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细菌9912生物制剂的发酵制备工艺及其应用效果

海洋细菌9912生物制剂的发酵制备工艺及其应用效果

一、海洋细菌9912生物制剂的发酵制备工艺及其应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张美晨[1](2020)在《山多益生素的制备与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合理地利用益生菌与中药提取物,解决生产中应用益生菌遇到的疑惑。本研究采用表型特征和PCR技术鉴定益生菌,通过体外抑菌试验、传代培养试验、细菌生长曲线和活菌数计数试验,筛选并优化益生菌的培养,制备益生菌粉剂,与中药提取物联合创制复合益生素产品,并用小鼠检测其安全性、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监测产品质量、用短期动物试验初步探究产品的作用,结果如下:1.从7株益生菌中筛选出2种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2.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优化培养:基础营养为胰蛋白胨大豆肉汤,枯草芽孢杆菌添加1%蛋白胨、3%葡萄糖和0.3%磷酸二氢钠,地衣芽孢杆菌添加1%蛋白胨、1%葡萄糖和0.1%磷酸二氢钠。3.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粉剂的制备条件:96%玉米淀粉,4%泊洛沙姆,40℃热烘干。4.山多益生素的制备:山豆根多糖0.1%,地衣芽孢杆菌菌粉与枯草芽孢杆菌菌粉质量比例为1:1。5.山多益生素的监测:对小鼠无毒副作用;宏基因组测序显示产品制备前后益生菌的含量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6.山多益生素的作用:4周内可提高三黄鸡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和提高新城疫病毒(NDV)的抗体滴度(P<0.05);山多益生素试验组鸡只免疫器官发育数据比空白对照组鸡只高,但生物统计结果显示无显着差异(P>0.05);对三黄鸡的增重无明显作用(P>0.05);可保护肠道菌群,规避氨苄西林对肠道菌群的破坏,但保护效果不明显(P>0.05)。结论:1.4%泊洛沙姆为保护剂的低温热干燥法制备地衣与枯草芽孢杆菌菌粉方法可行。2.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结合活菌数计数方法共同监测益生菌产品质量,可以达到既定性又定量的效果。3.山豆根多糖可与地衣、枯草芽孢杆菌联合应用,该复合产品4周内能提高三黄鸡抗氧化能力和增强体液免疫功能,对三黄鸡的生长无影响,对已经被破坏的肠道菌群有无恢复作用需要长期的反复试验验证。

夏耘[2](2019)在《乳酸乳球菌JCM5805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肠道菌群和无乳链球菌抗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非鱼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对象之一,但近年来,高死亡率的链球菌病给罗非鱼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益生菌(尤其是拮抗益生菌)能通过竞争排斥降低宿主体内致病菌的存在、提供营养以及酶促进宿主的生长、通过免疫刺激加强宿主自身的免疫反应,并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问题。鉴于此,获得适合于罗非鱼养殖的无乳链球菌拮抗益生菌对于提高罗非鱼抗病力、减少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尼罗罗非鱼为养殖对象,将初筛获得的具有特殊拮抗活性的潜在益生型菌株应用于尼罗罗非鱼养殖中,探究其对尼罗罗非鱼的益生效果,从鱼类生长、存活、免疫、拮抗病原菌能力、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等多角度进行综合评价,为后续商业化推广和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经过初筛获得的4株拮抗菌应用于尼罗罗非鱼稚鱼期。投喂尼罗罗非鱼稚鱼(0.20±0.05 g)6周后,益生菌补充组继续投喂基础日粮(不含益生菌)1周用于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该实验在21个50L的养殖箱中进行,每箱放置60尾尼罗罗非鱼,每天两次饱食投喂。LR+LL组和LL组增重(WG)和饲料转化率(FCR)及LL组存活率显着提高(P<0.05)。LL组肠道微绒毛密度和长度及肠道溶菌酶基因(lyzc)的表达显着高于CK组(P<0.05)。LR+LL组和BC组肠道微绒毛长度显着高于CK组(P<0.05)。LL组、BC组、LR+LL组和BS+BC组对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WC1535)的抗性显着高于CK组(P<0.05),其中LL组抗病力最高。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CK组和BS组主要细菌类群为梭杆菌(Fusobacteria),其它益生菌添加组主要为变形菌(Proteobacteria)。细菌属水平,CK组和BS组主要为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其它益生菌添加组主要细菌为根瘤菌属(Rhizobium),其中主要包括放射根瘤菌(Rhizobium radiobacter),这类细菌能产生辅酶Q10,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鱼类潜在病原菌邻单胞菌(Plesiomonas)在益生菌喂养组(除BS外)显着下降(P<0.05)。施用益生菌期间在LL组罗非鱼肠道中检测到显着增多的JCM5805的存在。停止施用益生菌一周后,各试验组肠道微生物构成与连续施用益生菌时基本保持不变,说明益生菌的停止施用没有造成宿主肠道微生物的紊乱。上述结果表明JCM5805是一株适用于尼罗罗非鱼养殖的无乳链球菌拮抗益生菌。2、益生菌的施用剂量和频率都会影响益生菌的应用效果,本实验主要关注JCM5805不同浓度和施用频率对尼罗罗非鱼养殖的影响。结果显示:养殖第4周和第8周,除T1外各试验组末重显着高于C组(P<0.05),饵料系数显着低于C组(P<0.05),各试验组的特定增长率显着高于C组(P<0.05)。第8周时,各试验组攻毒前后皮肤粘液溶菌酶水平显着高于C组(P<0.05),其中T3最高,其次为T2和T4。第8周时,除T1外各试验组血清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血清补体活性在攻毒前后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第8周时,除T1外各试验组肝脏、脾脏和头肾中肝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第8周时,各试验组肠道消化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无乳链球菌攻毒后,除T1外各试验组存活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T3组存活率最高,其次为T2和T4。结果表明JCM5805促进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水平、改善了肠道消化酶活性水平、提高对无乳链球菌抗病力。本次实验中JCM5805以1×107cfu g-1和1×108cfu g-1间隔投喂或以1×106cfu g-1持续投喂时效果最好。3、本实验主要分析JCM5805对尼罗罗非鱼早期发育阶段肠道细菌定植和机体免疫调控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益生菌第5天和10天时,T2组MyD88和IRF7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第5天、10天和15天时,T2组TLR9和IFNα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停止施用益生菌1个月后,目标基因的表达在各组间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施用益生菌第15天时,T2组尼罗罗非鱼肠道TNF-α、IFN-γ、hsp70和IL-1β的表达显着高于C组(P<0.05)。施用益生菌15天后,以1×106cfu ml-1无乳链球菌进行浸泡攻毒,显示T2组存活率明显高于C组(P<0.05)。肠道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施用益生菌15天后,T2组与C组肠道细菌组成存在显着差异(P<0.05)。JCM5805在T2组的存在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成为肠道优势细菌。虽然在停止施用益生菌5天后JCM5805已处于检测下限,但在停止施用益生菌1个月后,T2组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组成仍与对照组明显不同。结果表明,JCM5805通过TLR7/TLR9-Myd88途径上调了IFNα的表达,提高了机体抗病力。JCM5805仅在连续施用益生菌期间被检测到,不是构成肠道稳定微生物群的组分。但罗非鱼早期胚胎微生物暴露影响了后期生长发育阶段肠道微生物构成。初步分析显示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与肠道中JCM5805的存在有关。4、本实验对JCM5805全基因组及其分泌抑菌物质的特性进行分析;并基于LC-QTOF平台对肠道代谢组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同时结合肠道代谢和微生物的联合分析,试图揭示JCM5805影响宿主生长和免疫的物质基础和机制。结果显示:JCM5805功能基因KEGG注释结果主要与碳水化合物代谢(17%)、一般代谢(13.43%)和氨基酸代谢(9.48%)等有关。参与形成多种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酶。JCM5805产生的活性物质存在于发酵液中,属于分泌型抗菌物质,且能于酸性条件下沉淀析出。拮抗活性化合物对温度、酸碱度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且对蛋白酶不敏感。同时Time-kill实验表明,无细菌粗提液中无乳链球菌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显着下降,甚至消失,表现出较强的抑菌甚至杀菌的作用。两组罗非鱼肠道样本微生物群落功能存在显着差异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代谢、核酸代谢、能量代谢、翻译等。肠道代谢物主成分分析显示,两组实验样本能较好分离,其贡献率分别为52.2%和24.1%。将差异倍数、student’s t检验的P值和OPLS-DA模型的VIP值相结合的方法来筛选差异代谢物,共获得545个差异显着代谢物,其中447个上调,98个下调。这些差异代谢物KEGG的注释结果显示主要包括代谢、有机体系、环境信息处理、人类疾病等几大类。其中主要有代谢、ABC转运蛋白、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蛋白消化与吸收等。差异代谢物中组胺、乙酰-L-半胱氨酸、L-胱氨酸的差异存在与宿主免疫及生长的调控有关。肠道代谢物与肠道菌群联合分析显示一些微生物的分布与肠道中代谢物的差异存在显着相关(正相关或负相关)。其中网络分析和协惯量分析表明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这两类微生物是造成代谢物差异分布的主要原因。目标菌JCM5805(OTU1)与代谢物L-胱氨酸在肠道的分布呈显着正相关(CC>0.90,CCP<0.01)。

