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沙袋热敷治疗足跟痛

中药沙袋热敷治疗足跟痛

一、中药沙袋热敷治疗跟痛症(论文文献综述)

苟东升[1](2021)在《火针疗法治疗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中医基础理论和经络循行为指导,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火针疗法治疗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通过火针疗法与常规毫针针刺疗法的比较,评价两者的差异与优势,为临床中火针治疗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提供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根据患者初次就诊的先后顺序,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贺氏火针点刺治疗,火针取穴为肩髃、肩前、肩髎、阳陵泉、三间、后溪、阿是穴,点刺后快速出针,并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周围皮肤,每周治疗3次,至少间隔1天。对照组采用传统毫针针刺治疗,穴位选取同治疗组,针下得气后,留针30min,期间可多次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增强针感,每周治疗6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4天,治疗完成后观察临床疗效。通过对治疗前后VAS评分、肩关节ROM评分、肩关节疼痛分级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情况以及总体疗效评定的比较对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无论在性别、年龄、患肩、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还是在肩部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后肩部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减轻患者肩部疼痛症状;治疗后组间比较时,治疗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减轻患者肩部疼痛症状上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治疗后组间比较时,治疗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肩部疼痛分级改善情况存在差异(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障碍上优于对照组。4在改善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走窜冷痛、屈伸不利、遇寒加重、畏风恶寒、肢体沉着等症状方面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治疗后组间比较时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的改善上优于对照组。5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6.88%,愈显率75.00%,高于对照组有效率84.38%,愈显率46.88%,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6.88%,愈显率71.88%,高于对照组有效率81.25%,愈显率40.63%,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火针针刺和毫针针刺在治疗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时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火针针刺明显优于毫针针刺。2火针针刺可明显缓解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肩部疼痛及功能障碍症状,改善中医证候,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总体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毫针针刺。3火针疗法安全性高且疗效显着,治疗时间短,针刺次数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值得临床推广。

李嘉洲[2](2021)在《温和灸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采用温和灸疗法、运动疗法、温和灸结合运动疗法和休息等四种疗法干预治疗踝关节不稳,通过观察并对比治疗前后VAS评分、AOFAS踝-后足量表、下肢肌肉素质指标、踝关节本体感觉的改变,寻求最佳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次课题患者主要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体育体院、广东省二沙训练基地运动员,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踝关节不稳患者80例,随机分为温和灸结合运动疗法、温和灸组、运动疗法组和休息对照组。温和灸组给予温和灸患侧解溪、昆仑、太溪、阿是穴,外踝加阳陵泉、申脉,内踝扭伤加三阴交、照海进行悬灸;运动疗法组给予跖屈力量、背屈力量、外翻力量、提踵训练和单脚站立维持平衡的功能训练;温和灸结合运动疗法组给予温和灸组和运动组两种干预疗法相结合;以上三种疗法每天1次,每周治疗6次,每周休息1天,总治疗周期为8周。休息对照组的患者不接受任何治疗,休息8周。分别记录四组在治疗前后的VAS(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评分、AOFAS(Ankle Hindfoot Scale)评分,运用德国ISOMED2000 测量并记录 RCT(外翻)、RCT(内翻)和 E/I(E-version Peak Torque/Inversion Peak Torque,EPT/IPT)矩比的值,运用 Tecnobody 平衡仪测量并记录踝关节主动位置觉(Joint Position Sense:Active,JPSA),被动位置觉(Joint Position Sense:Passive,JPSP)和运动觉(Kinaesthesia,KT)的值。采用 SPSS26.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镇痛作用:与温和炙组、运动疗法组、组合疗法组和休息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性降低(P<0.05);而温和灸组、运动疗法组、组合疗法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三组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休息对照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和灸组、组合疗法组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相比运动疗法组更为显着(P<0.05);温和灸组、温和灸加运动疗法组相比较,治疗前后VAS评分的改变,温和灸加运动疗法组优于温和灸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踝-后足功能评分(AOFAS):本次实验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AOFAS评分,结果发现温和灸组、运动疗法组、组合疗法(温和灸结合运动疗法)组、休息对照组均能加强患者踝关节功能;然而,温和灸组、运动疗法组和组合疗法组治疗前后AOFAS评分比较,两组评分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休息对照组治疗前后AOFAS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运动疗法组、组合疗法组而言,组合疗法组的治疗前后AOFAS评分的改变,明显优于运动疗法组(P<0.05)。温和灸组和组合疗法组对比,组合疗法组的治疗前后AOFAS评分的改变,优于温和灸组(P>0.05)。