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T细胞迁移在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异常T细胞迁移在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一、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中异常T细胞迁徙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孙梦瀛[1](2021)在《五子衍宗丸通过改善脑内微环境保护CPZ诱导的髓鞘脱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双环己酮草酰二腙(CPZ)诱导的髓鞘脱失模型,探究五子衍宗丸(WYP)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WYP应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WYP组。以0.2%比例将CPZ药物混入打碎的小鼠饲料中,充分混匀制作成饼干状,饲喂小鼠建立髓鞘脱失模型。空白对照组饲喂正常饲料,模型组和WYP组饲喂0.2%CPZ饲料,三组共饲喂6周。第2周末WYP组灌胃WYP药液16g/(kg·d)进行药物干预治疗,一天两次,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50m L/(kg·d),共灌胃4周。于饲喂第5周末进行强迫游泳、高架十字迷宫的行为学测试,以检测小鼠运动耐力和焦虑情绪的变化。通过卢卡斯快蓝染色方法观察脑组织髓鞘脱失程度,统计平均积分光密度值。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MBP、Iba-1、i NOS、Arg-1的蛋白表达量,营养因子BDNF、GDNF、CNTF的蛋白表达量,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NG2的蛋白表达量。酶联免疫法检测脑组织炎性因子IL-6、IL-1β的含量,抑炎因子IL-10、TGF-β的含量,营养因子BDNF、GDNF和CNTF的含量。免疫荧光法观察Iba-1在脑组织胼胝体的分布。结果:1.WYP对CPZ小鼠体重及行为学的影响1.1 WYP对CPZ小鼠体重的影响空白对照组在饲喂6周期间体重变化呈上升趋势,CPZ饲料饲喂1-2周内,模型组和WYP组体重变化呈下降趋势,且变化较快。第二周末灌胃WYP治疗后,WYP组小鼠体重上升且上升幅度稍大于模型组。1.2 WYP对CPZ小鼠行为学的影响强迫游泳测试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游泳水域内的休息时间占比增加(P<0.001),运动距离减少(P<0.001)。WYP组与模型组相比,在游泳水域内的休息时间占比减少(P<0.01),运动距离增加(P<0.001)。高架十字迷宫测试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开放臂内的运动距离呈下降趋势(P>0.05),停留时间减少(P<0.05),进入闭合臂内的次数呈上升趋势(P>0.05)。WYP组与模型组相比,在开放臂内的运动距离和停留时间有升高的趋势(P>0.05),进入闭合臂的次数减少(P<0.05)。2.WYP对CPZ小鼠髓鞘脱失程度的影响卢卡斯快蓝染色图显示,空白对照组在胼胝体中部和尾部蓝染颜色较深,组织致密,结构完整,纹状体有散在深色着色块。模型组在胼胝体中部、尾部和纹状体区域蓝染颜色较浅,胼胝体尾部着色尤其浅,纹状体区无散在的着色块。给予WYP治疗后,胼胝体中部和纹状体蓝染颜色加深,并且组织结构变得致密,胼胝体尾部着色加深,纹状体出现散在的着色块,但相较于空白对照组较浅。统计胼胝体区平均积分光密度结果发现,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降低(P<0.001);WYP组较模型组升高(P<0.001)。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MBP蛋白表达量显示,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WYP组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升高(P<0.01)。3.WYP对小胶质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影响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ba-1、i NOS的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P<0.001),Arg-1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WYP组Iba-1、i NOS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01),Arg-1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酶联免疫法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L-6和IL-1β的含量增加(P<0.05,P<0.01),IL-10的含量稍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TGF-β的含量呈下降趋势(P>0.05)。与模型组相比,WYP组IL-6和IL-1β的含量分别降低(P<0.01,P<0.05),IL-10和TGF-β的含量升高(P<0.001)。免疫荧光法观察发现,胼胝体Iba-1+平均光密度值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P<0.001),WYP组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01)。4.WYP对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蛋白质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BDNF、GDNF和CNTF的表达量分别降低(P<0.01,P<0.01,P<0.001)。与模型组相比,WYP组BDNF和GDNF的表达量升高(P<0.01),CNTF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P>0.05)。酶联免疫法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BDNF的含量呈下降趋势(P>0.05),GDNF和CNTF的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WYP组BDNF、GDNF和CNTF的含量分别升高(P<0.001,P<0.01)。5.WYP对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的影响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NG2的蛋白表达量发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NG2的表达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WYP组NG2的表达量升高(P<0.01)。结论:1.WYP可改善体重减轻、运动耐力下降和情绪变化。给予CPZ饲料后,模型组和WYP组在2周内体重下降明显,WYP灌胃治疗后体重下降得到改善,呈逐渐上升趋势。CPZ造模后,会导致小鼠产生焦虑情绪,WYP可改善小鼠的情绪状态,提高运动耐力。2.WYP可改善CNS内髓鞘脱失的现象。CPZ造模会导致小鼠中枢神经系统髓鞘脱失,以胼胝体和纹状体区域最为明显,WYP治疗可明显改善这两个区域的髓鞘脱失。同时,CPZ会导致髓鞘组成蛋白MBP丢失,WYP可促进MBP的产生进而达到促进髓鞘再生并修复髓鞘的效果。3.WYP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炎性级联反应,降低Iba-1表达,下调i NOS表达,上调Arg-1表达,降低IL-6和IL-1β的含量,诱导IL-10和TGF-β分泌,减少小胶质细胞在胼胝体的募集,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环境,缓解神经炎症。4.WYP调节神经营养因子BDNF、GDNF和CNTF的分泌,通过上调神经营养因子的水平为髓鞘修复与再生提供营养。5.WYP诱导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NG2增加,为形成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提供原料。同时,神经炎症的缓解和营养环境的改善为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的发育和成熟创造条件,弥补髓鞘缺失,促进再髓鞘化。

倪磊[2](2021)在《基于β-arrestin1沉默探索益肾解毒通络法对EAE小鼠组蛋白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MOG抗原诱导方法建立EAE模型,模拟MS,并通过重组腺相关病毒血清型9(AAVPHP.e B)介导的β-arrestin1基因沉默二次建立模型。探究益肾解毒通络法干预动物模型。通过观察模型小鼠的一般情况,监测记录全程神经功能评分情况,镜下了解脑和脊髓组织的病理改变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蛋白H3、H4的表达量,并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检测中枢神经组织匀浆中组蛋白H4水平变化。从而探究益肾解毒通络法调节组蛋白的机制,为探索表观遗传机制提供实验数据。方法:1、将72只C57BL/6雌性小鼠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n=12)、空白组(n=12)、中药组(n=12)、激素组(n=12)、AAV-β组(n=12)、AAV-β+中药组(n=12),将除空白组外的60只小鼠采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多肽免疫法复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即EAE模型)。其中AAV-β组、AAV-β+中药组在造模后均给予AAVPHP.Eb-Arrb1-RNAi系统性尾静脉注射。2、生理盐水干预模型组、空白组、AAV-β组、醋酸泼尼松干预激素组、益肾达络饮干预中药组、AAV-β+中药组。3、分别运用Western Blot、HE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相应指标。结果:1.免疫后,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小鼠陆续发病,情况渐重,出现毛色光泽度下降,活动力减弱,进食、饮水减少,体重开始出现波动。造模后第十四天后,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基本达到最高,模型组表现最为突出,状态最差,神经功能评分最高。AAV-β组较模型组有所改善。中药组、激素组和AAV-β+中药组在各个指标中均表现良好。2.HE染色结果:EAE模型各组别的小鼠在颈段和胸段脊髓组织都未见明显的结构异常,EAE各组别的小鼠的脑组织、脊髓组织腰段和骶段神经表现最为突出。免疫组化结果:模型组H3、H4的阳性表达量最高,强阳性最突出,其次为AAV-β组;激素组与AAV-β+中药组阳性表达量相近;空白组的阳性表达最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各组小鼠脑组织中组蛋白H4的含量,模型组小鼠与正常组相比,脑组织中组蛋白H4的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中H4的表达,模型组高于AAV-β+中药组,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结论:益肾解毒通络法可以减轻EAE的症状,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表达,降低总组蛋白H3、H4含量,影响组蛋白修饰调节基因转录,促进表观遗传的改变。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βarr1的基因表达阻滞其往下游信号的传递,从而影响组蛋白乙酰化酶的聚集,降低该区域乙酰化程度,最终影响基因的转录。益肾解毒通络法对脑组织的治疗干预作用强于脊髓。