周杨[3](2018)在《耐高温木聚糖酶在纸浆漂白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生物酶作为一种环保型助剂在制浆造纸工业中被广泛应用,纸浆漂白过程中就经常用到生物酶。纸浆漂白的环境多为高温偏碱环境,一般的酶制剂难以存活,近年来许多研究学者将研制耐温耐碱性酶制剂作为研究重点之一。耐高温木聚糖酶是通过特殊酶介和先进的发酵工艺,使其具有耐高温性、高酶活性、高稳定性和高适应性的一种新型生物酶。本文以杨木浆和马尼拉麻浆作为主要实验原料,探讨了耐高温木聚糖酶在纸浆漂白中的作用效果,优化了其对两种纸浆的工艺条件,并分析了酶处理对纸浆纤维形态及性能的影响,为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借鉴。首先,本文对实验所需的耐高温木聚糖酶的酶活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对酶的耐酸碱性、耐温性及稳定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耐高温木聚糖酶在pH偏中性,温度85℃条件下酶活最高,并且存放时间12个月以内酶活变化较小,酶活较为稳定。其次,本文对耐高温木聚酶在杨木浆及马尼拉麻浆过氧化氢漂白中的作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并优化出较为适宜的工艺条件。杨木浆酶预处理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酶用量为150 g/t、酶处理pH为中性偏碱性、温度85℃-95℃、时间在120 min左右;在此条件下纸浆白度提高2.5%ISO以上,卡伯值降低1左右。应用耐高温木聚糖酶与中性纤维素酶混合而成的复合酶对马尼拉麻浆进行过氧化氢漂前预处理,马尼拉麻浆酶预处理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酶用量为200g/t、酶处理pH为中性、温度85℃-95℃、时间100min左右;在此条件下纸浆白度提高3%ISO左右,卡伯值降低1.5左右。同时本文列举了以耐高温木聚糖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在实际大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本文还探讨了酶处理对植物纤维表面形态及打浆特性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仪(SEM)分析了酶处理对马尼拉麻浆纤维表面结构的影响并且检测了纤维的成纸强度,结果显示:经酶处理后的纸浆表面变得粗糙并且分丝帚化增加,纤维间结合面积增大,有利于纸浆物理强度的提高。打浆实验则表明:经过酶处理后,马尼拉麻浆的磨浆特性发生了变化,此时的马尼拉麻浆更易磨浆。应用耐高温木聚糖酶对四种不同的纤维原料进行漂前预处理,探讨了耐高温木聚糖酶对不同纤维原料的作用效果。实验结果显示:酶处理效果由高到低顺序为麻浆>竹浆>阔叶木浆>针叶木浆;还原糖含量变化的大小可以间接反映木聚糖酶对不同纤维原料作用效果,检测了经过酶预处理和没有经过酶预处理的漂白废水中的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针叶木浆废液的还原糖含量增多不明显,而阔叶木浆、麻浆及竹浆的还原糖增多较为明显。

薛德林,柳学成,程贵良,刘志国,王冠颖,战晓燕,胡江春[4](2018)在《腐植酸发酵肽、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在海刺参与基围虾混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将腐植酸发酵肽、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应用于海刺参、基围虾的养殖中,并对增产效果进行试验研究。海刺参与基围虾大面积混养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海刺参增重率22.76%28.49%,基围虾增重率12.18%25.64%,净收益增加34804050元/亩。海刺参大面积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海刺参增重率45.02%、成活率提高6.67个百分点,饲料报酬率(FCR)降低0.498,净收益增加1040元/亩。基围虾大面积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基围虾增重率30.28%、成活率提高24.4个百分点,饲料报酬率(FCR)降低0.221,净收益增加250元/亩。可见,腐植酸发酵肽是一种创新型生物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职通瑞[5](2014)在《饲料中补充有益菌对凡纳滨对虾抗病力及其肠道微生物组成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蜡样芽孢杆菌与溶藻胶弧菌作为抗原,免疫SPF新西兰大白兔,获得免疫血清,效价均高于1:2000。将免疫兔血清作为一抗,HRP-羊抗兔血清作为二抗,建立了蜡样芽孢杆菌和溶藻胶弧菌快速检测的间接ELISA方法。此方法中,兔抗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10000,菌液最佳包被浓度为106CFU/ml,HRP-羊抗兔血清最佳稀释浓度为1:1000,可检测细菌最低浓度为104CFU/ml。抗蜡样芽孢杆菌血清与苏云金芽孢杆菌有交叉反应,抗溶藻胶弧菌血清与其亲缘相近菌株无交叉反应,具有较强的特异性。2012年和2013年,本实验室分别从斑节对虾、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等9批样本中分离纯化到109株海洋细菌,利用建立的多抗间接ELSIA方法对其中部分菌株进行快速检测,共检测出6株溶藻胶弧菌,未检测出蜡样芽孢杆菌。第二部分:为了研究美人鱼发光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溶藻胶弧菌、坚强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抗WSSV感染的效果,试验分为6个试验组(A-F组)、攻毒对照组G组和完全空白对照组H组;将四株活菌美人鱼发光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溶藻胶弧菌、坚强芽孢杆菌分别添加在基础饲料中,活菌含量为108CFU/g,投喂试验组A、B、C、F组对虾,试验E组投喂添加108CFU/g蜡样芽孢杆菌活菌和109CFU/g美人鱼发光杆菌灭活菌的混合菌饲料,试验F组投喂添加108CFU/g蜡样芽孢杆菌活菌和109CFU/g溶藻胶弧菌灭活菌的混合菌饲料;攻毒对照组G组和完全空白对照组H组投喂基础饲料。连续投喂21天后,进行攻毒试验,养殖35天后结束试验。试验组A-F组免疫保护率分别46.4%、21.74%、35.29%、19.71%、14.08%、21.25%,攻毒对照组G组全部死亡,空白对照组H组存活率为91.67%,免疫保护率最高组为试验A组,凡纳滨对虾摄食美人鱼发光杆菌可以显着提高对虾抗WSSV感染的能力。美人鱼发光杆菌的具体作用机理,以及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为了研究外源补充美人鱼发光杆菌对凡纳滨对虾抗WSSV感染的效果,以及对其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将美人鱼发光杆菌PC463添加在基础饲料中制成活菌含量为108CFU/g的免疫饲料。实验对虾分为3组,实验组每日投喂免疫饲料,攻毒对照组和完全空白对照组每日投喂基础饲料。连续投喂21天后,进行WSSV攻毒实验,养殖35天后结束实验。攻毒实验结果显示:攻毒对照组对虾全部死亡,实验组对虾平均累积死亡率为53.6%,与攻毒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空白对照组存活率为91.67%。在养殖第0、10、20、28、35天取样,16S rDNA序列V4区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对虾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变化情况。实验表明:(1)健康的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态群落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含量高,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含量低;其中,变形菌门中以弧菌属、发光杆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为主,弧菌属比例为14.5%,拟杆菌门中以黄杆菌属为主;随着对虾的生长,变形菌门含量而逐渐降低,而拟杆菌门含量而逐渐升高。(2)凡纳滨对虾感染WSSV后可以引起对虾肠道内变形菌门含量升高,尤其是弧菌含量显着升高,拟杆菌门含量降低。(3)实验组对虾肠道内变形菌门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而拟杆菌门含量低于对照组;其中,变形菌门弧菌含量低于对照组,表明美人鱼发光杆菌可以降低对虾肠道内弧菌含量。(4)摄食免疫饲料的实验组对虾肠道内发光杆菌属含量为0.8%,而空白对照组为0.2%,实验组发光杆菌属所占比例变动较小。(5)美人发光杆菌不能阻止WSSV感染凡纳滨对虾,但可以对对虾起到免疫保护作用,免疫保护率为46.4%,存活的对虾未检出WSSV。本实验通过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内微生态群落的研究和分析,可以让人们了解健康凡纳滨对虾肠道内微生物组成及变化情况,以及感染WSSV和添加美人鱼发光杆菌的对肠道内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尤其摄食添加美人鱼发光杆菌的免疫饲料可以显着提高对虾的抗病力,并分析了提高对虾抗病力的原因,为人们正确认识和使用微生态制剂提供一定的依据。

丁若垚[6](2013)在《亚麻粗纱脱胶微生物的选育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亚麻(拉丁学名:Linum usitatissimum),数千年以来一直是人类优质纤维的来源,如今不仅能用于纺纱织造,也被广泛应用于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前沿领域。在亚麻纤维的纺纱过程中,存在着一道工序:亚麻粗纱湿纺细纱过程前,需要对粗纱进行脱胶。传统上,亚麻粗纱脱胶使用一种高温碱煮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消耗了大量热能,更产生了化学污染的排放。本研究基于现代微生物工程理论,考虑利用生物菌株发酵液或提纯酶液进行亚麻粗纱脱胶的微生物方法,为替代传统化学方法,提供了一种可能。目前苎麻的生物脱胶工艺已经比较成熟而亚麻的生物脱胶手段包括细菌和酶脱胶的研究都相对不够成熟。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技术路线涉及微生物学研究和脱胶工艺研究两部分。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法,通过稀释梯度涂布和划线分离法,可以获得部分脱胶优势菌种,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和生理生化测试对其进行鉴定,同时利用酶学性质进行评价。脱胶工艺研究则揭示了在菌株发酵液深层发酵状况下的脱胶液生理生化变化,为最终工业级发酵水平提供理论基础。首先以亚麻粉为唯一碳源,东海腐烂海草作为微生物来源从富集培养液中分离纯化得10株海洋细菌,10种细菌菌种纤维素酶活较低,木聚糖酶活及果胶酶活较高,都比较适用于亚麻生物煮漂;利用生理生化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出10种细菌菌种所属种系。进一步分析表明10株菌株中D3、D4、D8、D10用于亚麻粗纱脱胶,残胶率比较低,并且这几株菌种的脱胶能力都好于现有的商品果胶酶,有进一步研究的潜力。另分离出4株海洋真菌,利用显微镜镜检结果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出4种真菌菌种所属种种系。初步测定真菌发酵液酶活,分析其具有脱胶能力,有待进一步研究。在筛选菌种的基础上构建并优化了亚麻粗纱微生物脱胶的工艺。在摇瓶水平下构建亚麻粗纱的细菌脱胶工艺为:细菌种子→摇瓶活化细菌种子→细菌脱胶液发酵→发酵液粗纱脱胶→湿热灭活后处理。在此基础上聚焦发酵条件和脱胶条件的优化过程。对从海洋环境中筛选到的D3和D4两株菌种的细菌发酵液进行了发酵条件优化。同时对D3和D4两株菌种在得到最优纤纤维性能的发酵条件下制成发酵液的脱胶粗纱进行了纤维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脱胶效果明显并且柔和。对D3菌种发酵液的脱胶条件进行了优化。在脱胶过程中使得酶活较高的优化条件与使纤维性能较优的优化条件并不相同。要获得较为优化的脱胶后纤维性能,在适当的脱胶基础上,需要一定的高碱性环境和高温环境。细菌脱胶液的酶学性质也在本文中被着重分析。首先对不同发酵水平下D3菌种发酵过程中的生长曲线和酶活曲线进行了测定,发现菌种生长曲线符合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的四期模型,酶活在此过程中存在多个顶峰。进一步分析发现摇瓶水平的菌种浓度和酶活要比发酵水平提前到达顶峰,说明在摇瓶水平条件下发酵液产酶活速率较快。酶活曲线结果说明菌种发酵液的酶活存在好几个顶峰,说明菌种发酵液在脱胶过程中可以被反复利用。进一步研究表明,亚麻粗纱脱胶效果与发酵液酶活力成正相关,与发酵液所含总酶含量也成正相关。相同发酵条件下,使用粗提冻干混合酶与使用发酵脱胶的效果相当。酶量加倍脱胶效果有所提高,但各项物理参数非成倍提高,效果不显着。对于亚麻粗纱生物脱胶的总体效果来说,从发酵液中提取的果胶与木聚糖混合酶,其应用效果要比单一酶效果要好,接近并达到化学脱胶的效果。但如果考虑生产成本,则单纯细菌发酵液也已经能满足生产要求。在实验室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工厂放大实验的研究。放大实验选择了两家工厂进行实验并重复验证实验结果。在浙江金鹰亚麻集团有限公司进行的生物脱胶方案工厂试验,方案在总脱胶时间上优于传统化学脱胶,同时还具备了化学品损耗小、化学污染小和能耗小等优点。从细纱成纱质量看,生物脱胶的纱线质量也不亚于化学脱胶。这说明生物脱胶是完全可以替代传统化学脱胶方法的。在湖北精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实验的结果表明生物脱胶方案在这次试验中也能够用来替代传统化学脱胶,同时生物脱胶在化学灭活前的生物脱胶工艺路线是未来较为适合的生物脱胶放大设计工艺方案。酶与生物发酵液效果差异不大,可以考虑在未来生产中在不适合发酵液的生产工艺中使用生物粗酶。此外在增加化学助剂的基础上,脱胶时间3小时就能满足生产要求。最后总结本研究的结果,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如果能在目前的工作基础上,筛选或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构建到具有分泌更高活性脱胶酶的菌株,选择到更有利于生物脱胶的脱胶助剂并进一步优化工艺参数,则亚麻粗纱的生物脱胶方法必将得到长足的进步,最终用于工厂生产。