(3)踝关节肌力:本次实验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RCT(外翻)、RCT(内翻)和E/I矩比,结果发现,温和灸组和休息对照组不能加强踝关节内外翻肌力(P>0.05),运动疗法组和组合疗法组均能提高踝关节内外翻肌力(P<0.05),组合疗法组优于运动疗法组(P>0.05);温和灸、运动疗法组,组合疗法组和休息对照组均能提高E/I评分;然而温和灸、组合疗法,两组评分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合疗法组更优于温和灸组(P<0.05),运动疗法组和休息对照组治疗前后E/I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JPSA、JPSP值: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JPSA值,结果发现温和灸组、运动疗法组、组合疗法(温和灸结合运动疗法)组、休息对照组均能加强踝关节主动位置觉;然而,温和灸组、运动疗法组、组合疗法组治疗前后JPSA评分比较,三组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休息对照组治疗前后JPSA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三组而言,组合疗法组的治疗后JPSA评分的改变,均优于温和灸组和运动疗法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和灸组和运动疗法组相比较,治疗前后JPSA评分的改变,运动疗法组优于温和灸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JPSP值,结果发现温和灸组、运动疗法组、组合疗法(温和灸结合运动疗法)组、休息对照组均能加强踝关节被动位置觉;然而,温和灸组、运动疗法组、组合疗法组治疗前后JPSP评分比较,三组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休息对照组治疗前后JPSP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三组而言,组合疗法组的治疗后JPSP评分的改变,均优于温和灸组和运动疗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和灸组,和运动疗法组相比较,治疗前后JPSP评分的改变,运动疗法组优于温和灸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KT评分: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KT值,结果发现温和灸组、运动疗法组、组合疗法(温和灸结合运动疗法)组、均能加强踝关节运动觉,休息对照组效果不明显;然而,只有组合疗法组治疗前后KT评分比较,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相对于温和灸组、运动疗法组和休息对照组,温和灸结合运动疗法在缓解疼痛、提高AOFAS踝-后足量表评分、增强下肢肌肉素质与踝关节本体感觉等方面,具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李龙(Cristóbal Minguez Herrera)[3](2018)在《腹针结合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比较薄智云腹针结合火针疗法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组,和曲池透少海结合火针治法对照组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薄智云腹针和火针对膝关节性的镇疼效果。为了研究薄智云腹针和火针疗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提供参考。通过分析薄智云腹针疗法和火针的适用范围和作用机理,为腹针疗法和火针疗法应用于膝关节炎临床治疗起到促进作用,发挥其优势。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方法,自2017年3月—2017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参加针灸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病例共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以1: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薄氏腹针配合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曲池透少海结合火针治疗。采用VAS疼痛评分、膝关节HSS评分及疗效评定标准,分析了两种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及改善病情程度的效果,综合评价薄氏腹针和火针对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在一般资料的比较上,试验组和对照组受试对象在性别比例、单膝患病与双膝患病比例、年龄分布、病程、病情分级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组间基线均衡,两组具有可比性。采用Fisher 2检验,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428>0.05),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具有可比性。采用Fisherx2检验,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628>0.05),两组患者单膝患病与双膝患病比例具有可比性。经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 检验,两组总体分布无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U=532.500,P=0.883>0.05),两组年龄段分布具有可比性。经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 检验,两组病程总体分布无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581.500,P=0.627>0.05),两组病程分布具有可比性。经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 检验,两组病情分级分布无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488.000,P=0.446>0.05),两组病情分级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VAS疼痛评分值均呈递减趋势,但试验组VAS评分值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经Shapiro—Wilk检验,两组患者VAS评分符合正态分布。治疗前,经方差齐性Levene检验,方差齐(F=0.001,P=0.982>0.05),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t=0.514,P=0.609>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经方差齐性Levene检验,方差齐(F=0.630,P=0.430>0.05),两组患者VAS评分之间有显着性差异(t=-2.701,P=0.009<0.05),差值有显着性差异(t=2.866,P=0.006<0.05);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显着降低(t=14.966,P=0.000<0.05):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也显着性降低(t=13.157,P=0.000<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膝关节HSS评分值均呈递增趋势,但试验组膝关节HSS评分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比较经Shapiro—Wilk检验,两组膝关节HSS评分符合正态分布。治疗前,经方差齐性Levene检验,方差齐(F=3.058,/P=0.085>0.05),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t=-0.364,P=0.717>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经方差齐性Levene检验,方差齐(F=2.445,P=0.123>0.05),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之间有显着性差异(t=2.646,P=0.010<0.05),差值有显着性差异(t=2.210,P=0.031<0.05);治疗组治疗前后HSS评分显着升高(t=-12.561,P=0.000<0.05):对照组治疗前后HSS评分也显着性升高(t=-1 1.172,P=0.000<0.05)。4.治疗后,治疗组总优良率为73.53%,对照组为46.88%;治疗组在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34例经治疗后,优11例(32.35%),良 14 例(41.18%),可 6 例(17.65%),差 3 例(8.82%),总优良率 73.53%。对照组32例治疗后,优5例(15.63%),良10例(31.25%),可13例(40.63%),差4例(12.50%),总优良率为46.88%。