刘兴媛[3](2021)在《电针通过长非编码RNA SNHG1调控细胞自噬、糖代谢和铁死亡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临床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预防和治疗手段。大量事实表明表观遗传调控失常与AD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但截至目前,AD发生的分子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因此,研究AD的发生发展分子机制对改善AD的临床诊疗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临床上采用电针治疗AD,取得了一部分临床效果,但电针作用于AD的治疗机制尚不清楚。研究电针对AD的治疗作用,以及影响AD进展的表观遗传调控因素,是增强电针治疗AD效果以及探索AD新治疗手段的必由之路。为联系传统电针治疗和表观遗传调控之间的关系,必须从更高纬度、更保守的水平上寻求分子机制的突破。方法:首先建立大鼠的AD模型,再将合格大鼠称重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与电针组。进行行为指标检测,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定位导航试验记录分析大鼠逃避潜伏期及轨迹,空间探索实验记录大鼠跨越平台期的次数。其次,建立AD细胞模型,进行SNHG1的检测及表型验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NHG1的表达水平;表型验证包括采用彗星电泳检测DNA损伤,利用CCK8和Edu增殖水平检测检测细胞增殖速率,利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随后进行糖酵解相关指标的检测,指标包括葡萄糖摄取能力、ATP生成、乳酸生成、细胞外酸化(ECAR)以及耗氧量(OCR)等;最后进行铁死亡相关检测,包括铁、MDA和脂质活性氧(ROS)水平的检测。分析互作方面利用mRNA稳定性检测靶基因mRNA半衰期水平,利用RNA免疫共沉淀(RIP实验)检测RNA和蛋白质互作等。各组数据用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先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者,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者用q检验,方差不齐者用Tamhane’s T2或Dunnett’s T3法;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结果:水迷宫实验发现,AD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和平均游泳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在空间探索实验中,AD组大鼠在目标象限的游泳时间和距离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在给予高频刺激(HFS)之前,先进行30min的测试刺激,观察基础f EPSP的波幅。结果表明,各组基础f EPSP始终保持稳定,f EPSP波幅无明显差异(P>0.05);而AD模型组在0min、30min和60min时,f EPSP的波幅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抑制。在H-SY5Y/Aβ-42神经元模型中,CCK8细胞增殖实验显示AD发生后神经元增殖活性明显降低,EDU活性细胞实验显示AD发生后EDU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集落形成能力也降低,证明AD发生后细胞神经元的增殖活性受到抑制。经过电针治疗后,电针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和平均游泳距离均明显短于AD组,在空间探索实验中,电针组大鼠目标象限游泳时间和距离百分比明显高于AD组,说明电针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明显改善和缓解。电针组在给药后0min、30min、60min与AD组相比,f EPSP波幅明显激活。为了探讨lncRNA表达谱在AD进展中的作用,利用H-SY5Y/Aβ-42神经细胞模型比较了AD发生时神经细胞和正常细胞转录产物的差异。结果表明,SNHG1在AD细胞中高表达。随后我们下调了SNHG1的表达,并对敲减前后RNA转录物的KEGG通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NHG1参与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MAPK途径、药物代谢、糖代谢、氧化应激等。值得注意的是,SNHG1还影响自噬基因的富集。因此,SNHG1对自噬过程的影响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同时,既往研究表明AD发生后正向调节自噬的关键蛋白Beclin1的表达下调。因此,需要研究SNHG1对Beclin1蛋白的影响。使用Starbase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库结果表明,RNA结合蛋白IGF2BP2可能同时与SNHG1和Beclin1相互作用,由此推测SNHG1通过IGF2BP2调控下游靶基因Beclin1。随后功能结果表明,AD发生后Beclin1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SNHG1能抑制Beclin1蛋白和mRNA的表达,此外,敲减SNHG1后,Beclin1 mRNA的稳定性和表达明显增强。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结果表明,SNHG1对Beclin1 mRNA的转录水平没有影响,SNHG1对Beclin1 mRNA的调控主要发生在转录后水平。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RNA结合蛋白IGF2BP2可能同时与SNHG1和Beclin1相互作用。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使用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SNHG1通过与RNA结合蛋白IGF2BP2结合参与Beclin1 mRNA的调控。回复实验结果显示,自噬抑制剂组和SNHG1过表达组大鼠寻找水下平台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和平均游泳距离均显着高于电针组,说明自噬抑制剂和SNHG1过表达逆转了电针的治疗作用。在空间探索实验中,自噬抑制剂组和SNHG1高表达组大鼠在靶象限游泳的时间和距离百分比均短于电针组,说明自噬抑制剂组和SNHG1高表达组逆转了电针治疗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同时,自噬抑制剂和SNHG1过表达组在HFS刺激后,f EPSP波幅与电针组相比均有明显抑制。q RT-PCR结果显示,AD细胞株SNHG1明显升高。CCK-8检测结果显示,SNHG1敲减可显着增加AD细胞的增殖。此外,SNHG1敲减组EDU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同时,SNHG1敲减的AD细胞发生了较少的凋亡。彗星电泳实验显示,在AD细胞中,SNHG1敲减组的DNA损伤百分率也低于对照组。敲减SNHG1的AD细胞的葡萄糖摄取、乳酸产生和ATP生成显着减少;细胞外酸化率(ECAR)显着降低,氧耗率(OCR)显着增加。铁死亡是AD发生的重要机制,我们继而探索了SNHG1与铁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敲减SNHG1可以带来铁死亡相关表型的改变,如MDA水平减少、Iron水平减少、GSH增加等,同时这些效应能够被NRF2敲减所逆转。为了验证SNHG1与NRF2 mRNA的直接相互作用,RIP实验结果表明,与空载体或Ig G相比,AD细胞中的SNHG1 RIP对NRF2 mRNA的表达显着富集。然后确定了SNHG1和NRF2之间的调控关系,发现SNHG1的敲减显着提高了AD细胞中NRF2 mRNA和蛋白的表达。而SNHG1的敲减并没有影响NRF2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活性,表明SNHG1通过转录后方式调节NRF2的表达。为了探讨SNHG1是否影响NRF2 mRNA的降解,用RNA合成抑制剂α-Amanitin处理SNHG1改变的AD细胞,然后测定NRF2 mRNA的衰减情况。结果显示,SNHG1的敲减增加了NRF2 mRNA的半衰期和稳定性。接着进行了Me-RIP分析,发现与Ig G相比,m6A抗体显着富集了NRF2mRNA。另外,还观察到SNHG1的敲减显着增加了AD细胞中NRF2 mRNA的m6A甲基化,提示SNHG1对NRF2 mRNA的m6A修饰有负性调节作用。FTO和ALKBH5是m6A脱甲基转移酶,RIP结果表明,FTO抗体能显着富集SNHG1转录本,同时SNHG1的敲减显着降低了FTO在NRF2 mRNA中的结合,FTO过表达挽救了si-SNHG1诱导的NRF2上调。为进一步证实SNHG1/FTO/NRF2轴在AD中的作用,回复实验结果表明,SNHG1基因被敲减后NRF2蛋白的表达增加,而NRF2的敲减可以部分挽救SNHG1带来的效应。在细胞增殖分析中,NRF2的敲减可以部分挽救敲减SNHG1对AD细胞增殖的上调作用。NRF2的敲减挽救了SNHG1基因敲减引起的葡萄糖摄取和乳酸产生的抑制。ECAR和OCR分析表明,NRF2敲减可以部分恢复SNHG1基因敲减对糖酵解过程的抑制。结论:电针可以调节神经元及突触的lncRNA表达,通过表观遗传途径调控神经元的活性和突触抑制。分子机制方面,SNHG1/IGF2BP2/Beclin1通路通过抑制自噬导致神经元损伤和LTP抑制,同时,SNHG1/FTO/NRF2通路参与了AD细胞铁死亡、有氧糖酵解进程。

刘文静[4](2021)在《清热凉血方调节外周辅助性T细胞免疫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银屑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特征为红斑、鳞屑等。银屑病发病机制复杂、尚不明确,多认为是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多种CD4+T淋巴细胞参与其中,包括T辅助(T helper,Th)1、Th2、Th9、Th17、Th22 和 T 调节(T regulatory,Treg)细胞等等。外周辅助性T(peripheral helper T cell,Tph)细胞是一种新型的CD4+T细胞亚群,被定义为PD-1+CXCR5-CD4+T细胞。此类细胞表达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 1,PD-1)和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y molecule,ICOS),主要分泌 CXC趋化因子配体 13(CXC chemokine ligand 13,CXCL13)和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但缺乏 CXC 趋化因子受体 5(CXC chemokine receptor 5,CXCR5)的高表达。研究发现Tph细胞与多种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然而,银屑病中Tph细胞的特征和作用尚不明确。银屑病,中医称之为“白疕”,“血分论治”已成为银屑病辨证论治的主要理论依据,血热证是银屑病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型。白彦萍教授根据古方“犀角地黄汤”化裁,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方药—清热凉血方。本课题组前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已经证实了该复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是清热凉血方是否通过调节Tph细胞免疫治疗血热型银屑病尚不清楚。目的:1.研究血热型银屑病中Tph细胞的特征和意义。2.研究血热型银屑病中Tph细胞亚群的特征和意义。3.探索血热型银屑病中Tph细胞和Th17、Tfh细胞的关系。4.观察清热凉血方是否通过调节Tph细胞免疫治疗血热型银屑病。