高杰[7](2012)在《芽孢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肠黏膜免疫及鸡舍环境微生物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在日粮中添加复合芽孢杆菌,测定对肉鸡肠道黏膜组织结构及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来探讨芽孢杆菌对肉鸡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测定鸡舍空气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初步探讨芽孢杆菌对鸡舍环境微生物的影响,为通过营养手段改善肉鸡养殖环境提供数据。本研究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日粮添加复合芽孢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以及粗蛋白利用率的影响。将360只1日龄健康AA肉鸡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36只鸡。处理组Ⅰ(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处理组Ⅱ(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力200mg/kg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复合制剂(规格为2×1010CFU/g)。试验结果表明:①肉鸡1-21日龄阶段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日增重提高5.10%(P)<0.05),平均采食量提高了4.25%,料肉比降低了0.51%,但统计上差异不显着;肉鸡22-42日龄阶段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日采食量降低了8.4%(P<0.05),平均日增重增加2.0%,料肉比降低了10.1%,统计上差异不显着;②21日龄时屠宰性能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分别提高了0.50%、0.24%、0.83%、2.77%,腿肌率和腹脂率分别降低了5.36%、5.88%,但统计上差异不显着(P>0.05);42日龄时屠宰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胸肌率显着提高,提高幅度为7.62%(P<0.01),腹脂率降低13.0%,腿肌率提高了1.94%,但统计上差异不显着(P>0.05);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均有所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0.04%、0.26%、0.06%,统计上差异不显着(P>0.05);③肉鸡粗蛋白利用率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1.0%(P>0.05)。第二部分:研究日粮添加芽孢杆菌对肉鸡小肠组织形态学结构及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将360只1日龄健康AA肉鸡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36只鸡。处理组Ⅰ(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处理组Ⅱ(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00mg/kg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复合制剂(规格为2×1010CFU/g)。肉鸡42日龄时,每重复肉鸡中随机选取1只肉鸡,屠宰后采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织样本,制作切片,经染色后镜下对肠黏膜形态进行观察,对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及肠道SIgA细胞进行统计。试验结果表明:①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肉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着提高8.70%(P<0.05),隐窝深度显着降低12.9%(P<0.05),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提高28.85%(P<0.05);空肠隐窝深度显着降低20.33%(P<0.01),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提高28.00%(P<0.05);回肠绒毛高度提高7.86%,隐窝深度降低3.15%,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提高11.38%,绒毛宽度降低2.27%,肠壁厚度降低2.38%,但统计上差异不显着;②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iIEL的数量十二指肠增加32.60%(P<0.05),空肠增加25.71%(P<0.05);③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SIgA的数量回肠增加33.91%(P<0.05),十二指肠增加7.34%,空肠增加5.42%,但统计上差异不显着。第三部分:研究日粮添加芽孢杆菌,对鸡舍空气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将360只1日龄健康AA肉鸡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36只鸡。处理组Ⅰ(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处理组Ⅱ(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力200mg/kg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复合制剂(规格为2×1010CFU/g)。在面积、通风、温度等条件一致的相邻两个鸡舍内饲养,采用自然沉降法每三天采集一次鸡舍空气中的需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并进行培养、计数。试验结果表明:①随肉鸡日龄的增加,鸡舍内空气需氧菌总量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含量呈上升趋势;②试验组鸡舍内空气中需氧菌总量从30日龄开始至42日龄均低于对照组,其中39日龄差异显着(P<0.05),30日龄、33日龄、36日龄、42日龄时差异极显着(P<0.01);③鸡舍空气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除27日龄外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极显着(P<0.01);④空气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总需氧菌的百分比,除27日龄和36日龄外,试验组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

靳西彪[8](2012)在《海洋中稻瘟病拮抗菌的分离、发酵优化及其活性成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瘟病是造成水稻减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由于化学防治的局限性及对环境的破坏性,这种防治手段已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以利用微生物天然次生代谢产物为主的生物防控,不仅能有效防治作物病害,而且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生物资源库,但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大部分海洋生物资源尚未被开发。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海洋微生物被开发、利用,它们的次生代谢产物为生物防控提供了新的策略。本研究从海洋样品中分离、鉴定出对稻瘟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通过发酵优化,提高了活性物质代谢产率;采用各种色谱法对活性物质进行了分离纯化,并测定活性物质的分子量,为后续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本研究的结果有以下几点:1.拮抗菌株的分离、鉴定从海样样品中分离到了13株对水稻稻瘟菌有明显抑制活性的菌株,通过16SrDNA单引物序比对,发现有ZJ387与Cobetia marina有最高的同源性(99.351%),其他12株菌株与高地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同温层芽孢杆菌(Bacillus stratosphericus)及嗜气芽孢杆菌(Bacillus aerophilus)有高度同源性,推测这几种菌株可能为同一种菌。我们选择抑菌活性更强的ZJ186作为目标菌株,用于后续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16S rDNA系统进化树分析,确定ZJ186属于高地芽孢杆菌。本文首次从海洋材料中分离到了高地芽孢杆菌,并首次报道了高地芽孢杆菌对稻瘟菌有拮抗作用。2.拮抗菌株ZJ186的发酵优化通过发酵培养基的筛选实验,选用Landy作为发酵基础培养基进行优化。经单因素优化试验,确定以最佳碳源糖蜜10g/L、20g/L、30g/L,最佳氮源菜籽粉2.5g/L5g/L、10g/L, NaCl0.75g/L、1.5g/L、3g/L, MgSO40.5g/L,1g/L、2g/L,发酵时间36h、48h、72h,温度28℃、32℃、37℃,初始pH值5、6、7,接种量1%、2%、4%,装液量10%、30%、50%等9种因素各三个水平采用L27313正交表进行优化。经显着性检验,糖蜜(碳源)、NaCl、发酵时间、初始ph值及装液量的F值均达极显着水平,菜籽粉(氮源)、MgSO4和温度的F值达到显着水平,而接种量F值不显着。最优发酵组合为:A2B2C3D2E2F1G2I2。发酵优化后的发酵液滤液相对抑菌率为67.54%,较优化之前的54.1%,优化效率提高了24.83%,较阳性对照三环唑抑菌活性(21.64%)提高了212.06%。通过发酵优化实验,我们提高了稻瘟菌拮抗菌株ZJ186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能力,为该菌株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研究基础。3.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活性成分分析通过抗菌图谱检测,高地芽孢杆菌ZJ186对测试的不同生理小种的稻瘟菌及水稻纹枯病原菌有拮抗作用,对测试的青霉素类、大环内脂类等抗生素敏感,对杆菌肽、复达欣、环丙氟呱酸三种抗生素有耐药性。田间检测发现,菌株ZJ186的发酵液处理后的植株感病指数为12%,显着低于阴性对照,能较好的防治稻瘟病。通过孢子抑制实验进一步证明,拮抗菌ZJ186的发酵液可以抑制孢子萌芽达6h,而阳性对照三环唑处理后的孢子在2h就已经开始产生萌芽。发酵液处理后的孢子芽管长度极显着低于同时期阴性和阳性对照。结果表明,菌株ZJ186的发酵液能有效的防治稻瘟病。菌株ZJ186属于分泌型,可通过发酵获得活性物质。该菌株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在连续传代10次后,发酵液活性保持不变。ZJ186在Landy发酵培养基中抑菌活性与菌体生长状况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其最佳发酵时间为72h至80h。通过对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研究,发现活性物质具有耐高温、耐酸性,但其在强碱性条件下容易失活。粗提物最小抑菌浓度为100ug/ml。根据活性物质极性较大的特点,采用MCI反相色谱、Sephadex LH-20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分离纯化,经质谱检测,其分子量为270.2。经分子量数据库的检索比对的结果推测,活性物质可能为一种新的抗生素。