治疗组在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701.500,P=0.034<0.05)。结论:薄智云腹针结合火针和曲池透少海结合火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均是有效治疗方法。薄智云腹针结合火针相对于曲池透少海结合火针在缓解膝关节疼痛,恢复功能方位效果更明显,疗效突出,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李雪[4](2016)在《薄氏腹针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疼痛及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薄氏腹针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疼痛的缓解及功能障碍改善的临床疗效。研究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患病因素以及病程与愈后效果的关系。方法:退行性膝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难治性疾病,因膝关节疼痛失去劳动、生活能力的患者比例相当高。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选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治疗本病,可显着改善患者的不适,降低生活负担。腹针疗法对膝关节疼痛具有很好的疗效。本研究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退行性膝骨关节炎患膝60例,运用薄氏腹针进行治疗。取穴为: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水分,大横(双侧),气旁,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辨证加减:膝关节内侧痛加下风湿内点,膝关节其他固定痛点可在下风湿点三角浅刺、围刺,针刺后采用红光灯照射,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3次,10次为一疗程。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判定标准,采用膝关节疼痛评分VAS量表及膝关节功能障碍评分Lysholm量表对患者膝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进行评分,记录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第五次治疗后及第十次治疗后的分值。结果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正态性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结果经统计学分析,60例病人中,显效18例,好转3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膝关节疼痛评分VAS指标在第一次治疗前后差异显着(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一次治疗前与第五次治疗后有差异(P<0.01);第一次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评分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腹针具有很好的即刻止痛效果,并能逐渐改善患肢的疼痛。膝关节功能障碍评分Lysholm指标在第一次治疗前后差异显着(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一次治疗前与第五次治疗后有差异(P<0.01);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评分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腹针具有即刻改善患肢功能障碍的作用,治疗前期可显着改善功能障碍,治疗后期主要起到巩固疗效的作用;由发病年龄与诱发因素的关系得知,退行性膝骨关节炎发病年龄通常在45-59岁之间,发病高峰期为50-54岁,女性高于男性,说明该病可能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另外,受寒和劳累也是重要诱发因素,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软骨韧性减低,关节更容易受到外因或力学的伤害而产生退行性改变。由病程与愈后效果的相关性分析得知,腹针对于病程短的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疗效显着,病程长的疗效弱。结论:薄氏腹针疗法对退行性膝骨关节炎有确切疗效,能显着改善患者膝关节的疼痛及功能障碍等各种不适症状,在治疗时能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相比较传统体针,具有安全、高效、无痛的特点。薄氏腹针作为一种新型针灸疗法,善于治疗慢性病和急性痛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张青[5](2017)在《针刺三阴交对原发性痛经患者静息态海马功能连接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为研究对象,以PD患者为实验组,与健康人进行对照,以针刺三阴交为治疗方式,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为技术手段,提取、构建针刺三阴交的脑功能响应特征,以海马为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度分析,探讨针刺治疗PD的中枢作用机制,为针刺治疗PD的临床运用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了10名PD受试者及10名健康受试者。所有PD受试者进行1个月经周期的基线观察之后,在受试者月经期的第1-3天且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大于40mm时,进行一次即时针刺治疗,在针刺前后进行fMRI扫描,同时分别进行痛经程度VAS评分。所有健康受试者与PD受试者同期在其月经期的前3天进行一次fMRI扫描。所有扫描结束后,以海马为种子点,进行静息态功能连接度计算,对组间及针刺前后组内的fMRI图像进行对比,分析PD受试者的脑功能异常变化以及针刺三阴交对PD受试者异常海马静息态功能连接度的调整作用特点。结果:1.针刺三阴交可以改善PD患者的疼痛程度,PD受试者即时针刺前后对比,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PD受试者与健康受试者相比,以右侧海马为种子点的静息脑网络中,右侧海马与眶额回的功能连接度增高,与双侧丘脑、双侧脑岛、双侧中央后回等功能连接度降低。以左侧海马为种子点时,左侧海马与眶额回的功能连接度增高,与双侧丘脑、双侧脑岛、双侧中央后回、右侧海马、动作皮层等功能连接度降低;3.PD受试者在针刺三阴交前后,以右侧海马为种子点的静息脑网络中,右侧海马与左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角回的功能连接度升高;与左侧眶额回、左侧内侧前额叶皮层、左侧杏仁核的功能连接度降低。以左侧海马为种子点时,左侧海马与左侧丘脑、双侧中央后回、双侧中央前回、右侧角回的功能连接度升高;与左侧眶额回的功能连接度降低。结论:1.针刺三阴交可以缓解PD患者的疼痛程度;2.边缘系统与海马rs-fc的改变可能是PD发生的中枢机制;3.躯体运动感觉中枢和边缘系统与海马rs-fc的改变可能与针刺治疗PD的中枢机制有关。

苏道静[6](2013)在《电针结合循经点穴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高科技产品的使用及生活环境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已成为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尤以青壮年多发,发病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还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近年来,我国医务工作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了广乏,深入的研究,中医针灸推拿以其独特的疗效及合理的费用和绿色天然的方法,在临床中备受患者青睐。本课题开展电针结合循经点穴推拿治疗LIDH的临床观察。参照中医疗效诊断标准,通过检测对比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神经生长因子(NGF),P物质(SP)水平,并采用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PQ)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积分变化,用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表(ODI)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腰椎功能的变化,以期观察本方法的临床疗效,探讨本方法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LIDH提供可靠的指导原则和应用依据。