方法:入组27名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和13名健康对照者。1.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外周血中Tph细胞频率、Tph细胞表面功能性分子(CD38、HLA-DR、ICOS)表达以及Tph细胞分泌CXCL13和IL-21的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患者皮损区和健康对照者皮肤组织中Tph细胞的浸润情况,分析以上指标与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的相关性。2.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外周血中Tph细胞亚群(Tph1、Tph2、Tph17)的频率和各亚群表面表达功能性分子(CD38、HLA-DR、ICOS)的水平,分析以上指标与银屑病严重程度相关性;运用ROC曲线分析Tph17细胞诊断血热型银屑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3.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外周血中Th17、滤泡辅助性T(follicular helper T cell,Tfh)细胞的频率,分析患者中这两种细胞频率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患者Tph细胞与Th17、Tfh细胞,以及CXCL13+Tph细胞与CXCR5+Th17、Tfh细胞的关系。4.比较清热凉血方治疗前后患者的PASI评分以及外周血中Tph、CXCL13+Tph、Tfh、Th17、CXCR5+Th17细胞频率的变化情况。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ph细胞频率、HLA-DR+Tph细胞比例、Tph细胞分泌CXCL13的能力均显着提高(P值均<0.0001),且均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但CD38+和ICOS+Tph细胞比例、Tph细胞分泌IL-21的能力均未见显着改变,且均与PASI评分无相关性;此外,患者皮损中Tph细胞的浸润数目明显升高(P<0.0001),但与PAS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2.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ph17细胞频率更高(P=0.004),且与 PASI 评分呈正相关;CD38+、HLA-DR+、ICOS+和 CD38+HLA-DR+ICOS+Tph17 细胞的比例均升高(P=0.048,P=0.02,P=0.0013,P=0.015),但均与PASI评分无关;两组 Tph1、Tph2 和 CXCR3+CCR6+PD-1+CXCR5-CD4+T 细胞频率以及 CD38、HLA-DR、ICOS在Tph1、Tph2细胞上的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且均与PAS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此外,Tph17 细胞频率 ROC 曲线下面积(the areaunderthe ROC,AUC)为 0.788(P=0.004),临界值为20.30%,敏感性为0.815,特异性为0.692。3.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h17和Tfh细胞频率升高(P=0.029,P=0.004),且均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患者Tph细胞频率与Th17、Tfh细胞频率呈正相关,而且CXCL13+Tph细胞频率与CXCR5+Th17、Tfh细胞频率也呈正相关。4.清热凉血方治疗后,血热型银屑病患者的PASI评分,外周血中Tph细胞频率、Tph细胞分泌CXCL13的水平,以及Th17、Tfh和CXCR5+Th17细胞频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5,P<0.05,P<0.05)。结论:1.Tph细胞和Tph17细胞可能参与了血热型银屑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2.血热型银屑病中Tph细胞可能与Th17、Tfh细胞有关。3.清热凉血方可能通过调节Tph细胞免疫治疗血热型银屑病。

韩梦雨[5](2021)在《中西医协同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目的:分析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NMO-O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针药联合改善NMO所致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的72例以ON为首发临床表现的NMO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包括一般资料、发病特点、病程进展、合并疾病、免疫学检验、治疗反应及预后等。结果:1.一般资料:72例NMO-ON患者,发病年龄中位数33岁;女性61例(84.72%),男女比约为1:5.54;病程中位数67月,病程以“复发-缓解”为主,单相与复发比约1:5.8。2.临床特点:66例(91.67%)单独ON起病,ON累及单眼者59例(81.94%);主要症状为急性或亚急性视力下降,可伴转动痛、视野缺损及色觉异常等;14例(19.44%)伴诱因,最常见为上呼吸道感染;11例(15.28%)伴系统性免疫性病,最常伴发干燥综合征及甲状腺疾病;59眼(75.64%)首发视力小于0.1,AQP4-IgG状态(P=0.032,OR=2.55)和发病年龄(P=0.037,OR=3.93)是影响患者首发视力的独立危险因素;整个病程中,44例(61.11%)双眼先后累及,ON发病次数中位数为2次,ON二次发作时间中位数是3月;1年、3年复发率分别约0.56(40/72)和0.74(53/72);至末次随访时间,单侧致盲率约48.61%,致患者单侧致盲ON发作中位数为2次;53例(73.61%)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的累及,脊髓(61.1 1%)是最常见的复发部位。3.实验室结果:80%(48/60)患者血清AQP4-IgG抗体阳性;25%(3/12)患者MOG-IgG阳性;18例(25%)伴其他系统性免疫性抗体,最常见伴ANA抗体阳性;4.影像学特点:NMO-ON多累及后视路,病变长度>1/2视神经;45例(84.91%)脊髓MRI病变≥3个锥体;47.17%(25/53)患者同时或相继发生颈髓和胸髓病变。5.针药联合改善NMO所致视神经萎缩:24眼治疗4周有8只眼视力提高≥2行,总有效率91.67%;动态视野平均缺损度(MD)及平均敏感度(MS)较前改善,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有12眼视力提高≥2行,总有效率100%;视野MD显着下降(P<0.05),MS明显提高(P<0.05)。结论:1.NMO-ON患者首次发病多ON单独起病,单侧累及,女性中青年高发,AQP4-IgG阴性患者更趋年轻化,急性期对患者视功能威胁巨大,恢复期多遗留较差的视力预后;最常见诱因为上呼吸道感染,漫长的病程多见双侧视神经受累及多次复发,脊髓是除视神经外最常见的复发部位;AQP4-IgG状态和发病年龄是影响NMO患者首次发病视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2.大多数(80%)NMO-ON患者AQP4-IgG血清阳性,部分患者伴发以干燥综合征和甲状腺疾病为代表的系统性免疫性疾病,最常见伴有的血清学免疫性抗体是抗ANA抗体;3.NMO-ON患者视神经多累及后视路,病变长度>1/2视神经,脊髓损伤多为连续长节段,约一半患者同时或相继发生颈髓和胸髓病变;4.针药联合可显着提高NMO所致视神经萎缩患者的视功能,明显提高患者视力和动态视野MS,降低患者MD。(二)视神经脊髓炎相关视神经炎(NMO-ON)大鼠模型的构建与评价目的:通过将患者AQP4-IgG强阳性血清显微注射至大鼠视神经周围蛛网膜下腔,诱导视神经NMO样病变,从活体与病理、视神经及脊髓、大脑等多维度评价该模型,为探究药物防治NMO-ON提供模型基础。方法:SD雄性大鼠30只根据血清样本类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上结膜入路暴露视神经后选择球后2mm处分别将AQP4-IgG强阳性血清和健康人血清缓慢注射到蛛网膜下腔。术后第3天免疫荧光法检测视神经AQP4-IgG表达;术前1天(第0天)、术后第7、14天分别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及瞳孔对光反射(PLR)检测;术后第14天分别处死两组大鼠行视网膜、视神经、大脑及脊髓等组织制片和病理学观察。结果:术后第3天模型组视神经AQP4-IgG强表达,假手术组未见表达(P<0.001);与假手术组相比,AQP4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AQP4-IgG沉积区域表达也显着降低(P<0.001);模型组N1-P1波振幅和PLR第7天、14天均明显降低,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织病理学观察: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视神经HE染色肿胀水肿、着色明显加深,轴突数量显着减少伴有不规则空洞化,其间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RGCs水肿显着,数量明显减少,且大小不一,核仁不清晰;视神经LFB髓鞘染色,模型组可见到蓝色区域显着减少;模型组大鼠视神经电镜则可见到轴突数量明显减少且排列紊乱、横断面形态不规则,微管微丝大量溶解,髓鞘严重分层、结构不完整,且大多数髓鞘松解或者脱失、塌陷,甚至无髓鞘;免疫荧光染色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神经丝蛋白L(NFL)表达量明显下降(P<0.001)及CD68表达显着升高(P<0.001);脊髓组织HE发现,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未见到脊髓白质炎症浸润、轴突及髓鞘损伤等病理变化;脊髓组织LFB染色可见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髓鞘染色成蓝色且均匀一致,未见到染色区域减少及白色未着色区等。大脑组织HE和LFB染色也未发现炎症浸润及脱髓鞘等病理损伤;结论:1.我们通过在大鼠视神经蛛网膜下腔显微注射人类AQP4-IgG阳性血清成功构建了NMO-ON大鼠模型,该模型显示NMO-ON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包括星形胶质细胞破坏、炎症浸润、轴突损伤及脱髓鞘等;2.大鼠视神经蛛网膜下腔显微注射人类AQP4-IgG阳性血清构建NMO-ON模型,仅能启动局部视神经周围免疫,对脊髓及大脑等其他神经系统未产生病理损伤。(三)调肝活络法防治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NMO-ON)的疗效及机制探究目的:通过动物模型的体内研究,观察调肝活络法的干预效果,并深入挖掘方药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为NMO-ON的临床治疗提供中西医协同的解决方案。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中药组、激素组、中药+激素组,显微注射法构建NMO-ON大鼠模型,分别给予无菌蒸馏水、中药、激素及中药+激素等灌胃干预21天,术前1天(第0天)、术后7天、14天及21天分别行F-VEP、PLR检测;第21天处死所有大鼠,制备视网膜、视神经切片,进行HE染色及超微电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RGCs中Brn3a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FAP、NFL、髓鞘碱性蛋白(MBP)和CD68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视神经IL-6、IL-10、TNF-α、p-NF-κB p65 蛋白表达。结果:1.视神经功能学评价:与同时间点模型组和激素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激素组在第7、14和21天均可显着提高视神经F-VEP的N1P1振幅(P<0.001);在第21天,中药组、中药+激素组与模型组和激素组相比,PLR收缩程度也显着增加(P<0.001);2.