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氮平与FD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比较

氯氮平与FD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比较

一、氯氮平与FD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临床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桥[1](2020)在《基于外周血表达谱数据探索精神分裂症诊疗性生物标志物》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RNA-seq获取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mRNA及miRNA表达谱数据,评估特定差异表达基因对精神分裂症的分类效果,并探讨差异表达基因与临床维度之间的关联。(2)探索外周血差异miRNA是否可以作为精神分裂症诊治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寻找差异miRNA表达谱与差异mRNA表达谱之间的关联。(3)基于外周血表达谱数据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IL-1β高表达,我们构建IL-1β基因过表达细胞模型,探索其促进精神分裂症发病的潜在机制。(4)从蛋白层面,我们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表达谱数据发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如IL-1β等在外周血清中表达是否仍存在异常,并评估血清IL-1β表达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答的相关性。[方法](1)采用Illumina HiSeqTM 4000测序技术对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进行RNA测序以获取其mRNA表达谱信息,并采用DSM-V(临床医生评定的精神分裂症症状严重程度量表)中的评分法对精神分裂症核心症状的严重度进行了评估,差异表达转录本(DETs)筛选采用R软件的edgeR包,GO/KEGG pathway分析探索差异基因生物学功能。使用Leave-one-out(LOO)交叉验证构建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基因的随机森林分类模型,使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探索差异基因与8个临床维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qPCR)验证测序结果。(2)利用Illumina HiSeqTM 2500测序技术获取50名精神分裂症和50名健康对照外周血白细胞中的miRNA表达谱信息,使用Leave-one-out(LOO)交叉验证构建差异miRNAs的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并挑选了 3个平均基尼指数下降排前三的miRNAs在另一个由6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0名健康对照者组成的独立队列中进行RT-qPCR验证,结合mRNA测序筛选的差异转录本表达水平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差异miRNAs的潜在生物学功能。(3)Homo IL-1β载体构建和慢病毒包装,慢病毒感染与嘌呤霉素药物筛选后获得稳定转染 IL-1β的SH-SY5Y细胞系,利用RT-PCR,RT-qPCR与Western-blot检测IL-1β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IF检测过表达IL-1β蛋白定位情况,在SH-SY5Y中过表达IL-1β基因表达后进行CCK-8检测和RNA-seq分析,使用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以确定IL-1β基因过表达后对SH-SY5Y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索IL-1β基因参与哪些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4)采集56例首发或未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7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液样本,30项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用于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严重程度。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IL-1β,IL-17,IL-8的表达,并对接受利培酮治疗的患者自然随访6周观察其疗效,于第6周末评定PANSS评分下降率,根据PANSS评分下降率将接受利培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个亚组,包括应答者和无应答者,随访检测差异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1)我们共筛选出559个差异表达的转录本,包括206个下调转录本和353个上调转录本,差异基因GO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集中于应激反应、免疫系统过程和免疫反应,KEGG通路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矿物质吸收、IL-17信号传导等。14个免疫相关基因(15个差异转录本)利用留一法(LOO)构建的交叉验证随机森林分类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76(95%CI:0.949-1.0),随机森林分类模型提示IL1RAP(ENST00000412504),CASP1(ENST00000436863),IL-1β(ENST00000263341)是精神分裂症变量重要性排名靠前的免疫相关基因。此外,我们发现89个基因与精神运动行为异常呈正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选择其中5个差异较显着的高枢纽基因(CXCL8、EGR1、EGR3、IL-1β、PTGS2)进行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qPCR)验证,精神分裂症组CXCL8、EGR1、EGR3、IL-1β、PTGS2的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与二代测序结果一致。(2)使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后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15个miRNAs差异表达,其中10个表达上调,5个表达下调。单个miRNA分类效果最好的hsa-miR-124-3p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而我们发现在随机森林模型上由hsa-miR-124-3p,hsa-miR-4508,hsa-miR-490-3p 等 1 5 个 miRNAs 组成的集合分类标记物在精神分裂症和健康对照者之间实现了 0.85的曲线下面积(AUC)。随机森林分类模型提示hsa-miR-124-3p,hsa-miR-4508是精神分裂症变量重要性排名靠前的差异 miRNAs,RT-qPCR 结果显示,hsa-miR-124-3p、hsa-miR-4508、hsa-miR-490-3p同样高表达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富集分析提示差异miRNAs的靶基因主要参与压力反应、免疫系统调控等生物学过程;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9个差异miRNAs与7个免疫相关靶基因:ETS1(ENST00000319397),IL1RAP(ENST00000412504),CFL1(ENST00000527344),FOS(ENST00000303562),ACTG1(ENST00000575842),MAP3K8(ENST00000413724),PPP1R12A(ENST00000550299)表达呈负相关,其中,3 个差异miRNAs(hsa-miR-3130-3p,hsa-miR-490-3p,hsa-miR-9-5p)均与IL1RAP(ENST00000412504)表达呈负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我们从mRNA和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发现,稳定慢病毒感染SH-SY5Y细胞相比于对照组IL-1β基因表达显着增加,免疫荧光检测发现,过表达的IL-1β位于细胞胞质内,这表明过表达IL-1β蛋白在细胞胞质中发挥功能作用。