方法:本研究观察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来自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收治的住院患者或门诊接诊病患及推拿科门诊接诊病患。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三组:即电针结合循经点穴推拿组(治疗组)、电针组(对照1组)和循经点穴推拿组(对照2组),每组各30例,治疗2周。观察综合疗效,及治疗前后每组患者血浆NGF,SP在血浆中的含量变化,采用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并作客观分析,并观察治疗前后腰椎功能障碍指数的改善情况。结果:1.各组患者的综合疗效统计比较如下:经统计分析处理,治疗组:临床治愈人数达到16例,显效10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4%;对照1组:临床治愈人数达到10例,显效9例,好转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3%;对照2组:临床治愈人数达到11例,显效8例,好转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6%。治疗组和两个对照组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个对照组之间相比较, 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各组患者疼痛程度评价指标分析比较如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的比较意义(t=24.934,15.865,17.015,P<0.01);治疗组积分和两对照组积分比较,治疗组有显着的改善(t=7.146,12.782,4.315,P<0.01);两个对照组之间相比较, 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各组患者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的比较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腰椎功能障碍指数和两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改善(P<0.01);两个对照组之间相比较, 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各组患者血浆NGF含量比较:三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浆中NGF的含量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上升,差异具有显着的比较意义(t=25.041,19.722,18.489,P<0.01);治疗组患者血浆中的NGF含量上升明显优于两个对照组(F=15.426,P<0.01);两个对照组之间相比较, 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5.各组患者血浆SP含量比较:三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浆中SP含量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的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的比较意义(t=28.816,18.406,17.087,P<0.01);治疗组患者血浆中的SP含量下降明显优于两个对照组(F=6.832,10.862,11.486, P<0.01);两个对照组之间相比较, 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三种治疗方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有比较肯定的临床疗效,都能使血浆中异常升高的SP含量降低,并能使血浆中的NGF含量上升。2.三种治疗方法相比较,治疗组即电针结合循经点穴推拿组所用的治疗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该方法降低血浆中的SP和升高血浆中的NGF作用效果均好于其他两种单一的治疗方法。电针结合循经点穴推拿能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浆中的SP和升高患者血浆中的NGF含量,也许是电针结合循经点穴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理之一。3.该方法发挥了中医的辨证论治特色及中医整体思想,将电针和循经点穴推拿相结合,在辨证的基础上,用电针刺激相应穴位气血,在中医整体思想的指导下直接点按与病灶相关的肢体近端和远端的穴位,电针和推拿相结合,发挥了中医理论治病的特色,该方法临床操作简便,且疗效突出,经济效益好,对人体无任何毒副作用,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叶森,朱旭阳[7](2013)在《热敷方配合牵引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局部注射、牵引手法、中药热敷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方法:取本院骨伤科于2010年至2012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各75例,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疗效及疼痛、抑郁评分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疼痛及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联合应用局部注射、牵引推拿及中药热敷可以有效减轻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其疼痛及抑郁情绪。

曾浩彬[8](2013)在《四维牵引对腰椎管狭窄症腰曲及腰大肌改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腰椎管狭窄症是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慢性下腰痛类型,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影响巨大。目前研究认为,源于椎间盘退变的脊柱周围骨与韧带组织的增生退变为其主要的病理改变。包括药物、理疗、针炙等多种方式的保守治疗手段对改善症状可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长期随访疗效难以确定。手术减压及相应的固定手术对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可起到积极的治疗效果,但未从根本上阻断本病的发生、发展,长期随访疗效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况且手术的并发症及风险和经济成本亦不断打击着患者和脊柱外科医师的信心。因此,针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如何探索一种合理而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在根本上阻断本病的进一步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了。近年来,中国整脊名师韦以宗教授在总结国内外针对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基础上,发现脊柱的退变与腰曲的变化关系明确,而腰大肌在腰曲的维系上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他发掘及改良了中国传统的悬吊复位法,认为通过调整脊柱在伸缩、旋转、屈伸及侧屈上四维变化,可恢复腰椎的正常曲度,进而影响到椎管的容积、椎间孔的大小,改善下腰痛和神经根刺激症状。并通过腰大肌针对性锻炼,维系腰椎的曲度,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疗本病。