组织病理学评价:与模型组和激素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激素组视神经HE染色均可见轴突损伤减轻、视神经水肿消退及未见到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电镜发现中药组轴突数量明显增加,神经纤维束状形态可循,可见微丝微管结构,髓鞘损伤也较之减轻;与激素组相比,中药+激素组见到更完整的神经轴突、髓鞘结构;免疫组化发现,与模型组和激素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联合激素组RGCs的Brn3a表达量较之均显着升高(P<0.001);视神经免疫荧光提示中药组及中药+激素组GFAP、MBP和NFL表达量较模型组表达量升高(P<0.001)。CD68视神经染色也发现,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及中药+激素组可见到CD68表达显着降低(P<0.001);3.Western Blotting: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神经内p-NF-κB p65、TNF-α和IL-6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激素及中药+激素组均可见到p-NF-κB p65、TNF-α和IL-6降低(P<0.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神经内IL-10显着降低(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激素及中药+激素组均可见到 IL-10 升高(P<0.001)。结论:1.调肝活络复方中药可以减轻NMO-ON大鼠模型视神经轴突丢失、髓鞘损伤及炎症浸润,进而提升和改善视觉诱发电位N1P1振幅及瞳孔对光反射收缩能力。2.调肝活络复方中药对NMO-ON视神经及视网膜发挥神经保护和治疗作用可能与其能抑制视神经内NF-κB蛋白磷酸化及调控相关炎症介质(IL-6、TNF-α及IL-10)的产生有关。

宋方亚[6](2020)在《针刺对EAE小鼠脑组织p-p38MAPK及IL-17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刺“大椎”、“肾俞”、“足三里”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体重损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脱髓鞘情况、脑组织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酶和IL-17的影响,验证针刺对EAE的治疗作用,探究针刺治疗EAE的相关机制,为临床治疗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4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激素组、针刺组,空白组小鼠不作处理,其余组采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MOG35-55)制备的完全抗原将小鼠诱导成EAE模型。造模后第14天开始,空白组及模型组每日固定,并用生理盐水灌胃。激素组每日与醋酸泼尼松灌胃。针刺组小鼠针刺“大椎”、双侧“肾俞”、双侧“足三里”。记录小鼠体重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免疫第28天后对脑组织进行取材,用LFB染色观察病理变化,检测脑组织中p-p38MAPK免疫组化表达及p-p38MAPK的WB表达,检测脑组织中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1)小鼠体重变化:实验开始时四组小鼠体重大致相同(P>0.05);免疫第10天,空白组小鼠体重大于模型组、针刺组、激素组(P<0.05),模型组、针刺组、激素组三组小鼠体重无差别(P>0.05);免疫第22天后,模型组小鼠体重小于针刺组、激素组(P<0.05),且激素组小鼠体重大于针刺组(P<0.05)。(2)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免疫第10天,模型组、针刺组、激素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差异(P>0.05);免疫第16天,针刺组和激素组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和激素组评分未出现差异(P>0.05);免疫第22天后,针刺组评分高于激素组(P<0.05)。(3)脑组织LFB髓鞘染色:空白组脑细胞结构正常,细胞排列紧密,髓鞘致密无脱失;模型组脑细胞排列疏松,可见大量脱失髓鞘的细胞,呈空泡样改变;针刺组和激素组可见部分脑细胞髓鞘脱失,散在空泡样改变,但髓鞘脱失部位较模型组少,程度较模型组低。(4)脑组织p-p38MAPK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空白组p-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最低,模型组p-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最高,二者差异明显(P<0.05),针刺组和激素组p-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空白组(P<0.05),但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和激素组p-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无差别(P>0.05)。(5)IL-17:空白组小鼠脑组织内IL-17含量最少,模型组小鼠脑组织内IL-17含量最多,两组小鼠脑组织内IL-17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激素组小鼠脑组织内IL-17含量较空白组高(P<0.05),但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和激素组小鼠IL-17含量无差异(P>0.05)。结论(1)针刺可以减少EAE小鼠体重损失程度,降低EAE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针刺可以降低EAE小鼠脑内髓鞘脱失程度,提示针刺可以抑制脑组织髓鞘脱失。(3)针刺可以降低EAE小鼠脑内p-p38MAPK的表达,提示针刺可以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4)针刺可以降低EAE小鼠脑内IL-17的表达,提示针刺可以减轻炎症反应。

付瑜[7](2020)在《Th17/Treg细胞表达失衡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国内外关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DEACMP)与免疫相关的研究较多,既往研究表明辅助性T细胞17(help T cell 17,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与神经免疫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Th17/Treg表达失衡与DEACMP研究不多。为此我们对DEACMP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及Th17/Treg比值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探讨其在DEACM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5例DEACMP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2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ACOP)患者作为急性期对照组,选择1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25例研究组患者出院前进行疗效评估,并分出治疗有效组及治疗无效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7细胞、Treg细胞水平,并计算Th17/Treg比值,分别对正常组、ACOP组、DEACMP组这三组进行两两对比分析;对DEACMP组治疗后的有效组及无效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DEACMP组中Th17细胞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ACOP组(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COP组和正常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DEACMP组中Treg细胞水平显着低于正常组、ACOP组(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COP组和正常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DEACMP组Th17/Treg显着高于ACOP组、正常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COP组和正常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1)DEACMP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比较,Th17细胞水平与DEACMP疗效有显着强相关性(r=0.755,P<0.01),Th17细胞水平越高,疗效越倾向于无效。(2)Treg细胞水平与DEACMP疗效有显着强相关性(r=-0.657,P<0.01),Treg细胞水平越高,疗效越倾向于有效。(3)Th17/Treg比值与DEACMP疗效有显着强相关性(r=0.785,P<0.01),比值越高,疗效越倾向于无效。结论:1、DEACMP患者体内存在Th17/Treg细胞表达失衡,机体呈免疫紊乱状态;2、Th17细胞、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及Th17/Treg比值将可能成为今后临床诊断及评估DEACMP疗效的一个指标;3、为今后DEACMP可能基于调控Th17/Treg细胞表达失衡的免疫疗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李赫[8](2020)在《多发性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遗传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和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两种具有较高致残率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困扰着患者个人和家庭,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MS和IS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已有临床治疗获益却相对有限,这些都使得它们成为了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难点。随着两者临床潜在关联性的揭示,尤其部分MS的免疫调节药物在IS临床试验中初见成效,人们对两种疾病关联性的认识逐渐加深。迄今为止,两种疾病之间的遗传关联性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本研究聚焦两种疾病的遗传关联性,利用MS和IS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数据和统计遗传分析方法,深入识别MS和IS相关的基因和生物学通路,探寻潜在的发病机制,为MS和IS危险因素的认识、预防和潜在治疗靶点的发现,提供有力的遗传学基础。方法:选取国际公开报道的MS GWAS数据和IS GWAS数据,分别进行MS和IS共有风险基因和共享生物学通路的识别研究。