黄艺伟[9](2012)在《蛋白水平、发酵豆粕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蛋白水平、发酵豆粕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为不同蛋白水平、发酵豆粕在樱桃谷肉鸭配合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1.不同蛋白水平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方法480只一日龄健康雄性樱桃谷商品肉鸭随机分成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Ⅰ组蛋白水平按饲养标准,为21%;Ⅱ组蛋白水平按饲养标准降低一个百分点,为20%;Ⅲ组蛋白水平按饲养标准降低二个百分点,为19%;各组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水平调成一致。试验分为2个阶段,21d为第一阶段,42d为第二阶段。试验结果1.1生产性能21d:Ⅱ、Ⅲ组采食量、体增重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 Ⅱ组料重比显着低于Ⅰ组(P<0.05)。42d:Ⅱ组体增重最高,分别比Ⅰ、Ⅲ组提高了3.49%、0.11%,但差异不显着(P>0.05)。Ⅲ组料重比极显着低于Ⅱ组(P>0.05)。Ⅰ、Ⅱ组成活率均比Ⅲ组提高了1.95%,差异不显着(P>0.05)。1.2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功能21d:Ⅰ组碱性磷酸酶显着高于Ⅱ组(P<0.05);42d:Ⅰ组血清中尿素氮显着高于Ⅱ组(P<0.05);21dⅢ组MDA显着低于Ⅱ组(P<0.05);42d:Ⅱ、Ⅲ组GSH分别比Ⅰ组显着提高(P<0.05)。1.3免疫功能21d:Ⅱ组胸腺指数分别比Ⅰ、Ⅲ组极显着提高(P<0.01);42d:Ⅲ组脾脏指数比Ⅰ组显着提高了21.62%(P<0.05),比Ⅱ组提高了32.35%,差异极显着(P<0.01);42d:Ⅱ组十二指肠浆细胞数量显着少于Ⅰ、Ⅲ组(P<0.05);Ⅱ组回肠浆细胞显着高于Ⅲ组(P<0.05);42d:Ⅰ组十二指肠酸性粘多糖显着高于Ⅲ组(P<0.05);Ⅱ组空肠酸性粘多糖显着高于Ⅲ组(P<0.05);Ⅲ组回肠酸性粘多糖显着高于Ⅰ组(P<0.05)。1.4消化功能21d:Ⅰ、Ⅲ组十二指肠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Ⅱ组(P<0.05),Ⅱ组十二指肠脂肪酶极显着高于Ⅰ、Ⅲ组(P<0.01)。42d:Ⅰ组十二指肠淀粉酶极显着高于Ⅲ组(P<0.01),Ⅱ组显着高于Ⅲ组(P<0.05);Ⅱ组十二指肠脂肪酶显着高于Ⅲ组(P<0.05)。21d:Ⅲ组粪便中氮含量极显着低于Ⅰ、Ⅱ组(P<0.05),Ⅲ组粪便中磷含量极显着低于Ⅰ、Ⅱ组(P<0.01)。42d:Ⅱ组42d粪便中氮含量显着低于Ⅰ组(P<0.05),Ⅲ组粪便中氮含量极显着低于Ⅰ、Ⅱ组(P<0.05)。结论:⑴不同蛋白水平影响樱桃谷肉鸭的生产性能,本试验中以19%、20%蛋白组生产性能较佳⑵不同蛋白水平影响樱桃谷肉鸭的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功能,20%蛋白组樱桃谷肉鸭具有较好的免疫指标及十二指肠消化酶活力,而粪便中氮磷具有随蛋白水平增加而升高的趋势。2.发酵豆粕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方法800只1日龄樱桃谷雏鸭随机分成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Ⅰ组为抗生素对照组,II组为空白对照组,Ⅲ、Ⅳ、V组分别为3%,6%,9%发酵豆粕替代普通豆粕试验组。试验时间为6周。试验结果2.1生产性能21d:Ⅳ、V组平均体重显着高于Ⅰ、II组(P<0.05),而Ⅰ、II、Ⅲ组,Ⅳ、V组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料重比和成活率各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42d:Ⅰ、Ⅲ、Ⅳ、V组平均体重均极着高于II组(P<0.01),而Ⅰ、Ⅲ、Ⅳ、V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料重比Ⅳ组极显着低于II组(P<0.01),Ⅰ、Ⅲ、Ⅳ、V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成活率Ⅰ、Ⅲ、Ⅳ、V组均显着高于II组(P<0.05),而Ⅰ、Ⅲ、Ⅳ、V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42d:Ⅰ、Ⅲ组、Ⅳ组胸肌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Ⅰ、Ⅲ、Ⅳ、V组腿肌率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V组腿肌率比空白对照组高5.92%,而Ⅰ、Ⅲ、Ⅳ、V组腿肌率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2.2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功能21d:与Ⅰ组相比,Ⅳ和Ⅴ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着提高(P﹤0.05), Ⅲ组极显着提高(P﹤0.01);与Ⅱ组相比,Ⅲ组血清总蛋白水平显着提高(P﹤0.05);Ⅴ组血清中尿素氮显着低于Ⅱ组(P﹤0.05);Ⅲ、Ⅳ和Ⅴ组血清中尿酸均显着低于Ⅱ组(P﹤0.05)。42d:Ⅳ组血清总蛋白比Ⅱ组显着提高(P<0.05);与Ⅱ组相比,Ⅲ、Ⅳ、Ⅴ组血清中尿素氮均极显着降低(P<0.01);各组之间尿酸无显着差异;Ⅲ、Ⅳ、Ⅴ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均低于Ⅱ组,其中Ⅲ组达显着水平(P<0.05)。21d:Ⅲ和Ⅴ组血清中SOD活力显着高于Ⅱ组(P﹤0.05);Ⅴ组血清中GSH含量显着高于Ⅱ组(P﹤0.05),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Ⅰ组(P﹤0.05)。2.3免疫功能21d:Ⅲ、Ⅳ组胸腺指数分别比Ⅱ组显着提高(P﹤0.05);Ⅳ、Ⅴ组脾脏指数显着高于Ⅱ组(P﹤0.05);42d:与I组相比,III组脾脏指数极显着提高(P﹤0.01),V组脾脏指数显着提高(P﹤0.05)。21d:与I组相比,III、IV组乳酸杆菌显着增加(P﹤0.05);与II组相比,IV组乳酸杆菌显着增加(P﹤0.05)。42d:V组乳酸杆菌极显着增加(P﹤0.05);与II组相比,III组脾脏指数显着提高(P﹤0.05),大肠杆菌显着减少(P﹤0.05),IV、V组双歧杆菌显着增加(P﹤0.05),V组乳酸杆菌极显着增加(P﹤0.05)。42d:与II组相比,IV组空肠酸性黏多糖显着增加(P<0.05)。42d:与II组相比,IV十二指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极显着提高(P﹤0.01)。与I组相比,III、IV组空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极显着(P﹤0.01);与II组相比, V组极显着增加(P﹤0.01)。与I组相比,IV组回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极显着增加(P<0.01);与II组相比,IV、V组分别极显着(P<0.01)和显着(P<0.05)增加。42d:与I组相比,III、IV、V组十二指肠黏膜浆细胞分别显着增加(P<0.05,P<0.01,P<0.05);与II组相比,III、IV、V组分别显着增加(P<0.05,P<0.01,P<0.05)。与I组相比,III、IV、V组空肠黏膜浆细胞分别显着增加(P<0.05,P<0.05,P<0.01)。与I组相比,III、IV、V组回肠黏膜浆细胞显着减少(P<0.05)。42d:V组十二指肠肥大细胞比II组显着减少(P<0.05);与II组相比,III、IV、V组空肠肥大细胞分别极显着减少(P<0.01)。42d:与II组相比,III、IV组十二指肠IgA阳性细胞数显着增加(P<0.05)。2.4消化功能21d:IV、V组淀粉酶活性极显着高于II组(P<0.01),III组脂肪酶活性极显着高于II组(P<0.01)。42d:与Ⅱ组相比,Ⅲ、Ⅴ组十二指肠淀粉酶活性显着提高(P<0.05),Ⅳ组极显着提高(P<0.01);Ⅳ组脂肪酶活性比Ⅰ、Ⅱ组极显着提高(P<0.01)。21d:与I组相比,III、IV、V组粪便中的氮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与II组相比,III、V组分别极显着降低(P<0.01)。与II组相比,V组粪便中磷含量显着减少(P<0.05)。42d:Ⅳ组粪便中氮比Ⅱ组降低了6.68%,差异极显着(P<0.01)。Ⅳ组比Ⅰ组降低了12.80%,差异显着(P<0.05)。42d:与Ⅰ组相比,Ⅲ、Ⅳ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着降低(P<0.05),与Ⅱ组相比,Ⅲ、Ⅳ组隐窝深度极显着降低(P<0.01)。与Ⅰ组相比,Ⅳ、Ⅴ组绒毛高度极显着提高(P<0.01);与Ⅱ组相比,Ⅳ组绒毛高度极显着提高(P<0.01)。Ⅲ、Ⅳ组绒毛隐窝比比Ⅰ、Ⅱ组极显着提高(P<0.01)。结论:⑴用发酵豆粕替代普通豆粕可改善樱桃谷肉鸭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功能、肠组织结构,增强消化功能,提高免疫器官指数及粘膜免疫功能,从而可提高樱桃谷肉鸭的生产性能,减少粪便中氮磷的排泄量。⑵樱桃谷肉鸭日中发酵豆粕替代普通豆粕适宜用量为6%~9%。

吴毅芳[10](2011)在《复合L-色氨酸发酵微生态制剂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进行枯草芽孢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单一和复合液体发酵,获得含有L-色氨酸的发酵液,然后将发酵液与豆腐渣进行二次固体复合发酵,经干燥粉碎制成粉末状微生态制剂,以一定比例添加于禽用基础日粮中进行饲喂,研究其应用效果。本研究所得结果如下:1、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JMU315-A优化后的单独发酵工艺为:液体发酵种子液的最佳活化时间为18h,活化温度为37℃,种子液初始pH为7.50,装液量为30mL/300mL;液体发酵温度37℃,初始pH为7.50,碳源为0.5%的蔗糖,氮源为4%的豆渣,NaCl添加量为0.6%,发酵48h;固体发酵含水量为50%,发酵48h。发酵后的豆腐渣具有一定的微生态活性,蛋白酶活性为3740.91U/g*(每克固体培养基)、多肽含量为11.3mg/g*、枯草芽孢杆菌菌数为1.03*109pfu/g*。2、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JMU315-B优化后的单独发酵工艺为:种子活化阶段,最佳活化时间为22h,活化温度为32℃,种子液初始pH为6.8;发酵阶段,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玉米浆与硫酸铵以3:2混合的混合氮源,最佳接种量为8%,最佳发酵温度为32℃,发酵液初始pH为6.8,最佳发酵时间96h;葡萄糖最佳初始浓度为10g/100mL,硫酸铵初始浓度为1g/100mL,分5次每隔12h流加20%的硫酸铵及浓度为40%的葡萄糖溶液的混合液(V:V=1:1)至葡萄糖终浓度为14g/100mL,硫酸铵终浓度为4%。此最优条件下,L-色氨酸在发酵96h的浓度为403mg/L,比未流加组提高了约50%,比优化前合成量提高了约8.6倍,优化效果显着。3、优化了产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JMU315-A和产L-色氨酸的谷氨酸棒状杆菌JMU315-B进行复合发酵的工艺。通过复合液体发酵和复合固体二次发酵,发现复合发酵能促进合成L-色氨酸。复合液体发酵优化工艺:确定菌株JMU315-A先于菌株JMU315-B24h转接入复合发酵培养基;枯草芽孢杆菌和谷氨酸棒状杆菌的接种比例为4:1;总接种量为9%;复合发酵葡萄糖最佳浓度为14%;豆腐渣最佳含量为4%;复合液体发酵温度调节方式为发酵前24h37℃,24-48h35℃,48h后32℃;硫酸铵初始浓度为1%,分五次间隔12h流加至终浓度为4%。通过对三个主要因素,豆腐渣浓度、硫酸铵流加次数和葡萄糖浓度三因素进行正交实验验证优化的发酵条件,确定三个因素对L-色氨酸合成的影响由大小分别为豆腐渣浓度、葡萄糖浓度、硫酸铵流加次数。综合以上优化的发酵条件,复合发酵108h时,L-色氨酸含量达到最大(961mg/L),比谷氨酸棒状杆菌单独发酵至L-色氨酸最高累计量时提高约1.50倍。固体发酵优化工艺:90%湿度、37℃、含水量75%条件下发酵48h后多肽和L-色氨酸分别为12.7mg/g*(每克固体培养基)和3.23mg/g*。烘干阶段优化工艺:固体培养基平铺于培养皿,厚度为0.40cm,80℃烘干13h后L-色氨酸含量为10.8mg/g**(g**指取样时每克烘干物质)。4、通过应用实验,既验证了复合L-色氨酸微生态制剂具有降低实验鸡料肉比、提高非特异性免疫、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等生理作用,也为该制剂日后生产实践中粗蛋白、纤维素等相关比例的调整提供了依据,即粗蛋白浓度过高、纤维素浓度过低均会提高料肉比,从而降低经济效益。通过综合比较,以添加5%制剂的混合日粮为最佳配方,该添加比例能平衡日粮中的氨基酸、显着降低实验鸡的料肉比(其料肉比在试验终止时比对照组降低19.4%)、提高非特异性免疫活性(溶菌酶和免疫器官指数分别比对照组提高4.04%和0.641%)、有效促进其肠道益生菌的生长(肠道乳酸杆菌数和大肠杆菌数分别为对照组的263%和22.3%),满足了微生态制剂对于提高生长性能(肠道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69%和60.4%)、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今后可以其中L-色氨酸含量、多肽含量、枯草芽孢杆菌数为基准,调整混合日粮中的粗蛋白、纤维素比例,以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海洋细菌9912生物制剂的发酵制备工艺及其应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洋细菌9912生物制剂的发酵制备工艺及其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山多益生素的制备与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山豆根多糖的研究进展