目前基于此的研究仍较笼统,科研设计尚欠科学,难以完整合理地评价其治疗效果及指导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目的:本课题寻求四维牵引治疗干预下腰椎管狭窄症与腰曲、腰大肌影像学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腰椎管狭窄症发病机制中腰曲及腰大肌的重要作用,研究四维牵引治疗的作用机制,更好地解决患者的病痛,减少该病的复发,寻求更优化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符合腰椎管狭窄症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广东省中医院骨科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四维牵引治疗组、骨盆牵引对照组,通过设计随机对照试验,以传统腰椎骨盆牵引作为对照,运用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JOA、VAS评分)作为治疗前后、出院后1周、1个月、半年、1年时间点的疼痛与功能评价的标准,进行治疗前后症状、功能的量化评定,综合评定腰椎四维牵引调曲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从放射学、腰大肌CT三维重建技术上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治疗前后腰曲的改变、腰大肌影像学的变化,寻找三者间的量化关系,探讨其作用机理。统计方法:采用SPSS19.0分析软件,两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资料t检验,组内前后均数对比采用配对设计资料t检验。结果:1、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出院当天以及出院后1周、1个月、半年、1年,患者JOA、VAS疼痛评分量表评定组内比较,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VAS评分均值出院当天、出院1周、出院1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VAS评分组间均值出院1个月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JOA评分组间比较,出院当天、出院1周、1个月、半年、1年均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出院当天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x光片,测量腰椎曲度弓形面积、弓顶距离,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弓形面积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弓形面积则无明显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弓顶距离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弓顶距离则无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治疗前各自组内左右侧腰大肌最大横截面积指数比较,经独立t检验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腰大肌最大横截面积指数同时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左侧腰大肌最大横截面积指数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右侧腰大肌最大横截面积指数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双侧腰大肌最大横截面、最大纵轴面密度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腰椎JOA评分与腰椎弓形面积、弓顶距离呈正相关性,VAS评分与腰椎弓形面积、弓顶距离呈负相关性,腰曲变直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曲有小幅度改善则症状、体征则有较大的改善。初步表明腰椎曲度与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密切的关系。2、四维牵引治疗对腰大肌的横截面、纵轴面密度水平具有干预作用,但四维牵引治疗后腰大肌最大横截面、纵轴面密度水平较前升高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3、四维牵引干预后腰大肌的横截面积指数改善不明显,即腰大肌治疗前后的肌容积无明显变化,这可能与干预时间不充足相关。但是,两组患者治疗前左右侧腰大肌最大横截面积指数具有统计学差异,初步证明腰椎管狭窄症与腰大肌的力学失衡具有密切关系。同时,通过JOA、VAS评分与腰椎曲度的变化以及腰大肌密度水平的变化,可以论证腰曲及腰大肌在腰椎管狭窄症发病机制的中重要作用,并证明四维牵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梁木荣[9](2013)在《苍龟探穴法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评价苍龟探穴法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为此法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有效性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病例随机分为苍龟探穴法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2.针灸取穴:阿是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阳陵泉、委中。治疗组采用苍龟探穴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组均留针30min,隔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3.两组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之间的疗效,从JOA下腰痛评分、VAS疼痛积分等方面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各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分布上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和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2个疗程后,在临床疗效上,治疗组痊愈17例,好转12例,未愈1例,对照组治愈10例,好转15例,未愈5例,两组之间的疗效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每组的VAS评分和JOA评分比较均有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苍龟探穴法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临床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值得临床推广。

程建华[10](2013)在《盆腔炎反复发作中医综合防治方案的规范和推广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从治未病、既病防变的角度,构建规范、科学的盆腔炎反复发作综合防治方案,筛选更为有效的方药及方法,以便更好的为临床的推广与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符合盆腔炎反复发作缓解期属于肾虚肝郁型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试验研究,确定防治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综合防治组采用防治方案(辨证中药口服+辨证浴足+耳穴压豆法),中药口服,连续8周,经期不停药;其中辨证浴足,连8周,经期停用;耳穴压豆,连用8周,经期不停用。对照组采用发放盆腔炎防治知识小卡片,进行盆腔炎健康宣教及盆腔炎保健操方案。