首先,应用PLINK软件,分别对MS和IS GWAS数据中的SNPs,即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基于基因水平的关联性分析,确定每种疾病的风险基因集(满足P<0.05);其次,利用Fisher’s整合方法,将两者初选的共有风险基因的P值进行整合,以筛选出满足多重检验校正阈值的共有风险基因;再次,使用公共基因表达数据库(GEO),选择进行多重检验校正后仍然显着的共有风险基因,在MS-对照组和IS-对照组分别进行基因差异性表达分析;最后,应用在线通路分析工具Web Gestalt,对MS和IS各自的风险基因分别进行富集分析与功能注释,识别两种疾病之间共享的生物学通路。结果:基于基因水平的关联性分析,发现了23个显着的MS和IS共有风险基因(ARFRP1,ATOX1,C12orf30,CLEC2D,CLECL1,LIME1,LTA,MICB,MYO19,NFKBIL1,NUDT14,PPP1R10,RING1,RPS13,RTEL1,SH2B3,SLC26A10,SLC44A2,UBE2B,WARS,ZFP36L1,ZNF746和ZNHIT3)。基因差异性表达分析汇总发现:在23个显着的MS和IS共有风险基因中,有7个共有风险基因(CLEC2D,MYO19,PPP1R10,UBE2B,WARS,ZFP36L1和ZNF746)在MS-对照组和IS-对照组有显着的差异性表达。同时发现:ZFP36L1基因在MS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基因表达水平是对照组的2.20倍;UBE2B基因在心脏栓塞性卒中(IS的主要亚型之一)的外周血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是对照组的2.07倍。基于通路水平的分析,发现MS和IS具有12个显着的KEGG共享通路、2个显着的PANTHER共享通路、5个显着的Wiki Pathways共享通路和25个显着的Reactome共享通路。此外,还发现MS和IS共同享有121个显着的GO通路,包括56个生物过程注释、43个细胞组分注释和22个分子功能注释。进一步处理和分析后,得到了19个显着的代表性共享GO注释,包括12个生物过程注释、3个细胞组分注释和4个分子功能注释。结论:基于基因水平和生物学通路水平,本研究分别对MS和IS的遗传关联性进行了研究,揭示了MS和IS具有共同的遗传基础,提示免疫和神经系统的遗传学改变,可能与MS和IS疾病发生和发展有关。总之,本研究为MS和IS的关联性提供了有力的遗传学证据,为后续研究MS和IS共同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线索和新思路。

李欣欣[9](2020)在《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趋化因子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2015年WHO预计我国有3百万梅毒流行患者,占全球梅毒流行患者的15%。约10%的梅毒患者最终进展为神经梅毒,引起痴呆、意识障碍、失明、瘫痪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对患者本人,其家庭及国家都是极大地负担。目前诊断神经梅毒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梅毒血清学试验、脑脊液检查等综合判断。趋化因子是一类小分子细胞因子,通过与G蛋白偶联跨膜受体结合发挥其诱导定向趋化炎症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根据趋化因子的功能,主要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有促进炎症的作用,促使免疫细胞到达炎症部位;另一类有促稳态作用,参与控制细胞在正常组织或发育过程中的迁移。相当一部分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检查异常,特别是免疫细胞透过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使得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增高。但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或蛋白含量增加不只见于神经梅毒,在许多其他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也可升高,且HIV感染的患者,即使没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其脑脊液中白细胞和蛋白也是升高的。先前Wang等报道在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中,只有趋化因子CXCL13、CXCL10和CXCL8升高。Wang等的研究是通过Raybio公司一种定量趋化因子抗体芯片完成趋化因子筛查的,而Raybio公司还有一种半定量趋化因子抗体芯片,两种芯片所检测的趋化因子并不完全相同。【目的】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说明存在异常表达的趋化因子,化学趋化免疫细胞募集和驻留。我们的研究拟应用Raybio公司半定量趋化因子抗体芯片筛查,并进一步研究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趋化因子的异常表达,及其在协助诊断神经梅毒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46例神经梅毒脑脊液及血清,以同时期收集的47例非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及血清作对照。应用Raybiotech人趋化因子抗体芯片C1检测4对神经梅毒与非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38种趋化因子的表达差异。应用Raybiotech CCL24及CXCL7 ELISA试剂盒检测神经梅毒及非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及血清中CCL24及CXCL7含量。应用q RT-PCR方法检测神经梅毒及非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裂解液CXCL8及其受体CXCR1等趋化因子及受体m RNA的表达差异。【结果】神经梅毒较非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除CXCL13(p<0.0001),CXCL10(p<0.0001),CXCL8(p<0.0001)表达增高外,CCL24(p=0.0185)及CXCL7(p<0.0001)表达也增加。神经梅毒较非神经梅毒患者血清中CCL24含量差异(1079±165.2pg/ml,1641±356.2pg/ml,p=0.2830)无统计学意义,CXCL7含量(5.511±0.4946ng/ml,6.741±0.4094ng/ml,p=0.0004)降低,脑脊液中CCL24含量(6.082±1.137pg/ml,1.773±0.4565pg/ml,p=0.0037)及CXCL7含量(664.3±73.19pg/ml,431.1±90.54pg/ml,p=0.0118)均升高。脑脊液中CCL24及CXCL7含量增加基本不受不同神经梅毒分期影响(p>0.05)。脑脊中CCL24(AUC=0.791)及CXCL7(AUC=0.6624)在协助诊断神经梅毒中有一定的价值。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CXCL7含量与脑脊液蛋白浓度呈正相关(r=0.4436,p=0.0033),CCL24含量与脑脊液蛋白浓度(r=0.05484,p=0.7174)无明显相关性。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CCL24,CXCL7含量与细胞计数(CCL24,r=0.2748,p=0.0645;CXCL7,r=-0.02615,p=0.8694),VDRL滴度(CCL24,r=-0.02845,p=0.8903;CXCL7,r=0.08473,p=0.7077)及血清RPR滴度(CCL24,r=0.06733,p=0.6641;CXCL7,r=-0.2196,p=0.1733)等无明显相关性。神经梅毒较非神经梅毒脑脊液中CXCL8(p=0.0209)及其受体CXCR1(p=0.0429)表达增加,而包括CCL24,CXCL7,CXCL13,CXCL10及其受体在内的多种趋化因子及受体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趋化因子CCL24,CXCL7,CXCL13,CXCL10及CXCL8在神经梅毒脑脊液中表达异常,其中CCL24及CXCL7在神经梅毒脑脊液中含量升高属首次报道。未发现神经梅毒脑脊液中增多的趋化因子CCL24,CXCL7,CXCL13,CXCL10及其受体在脑脊液白细胞中表达升高。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趋化因子的改变,可能是血管内皮细胞持续损伤,激活血小板的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神经梅毒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杨[10](2020)在《LncRNA-AF117829.1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本研究应用RNA-seq技术检测初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imia,SAA)患者、正常对照外周血CD8+T细胞中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信使RNA(messager RNA,m RNA)的表达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lncRNAs的作用靶基因,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靶基因参与的关键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以进一步验证并阐明关键lncRNA在CD8+T细胞激活过程中的作用,为完善SAA的免疫发病机制及探索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2.探讨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mmune-related pancytopenia,IRP)患者中CD56bright自然杀伤细胞(CD56bright NK)的数量、功能变化及其在IRP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探索NK细胞高效的体外扩增培养方法,为研究NK细胞免疫治疗奠定基础。方法第一部分:应用高通量组学方法检测初治SAA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CD8+T细胞中m RNAs及lncRNAs的表达变化,并对差异表达的m RNAs进行GO及KEGG聚类分析,分析m RNAs可能参与的关键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同时对筛选得到的差异表达的lnc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并对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由此预测lncRNA可能调控的功能。第二部分:qRT-PCR验证筛选得到的关键lncRNAs及其预测调控的靶基因m RNAs的表达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SAA患者中CD8+T中的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水平。将差异表达lncRNAs与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水平做相关性分析,将lncRNA-AF117829.1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第三部分:应用慢病毒载体过表达SAA患者及正常对照CD8+T细胞内lncRNA AF117829.1水平,RT-PCR检测过表达后CD8+T细胞内lncRNA AF117829.1和m RNA RIP2的水平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过表达后CD8+T细胞内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变化及凋亡水平变化。Western-blot检测过表达后RIP2信号通路蛋白水平的变化。