CCK-8结果显示:过表达IL-1β组中SH-SY5Y细胞的OD值在铺板后48h、72h、120h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对IL-1β过表达组和对照组的RNA-seq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87个显着变化的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有66个,下调基因有21个。过表达IL-1β基因后所产生的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分化调控、自主神经系统发育、神经元分化的调节等生物学过程。(4)我们发现首发或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IL-1β的表达较健康对照组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IL-8,IL-17较健康对照组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利培酮用药自身前后配对检验发现,对利培酮应答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L-1β水平较其用药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利培酮无应答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L-1β水平较用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提示血清IL-1β在首发或未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之间实现了 0.78的曲线下面积(AUC)。利培酮治疗6周后随访血清IL-1β表达水平在应答者和无应答者也存在差异,AUC 为 0.86。[结论](1)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mRNA表达存在差异,我们的结果支持精神分裂症免疫假说,基于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基因mRNA构成的的组合分类器可能有助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此外,我们发现了一个与精神分裂症精神运动行为异常临床维度密切相关的基因模块(包括89个基因),提示其可作为精神分裂症个性化诊治的潜在生物标志物。(2)精神分裂症外周血白细胞中的miRNAs存在显着表达差异,差异miRNA构建的组合分类器具有作为精神分裂症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可能,差异miRNAs可能通过靶向免疫相关基因如IL1RAP,ETS1,CFL1,FOS等参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此外,三个差异miRNA的表达均与预测靶基因IL1RAP转录本的表达存在负相关。(3)SH-SY5Y细胞过表达1L-1β后可促进细胞增殖,IL-1β基因过表达SH-SY5Y细胞模型影响与精神分裂症风险相关基因如:CUX2、IGFBP5和EPAS1等表达,富集分析提示IL-1β可能参与神经发育,我们的研究提示免疫相关的关键基IL-1β可能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4)基于外周血清IL-1β的生物标志物可能有助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和预测治疗结果。

程粉[2](2020)在《辅助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影响》文中认为背景精神分裂症是高致残性重性精神疾病,长期预后较差,许多患者逐渐转为慢性。慢性患者在精神专科医院中约占30%,若加上社会福利救助患者可能占比更高,其中70%左右以阴性症状及认知障碍为主,40%左右治疗效果很不理想,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重复经颅磁刺激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无创物理治疗方法,研究表明不同模式及参数设置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对精神分裂症不同症状及认知改善不同。本试验通过研究辅助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希望为其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目的分析辅助高频rTMS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的作用,并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与认知功能间的联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将符合入组标准的9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2例,分别为高频组(给予10Hz的rTMS及药物治疗)、伪刺激组(给予模拟10Hz的rTMS及药物治疗)及对照组(药物治疗),每组均有30例患者完成。2.在基线水平和治疗4周后、8周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包括阴性症状在内的精神症状,采用简明阴性症状量表(Brief Negative Symptom Scale,BNSS)主要评估阴性症状。3.在基线水平和治疗4周后、8周后,使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和波幅及简明精神分裂症认知评估测验(Brief Assessment of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BACS)评估患者认知功能。4.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年龄、受教育年限和病程等计量资料结果用(sx±)来表示,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方差分析;性别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ANSS评分、BNSS评分、P300结果及BACS评分等计量资料结果用(sx±)来表示,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三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和病程等方面结果显示组间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794,P=0.561,P=0.511,P=0.849)。在基线水平,高频组、伪刺激组及对照组PANSS量表阴性症状评分与BNSS量表评分间呈明显相关性(r=0.759、P<0.001,r=0.899、P<0.001,r=0.939、P<0.001)。2.PANSS量表及BNSS量表评分结果在基线水平,高频组、伪刺激组及对照组在PANSS各分量表、总分及BNS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和8周后,高频组在PANSS中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总分及BNSS评分均下降(均P<0.05),与伪刺激组及对照组相比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伪刺激组与对照组在PANSS中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总分及BNSS评分方面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结果在基线水平,高频组、伪刺激组及对照组在P300波幅与潜伏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和8周后,高频组在P300波幅升高与潜伏期缩短方面与伪刺激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伪刺激组与对照组在P300波幅与潜伏期方面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BACS量表评分结果在基线水平,高频组、伪刺激组及对照组在BACS量表中言语记忆测验(Verbal Memory,VM)、数字序列测验(Digital Sequenc,DS)、代币运动(Token Movement,TM)、符号编码测验(Symbol Coding,SC)、言语流畅性测验(Verbal Fluency,VF)、字词流畅性测验(Word Fluency,WF)及伦敦塔测验(Tower of London test,TOL)等分项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和8周后,高频组、伪刺激组及对照组在BACS量表的VM、DS、TM及WF等分项间评分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频组与伪刺激组及对照组相比在BACS量表VF及TOL分项评分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频组与伪刺激组相比在BACS量表SC分项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组与对照组相比在BACS量表SC分项评分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伪刺激组与对照组在BACS量表VF、SC及TOL分项评分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相关性分析在基线水平,入组患者的PANSS阴性症状评分、BNSS评分与P300波幅、VM、DS、TM、WF、SC及TOL评分在统计学上具有明显负相关性(均P<0.05),与P300潜伏期在统计学上具有明显正相关性(P<0.05)。