    1.2 益生菌、益生素的研究进展
    1.3 益生菌与中药提取物的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设计思路
第三章 益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培养液的优化
    3.1 前言
    3.2 材料
    3.3 试验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山多益生素的制备
    4.1 前言
    4.2 材料
    4.3 试验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山多益生素的质量与作用观察
    5.1 前言
    5.2 材料
    5.3 试验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2)乳酸乳球菌JCM5805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肠道菌群和无乳链球菌抗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1.1 益生菌的定义
        1.1.2 益生菌的来源
        1.1.3 益生菌的作用机制
        1.1.4 益生菌的施用策略
    1.2 肠道微生物的作用
        1.2.1 肠道微生物对宿主的影响
        1.2.2 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1.3 益生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四株无乳链球菌拮抗益生菌在尼罗罗非鱼养殖中的应用
    2.1 前言
    2.2 材料方法
        2.2.1 无乳链球菌拮抗益生菌的筛选和生物安全性分析
        2.2.2 细菌和饲料制备
        2.2.3 饲养管理
        2.2.4 生长指标测定和采样
        2.2.5 基因组DNA提取
        2.2.6 微生物16S rRNA高通量测序
        2.2.7 恢复基础饲料一周后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
        2.2.8 肠道形态学
        2.2.9 肠道溶菌酶(lyzc)基因表达分析
        2.2.10 攻毒试验
        2.2.11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生长指数及存活率
        2.3.2 肠道形态学
        2.3.3 肠道lyzc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2.3.4 攻毒试验
        2.3.5 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2.3.6 宏基因数据统计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3 JCM5805 在尼罗罗非鱼养殖中的施用浓度和频率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方法
        3.2.1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JCM5805 的制备
        3.2.2 实验饲料
        3.2.3 实验设计
        3.2.4 生长参数测定及采样
        3.2.5 免疫学指标测定
        3.2.6 肠道消化酶活性测定
        3.2.7 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3.2.8 攻毒试验
        3.2.9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生长指数
        3.3.2 皮肤粘液酶活
        3.3.3 血清免疫指标测定
        3.3.4 相关免疫基因的表达
        3.3.5 肠道消化酶活性
        3.3.6 攻毒试验
    3.4 讨论
    3.5 小结
4 JCM5805 对尼罗罗非鱼早期肠道菌群定植和免疫调节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方法
        4.2.1 益生菌的培养
        4.2.2 养殖和管理
        4.2.3 与靶信号通路有关的基因及肠道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4.2.4 RNA提取和c DNA合成
        4.2.5 实时定量PCR
        4.2.6 无乳链球菌WC1535 浸泡攻毒试验
        4.2.7 用于细菌群落分析的肠道取样
        4.2.8 肠道微生物组成分析
        4.2.9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施用JCM5805 后相关靶基因的表达水平
        4.3.2 停止施用益生菌一个月后靶基因的表达分析
        4.3.3 施用益生菌对肠道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4 WC1535 浸泡攻毒
        4.3.5 肠道微生物高通量分析
        4.3.6 冗余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5 JCM5805 对尼罗罗非鱼生长和免疫调控的物质基础和机制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方法
        5.2.1 实验菌株
        5.2.2 培养时间对拮抗菌JCM5805 抑菌活性的影响
        5.2.3 抑菌物质的初步分离及抑菌效果测定
        5.2.4 温度、pH、蛋白酶和储存条件对抑菌物质活性的影响
        5.2.5 养殖和管理
        5.2.6 JCM5805 基因组注释和功能分析
        5.2.7 用于细菌群落分析和代谢组学分析的肠道取样
        5.2.8 肠道微生物组成分析
        5.2.9 肠道内容物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5.2.10 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培养时间对JCM5805 抑菌活性的影响
        5.3.2 粗提液抑菌效果的测定
        5.3.3 抑菌物质的稳定性分析
        5.3.4 Time-kill实验结果
        5.3.5 JCM5805 基因组注释和功能分析
        5.3.6 肠道微生物组成差异
        5.3.7 肠道代谢组学分析
        5.3.8 肠道微生物组与代谢组的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6 全文总结
    6.1 适合尼罗罗非鱼养殖的无乳链球菌拮抗益生菌筛选
    6.2 JCM5805 在尼罗罗非鱼养殖中的施用策略分析
    6.3 JCM5805 调控尼罗罗非鱼早期阶段肠道细菌定植和免疫
    6.4 JCM5805 拮抗无乳链球菌的物质基础
    6.5 JCM5805 通过影响肠道菌群和代谢调节宿主生长和免疫
    6.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附录 Ⅲ
附录 Ⅳ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耐高温木聚糖酶在纸浆漂白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酶在造纸中的应用
        1.2.1 木聚糖酶
        1.2.2 纤维素酶
        1.2.3 脂肪酶
        1.2.4 漆酶
    1.3 几种常见的制浆造纸原料
        1.3.1 木浆
        1.3.2 草浆
        1.3.3 竹浆
        1.3.4 麻浆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耐高温木聚糖酶特性研究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标准曲线绘制
        2.2.2 酶活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H对耐高温木聚糖酶酶活性的影响
        2.3.2 温度对耐高温木聚糖酶酶活性的影响
        2.3.3 耐高温木聚糖酶酶活稳定性
    2.4 小结
第三章 耐高温木聚糖酶对杨木浆漂白效果影响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纸浆漂白
        3.2.2 白度及卡伯值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酶用量对杨木浆漂白效果影响
        3.3.2 pH对杨木浆漂白效果影响
        3.3.3 时间对杨木浆漂白效果影响
        3.3.4 温度对杨木浆漂白效果影响
    3.4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3.5 总结
第四章 复合酶制剂对马尼拉麻浆漂白效果研究
    4.1 实验原料与设备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助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复合酶制剂制备
        4.2.2 纸浆漂白
        4.2.3 白度及卡伯值测定
        4.2.4 纤维形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4.2.5 磨浆实验及打浆度测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酶用量对马尼拉麻浆漂白效果影响
        4.3.2 pH对马尼拉麻浆漂白效果影响
        4.3.3 温度对马尼拉麻浆漂白效果影响
        4.3.4 时间对马尼拉麻浆漂白效果影响
        4.3.5 酶处理后纸样纤维形态分析
        4.3.6 酶处理对马尼拉麻浆打浆度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木聚糖酶对不同纤维原料漂白效果的影响
    5.1 实验原料与仪器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酶预处理对不同纤维原料漂白效果影响
        5.3.2 酶预处理对不同纤维原料反应废液中还原糖含量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腐植酸发酵肽、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在海刺参与基围虾混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原料