第四部分:应用RIP2激酶抑制剂GSK583体外干预SAA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GSK583干预后RIP2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GSK583干预后CD8+T细胞内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变化水平及凋亡水平变化。第五部分:流式细胞术(FCM)分析IRP患者免疫抑制治疗(IST)前后外周血CD56bright NK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CD56bright 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NKG2D、NKp46和NKp44)、抑制性受体(NKG2A、CD158a和CD158b)及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IL-18水平。并分析NK细胞数量功能变化与IRP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第六部分:免疫磁珠分选6例IRP患者外周血中的NK细胞,在重组Il-2和IL-5的基础上联合NK细胞扩增剂进行NK细胞扩增。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培养前后活化性受体NKG2D和NKp46及抑制性受体CD158a和NKG2A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第一部分:1.应用RNA-seq技术对初治SAA患者和健康对照者CD8+T细胞的lncRNAs及m RNAs表达谱进行分析(差异满足2倍,P小于0.05),共有2099个m RNAs的表达发生变化(1104个m RNAs表达上调,995个m RNAs表达下调)。GO分析结果提示差异m RNAs大多参与催化、转导活性、分子功能调节、细胞代谢、免疫系统等生物学过程。KEGG结果显示差异表达的m RNAs主要富集到JNK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NOD2/RIP2信号通路以及MAPK等信号通路。共有194个lncRNAs的表达发生变化(107个lncRNAs表达上调,87个lncRNAs表达下调)。生物信息学预测差异表达lncRNAs的作用靶基因及其参与的关键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GO结果显示差异表达lncRNAs多与细胞器成分、催化活性、对刺激的反应、细胞内外信号转导、代谢过程等生物学过程有关;KEGG结果显示差异表达lncRNAs多与泛素介导的蛋白质组学、抗原处理和呈递、NOD等信号通路有关。第二部分:本研究中lncRNA AF117829.1的预测靶基因为RIP2,其中m RNA RIP2满足高通量组学检测差异表达条件(差异满足2倍,P小于0.05)。qRT-PCR检测lncRNA AF117829.1在初治SAA患者中表达减低,m RNA RIP2的表达水平增高,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同时Western-blot检测RIP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发现明显升高。LncRNA AF117829.1与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水平呈明显负相关,与临床指标呈明显相关性。第三部分:慢病毒过表达SAA患者CD8+T细胞中lncRNA-AF117829.1后,通过qRT-PCR检测m RNA-RIPK2的表达水平,发现较对照组表达降低;流式检测发现CD8+T细胞的穿孔素、颗粒酶的表达水平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IP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减低。第四部分:GSK583体外干预SAA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发现RIP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减低,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CD8+T细胞的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水平降低。第五部分:初治IRP患者外周血中CD56bright NK细胞比例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其表面NKG2D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CD158a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初治IRP患者外周血中CD56bright NK细胞比例与颗粒酶B乘积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初治IRP患者血清中IL-2、IL-1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第六部分:NK细胞扩增剂联合重组IL-2、重组IL-15可在保持NK细胞纯度基础上增加NK细胞数量。IRP患者NK细胞扩增前后NKG2D、NKp46、NKG2A、CD158a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1.从组学层面系统描述了lncRNA以及m RNA的表达变化及其可能参与的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其中SAA中CD8+T细胞中lncRNA AF117829.1的低表达可能通过促进靶基因RIP2表达而调控CD8+T细胞的功能,进一步了解SAA免疫发病的分子机制,为SA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2.IRP患者外周血CD56bright NK细胞数量增加、功能亢进,可能在IRP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3.NK细胞扩增剂联合重组IL-2、重组IL-15的扩增方法可在保持NK细胞纯度基础上增加NK细胞数量,对NK细胞功能无明显影响,为研究NK细胞免疫治疗奠定了基础。

二、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中异常T细胞迁徙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中异常T细胞迁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五子衍宗丸通过改善脑内微环境保护CPZ诱导的髓鞘脱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五子衍宗丸改善CPZ诱导脱髓鞘的疗效观察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试剂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造模及给药
        2.3 行为学检测
        2.4 样品采集与制备
        2.5 指标检测
        2.6 实验试剂配制
        2.7 数据处理方法
    3.实验结果
        3.1 WYP对 CPZ小鼠体重及行为学的影响
        3.2 WYP对 CPZ小鼠髓鞘脱失程度的影响
    4.讨论
        4.1 中医学对MS的认识
        4.2 MS的治疗现状
        4.3 WYP配伍分析
        4.4 WYP及其有效成分的现代研究
        4.5 WYP髓鞘修复作用的疗效观察
    5.小结
第二章 五子衍宗丸促进髓鞘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试剂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造模及给药
        2.3 样品采集与制备
        2.4 指标检测
        2.5 数据处理方法
    3.结果
        3.1 WYP对小胶质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3.2 WYP对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3.3 WYP对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的影响
    4.讨论
        4.1 WYP影响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减轻炎性反应
        4.2 WYP影响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
        4.3 WYP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增加
    5.小结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β-arrestin1沉默探索益肾解毒通络法对EAE小鼠组蛋白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MS中组蛋白乙酰化的研究进展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益肾解毒通络法对EAE的干预及调控组蛋白作用机制
    1.实验耗材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小结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电针通过长非编码RNA SNHG1调控细胞自噬、糖代谢和铁死亡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电针通过SNHG1/IGF2BP2/Beclin1 轴改善AD大鼠的认知功能和LTP抑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动物分组、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处理
        2.3 AD细胞模型的建立
        2.4 SNHG1 的检测
        2.5 细胞转染
        2.6 细胞增殖和凋亡检测
        2.7 DNA损伤和修复检测
        2.8 Edu增殖水平的检测
        2.9 蛋白检测
        2.10 mRNA稳定性检测
        2.11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AD动物及细胞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3.2 电针改善AD大鼠认知功能及LTP抑制作用
        3.3 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NHG1可能通过自噬途径参与AD进展的调控
        3.4 SNHG1/IGF2BP2/Beclin1 抑制AD状态神经元的生物活性
        3.5 SNHG1 促进AD神经元凋亡和DNA损伤
        3.6 回复实验证实电针治疗AD是通过诱导自噬和抑制SNHG1来实现的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SNHG1 通过FTO/NRF2 轴促进铁死亡和有氧糖酵解导致AD进展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AD细胞模型的建立
        2.3 SNHG1 的检测
        2.4 细胞的转染
        2.5 细胞增殖和凋亡检测
        2.6 DNA损伤和修复检测
        2.7 Edu增殖水平的检测
        2.8 铁死亡相关检测
        2.9 蛋白检测
        2.10 mRNA稳定性检测
        2.11 Me-RIP检测NRF2 mRNA的 m6A修饰以及SNHG1 对其的影响
        2.12 RIP实验检测FTO和 SNHG1/NRF2 mRNA存在互作
        2.1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SNHG1在AD细胞中表达上调,促进细胞死亡和功能损伤