对综合防治后盆腔炎反复发作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中医主症积分、中医次症积分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对照组进行疗效对照,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防治疗效比较:综合防治组临床痊愈率为26.67%,控制率为66.66%,无效率为6.67%,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临床痊愈率为0.00%,控制率为56.67%,无效率为43.33%,总有效率为57.67%;经非参数检验,两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防治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综合防治组防治后临床痊愈率为36.67%,显效率为46.67%,有效率为13.33%,显愈率为83.34%,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防治后临床痊愈率为0.00%,显效率为13.33%,有效率为33.34%,显愈率为13.33%,总有效率为46.67%;经非参数检验,两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防治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中医主症积分变化比较:综合防治组中下腹隐痛或胀痛、情绪烦躁或抑郁及腰骶酸痛症状改善明显,经非参数检验,自身前后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经防治下腹胀痛或隐痛前后自身比较,经非参数检验,p=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骶酸痛、情绪烦躁或抑郁前后自身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防治后各组主症积分变化(防治前-防治后)组间比较,经检验,p=0.00<0.05,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防治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中医次症积分变化比较:防治组经综合防治后,其经前乳房胀痛、夜尿频多及白带量多质稀改善明显,经非参数检验,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夜尿频多、白带量多质稀自身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遇劳累、经期或同房后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改善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经前乳房胀痛改善不明显,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防治后各组组间比较,经非参数检验,防治组中经前乳房胀痛、夜尿频多症状积分(防治前-防治后积分)变化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中遇劳累、经期或同房后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和白带量多、质稀积分变化比较(防治前-防治后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显着性差异。(5)局部体征积分变化比较:防治前后两组自身前后比较,盆腔体征积分均有显着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防治后各组组间比较,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防治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白带清洁度疗效变化比较:防治组白带清洁度明显改善,自身前后比较,经检验,p=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防治前后自身前后比较,p=0.06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防治后组间比较,p=0.04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综合防治方案能有效的防治盆腔炎反复发作(肾虚肝郁证),且能明显改善下腹部疼痛、情绪烦躁、腰骶酸痛、夜尿频多、白带等单项症状情况,仅对遇劳累、经期或同房后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症状改善不明显。对防治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局部体征疗效、中医主症积分及中医次症等积分比较,防治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临床使用安全,患者接受性好,值得推广。

二、中药沙袋热敷治疗跟痛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沙袋热敷治疗跟痛症(论文提纲范文)

(1)火针疗法治疗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基础资料收集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方法
        2.5 疗效观察
        2.6 疗效评定指标
        2.7 安全性指标
        2.8 统计学方法
        2.9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ROM评分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分级情况比较
        3.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比较
    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传统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及治疗
    3 治疗选穴依据
    4 火针治疗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有效性的理论依据
    5 疗效评定指标选择依据
    6 研究结果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肩周炎急性期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温和灸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现代医学对踝关节不稳的认识
        (一) 踝关节不稳的分型
        (二) 发病原因
        (三) 治疗方法
    二、中医对踝关节不稳认识
        (一) 中医对踝关节不稳的定义
        (二) 中医治疗踝关节不稳
    三、灸法治疗踝关节损伤的研究进展
    四、运动疗法治疗踝关节扭伤的研究进展
    五、踝关节损伤疗效常用的观察指标
        (一) 疼痛
        (二) 踝关节本体感觉
        (三) 踝关节功能评分
        (四) 生活质量评分
        (五) 组织形态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样本量估算
        (二) 研究对象来源
    二、临床研究方案
        (一) 病例分组和分组方法
        (二) 诊断纳入标准
        (三) 排除、脱落和剔除标准
    三、试验方案
        (一) 温和灸组
        (二) 运动疗法组
        (三) 温和灸结合运动疗法组
        (四) 休息对照组
    四、观察指标及测量方法
        (一) 疼痛VAS评分
        (二) AOFAS踝-后足量表
        (三) 下肢肌肉素质指标
        (四) 踝关节本体感觉
    五、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一、四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情况
    二、四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分析
        (一) 四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组内对比
        (二) 四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差值的组间对比
    三、讨论
        (一) 踝关节不稳症
        (二) 踝关节不稳症的疗法
        (三) 疗效指标的选择
        (四) 样本量的选择
        (五) 取穴依据
        (六) 研究结果
        (七) 创新性与局限性
    四、结论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3)腹针结合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摘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膝关节的研究现状
        一、膝关节的解剖与生理
        二、前外侧韧带的意义
        三、未来人体科学研究展望
    第二节 膝关节病的病理原因
        一、病因病机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三、膝关节评分量表的应用
    第三节 腹针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
        一、现代对腹部派的研究
        二、现代对腹部穴位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三、薄智云腹针疗