        1.1.3 供试设备
        1.1.4 供试苗种
    1.2 腐植酸发酵肽产品制备工艺
    1.3 试验设计
        1.3.1 海刺参与基围虾大面积混养
        1.3.2 海刺参大面积养殖
        1.3.3 基围虾大面积养殖
        1.3.4 试验时间、地点、管理及经济效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腐植酸发酵肽的生产
        2.1.1 液体发酵
        2.1.2 固体发酵
        2.1.3 腐植酸发酵肽的产品保证值
    2.2 腐植酸发酵肽、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在海刺参与基围虾大面积混养中的应用
    2.3 腐植酸发酵肽、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在海刺参大面积养殖中的应用
    2.4 腐植酸发酵肽、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在基围虾大面积养殖中的应用
3 结论

(5)饲料中补充有益菌对凡纳滨对虾抗病力及其肠道微生物组成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前言:水产动物疾病控制的现状
    1 微生态制剂
        1.1 动物微生态制剂的产生
        1.2 动物微生态制剂作用机制
        1.2.1 优势菌株
        1.2.2 拮抗作用(黏附定植)
        1.2.3 营养作用
    2 水生动物微生态制剂
        2.1 应用的种类
        2.2 筛选和保存
        2.3 水生动物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2.3.1 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2.3.2 生物拮抗作用
        2.3.3 促进机体生长
        2.3.4 增强机体免疫力
        2.3.5 提高肠道内消化酶活性
        2.4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多抗间接 ELISA 方法的建立及其在海洋细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制备两株细菌的灭活抗原
        1.3 免疫 SPF 新西兰大白兔
        1.4 间接 ELSIA 方法检测血清
        1.4.1 确定免疫血清最佳稀释度
        1.4.2 确定细菌最佳稀释度(最佳包被浓度)
        1.4.3 免疫血清抗体效价
        1.4.4 两株细菌最低检测量
        1.4.5 血清特异性检测
        1.4.6 样本检测
    2 结果
        2.1 制备抗两株细菌的兔血清
        2.2 抗两株细菌的兔血清最佳稀释度(最佳工作浓度)
        2.3 两株细菌菌液最佳包被浓度
        2.4 免疫血清抗体效价
        2.5 两株细菌最低检测量
        2.6 血清特异性
        2.7 检测9批对虾样本中分离纯化的优势菌株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四株有益菌对凡纳滨对虾抗病力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养殖试验饲料中添加有益菌
        1.3 养殖试验
        1.3.1 检测凡纳滨对虾是否携带 WSSV
        1.3.2 白斑综合征(WSD)诊断规程-------套式 PCR 检测法
        1.3.3 养殖试验
        1.3.4 取样
        1.3.5 取免疫保护率最高的试验组对虾,检测是否带 WSSV
    2 实验结果
        2.1 检测对虾是否携带WSSV
        2.2 各组对虾死亡情况
        2.3 取免疫保护率最高的试验组对虾,检测是否感染WSSV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饲料补充美人鱼发光杆菌对凡纳滨对虾抗病力及其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及菌悬液制备
        1.2 免疫饲料制备
        1.3 对虾及养殖管理
        1.4 免疫与攻毒
        1.5 样本采集与处理
        1.5.1 实验对虾WSSV感染状况的检测
        1.5.2 用于肠道菌群分析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1.5.3 提取对虾肠道内容物微生物DNA
        1.5.4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
        2.1 WSSV人工感染凡纳滨对虾
        2.2 提取对虾肠道内容物微生物DNA
        2.2.1 DNA提取结果
        2.2.2 优质序列(reads)分析
        2.2.3 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分析
        2.2.4 10 份对虾肠道微生物DNA样本稀释曲线
        2.2.5 样本的物种间相似性分析
        2.2.6 不同实验期间对虾肠道微生物组成特征
        2.3 高通量测序分析对虾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初步结论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亚麻粗纱脱胶微生物的选育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亚麻粗纱纤维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1.2 传统微生物技术在沤麻过程的应用
    1.3 现代微生物技术与韧皮纤维的脱胶
        1.3.1 细菌与真菌脱胶
        1.3.2 酶法脱胶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2 课题的技术路线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亚麻粗纱脱胶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
    2.1 实验材料、原理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原理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2.2.1 细菌菌种的筛选与鉴定
        2.2.2 细菌菌种的脱胶效果评价
        2.2.3 真菌菌种的筛选与鉴定
    2.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亚麻粗纱细菌脱胶工艺的构建与条件优化
    3.1 实验原理与方法
        3.1.1 亚麻粗纱细菌脱胶工艺的构建
        3.1.2 细菌脱胶液发酵条件的优化
        3.1.3 发酵条件优化后细菌脱胶液脱胶纤维性能的检测
        3.1.4 细菌脱胶液脱胶条件的优化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细菌脱胶液发酵条件的最优酶活结果
        3.2.2 细菌脱胶液发酵条件的最优纤维品质优化结果
        3.2.3 优化发酵条件下脱胶的纤维品质分析
        3.2.4 细菌发酵液脱胶条件的最优酶活和纤维性能优化结果
    3.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亚麻粗纱细菌脱胶液的酶学性质
    4.1 实验材料、原理与方法
        4.1.1 D3菌种发酵过程中生长曲线与酶活曲线的测定
        4.1.2 脱胶酶的分离纯化
        4.1.3 细菌发酵液与酶液脱胶效果的比较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D3菌种发酵过程中生长曲线与酶活曲线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4.2.2 脱胶酶的纯化与分离结果分析
        4.2.3 细菌发酵液与酶液脱胶效果的比较分析
    4.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亚麻粗纱细菌脱胶的放大工艺设计研究
    5.1 放大工艺的工厂设计
        5.1.1 粗纱原料、试验场地与试验设备
        5.1.2 试验菌种与菌种发酵条件的选取
        5.1.3 生物脱胶放大工艺的设计与检验
    5.2 工厂试验结果与讨论
        5.2.1 浙江金鹰亚麻集团有限公司生物脱胶方案的分析
        5.2.2 湖北精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生物脱胶方案的分析
    5.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芽孢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肠黏膜免疫及鸡舍环境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饲用芽孢杆菌概述
        2.1 饲用微生物添加剂产生的背景
        2.2 我国饲用芽孢杆菌分类及特性
        2.2.1 芽孢杆菌的概况
        2.2.2 芽孢杆菌的特性
        2.2.3 芽孢杆菌的分类
        2.2.3.1 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
        2.2.3.2 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
        2.2.3.3 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
        2.2.3.4 纳豆芽孢杆菌(B.subtilis natto)
        2.2.3.5 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
        2.2.3.6 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
        2.3 芽孢杆菌的生物功能
        2.3.1 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体内外环境
        2.3.2 分泌多种胞外消化酶,促进营养吸收利用
        2.3.3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生长发育
        2.3.4 产生营养物质,提高生长性能
        2.4 芽孢杆菌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
        2.4.1 芽孢杆菌在猪饲养上的应用
        2.4.2 芽孢杆菌在禽类饲养上的应用
        2.4.3 芽孢杆菌在反刍动物饲养上的应用
        2.5 影响芽孢杆菌作用效果的因素
        2.5.1 菌种
        2.5.2 生产工艺
        2.5.3 动物机体状况
        2.5.4 饲养环境
    3 微生态制剂与肠道黏膜免疫
        3.1 益生菌对肠黏膜SIgA的影响
        3.2 益生菌对肠黏膜淋巴细胞的影响
        3.3 益生菌对肠黏膜细胞因子的调节
        3.4 微生物与肠道黏膜免疫的研究展望
    4 饲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对畜禽舍空气微生物的影响
        4.1 国内外对于畜禽舍空气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4.2 畜禽舍空气微生物的测定方法的研究
        4.2.1 自然沉降法(Sedimentation)
        4.2.2 撞击法(impaction)
        4.2.3 离心法(centrifugation)
        4.2.4 过滤截留法(filtration)
        4.2.5 静电沉着法(electrostatic precepitation)
        4.3 微生态制剂改善畜禽舍环境作用机理的探讨
    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5.1 主要研究内容