        3.2 SNHG1 基因敲减可抑制AD细胞的有氧糖酵解
        3.3 SNHG1 通过NRF2 途径促进了AD的铁死亡
        3.4 SNHG1与NRF2 mRNA结合促进其稳定性
        3.5 SNHG1 通过与RNA脱甲基转移酶FTO结合下调NRF2 的表达
        3.6 SNHG1/FTO/NRF2 轴促进AD增殖和功能损伤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非编码RNA和外泌体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清热凉血方调节外周辅助性T细胞免疫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清热凉血类复方对银屑病患者CD4~+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作用
        1. CD4~+T淋巴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银屑病中的作用
        2. 银屑病的中医认识
        3. 清热凉血类复方对银屑病患者CD4~+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外周辅助性T细胞的研究进展
        1. Tph细胞的定义
        2. Tph细胞的功能
        3. Tph细胞的研究进展
        4. Tph细胞亚群研究进展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血热型银屑病患者Tph细胞的特征和意义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ph细胞亚群的特征和意义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ph细胞与Th17、Tfh细胞关系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清热凉血方对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ph细胞免疫的影响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西医协同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实验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进展
        1 前言
        2 动物实验模型
        3 离体组织实验模型
        4 细胞实验模型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发病相关抗体的研究进展
        1 NMO概述
        2 AQP4-IgG
        3 MOG-IgG
        4 GFAP抗体
        5 AQP1-IgG
        6 其他相关性抗体
        7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细胞因子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1 前言
        2 Th17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
        3 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
        4 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
        5 其他细胞因子
        6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四 非侵入性电刺激在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1 前言
        2 经角膜电刺激
        3 经眼眶电刺激
        4 经眼睑电刺激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研究背景
    (一) 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1 研究方案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临床评估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特点
        2.3 实验室检查
        2.4 影像学特点
    (二)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NMO所致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视神经萎缩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案
        3 疗效指标
        3.1 最佳矫正视力
        3.2 动态视野
        3.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NMO视神经萎缩患者一般资料
        4.2 临床表现
        4.3 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4.4 针刺治疗前后动态视野变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视神经脊髓炎相关视神经炎大鼠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研究背景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动物及患者血清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方案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模型诱导后视神经内AQP4-IgG的沉积
        2.2 大鼠视神经功能学变化
        2.3 视神经光镜观察结果
        2.4 视神经LFB染色结果
        2.5 脊髓光镜观察结果
        2.6 脊髓组织形态LFB染色结果
        2.7 大脑光镜及HE染色观察结果
        2.8 视网膜的光镜观察结果
        2.9 视神经电镜超微结构观察
        2.10 视神经NFL免疫荧光结果
        2.11 视神经内CD68免疫荧光结果
    3 讨论
        3.1 NMO-ON动物模型构建国内外进展
        3.2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与未来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调肝活络法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的疗效及机制探究
    研究背景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动物及血清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大鼠视神经F-VEP变化
        2.2 大鼠视神经PLR变化
        2.3 大鼠视网膜Brn3a变化
        2.4 大鼠视神经形态学变化(HE染色)
        2.5 大鼠视神经超微结构变化(电镜)
        2.6 大鼠视神经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2.7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视神经内目标蛋白阳性表达结果
    3 讨论
        3.1 NMO-ON的中西医防治现状
        3.2 NMO-ON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3.3 调肝活络防治NMO-ON的疗效及潜在机制
    4 结论
    5 本研究主要创新、局限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针刺对EAE小鼠脑组织p-p38MAPK及IL-17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多发性硬化的现代研究
        1 多发性硬化的概述
        2 多发性硬化的流行病学
        3 多发性硬化的分型
        4 多发性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5 多发性硬化的病理过程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p38MAPK信号通路与MS/EAE的关系
        1 p38MAPK信号通路的组成
        2 p38MAPK信号通路在疾病中的作用
        3 p38MAPK信号通路与MS/EAE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多发性硬化的中医药研究
        1 多发性硬化的中医命名
        2 多发性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
        3 多发性硬化的中医分型
        4 多发性硬化的中医治疗原则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针刺对EAE小鼠体重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二 LFB髓鞘染色观察针刺对EAE小鼠脑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三 免疫组化检测针刺对EAE小鼠脑组织p-p38MAPK表达水平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四 Western blot检测针刺对EAE小鼠脑组织p-p38MAPK表达水平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五 免疫组化检测针刺对EAE小鼠脑组织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模型选取依据
    3 指标选取依据
    4 穴位选取依据
    5 EAE小鼠体重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及其意义
    6 EAE小鼠脑组织LFB髓鞘染色差异及意义
    7 EAE小鼠脑组织p-p38MAPK、IL-17表达水平差异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介

(7)Th17/Treg细胞表达失衡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选标准
        2.1.2 治疗方法
        2.1.3 疗效评定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2.3 检测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基线特征
    3.2 DEACMP组、ACOP组、正常组三组Th17 细胞表达水平的比较
    3.3 DEACMP组、ACOP组、正常组三组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比较
    3.4 DEACMP组、ACOP组、正常组三组Th17/Treg比值的比较
        3.5.1 DEACMP组患者疗效与Th17 细胞表达水平相关性分析
        3.5.2 DEACMP组患者疗效与Treg细胞表达水平相关性分析
        3.5.3 DEACMP组患者疗效与Th17/Treg比值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Th17 细胞、Treg细胞及Th17/Treg与 DEACMP相关性探讨
    4.2 Th17 细胞、Treg细胞及Th17/Treg与 DEACMP疗效相关性探讨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局限性与展望