        四、腹针在现代医学临床中的疗效和意义
    第四节 中医对膝关节病的认识
        一、古代文献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二、中医对腹诊的认识
        三、中医因病机,中医辩证分型
    第五节 中医医学对膝关节的治疗
        一、火针疗法
        二、拔罐疗法
        三、按摩疗法
        四、运动疗法
        五、温疗法
        六、饮食调理
        七、局部用药
        八、透穴刺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病例选择标准
        二、试验方法
        三、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四、观察方法
        五、统计学处理
        六、不良和突发事件处理(及时记录)
        七、可行性分析
        八、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九、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讨论和分析
    第一节 理论探讨
    第二节 体会与不足
    第三节 创新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薄氏腹针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疼痛及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1 历史沿革
        2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3 辨证分型
        4 中医治疗方法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定义
        2 流行病学现状
        3 影响因素
        4 病理机制
        5 诊断要点
        6 治疗
        7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薄氏腹针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 薄氏腹针的理论基础
        2 定位及取穴特点
        3 针刺手法
        4 腹针疗法的特点
        5 适应症与禁忌症
        6 腹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7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针刺三阴交对原发性痛经患者静息态海马功能连接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原发性痛经患者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3 健康受试者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4 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随机对照方法
        2.3 盲法
    3.治疗方案
        3.1 分组及取穴
        3.2 针刺标准操作
        3.3 针具
    4.fMRI扫描
        4.1 fMRI扫描流程
        4.1.1 扫描时间
        4.1.2 扫描地点及设备
        4.1.3 受试者扫描前准备
        4.1.4 受试者扫描
        4.2 fMRI扫描参数
    5.观察指标
        5.1 一般生物学指标
        5.2 疗效评价指标
        5.2.1 疼痛程度(采用VAS视觉模拟量表)
    6.数据统计
        6.1 临床相关指标分析
        6.2 fMRI数据处理
        6.2.1 数据预处理
        6.2.2 静息态功能连接度分析方法
    7.伦理学原则
        7.1 伦理审查
        7.2 受益与风险
        7.3 受试者的医疗与保护
研究结果
    1.基线
        1.1 一般资料比较
    2.针刺三阴交治疗PD的疗效
        2.1 针刺前后PD受试者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3.PD受试者脑功能的变化
        3.1 PD受试者与健康人静息态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研究
        3.1.1 PD导致的右侧海马rs-fc信号异常
        3.1.2 PD导致的左侧海马rs-fc信号异常
        3.2 针刺前后PD受试者静息态fMRI脑功能成像的比较研究
        3.2.1 针刺前后导致的PD受试者右侧海马rs-fc信号异常
        3.2.2 针刺前后导致的PD受试者左侧海马rs-fc信号异常
    4.完成情况与安全性
技术路线图
讨论
    1.对于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1.2 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2.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肯定,具有显着优势
    3.针刺三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疗效
    4.应用血氧水平依赖法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BOLD-fMRI)研究针刺机理的认识
    5.应用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技术研究针刺中枢机制的优势
    6.以海马为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分析探讨针刺效应作用机制的原因
    7.结果分析
        7.1 针刺三阴交治疗PD的疗效
        7.2 PD受试者与健康受试者相比,海马rs-fc信号异常的分析
        7.2.1 边缘系统与海马rs-fc的改变与PD的中枢机制有关
        7.3 针刺前后导致的PD受试者的海马rs-fc信号异常
        7.3.1 躯体运动感觉中枢与海马rs-fc的改变可能是针刺治疗PD的中枢机制
        7.3.2 边缘系统与海马rs-fc的改变可能与针刺治疗PD的机制有关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附表
    附录3:附图
    附录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电针结合循经点穴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操作及器材
        2.2 观察指标
        2.3 技术路线
        2.4 安全性指标的评价
        2.5 统计方法
    3. 治疗结果
讨论
    1 中医对 LIDH 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概况
    2 现代医学对 LIDH 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腰椎间盘解剖生理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概况
    3 本课题的确立依据与结果分析
        3.1 方法依据
        3.2 选穴依据
        3.3 指标依据
        3.3.1 血浆 NGF 与 LIDH 的相关性研究
        3.3.2 血浆 SP 与 LIDH 的相关性研究
        3.4 量表依据
        3.5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文献综述
    附录 2: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
    附录 3:腰痛 ODI 评分标准
致谢

(8)四维牵引对腰椎管狭窄症腰曲及腰大肌改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病因、病理
        一、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标准
        二、中医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三、现代医学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第二节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二、牵引疗法