        5.2 试验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复合芽孢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粗蛋白利用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复合芽孢杆菌
        1.2 试验设计
        1.3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1.4 饲养管理
        1.5 代谢试验
        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1.6.1 肉鸡生长性能
        1.6.2 肉鸡屠宰性能
        1.7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肉鸡生长性能
        2.2 肉鸡屠宰性能测定
        2.3 粗蛋白利用率测定
        3 讨论
        3.1 日粮添加复合芽孢杆菌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日粮中添加复合芽孢杆菌对屠宰性能的影响
        3.3 日粮中添加芽孢杆菌对肉鸡粗蛋白利用率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章 复合芽孢杆菌对肉鸡肠黏膜结构及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1.2 仪器与试剂
        1.2.1 试验仪器
        1.2.2 试验试剂
        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 肠道组织结构观察及IEL细胞计数
        1.4.2 肠道SIgA细胞观察与计数
        1.5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肠黏膜组织形态学的变化
        2.2 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肠黏膜iIEL的数量变化
        2.3 肉鸡肠黏膜SIgA数量的变化
        2.4 数据统计
        3 讨论
        3.1 日粮中添加复合芽孢杆菌对肉鸡肠黏膜组织结构的影响
        3.2 日粮中添加复合芽孢杆菌对肉鸡肠道免疫细胞的影响
        3.2.1 芽孢杆菌对肉鸡肠道IEL细胞数量的影响
        3.2.2 芽孢杆菌对肉鸡肠道SIgA细胞数量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日粮中添加复合芽孢杆菌对鸡舍内空气微生物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1.3 试验动物与饲养方法
        1.4 仪器与试剂
        1.5 样品收集及鉴定
        1.6 数据表示及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粮中添加复合芽孢杆菌对鸡舍空气需氧菌总数的影响
        2.2 日粮中添加复合芽孢杆菌对鸡舍空气金黄色葡萄球菌总数的影响
        2.3 不同日龄阶段鸡舍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总需氧菌比例的变化
        3 讨论
        3.1 不同组别空气需氧菌浓度随日龄增加的变化趋势
        3.2 不同组别空气需氧菌浓度的变化范围
        3.3 不同组别金黄色葡萄球菌浓度的变化趋势
        3.4 不同组别金黄色葡萄球菌浓度的变化范围
        3.5 不同组别各采样日龄空气微生物浓度的变化幅度
        3.6 不同组别微生物浓度变化的原因分析
        4 小结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1.1 日粮中添加芽孢杆菌对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粗蛋白利用率的影响
        1.2 芽孢杆菌对肉鸡肠黏膜结构及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
        1.3 日粮中添加芽孢杆菌对鸡舍内空气微生物的影响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课题来源

(8)海洋中稻瘟病拮抗菌的分离、发酵优化及其活性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稻瘟病概述
        1.1 稻瘟病菌
        1.1.1 稻瘟病菌的生理分化研究
        1.1.2 稻瘟病菌侵染机理研究
        1.1.3 稻瘟病菌致病毒素研究
        1.1.4 稻瘟病菌相关基因研究
        1.2 稻瘟病防治
        1.2.1 水稻-稻瘟病菌互作关系研究
        1.2.2 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研究
        1.2.3 化学杀菌剂研究
        1.2.4 生物农药研究
    2. 生防微生物
        2.1 生防微生物种类
        2.1.1 生防细菌
        2.1.2 生防真菌
        2.1.3 生防放线菌
        2.1.4 生防病毒
        2.2 生防微生物防治机制研究
        2.2.1 生防微生物与植物病原菌互作
        2.2.2 生防微生物与植物互作
        2.2.3 生防微生物与微生物群落互作
        2.3 芽孢杆菌
        2.3.1 芽孢杆菌生防机制研究
        2.3.2 芽孢杆菌活性物质研究
    3. 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3.1 海洋细菌活性物质研究
        3.2 海洋蓝细菌活性物质研究
        3.3 海洋放线菌活性物质应用研究
        3.4 海洋真菌活性物质研究
    4. 活性物质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方法研究
        4.1 活性物质提取方法研究
        4.1.1 水提取法
        4.1.2 水蒸气蒸馏法
        4.1.3 有机溶剂提取法
        4.1.4 离心法
        4.1.5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4.2 活性物质分离纯化方法研究
        4.2.1 经典常规分离方法
        4.2.2 现代科学仪器分离方法
        4.3 活性物质结构鉴定方法研究
        4.3.1 物理方法
        4.3.2 化学方法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拮抗菌株的分离、鉴定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主要培养基
        2.3 主要试剂
        2.4 主要仪器设备
        2.5 方法
        2.5.1 海洋细菌的分离
        2.5.2 拮抗菌的初选
        2.5.3 拮抗菌的复筛
        2.5.4 拮抗菌16S rDNA单引物序列比对
        2.5.4.1 基因组DNA的获得
        2.5.4.2 16S rDNA单引物序列的获得
        2.5.4.3 单引物序列的比对
        2.5.5 拮抗菌的形态特征观察
        2.5.6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5.7 拮抗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5.7.1 基因组DNA的获得
        2.5.7.2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5.7.3 16S rDNA的获得
        2.5.7.4.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海洋拮抗菌的分离
        3.2 拮抗菌16S rDNA单引物序列比对
        3.2.1 16S rDNA单引物序列的获得
        3.2.2 16S rDNA序列比对
        3.3 拮抗菌的形态特征观察
        3.4 拮抗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4. 讨论
    5. 展望及不足之处
第三章 拮抗菌株ZJ186的发酵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培养基
        1.2 发酵培养基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方法
        1.4.1 种子液的制备
        1.4.2 发酵培养基筛选
        1.4.2.1 发酵液抑菌活性评估
        1.4.2.2 发酵液OD600值测定
        1.4.2.3 发酵条件初选
        1.4.3 最佳碳源的筛选
        1.4.4 最佳氮源的筛选
        1.4.5 与抑菌活性相关的无机盐筛选
        1.4.5.1 NaCl与抑菌活性
        1.4.5.2 MgSO_4与抑菌活性
        1.4.6 发酵时间
        1.4.7 发酵温度
        1.4.8 初始ph值
        1.4.9 接种量
        1.4.10 装液量
        1.4.11 正交实验设计发酵优化
        1.4.11.1 正交实验设计
        1.4.11.2 优化结果验证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2.2 发酵条件初选
        2.2.1 碳源
        2.2.1.1 最佳碳源的筛选
        2.2.1.2 最佳碳源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2.2.2 最佳氮源
        2.2.2.1 最佳氮源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2.2.2.2 最佳氮源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2.2.3 无机盐
        2.2.3.1 与抑菌活性相关的无机盐筛选
        2.2.3.2 NaCl与抑菌活性
        2.2.3.3 MgSO_4与抑菌活性
        2.2.4 发酵时间
        2.2.5 发酵温度
        2.2.6 初始pH值
        2.2.7 接种量
        2.2.8 装液量
        2.2.9 正交实验设计发酵优化
        2.2.9.1 正交实验设计
        2.2.9.2 显着性分析
        2.2.9.3 处理组合优选
        2.2.10 优化结果验证
    3. 讨论
    4. 展望及不足之处
第四章 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4 方法
        1.4.1 拮抗菌的抗性鉴定
        1.4.1.1 抑菌活性检测方法
        1.4.1.2 抗菌图谱的测定
        1.4.2 抗生素敏感试验
        1.4.2.1 试剂
        1.4.2.2 操作步骤
        1.4.2.3 拮抗菌药敏性评估
        1.4.3 孢子抑制
        1.4.4 田间实验
        1.4.5 拮抗菌株与代谢产物活性研究
        1.4.5.1 拮抗菌株ZJ186传代稳定性测定
        1.4.5.2 分泌类型
        1.4.5.3 拮抗菌株ZJ186的生长与抑菌活性的关系
        1.4.6 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
        1.4.6.1 活性物质的稳定性
        1.4.6.2 丙酮对发酵液滤液的影响
        1.4.6.3 活性物质的极性检测
        1.4.7 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
        1.4.7.1 MCI反相色谱粗分离
        1.4.7.2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检测
        1.4.7.3 Sephadex LH-20色谱精细分离
        1.4.7.4 HPLC分离、检测
        1.4.7.5 MS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拮抗菌的抗性鉴定