治疗4周及8周后,高频组患者的PANSS阴性症状评分、BNSS评分与DS、TM、VM、TOL及WF评分在统计学上具有明显负相关性(均P<0.05)。结论1.辅助高频rTMS在改善患者阴性症状方面有更好的作用。2.辅助高频rTMS在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及言语流畅性等认知方面有更好的作用。3.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存在相关关系,但辅助高频rTMS治疗后好转程度不同。

张荻娅[3](2019)在《加用自拟珠母导痰汤治疗痰气郁结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自拟珠母导痰汤切入探究中药方剂在精神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在目前精神分裂症没有理想治法的条件下,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1)观察中药组方自拟珠母导痰汤联合第二代抗精神病药(Second 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SGAs)治疗痰气郁结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并对自拟珠母导痰汤进行配伍分析。(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通过梳理珠母导痰汤各味药物所包含的化学成分、产生作用的靶标及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疾病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究珠母导痰汤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物质基础与分子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2月期间(最迟入院时间2018年9月)在院的痰气郁结型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根据患者主管医师中医和西医执业类别的不同,分为中医执业医师观察组40例,西医执业医师对照组40例,在同一病房住院治疗观察。观察组予以中药组方自拟珠母导痰汤联合SGAs口服,对照组单纯给予SGAs口服。患者入院时间有先后差异,但住院治疗观察均满20周。采用权威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疗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使用国际认可并普通应用的精神分裂症症状评估工具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证候疗效、BPRS评分、血脂四项水平的变化。统计相关数据,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运用传统中医理论对自拟珠母导痰汤进行配伍分析。(2)综合检索TCMSP、Pub Chem等在线数据库系统,收集珠母导痰汤10味中药对应的化学成分,并利用收集到的有效化学成分找出对应的作用靶标,构建多成分-多靶标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在OMIM、CTD数据库中利用精神分裂症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收集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评分较高的基因数据。运用Cytoscape3.2.1软件,将疾病基因与成分作用靶点基因进行映射,得到珠母导痰汤-精神分裂症核心作用靶点。结果:(1)证候有效率比较:治疗20周后,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有效率,观察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72.5%,观察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RS总评分比较:治疗20周后,对两组BPRS总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治疗前总评分35.21±5.718,20周后总评分28.54±5.758;对照组:治疗前总评分35.13±5.832,20周后总评分30.79±5.639),两组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总评分,提示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BPRS分类评分比较:治疗20周后,对两组BPRS分类评分进行比较,在敌对性指标评分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变化幅度相当;在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四项指标评分中,观察组变化幅度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四项水平比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治疗前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仅观察组甘油三酯水平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自拟珠母导痰汤具有改善血脂水平的作用。(2)珠母导痰汤共计包含珍珠母、甘草、陈皮、茯苓、法半夏等10味中药材,收集到520种化学成分,可作用于8257个靶标,包含肿瘤坏死因子(TNF)、炎症反应因子IL6、IL13、IL8、IL2、多巴胺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2A receptor、谷氨酸受体等653种不同类型的靶点;对成分-靶点网络进行分析,取degree值大于30作为筛选条件,得到核心靶点;成分靶标与疾病基因映射,得到98个相关靶点基因。结论:(1)自拟珠母导痰汤联合SGAs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较好,可提高BPRS量表评分变化幅度,减轻临床症状,改善临床证候,减轻脂代谢异常。(2)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与文献研究报道内容基本一致,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靶点以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最多,其次为5-HT2受体拮抗剂、钠离子通道(SLC6A4)、肾上腺素受体、GABA受体、NMDA受体等也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关键靶标。本研究选取珠母导痰汤各种有效化学成分作为物质基础,拟阐明其通过作用相应的靶点通路,从而起到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为后续进行探索性研究提供基础。(3)目前本病诊断及评估尚无器官、细胞、分子及基因水平方面的公认指标,本研究在各项检验报告中亦未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除BPRS量表外客观指标的特异性改变。

