.5 新化合物手性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化合物分离与纯化
        3.3.2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3.3.3 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塔宾曲霉次级代谢产物生物活性及标志物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次级代谢产物
        4.1.2 供试曲霉属真菌
        4.1.3 供试植物病原菌
        4.1.4 供试烟蚜
        4.1.5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抑菌活性测试
        4.2.2 杀蚜活性测试
        4.2.3 新化合物asperazine B作为黑曲霉真菌分类化学标志物研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4.3.2 杀蚜活性测试结果
        4.3.3 新化合物asperazine B作为黑曲霉真菌分类化学标志物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供试菌株菌落培养形态图
附录B 新化合物谱图
致谢
作者简历

(4)普通培养基与优化培养基对防城港海域真菌分离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海泥样品
    1.2 普通培养基与优化培养基
    1.3 仪器与设备
    1.4 真菌分离
    1.5 真菌纯化
    1.6 真菌DNA提取
    1.7 PCR扩增
    1.8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1.9 种属鉴定
    1.1 0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城港海域海泥真菌组成
    2.2 普通培养基的分离结果
    2.3 含不同抑制剂的优化培养基的分离结果
    2.4 多样性分析
3 讨论

(5)源自海洋真菌黄柄曲霉Aspergillus flavipes的抗菌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flavipes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1.2.1 真菌A.flavipes中生物碱类化合物及生物活性研究
        1.2.2 真菌A.flavipes中聚酮类化合物及生物活性研究
        1.2.3 真菌A.flavipes中丁内酯类化合物及生物活性研究
        1.2.4 真菌A.flavipes中萜类化合物及生物活性研究
        1.2.5 真菌A.flavipes中二苯醚类化合物及生物活性研究
        1.2.6 真菌A.flavipes中甾体类化合物及生物活性研究
        1.2.7 真菌A.flavipes中其他类化合物及生物活性研究
    1.3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课题来源
        1.3.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2 海洋真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和规模化发酵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菌株分离与保存
        2.2.3 小规模发酵与提取
        2.2.4 菌株筛选
        2.2.5 菌株DL-11 鉴定方法
        2.2.6 大规模发酵与提取
    2.3 实验结果
        2.3.1 菌株分离与保存结果
        2.3.2 小规模发酵与提取结果
        2.3.3 菌株筛选结果
        2.3.4 菌种鉴定结果
        2.3.5 大规模发酵提取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化合物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3 化学-活性导向分离
        3.3.1 实验方法
        3.3.2 实验结果
    3.4 单体化合物分离
        3.4.1 实验方法
        3.4.2 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
        3.4.3 理化性质
    3.5 本章小结
4 A.flavipes的抗菌活性测试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单体化合物抗菌实验
    4.4 单体化合物抗菌活性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三株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分离鉴定的化合物
第一章 :丁烯酸内酯化合物研究进展
    1.1 来源于海洋动物真菌的丁烯酸内酯
    1.2 .来源于海洋沉积物真菌的丁烯酸内酯
    1.3 来源于海藻真菌的丁烯酸内酯
    1.4 来源于红树林真菌的丁烯酸内酯
    1.5 来源于非海洋真菌的丁烯酸内酯
第二章 :红树林沉积物来源真菌PenicilliumpinophilumSCAU037 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2.1 真菌Penicillium pinophilum SCAU037 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2.1.1 结果与讨论
        2.1.2 新化合物结构解析
        2.1.3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1.4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2 实验材料
        2.2.3 菌种发酵
        2.2.4 发酵产物提取
        2.2.5 分离纯化
        2.2.6 分离流程图
        2.2.7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2.2.8 生物活性实验
第三章 :红树林沉积物来源真菌Aspergillus terreus SCAU011 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3.1 真菌Aspergillus terreus SCAU011 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3.1.1 结果与讨论
        3.1.2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3.1.3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3.1.4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实验材料
        3.2.3 菌种发酵
        3.2.4 发酵产物提取
        3.2.5 分离纯化
        3.2.6 分离流程图
        3.2.7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3.2.8 生物活性实验
        3.2.9 Mosher法确定绝对构型
第四章:珊瑚来源真菌Trichoderma citrinoviride SCAU084 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4.1 真菌Trichoderma citrinoviride SCAU084 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4.1.1 结果与讨论
        4.1.2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2 实验材料
        4.2.3 菌种发酵
        4.2.4 发酵产物提取
        4.2.5 分离纯化
        4.2.6 分离流程图
        4.2.7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目录
附录 :新化合物谱图