        2.1.1 菌株ZJ186抗菌图谱
        2.1.2 菌株ZJ186药敏试验
        2.1.3 孢子抑制
        2.1.4 田间检测
        2.2 拮抗菌株与代谢产物活性研究
        2.2.1 拮抗菌株ZJ186传代稳定性测定
        2.2.2 分泌类型
        2.2.3 拮抗菌株ZJ186的生长与抑菌活性的关系
        2.3 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
        2.3.1 活性物质的稳定性
        2.3.1.1 pH对发酵液滤液的影响
        2.3.1.2 温度对发酵液滤液的影响
        2.3.2 丙酮对发酵液滤液的影响
        2.3.3 活性物质的极性检测
        2.4 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
        2.4.1 MCI反相色谱粗分离
        2.4.2 Sephadex LH-20色谱精细分离
        2.4.3 HPLC分离、检测
        2.4.3.1 XDB-C18色谱柱对抗菌物质的分离
        2.4.3.2 ODS-3色谱柱对抗菌物质的分离
        2.4.4 MS检测
        2.4.5 最小抑菌浓度(MIC)检测
    3. 讨论
    4. 展望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蛋白水平、发酵豆粕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不同蛋白水平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试验部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与设计
        2.1.2 试验日粮
        2.1.3 饲养管理
        2.1.4 免疫保健程序
        2.2 测定指标以及方法
        2.2.1 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测定
        2.2.2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2.2.3 抗氧化功能的测定
        2.2.4 免疫指标测定
        2.2.5 十二指肠内容物脂肪酶、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2.2.6 粪便中氮、磷含量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蛋白水平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不同蛋白水平对樱桃谷肉鸭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3.3 不同蛋白水平对樱桃谷肉鸭免疫功能的影响
        3.4 不同蛋白水平对樱桃谷肉鸭消化功能的影响
        3.5 讨论
        3.6 主要结论
        3.7 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 发酵豆粕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1 文献综述
        1.1 发酵豆粕的营养特性
        1.2 发酵豆粕的加工工艺
        1.3 影响发酵豆粕作用效果的因素
        1.3.1 饲用发酵豆粕的菌种和活性
        1.3.2 动物个体体况
        1.3.3 饲料成分以及加工工艺
        1.3.4 饲料中添加的水平
        1.4 抗生素
        1.5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试验部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动物与设计
        2.1.3 试验日粮
        2.1.4 饲养管理
        2.1.5 免疫保健程序
        2.2 测定指标以及方法
        2.2.1 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测定
        2.2.2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2.2.3 抗氧化功能的测定
        2.2.4 免疫指标测定
        2.2.5 肠道组织结构和盲肠微生物的测定
        2.2.6 十二指肠内容物脂肪酶、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2.2.7 粪便中氮、磷含量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发酵豆粕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发酵豆粕对樱桃谷肉鸭血液生化指标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3.3 发酵豆粕对樱桃谷肉鸭免疫功能的影响
        3.4 发酵豆粕对樱桃谷肉鸭消化功能的影响
        3.5 讨论
        3.6 主要结论
        3.7 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复合L-色氨酸发酵微生态制剂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微生态制剂研究进展
        1.1.1 微生态制剂分类
        1.1.2 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
        1.1.3 微生态制剂常用菌种
        1.1.4 饲用枯草芽孢杆菌种类及作用机理
        1.1.5 微生态制剂制备常用方法
        1.1.6 动物微生态制剂的生态学效应研究
        1.1.7 微生态制剂应用现状
        1.1.8 微生态制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9 微生态制剂应用前景
    1.2 L-色氨酸研究进展
        1.2.1 L-色氨酸性质及生理作用
        1.2.2 L-色氨酸生产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第2章 枯草芽孢杆菌液发酵豆腐渣条件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实验常用试剂
        2.1.4 仪器与设备
        2.1.5 常用试剂配制
        2.1.6 实验方法
        2.1.7 优化方案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活化时间的确定
        2.2.2 活化温度的确定
        2.2.3 种子液初始 pH 的确定
        2.2.4 种子液装液量的确定
        2.2.5 最佳碳氮源的选择
        2.2.6 碳氮源最佳浓度确定
        2.2.7 液体发酵培养基初始 pH 确定
        2.2.8 最佳接种量确定
        2.2.9 最佳发酵温度
        2.2.10 无机盐对液体发酵的影响
        2.2.11 正交验证
        2.2.12 液体发酵时间确定
        2.2.13 固体发酵含水量选择
        2.2.14 固体发酵初始 pH 确定
        2.2.15 固体发酵时间确定
    2.3 小结
第3章 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条件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种
        3.1.2 培养基
        3.1.3 实验常用试剂
        3.1.4 仪器与设备
        3.1.5 常用试剂配制
        3.1.6 实验方法
        3.1.7 优化方案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确定最佳活化时间
        3.2.2 确定最佳活化温度
        3.2.3 种子液初始 pH 的选择
        3.2.4 液体发酵培养基最佳碳源及其浓度优化
        3.2.5 液体发酵培养基最佳碳源浓度优化
        3.2.6 液体发酵培养基最佳氮源浓度优化
        3.2.7 确定最佳发酵初始 pH
        3.2.8 确定最佳接种量
        3.2.9 最佳发酵温度的确定
        3.2.10 碳氮源流加优化
    3.3 小结
第4章 复合发酵微生态制剂复合生产工艺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菌种
        4.1.2 培养基
        4.1.3 实验常用试剂
        4.1.4 仪器与设备
        4.1.5 常用试剂配制
        4.1.6 实验方法
        4.1.7 优化方案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复合液体发酵两株菌添加方式优化
        4.2.2 复合液体发酵两株菌添加比例优化
        4.2.3 复合液体发酵接种量优化
        4.2.4 复合液体发酵葡萄糖浓度优化
        4.2.5 复合液体发酵豆腐渣浓度优化
        4.2.6 复合液体发酵培养温度优化
        4.2.7 复合液体发酵葡萄糖流加方式优化
        4.2.8 复合液体发酵硫酸铵流加方式优化
        4.2.9 复合液体发酵正交优化
        4.2.10 复合液体发酵时间优化
        4.2.11 固体发酵含水量优化
        4.2.12 固体发酵时间优化
        4.2.13 烘干温度优化
        4.2.14 烘干时间优化
    4.3 小结
第5章 复合 L-色氨酸发酵微生态制剂效能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日增重
        5.2.2 消化酶
        5.2.3 非特异性免疫——溶菌酶、免疫器官指数
        5.2.4 肠道及粪便中的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海洋细菌9912生物制剂的发酵制备工艺及其应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山多益生素的制备与作用研究[D]. 张美晨. 广西大学, 2020
  • [2]乳酸乳球菌JCM5805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肠道菌群和无乳链球菌抗性的影响[D]. 夏耘.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1)
  • [3]耐高温木聚糖酶在纸浆漂白中的应用研究[D]. 周杨.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4]腐植酸发酵肽、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在海刺参与基围虾混养中的应用[J]. 薛德林,柳学成,程贵良,刘志国,王冠颖,战晓燕,胡江春. 腐植酸, 2018(03)
  • [5]饲料中补充有益菌对凡纳滨对虾抗病力及其肠道微生物组成影响的研究[D]. 职通瑞. 上海海洋大学, 2014(03)
  • [6]亚麻粗纱脱胶微生物的选育与应用[D]. 丁若垚. 东华大学, 2013(05)
  • [7]芽孢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肠黏膜免疫及鸡舍环境微生物影响的研究[D]. 高杰. 广西大学, 2012(S1)
  • [8]海洋中稻瘟病拮抗菌的分离、发酵优化及其活性成分分析[D]. 靳西彪.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7)
  • [9]蛋白水平、发酵豆粕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D]. 黄艺伟.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1)
  • [10]复合L-色氨酸发酵微生态制剂及其应用研究[D]. 吴毅芳. 集美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海洋细菌9912生物制剂的发酵制备工艺及其应用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