        5.2.1 局限性
        5.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8)多发性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遗传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多发性硬化的GWAS数据集
        1.1.2 缺血性卒中的GWAS数据集
    1.2 研究方法
        1.2.1 基于基因水平的关联性分析
        1.2.2 整合共有风险基因P值的荟萃分析
        1.2.3 基因差异性表达分析
        1.2.4 基于通路水平的分析
2 结果
    2.1 基于基因水平的关联性分析
        2.1.1 MS和 IS基于PLINK软件的基因水平关联性分析
        2.1.2 共有风险基因的荟萃分析
    2.2 基因差异性表达分析
    2.3 基于通路水平的分析
        2.3.1 MS风险基因集的通路分析
        2.3.2 IS风险基因集的通路分析
        2.3.3 共享KEGG通路功能注释
        2.3.4 共享其他通路功能注释
        2.3.5 共享GO功能注释
3 讨论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多发性硬化遗传学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趋化因子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苍白密螺旋体的结构利于其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
    1.2 我国梅毒患者基数大,发病率高
    1.3 神经梅毒概述
    1.4 神经梅毒的诊断困境与挑战
    1.5 神经梅毒血液及脑脊液中生物标记物
    1.6 本研究拟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趋化因子CCL24,CXCL7,CXCL13,CXCL8及CXCL10选择性升高
    3.2 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趋化因子CCL24及CXCL7 含量显着增加
    3.3 脑脊液中CCL24及CXCL7 含量不受不同神经梅毒分期影响
    3.4 脑脊液及血清中CCL24及CXCL7 在诊断神经梅毒中的作用
    3.5 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CCL24及CXCL7 含量与脑脊液蛋白浓度,细胞计数,VDRL滴度及血清RPR滴度的相关性分析
    3.6 趋化因子及其相应受体在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白细胞中的表达
4 讨论
5 小结
    主要特色和创新点
    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苍白密螺旋体的结构使得其能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趋化因子在宿主防御及免疫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论文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10)LncRNA-AF117829.1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lncRNA及 m RNA的表达谱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流式细胞术检测分选后CD8+T细胞的纯度
        1.2.2 LncRNAs和 m RNAs在 SAA患者及正常对照CD8+T细胞中的表达谱分析
        1.2.3 SAA中潜在功能lncRNAs及其所调控的靶基因预测
    1.3 讨论
    1.4 小结
二、LncRNA-AF117829.1 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CD8+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3 研究方法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RT-PCR验证关键lncRNAs及其靶基因mRNAs的表达水平
        2.2.2 SAA患者CD8+T细胞中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水平明显升高
        2.2.3 SAA患者CD8+T细胞中差异表达lncRNAs的表达水平与穿孔素、颗粒酶B的相关性
        2.2.4 SAA患者CD8+T细胞中lncRNA AF117829.1 的表达水平与SAA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2.2.5 Westernblot 检测 SAA 患者 RIP2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
    2.3 讨论
    2.4 小结
三、LncRNAAF117829.1 过表达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CD8+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3 研究方法
        3.1.4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中lncRNA-AF117829.1 的转染率
        3.2.2 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lncRNA-AF117829.1 后对CD8+T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2.3 LncRNA AF117829.1 组和对照空病毒组感染后CD8+T细胞内lncRNA AF117829.1及m RNA RIP2 相对表达量变化
        3.2.4 LncRNA AF117829.1 组和对照空病毒组CD8+T细胞内RIP2、MAPK、NF-κB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变化
        3.2.5 流式细胞术检测lncRNA-AF117829.1 过表达后CD8+T细胞Perforin、Granzyme B的表达水平
    3.3 讨论
    3.4 小结
四、RIP2激酶抑制剂GSK583对SAA患者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1.3 研究方法
        4.1.4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GSK583 干预组CD8+T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较对照组表达减低
        4.2.2 GSK583 干预组CD8+T细胞内RIP2和MAPK蛋白水平较对照组 减低
        4.2.3 ELISA检测GSK583 干预组和对照组培养上清中IL-6,IL-1β水平变化
    4.3 讨论
    4.4 小结
五、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CD56brightNK细胞数量及功能研究
    5.1 对象和方法
        5.1.1 研究对象
        5.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5.1.3 研究方法
        5.1.4 统计学方法
    5.2 结果
        5.2.1 初治 IRP 患者外周血 CD56 bright NK 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5.2.2 IRP患者CD56bright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抑制性受体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5.2.3 初治IRP外周血CD56bright NK细胞比例与颗粒酶B的乘积明显增高
        5.2.4 IRP 组和对照组中血清 IL-2 和 IL-18 的浓度水平
        5.2.5 IRP患者外周血CD56bright NK细胞比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六、NK细胞扩增剂联合重组IL-2及IL-15 对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NK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
    6.1 对象和方法
        6.1.1 研究对象
        6.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6.1.3 研究方法
        6.1.4 统计学方法
    6.2 结果
        6.2.1 NK细胞扩增前后纯度的变化
        6.2.2 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人NK细胞增长倍数的影响
        6.2.3 扩增前后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及抑制性受体表达水平的变化
    6.3 讨论
    6.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LncRNA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中异常T细胞迁徙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五子衍宗丸通过改善脑内微环境保护CPZ诱导的髓鞘脱失[D]. 孙梦瀛.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β-arrestin1沉默探索益肾解毒通络法对EAE小鼠组蛋白的作用机制[D]. 倪磊.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电针通过长非编码RNA SNHG1调控细胞自噬、糖代谢和铁死亡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及机制研究[D]. 刘兴媛. 南昌大学, 2021(01)
  • [4]清热凉血方调节外周辅助性T细胞免疫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机理研究[D]. 刘文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中西医协同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的应用研究[D]. 韩梦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针刺对EAE小鼠脑组织p-p38MAPK及IL-17表达的影响[D]. 宋方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Th17/Treg细胞表达失衡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D]. 付瑜. 南昌大学, 2020(08)
  • [8]多发性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遗传关联性研究[D]. 李赫.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趋化因子的表达[D]. 李欣欣. 浙江大学, 2020(01)
  • [10]LncRNA-AF117829.1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 李杨.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异常T细胞迁移在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