杜彬[4](2019)在《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市安定医院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期间住院治疗的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研究组53例,采用氨磺必利药物系统治疗联合实施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45例,单纯采取氨磺必利药物治疗。收集各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严重程度,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认知功能,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量表(MCCB);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社会支持水平,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等,对疗法前后患者状态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满意度、生活质量改善、对焦虑与抑郁情绪影响等。结果:(1)治疗前,两组PANSS量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总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PANSS量表阴性症状、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2)治疗后研究组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MCCB)量表各项指标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3)治疗前,两组ITAQ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两组ITAQ评分均增高,但研究组增高程度更显着,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4)治疗前,两组社会支持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两组社会支持评分有所改善,研究组改善程度显着,两组改善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5)研究组总有效率(92.45%)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6)研究组治疗满意度(96.23%)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7)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8)治疗前,两组HAMD、HAMA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HAMA评分有所降低,且研究组降低程度最显着,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结论: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疗效确切,有助于改善患者阴性症状,稳定患者情绪,提高治疗满意度,改善生活质量,临床可行性较高,值得使用。

段明君[5](2019)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网络的重塑研究》文中提出精神分裂症是有认知、情感、行为等多维度精神异常且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障碍,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目前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是大脑失连接所致。随着脑影像技术的进步和脑网络理论的引入,精神分裂症大脑结构和功能网络的特异性变化受到了当前研究的广泛关注,认为脑结构和功能网络可能作为精神分裂症的内表型之一。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最有效的手段,抗精神病药物主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而多巴胺受体主要分布在基底节。因此本研究以神经影像技术为手段,结合临床治疗数据,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节和全脑网络的特征以及抗精神病药物对这些特征的影响。本研究工作如下:1.在局部结构层次上,探讨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节结构改变情况。本研究通过对比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基底节的磁共振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节部分区域和丘脑存在水分子弥散参数异常,其中有8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FA值降低,并且FA值与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阳性症状分量表评分呈负相关;除左侧苍白球外,其他7个ROI脑区MD值增加。进一步比较两组间的ROI体积可见,患者组双侧壳核ROI体积增加,另外6个ROI体积降低。这一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节脑区内部是异质性的,各亚区有其特异性变化,并且这些变化与临床症状相关,可能作为我们进行干预的靶点区域。2.在局部功能网络层次,探讨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节功能网络改变情况。本研究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基底节脑网络比较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双侧尾状核间功能连接增强,双侧尾状核与额上回的功能连接增强,双侧尾状核与小脑皮质的功能连接减弱,右尾状核与辅助运动区和中扣带回皮层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进一步分析发现,患者组病程与右侧尾状核和额上回功能连接改变呈线性正相关,提示精神分裂症脑网络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考虑到尾状核在人脑输入信息过滤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的异常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的妄想有关。3.在全脑网络层次,探讨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全脑网络改变情况。本研究利用全脑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DC)方法,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脑磁共振影像数据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区域脑网络异常,首先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初级皮层DC值降低,高级皮层DC值增高。进一步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与患者右侧枕中回的DC值线性负相关,异常脑区DC值与患者PANSS评分呈线性相关。其中与PANSS阳性症状分量表评分相关的脑区为左侧舌回,与PANSS阴性症状分量表评分相关的脑区包括枕下回,双侧背外侧前额叶,额上回,中央后回,楔叶。这些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DC值异常是广泛的,但不同脑区的异常可能与不同的临床症状相关,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其特征性的脑功能网络基础,可以针对性进行研究和干预。4.探讨了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神经节局部功能网络的影响。采用独立成分分析(ICA)和功能网络连通性分析方法,对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神经节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6个月前后的脑影像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双侧尾状核与双侧额中回、左侧尾状核及左侧壳核功能连接降低,双侧丘脑与左侧尾状核和小脑功能连接降低,左侧丘脑与右侧尾状核功能连接也降低,并且发现治疗后左侧额顶网络和右侧额顶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而听觉网络和感觉运动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降低。鉴于前面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相比,其双侧尾状核间功能连接增强,结合这里发现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其连接降低,可能表明抗精神病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大脑网络连接发挥治疗作用。5.