(7)三株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海洋真菌的概述
    1.2 红曲霉次级代谢产物和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1.2.1 红曲色素
        1.2.2 monascolins类化合物
        1.2.3 桔霉素(citrinin)
        1.2.4 γ-氨基丁酸
        1.2.5 其他代谢产物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海洋红曲霉Monascus ruber BB5 的代谢产物研究
    2.1 引言
    2.2 化合物结构鉴定
    2.3 细胞活性评价
    2.4 计算方法
    2.5 化合物2-4的X-射线单晶衍射
    2.6 实验部分
        2.6.1 菌种
        2.6.2 菌种发酵培养
        2.6.3 提取与分离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海海洋真菌Neosartorya pseudofischeri F27-1 代谢产物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构解释
    3.3 实验部分
        3.3.1 菌种
        3.3.2 菌种发酵培养
        3.3.3 提取与分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XBB3 的代谢产物研究
    4.1 引言
    4.2 化合物结构解析
    4.3 实验部分
        4.3.1 菌种
        4.3.2 菌株发酵培养
        4.3.3 提取与分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5.1 实验仪器
    5.2 材料和试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化合物相关图谱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两株海洋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洋Aspergillus sp.和Trichoderma sp.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现状
    1.2 海洋Aspergillus sp.抗植物病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
        1.2.1 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
        1.2.2 抗植物病原细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
    1.3 海洋Trichoderma sp.抗植物病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
    1.4 结论与展望
    1.5 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目标菌株筛选及Aspergillus sp.D40 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2.1 目标菌株的筛选及初步鉴定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结果
    2.2 Aspergillus sp.D40 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结果
    2.3 Aspergillus sp.D40 OSMAC策略发酵优化及代谢组学分析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3.3 结果
    2.4 讨论和结论
    2.5 小结
第三章 Trichoderma harzianum D13 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材料
        3.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Trichoderma harzianum D13 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
        3.2.2 Trichoderma harzianum D13 化合物抗菌活性测定
    3.3 结果
        3.3.1 Trichoderma harzianum D1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3.2 Trichoderma harzianum D13 化合物的抗菌活性评价
    3.4 讨论和结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全文结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作者简历

(9)海洋真菌Aspergillus ruber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一览
化合物结构一览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课题设计
    第一节 Echinulins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一、吲哚环上只有1个反式异戊烯链的echinulins生物碱
        二、吲哚环上有2个异戊烯基取代的echinulins生物碱
        三、吲哚环上有3个及4个异戊烯基取代的Echinulins生物碱
        四、其他聚合及杂合的echinulins生物碱
    第二节 课题设计
        一、立题依据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洋真菌A.ruber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第一节 化合物结构解析
        一、化合物1的结构解析
        二、化合物2的结构解析
        三、化合物3的结构解析
        四、化合物4的结构解析
        五、化合物5的结构解析
        六、化合物6的结构解析
        七、化合物7的结构解析
        八、化合物8的结构解析
        九、化合物9的结构解析
        十、化合物10的结构解析
        十一、化合物11的结构解析
        十二、化合物12的结构解析
        十三、化合物13的结构解析
        十四、化合物14的结构解析
        十五、化合物15的结构解析
        十六、化合物16的结构解析
        十七、化合物17的结构解析
        十八、化合物18的结构解析
        十九、化合物19的结构解析
        二十、化合物20的结构解析
        二十一、化合物21的结构解析
        二十二、化合物22的结构解析
        二十三、化合物23的结构解析
    第二节 实验部分
        一、样品来源
        二、仪器设备与试剂
        三、菌株筛选及鉴定
        四、菌株的发酵提取与分离
        五、理化数据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海洋真菌A.Ruber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第一节 化合物的抗菌活性评价
        一、滤纸片抗菌活性评价
        二、微量稀释法抗菌活性评价
    第二节 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评价
        一、巨噬细胞NO检测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10)厦门杏林湾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研究进展
    1.3 红树林微生物天然产物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海洋真菌的分离和活性筛选
    2.1 样品来源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3 实验试剂与培养基
    2.4 实验方法
        2.4.1 样品的处理
        2.4.2 海洋真菌的分离与保藏
        2.4.3 海洋真菌的发酵
        2.4.4 抗菌活性测试
    2.5 实验结果
        2.5.1 样品真菌分离
        2.5.2 发酵产物高效液相检测
        2.5.3 抗菌活性
        2.5.4 候选菌株分析讨论
    2.6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海洋真菌MF180246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 实验试剂与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菌株鉴定
        3.3.2 菌株发酵培养及产物提取
        3.3.3 发酵产物的分离与纯化
        3.3.4 现代波谱技术
    3.4 实验结果
        3.4.1 菌株信息
        3.4.2 化合物结构鉴定
        3.4.3 化合物波谱数据和物理常数
    3.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海洋真菌MF180262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4.2 实验试剂与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菌株鉴定
        4.3.2 菌株发酵培养及产物提取
        4.3.3 发酵产物的分离与纯化
        4.3.4 现代波谱技术
        4.3.5 抗菌活性测试
    4.4 实验结果
        4.4.1 菌株信息
        4.4.2 化合物结构鉴定
        4.4.3 活性测试
        4.4.4 化合物波谱数据和物理常数
    4.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海洋真菌的分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水来源的548株真菌的近海及远海分布模式及其抑菌活性分析[J]. 任娜,朱四东,陈秀暖,陈婷,王景,徐莹,杨季芳,陈吉刚. 微生物学报, 2022
  • [2]两株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D]. 牟鹏云.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一株杀蚜活性海洋真菌Aspergillus tubingensis次级代谢产物研究[D]. 徐策.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4]普通培养基与优化培养基对防城港海域真菌分离效果的影响[J]. 刘思远,王巧贞,吴鸿仙,黄庶识,冯洁. 广西科学, 2021(01)
  • [5]源自海洋真菌黄柄曲霉Aspergillus flavipes的抗菌成分研究[D]. 陈文举.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 [6]三株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 贺菲. 济南大学, 2020(01)
  • [7]三株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D]. 冉燕琴.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8]两株海洋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研究[D]. 黄瑞环.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9]海洋真菌Aspergillus ruber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单体壮. 扬州大学, 2020(04)
  • [10]厦门杏林湾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韩佳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标签:;  ;  ;  

海洋真菌的分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