        三、针灸治疗
        四、针刀治疗
        五、手法治疗
        六、封闭治疗
        七、手术治疗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分析、计算、实验方法和步骤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同质性比较
        二、疗效分析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苍龟探穴法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认识
        一、解剖学基础
        二、病因
        三、发病机制
        四、实验研究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局部药物封闭治疗
        三、物理疗法
        四、手术治疗
    第三节 中医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辩证分型
    第四节 针灸推拿等疗法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一、单纯针刺治疗
        二、推拿或手法治疗
        三、针刺结合推拿或艾灸治疗
        四、推拿或手法结合其他治疗
        五、针刀疗法
        六、铍针疗法
        七、其他特殊针法
        八、综合疗法
    第五节 苍龟探穴法及其临床运用概况
        一、苍龟探穴法的源流
        二、苍龟探穴法的操作方法
        三、苍龟探穴法的特点和适应症
        四、苍龟探穴法的临床运用概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研究方法
        七、观察指标
        八、疗效评定标准
        九、统计分析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情况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观察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的VAS评分及JOA评分比较
        四、不良反应
    第三节 讨论
        一、治疗穴位选取依据
        二、苍龟探穴法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机理探讨
        三、临床疗效评价
        四、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盆腔炎反复发作中医综合防治方案的规范和推广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2. 临床研究
    2.2.1 资料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2 中医辨证标准
        2.2.2.3 症状、体征轻重分级量化标准
    2.2.3 病例选择标准
        2.2.3.1 纳入标准
        2.2.3.2 排除标准
        2.2.3.3 剔除和脱落标准
        2.2.3.4 中止验证标准
    2.3 研究步骤与方法
        2.3.1 设计和观察方法
        2.3.2 防治方案
    2.4 观察项目
        2.4.1 安全性观察
        2.4.2 疗效性观察
        2.4.3 观察时间
        2.4.4 观察记录方法
        2.4.5 疗效评定
    2.5 统计分析方法
    2.6 不良事件观察
        2.6.1 不良事件定义
        2.6.2 不良事件处理及记录
3. 临床资料分析
    3.1 病例可比性分析
        3.1.1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3.1.2 两组患者居住地构成比较
        3.1.3 两组孕次及产次数构成比较
        3.1.4 两组病程构成比较情况
        3.1.5 两组年均发作次数及总次数分布比较
        3.1.6 病情程度构成比较情况
        3.1.7 防治前两组积分分布比较情况
        3.1.8 防治前两组主要症状比较
        3.1.9 防治前两组次要症状构成比较
        3.1.10 防治前两组局部体征积分构成比较
        3.1.11 防治前两组阴道B超检查情况比较
        3.1.12 防治前两组白带清洁度构成比较
        3.1.13 剔除及脱落情况
    3.2 疗效比较
        3.2.1 防治盆腔炎反复发作疗效
        3.2.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情况比较
        3.2.3 两组防治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3.2.4 两组中医主症积分变化比较
        3.2.5 两组中医次症积分变化比较
        3.2.6 两组盆腔体征积分变化比较
        3.2.7 各组防治后阴道B超改善情况比较
        3.2.8 各组防治后白带清洁度改善情况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5. 研究结果及结论
    5.1 研究结果
    5.2 结论
6. 讨论
    6.1 现代医学对盆腔炎反复发作的认识
    6.2 中医学对盆腔炎反复发作的认识
    6.3 盆腔炎反复发作综合防治从肾虚肝郁辨证的重要性
    6.4 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6.5 导师对盆腔炎反复发作的认识及经验介绍
        6.5.1 病因病机认识
        6.5.2 治疗经验
    6.6 典型病例
7. 研究中存在问题及今后科研思路
    7.1 存在问题
    7.2 今后科研思路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盆腔炎反复发作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录三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附录四 临床观察表

四、中药沙袋热敷治疗跟痛症(论文参考文献)

  • [1]火针疗法治疗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苟东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温和灸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研究[D]. 李嘉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腹针结合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 李龙(Cristóbal Minguez Herrera).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5)
  • [4]薄氏腹针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疼痛及功能障碍临床研究[D]. 李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5]针刺三阴交对原发性痛经患者静息态海马功能连接度的影响[D]. 张青.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01)
  • [6]电针结合循经点穴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苏道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09)
  • [7]热敷方配合牵引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 叶森,朱旭阳. 陕西中医, 2013(04)
  • [8]四维牵引对腰椎管狭窄症腰曲及腰大肌改变的临床研究[D]. 曾浩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9]苍龟探穴法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梁木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10]盆腔炎反复发作中医综合防治方案的规范和推广应用研究[D]. 程建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中药沙袋热敷治疗足跟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