探讨了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全脑网络的影响。采用DC和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model,SVR)预测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利培酮治疗组、氯氮平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三者间的脑影像数据,结合临床症状评估分析发现,三组间的DC值均存在差异,其中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组间的主要差异在颞中回。进一步基于SVR标识了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起效的重点脑区为丘脑、脑岛及初级感知运动区域,且这些脑区的功能连接特征能很好地预测氯氮平组对阴性症状的疗效。综上,本研究支持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节及其相关网络和全脑网络均存在特异性的改变,其中部分改变与病程或临床症状相关。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部分异常脑连接,达到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目的。但这些异常脑网络可能是个体化的,需要更多、更细致的研究和临床验证。

邹寄林[6](2016)在《精神分裂症脑结构及N-back任务下脑功能状态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不同阶段精神分裂症患者灰质体积的改变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灰质体积的差异。方法:对28例首发和27例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DSM-Ⅳ诊断标准)和40例在年龄、性别、教育等方面均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 VBM)方法对大脑灰质体积进行测量,经协方差分析得出三组之间总体差异后(结果采用family-wise-error校正(FWE)),将总体差异区域中的各个团块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利用EasyVolumes测量所有被试各ROI的灰质体积,进一步比较三组之间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内侧前额叶、前扣带回、左侧额中回及右侧罗兰氏岛盖、缘上回等区域存在灰质体积下降。而复发患者相较首发患者仅在右侧罗兰氏岛盖部和缘上回区域存在灰质体积下降。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首次发病后仍会有脑结构的进行性改变,在疾病不同阶段可有不同脑区受损,且默认网络脑结构的改变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第二部分:成年期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灰质体积改变及与认知功能相关研究目的:探讨成年期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灰质体积改变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共纳入56例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成年期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6例在性别、年龄、教育等方面均与其匹配的正常对照。所有受试者均要求进行数字广度顺背、数字广度倒背和语义流畅性测验,并进行磁共振扫描,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对患者精神症状进行评估。在获得所有受试者结构像后,使用VBM方法测量得到两组间大脑灰质体积存在差异的脑区后,将该结果中各个脑区分别存为感兴趣区,并使用Easy Volumes工具提取其灰质体积的数值,而后采用偏相关分析探讨认知测验与灰质体积、精神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成年期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数字广度顺背任务、数字广度倒背任务和语义流畅性任务中的成绩明显差于正常对照组,且与精神症状的严重性无关。VBM结果显示,患者同样存在广泛的灰质体积萎缩,主要包括如下几个脑区:1.额内侧回和前扣带回;2.右侧额中回和额上回;3.右脑岛后叶、右颞上回;4.右脑岛前叶;5.左内侧额上回;6.左侧中央前回,上述几个脑区分散于默认网络、中心执行网络和突显网络之中,其灰质体积与认知测验成绩成正相关。结论:成年期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灰质体积萎缩和认知功能受损,且两者存在明显相关性,因此,精神分裂症患者灰质体积的下降可能是认知功能受损的结构基础。第三部分:N-back任务下内侧前额叶激活程度介导的灰质体积对工作记忆的影响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工作记忆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共纳入42例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70例与之在性别、年龄、教育等方面均匹配的正常对照。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了功能核磁共振扫描,在扫描时要求其完成数字N-back任务,并记录成绩。使用MATLAB (Math Works)和Data Processing Assistant for Resting-State fMRI (DPARSF)软件对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使用双样本T检验对两组间的灰质体积和功能激活程度进行比较,并计算出组间灰质体积和脑功能激活程度差异区域的重叠部分,而后使用Resting-State fMRI Data Analysis Toolkit (REST)软件提取重叠脑区具体的灰质体积和激活程度数值,最后采用非参数Boostrap的方法在灰质体积-功能激活度-工作记忆三者之间进行中介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数字2-back工作记忆任务中的表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双侧罗兰氏岛盖部,双侧额下回,右侧脑岛,双侧内侧前额叶及左侧额中回存在灰质体积萎缩。而任务态激活程度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在左侧辅助运动区、左侧额中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以及右侧小脑前叶、小脑后叶存在正激活减弱,在双侧中扣带回、双侧后扣带回,双侧肠回,左侧额下回,双侧辅助运动区,双侧内侧前额叶以及右侧的顶下小叶、缘上回和中央前回等存在负激活的减弱。但综合两者考虑,仅双侧内侧前额叶和右侧缘上回同时存在灰质体积和功能活动水平的改变,且均与工作记忆能力具有显着相关性。但最后通过中介分析,我们发现仅内侧前额叶的灰质体积对工作记忆水平的作用是通过其自身功能活动水平中介产生的,而在右侧缘上回中则没有发现这一关系。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灰质的改变是工作记忆受损的结构基础,且不同的脑区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MPFC的灰质体积下降,会影响其自身功能活动,导致患者行为学上的变化。

谢根生,项爱萍[7](2008)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

杨根学,杨静娟,樊慧贤[8](2001)在《氯氮平与FD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临床比较》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氯氮平与FD(氟奋乃静癸酸酯 )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观察应用氯氮平和FD治疗 10 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结果 :氯氮平的疗效与FD无显着性差异 ,但在兴奋紊乱、自语痴笑症状群及认知功能、副反应等方面优于FD。结论 :氯氮平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张敏,张海风,谷伟,丁华树[9](2005)在《奎的平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比较奎的平、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疗效、副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分配原则,选择符合CCMD 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50例,分奎的平组和氯氮平组治疗8 周,治疗前、治疗8 周末用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PANSS)、韦氏成人智力测验中不分心/记忆因子(FD/M)、韦氏记忆测验(WM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以及药物副作用评定量表(TESS)评估。结果 患者经过8 周治疗,PANSS总分均下降,两组之间疗效差异无显着性,PANSS各因子评分亦无差异。两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均有效,在记忆评定中奎的平组对累加、记忆总分的改善与氯氮平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氯氮平较奎的平的副作用多,各种副作用中氯氮平组在嗜睡、活动减少、视物模糊、便秘、唾液增多、头昏晕厥、血糖增高、体重增加的评分较奎的平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结论 奎的平与氯氮平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疗效相当;奎的平对认知功能有较好的改善;且副作用较氯氮平更少;是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理想的一线药。

崔界峰[10](2005)在《达维胶囊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影响》文中提出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精神科常见的原因不明的重性精神病之一,因其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脱离现实,整个精神丧失了统一性、完整性,症状多样,故而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在近五十年来,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抗精神病药物严重的副反应,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服药依从性。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以精神分裂症之阴性症状与阳性症状分类,大致可归属于中医学的“癫证”、“狂证”等范畴。中医药有其独有的优势,与抗精神病药合用,可显着减轻抗精神病的各种副反应,并对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疗效显着。我们在临床上应用中药复方达维胶囊,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观察了达维胶囊的一般中枢药理作用,和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行为药理学作用,并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模型相应脑区及血清中的神经递质(5-HT、NE、DA)含量,测定了血清LPO水平及对其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 达维胶囊的一般中枢药理作用 1.1 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用DigBehv自发活动视频分析系统,来测定达维胶囊给药前和给药3天后小鼠自主活动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给药3 天后与对照组相比,达维大剂量组与安定组小鼠总路程明显缩短,P<0.01;各组给药前后自身比较,达维中、小剂量组在给药前后总路程有所缩短,但差异不显着,而达维大剂量组及安定组小鼠在给药后活动总路程明显缩短,P<0.01。 1.2 对小鼠戊巴比妥钠阈剂量致睡眠时间的影响 达维胶囊给药3天后,腹腔注射戊巴比妥(40mg/kg),测定对睡眠的协同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达维大剂量组小鼠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安定组小鼠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达维中、小剂量组虽有所缩短,但差异不显着;达维大、中剂量组小鼠睡眠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安定组小鼠睡眠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达维小剂量组虽有所延长,但差异不显着。 1.3 对小鼠戊四氮所致惊厥的影响 达维胶囊给药3天后,腹腔注射戊四氮(110mg/kg),测定对惊厥小鼠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苯妥英钠组小鼠惊厥潜伏期、存活时间明显延长,达维大、中、小剂量组未见差异;苯妥英钠组小鼠死亡率明显降低,而达维大、中剂量组虽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着。 2 达维胶囊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行为学影响 2.1 对苯丙胺所致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达维胶囊给药3天后,腹腔注射苯丙胺(6mg/kg),测定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给药后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总路程明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氯氮平组小鼠总路程缩短,P<0.05,氟哌啶醇组总路程明显缩短,P<0.01,而达维胶囊组作用不明显。 中文摘要 52.2 达维胶囊对氯胺酮所致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腹腔注射氯胺酮30mg/kg,qd,共14天,造模后第8天开始给药,在第14天造模后24小时,做强迫游泳实验,记录后3min内小鼠游泳累计不动的时间。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强迫游泳保持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相比,达维大、中、小剂量组和氯氮平组,小鼠强迫游泳保持不动时间明显缩短,P<0.01。氟哌啶醇组保持不动时间稍有缩短,但P>0.05。2.3 达维胶囊对 5-HTP 所致小鼠 5-HT 症候群模型甩头次数的影响在给药前及给药后第3,10天时,帕吉林皮下注射75mg/kg,再腹腔注射5-羟色氨酸20mg/kg,25分钟后,记录5分钟内甩头次数。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给药后3天时氯氮平组甩头次数显着减少,P<0.01;给药后10天时,氯氮平组甩头次数显着减少,P<0.01,氟哌啶醇组显着减少,P<0.05;达维大、中、小剂量组虽有减少,但差异不明显;给药后3天及10天时,自身前后比较,达维大、中、小剂量组,氯氮平组,氟哌啶醇组甩头次数显着减少,P<0.05。2.4 达维胶囊对隔离孤养小鼠攻击行为模型的影响将小鼠单笼饲养56天后,随机分组配对,固定一方为宿主鼠,一方为入侵鼠,分别在给药前与给药3天后进行配对攻击行为观察。实验结果显示,给药前各组攻击潜伏期、累积攻击时间、累积攻击次数和攻击行为评分等无显着差异。与模型组相比,达维大、中、小剂量组,丁螺环酮组小鼠攻击潜伏期、累积攻击时间、累积攻击次数均明显减少,评分明显降低,P<0.01或P<0.05。各实验组给药前后自身比较显示,除模型组外,其它各实验组上述指标均有显着差异,P<0.01或P<0.05。3 达维胶囊抗精神分裂症作用机理研究3.1 达维胶囊对氯胺酮所致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大、小鼠大脑和血清中 5-HT、NE、DA含量变化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小鼠大脑组织和血清中,以及大鼠前额叶皮质中5-HT、NE 及 DA含量。3.1.1 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脑内 5-HT 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达维大、中、小剂量组小鼠脑内5-HT、NE和DA含量均有所降低,而大剂量组小鼠脑内5-HT含量明显降低P<0.01。氯氮平组、氟哌啶醇组小鼠脑内5-HT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达维大、中、小剂量组、氯氮平组、氟哌啶醇组脑内NE及DA含量均未见明显变化。3.1.2 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 5-HT 浓度明显升高,NE 浓度明显降低,DA浓度未见明显差异。与模型?

二、氯氮平与FD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临床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氯氮平与FD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临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外周血表达谱数据探索精神分裂症诊疗性生物标志物(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精神分裂症概述
    2. 精神分裂症可能的病因、发病机制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mRNAs表达谱的变化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伦理审查与知情同意
        3.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4. 外周血白细胞采集与贮存
        5. 文库构建及测序
        6. 编码RNA的差异表达转录产物(DEGS)分析
        7. RNA-seq差异基因与GWAS和GSE数据集鉴定基因的比较
        8. 基于树的分类模型
        9. WGCNA分析
        10.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
        11. RT-qPCR验证
    结果
        1. 精神分裂症与健康对照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比较
        2. 精神分裂症组与健康对照组mRNA表达谱差异分析
        3. 差异基因GO/KEGG富集分析
        4. 表达模式的聚类热图分析
        5. 基于树的分类模型
        6. WGCNA模块分类
        7. 蓝绿色模块基因PPI网络构建及高枢纽基因分析
        8. 基因验证
    本章讨论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miRNAs表达谱的变化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小RNA文库构建及测序
        3. 数据过滤
        4. 差异miRNA的比对与差异表达的miRNAs的鉴定
        5. 基于树的分类模型
        6. 差异miRNAs靶向表达基因预测及靶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7. 差异miRNAs靶向调节基因PPI网络分析
        8. 差异miRNAs与免疫相关靶基因mRNA表达谱spearman相关分析
        9 靶基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0. 差异miRNAs的RT-qPCR验证
    结果
        1. 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中差异表达的miRNAs
        2. 差异miRNAs与临床表型的关联
        3. 基于树的分类模型
        4. 差异miRNAs的靶基因预测及miRNA-mRNA调控网络
        5. 差异miRNAs靶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6. 差异miRNAs靶基因PPI分析
        7. 差异miRNAs与差异免疫相关靶基因mRNA表达量Spearman相关分析
        8. 靶基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9. RT-qPCR验证
    本章讨论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IL-1β基因过表达可影响SH-SY5Y细胞模型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2. 细胞培养
        3. Homo IL-1β载体构建和慢病毒包装
        4. 慢病毒感染与药物筛选
        5. CCK-8实验
        6. RT-PCR及qPCR检测IL-1β基因mRNA水平
        7. Western-blot检测IL-1β蛋白表达水平
        8. IF检测过表达IL-1β蛋白定位情况
        9. RNA-seq分析
    结果
        1. SH-SY5Y细胞慢病毒感染情况
        2. 稳定慢病毒感染SH-SY5Y细胞中IL-1β表达情况
        3. CCK-8实验结果
        4. SH-SY5Y过表达IL-1β基因的RNA-seq分析
    本章讨论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伦理与知情同意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结果
        1. 人口统计学与临床特征
        2. 首发或未服药精神分裂症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比较
        3. PANSS评分与IL-1β Spearman相关分析
        4. 利培酮治疗后应答情况亚组分析
        5. ROC曲线评估血清IL-1β的分类效果
        6. 基于GTEx数据的IL-1β在不同人体组织中的表达量分析
    本章讨论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转录组异常及其与疾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致谢

(2)辅助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不足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防治与认知功能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3)加用自拟珠母导痰汤治疗痰气郁结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排除及终止试验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终止试验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治疗方法
    4.2 网络药理学数据收集方法
    4.3 观察指标
5 统计学处理
6 临床资料分析
7 研究结果
    7.1 中医证候标准有效率比较
    7.2 BPRS量表总分评分比较
    7.3 BPRS量表分类评分比较
    7.4 两组血脂四项治疗前比较
    7.5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四项比较
    7.6 观察组患者案例举隅
    7.7 珠母导痰汤-精神分裂症作用靶点
8 讨论
    8.1 精神分裂症中医诊治
    8.2 自拟珠母导痰汤药物组成分析
    8.3 精神分裂症西医诊断
    8.4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分析
    8.5 服药依从性分析
    8.6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标准(北京海斯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监制)
    观察组患者案例举隅相关检查报告
主要缩略词表
综述 精神分裂症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组对象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1.2.2 治疗方法
        1.2.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2.4 统计方法
        1.2.5 质量控制
二、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结果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的对比结果
    2.3 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对比结果
    2.4 两组治疗前后ITAQ评分的对比结果
    2.5 两组治疗前后社会支持评分的对比结果
    2.6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结果
    2.7 两组治疗满意度的对比结果
    2.8 两组治前后疗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的对比结果
    2.9 两组治疗后焦虑抑郁情绪影响情况的对比结果
    2.10 两组治疗后服药依从性的对比结果
三、讨论
    3.1 氨磺必利的临床应用
    3.2 认知行为疗法的临床应用
    3.3 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影响结果
        3.3.1 临床症状
        3.3.2 认知功能
        3.3.3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
        3.3.4 社会支持
        3.3.5 治疗效果
        3.3.6 治疗满意度
        3.3.7 生活质量
        3.3.8 焦虑、抑郁情绪
        3.3.9 服药依从性
    3.4 小结
四、结论
    4.1 研究创新性
    4.2 研究可行性
    4.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网络的重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精神分裂症的概念变迁
    1.3 精神分裂症的神经递质紊乱
    1.4 大脑与复杂网络
    1.5 精神分裂症脑影像研究
        1.5.1 精神分裂症大脑体积变化
        1.5.2 精神分裂症脑结构网络变化
        1.5.3 精神分裂症大脑功能网络变化
    1.6 抗精神病药物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网络
    1.7 本研究的组成
    1.8 本研究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精神分裂症基底节结构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影像数据采集
        2.2.3 数据预处理
        2.2.4 基底节及丘脑区域的提取
        2.2.5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FA值和MD值差异
        2.3.2 体积差异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精神分裂症基底节功能网络特征研究
    3.1 引言
    3.2 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影像数据采集
        3.2.3 数据预处理
        3.2.4 独立成分分析和确定成分
        3.2.5 基底节网络组间统计分析
        3.2.6 功能连接分析
        3.2.7 功能特性与临床变量的相关性
    3.3 结果
        3.3.1 基底节网络的空间分布
        3.3.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异常网络
        3.3.3 精神分裂症患者尾状核功能连接差异
        3.3.4 功能连接特性与临床变量的相关性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全脑网络度中心度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影像数据采集
        4.2.3 数据预处理
        4.2.4 加权度中心度计算
        4.2.5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精神分裂症患者DC值异常脑区
        4.3.2 精神分裂症患者异常DC值与临床症状评分相关性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精神病药物影响精神分裂症基底节网络的研究
    5.1 引言
    5.2 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影像数据采集
        5.2.3 数据预处理
        5.2.4 基底节网络功能连接计算
        5.2.5 空间独立成分分析
        5.2.6 功能网络连接分析
    5.3 结果
        5.3.1 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差异
        5.3.2 独立成分选取
        5.3.3 功能网络间连接分析结果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抗精神病药物影响精神分裂症全脑网络度中心度的研究
    6.1 引言
    6.2 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影像数据采集
        6.2.3 数据预处理
        6.2.4 度中心度的计算
        6.2.5 统计分析
        6.2.6 多变量支持向量回归预测分析
    6.3 结果
        6.3.1 临床资料
        6.3.2 主要差异脑区
        6.3.3 药物作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DC值的改变
        6.3.4 药物预测评估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精神分裂症脑结构及N-back任务下脑功能状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不同阶段精神分裂症患者灰质体积的改变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成年期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灰质体积改变及与认知功能相关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N-back任务下内侧前额叶激活程度介导的灰质体积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奎的平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实验设计
        1.2.2 药物治疗
        1.2.3 临床评定
        1.2.4 实验室检查
        1.2.5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PANSS评分比较
    2.2 认知功能评定
        2.2.1 FD/M比较
        2.2.2 WMS比较
        2.2.3 WCST比较
    2.3 要不良反应比较
3 讨 论

(10)达维胶囊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综述部分
    综述一 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的认识
        2 祖国医学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学进展
        1 现代医学
        2 祖国医学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 按实验方法分类的动物模型
        2 按症状类型分类的动物模型
        3 按可能的神经递质机制分类的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部分
    前言
    第一部分 达维胶囊的一般中枢药理作用
        实验一达维胶囊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达维胶囊对戊巴比妥钠阈剂量致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三达维胶囊对戊四氮所致小鼠惊厥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达维胶囊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行为学影响
        实验一达维胶囊对苯丙胺所致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达维胶囊对氯胺酮所致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达维胶囊对5-HTP所致小鼠5-HT症候群模型甩头次数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达维胶囊对隔离孤养小鼠攻击行为模型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达维胶囊抗精神分裂症作用机理研究
        实验一达维胶囊对氯胺酮所致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大鼠前额叶皮质、小鼠大脑和血清中5-HT、NED、A 含量变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达维胶囊对氯胺酮所致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大鼠血清中LPO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达维胶囊对氯胺酮所致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氯氮平与FD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临床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外周血表达谱数据探索精神分裂症诊疗性生物标志物[D]. 张云桥.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2]辅助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影响[D]. 程粉.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3]加用自拟珠母导痰汤治疗痰气郁结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D]. 张荻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氨磺必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疗效研究[D]. 杜彬.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网络的重塑研究[D]. 段明君.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6]精神分裂症脑结构及N-back任务下脑功能状态的研究[D]. 邹寄林. 武汉大学, 2016(07)
  • [7]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J]. 谢根生,项爱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24)
  • [8]氯氮平与FD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临床比较[J]. 杨根学,杨静娟,樊慧贤. 河南医药信息, 2001(01)
  • [9]奎的平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 张敏,张海风,谷伟,丁华树. 山东精神医学, 2005(02)
  • [10]达维胶囊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影响[D]. 崔界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标签:;  ;  ;  

氯氮平与FD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