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继发性房间隔缺损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分析

成人继发性房间隔缺损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分析

一、成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手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钰龙(Ouch Sokheng)[1](2021)在《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短期疗效与安全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本课题所在心脏中心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短期并发症及短期疗效与手术安全性的临床分析。[方法]纳入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之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短期(术后一周以内)随访,对术后并发症及疗效进行分析,讨论各类并发症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具体内容包括1.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房间隔缺损具体情况(缺损周围边缘情况、是否为多孔型缺损及合并房间隔膨出)、封堵器大小、术后并发症等;2.比较术前及术后短期内患者心脏超声指标变化(包括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右心房内径RAD,右心室内径RVD,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肺动脉收缩压PASP),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2.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短期(术后一周以内)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离散度,分析P波离散度变化以及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3.统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短期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出现新发心律失常、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的因素。[结果]1.200例患者基线特征分析:男性59例(29.5%)、女性141例(70.5%);汉族125例(62.5%),少数名族75例(37.5%21例(10.5%)合并高血压,4例(2%)合并糖尿病,3例(1.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1例(0.5%)合并脑梗,6例(3%)合并房颤。2.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者,对比术前和术后一周以内心脏超声指标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发现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右心房内径(RAD)、右室内径(RVD)较前缩小,肺动脉收缩压(PAS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影响心脏超声指标变化的因素分析,(1)与植入封堵器直径<30mm者相比,封堵器直径>30mm患者的LVEDV缩小、PASP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有合并症的(ASD)患者术后LVEDV、LVESV改善情况明显大于无合并症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ASD)封堵术后患者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波离散度变化与其他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术后并发症统计分析:(1)22例(11%)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分别为房性早搏6例(3%),1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1%),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4%),窦性心动过缓4例(2%);室性早搏2例(1%);(2)11例(5.5%)出现残余分流;(3)其他:1例(0.5%)出现血管穿刺并发症动静脉瘘,4例(2%)出现心悸、胸闷、头痛等不适。6.新发心律失常患者与心脏超声指标,P波离散度变化,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分析:(1)术前-术后LVESV差值与新发心律失常有关,即发生心律失常患者术前-术后LVESV差值大于未发生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新发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与术前、术后肺动脉收缩压差值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而新发心律失常与P波离散度变化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术后出现残余分流与房间隔缺损是否合并膨出、是否为多孔型缺损、以及下腔残边≤5mm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团队行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手术安全性较高:未出现封堵器脱落、严重心律失常以及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并发症中房性早搏、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细小残余分流较多见;细小残余分流与下腔边较短、多孔缺损及合并房间隔膨出相关。2.(ASD)封堵术后短期内(一周以内)心脏超声指标(LVEDV、RAD、RVD、LVED、PASP)和P波离散度即刻有变化;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房颤、脑梗的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以及缺损较大(缺口>30mm)的患者封堵术后短期内心脏超声指标变化明显。3.特殊类型房间隔缺损:缺损直径≥36mm、下腔残边和(或)后下边<5mm的(ASD),可能并非封堵的绝对禁忌症;但下腔残边≤5mm与细小残余分流相关,需要综合评估患者房间隔缺损的情况。

姚旭贤[2](2021)在《成人继发孔型ASD介入封堵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及飞行员航空适应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最常见的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缺损,长期分流会使心脏扩大,心房处于过度伸展状态并出现结构重构,介入治疗有助于逆转心脏结构重构,改变电生理活动,从而预防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这对普通人或飞行员均有临床意义。本研究通过比较ASD患者Pmax、Pd等在介入封堵前后的变化,评估介入封堵术对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影响,并探讨飞行员ASD的航空适应性。研究纳入2010年9月至2020年9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继发孔型ASD患者41例与健康对照组41例,两组再分别依据年龄分为A组(≤40岁)和B组(>40岁),其中患者组有10例为飞行员,纳为飞行员组。对比术前患者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症状体征、用药情况及心律失常),统计飞行员组飞行机种、飞行时间、术后飞行鉴定,随访飞行员医学鉴定后飞行时间及飞行安全问题(随访截止时间2020年12月底)。随访观察患者组术前、术后1天及对照组的心电参数及心功能指标变化,如P波最大时间(Pmax)、P波最小时间(Pmin)、P波离散度(Pd)、PR间期、II导联P波振幅、QRS间期、校正QT间期、V5导联R波及V1导联S波振幅及其比值、EF、FS。同时观察飞行组术前、术后1天、术后6个月心电参数及心功能指标变化,并探讨飞行员ASD介入封堵后的航空适应性。研究发现患者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方面无显着差异,对于是否存在杂音、心律失常及用药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患者组术前Pmax、Pd、PR间期、QRS时限、V5导联R波振幅与V1导联S波振幅的比值均高于对照组,V1导联的S波振幅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术后平均心率、P波振幅、Pmax、Pd、QRS时限均低于术前,QT/QTc比值高于术前,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组Pmax、Pd均高于对照A组(P<0.01),术后A组Pmax明显较术前A组减低(P<0.01)。10例飞行员中,9例飞行员封堵术后6个月给予飞行合格结论,1例因合并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停飞。ASD患者Pmax、Pd明显增大,介入封堵有助于改善心房重构,恢复正常电生理活动,预防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飞行员ASD术后若无影响飞行的并发症可以考虑飞行合格,但需要有足够的临床证据及数据支持,结合飞行员飞行机种、飞行职责、飞行经验、个人意愿等个体化评定。

孙宏晓[3](2020)在《年龄<2岁房间隔缺损患儿介入封堵术后随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探讨年龄<2岁房间隔缺损患儿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年龄≥2岁患儿是否存在差异;2.探讨年龄<2岁患儿术后恢复情况与年龄≥2岁患儿是否存在差异;3.探讨尽早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是否能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9年6月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23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实验组(年龄<2岁,95例)、对照组(年龄≥2岁,140例)。纳入标准:1.单纯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患儿;2.不合并其他需处理的心脏畸形;3.不合并内分泌疾病、遗传代谢病、营养素缺乏相关疾病等。通过收集住院病例资料、门诊随访等方式,收集2组患儿病史、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生化全套、凝血常规及血常规)等资料,统计并发症(残余分流、心律失常、血管并发症等)发生情况,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变化情况等;收集2组患儿6月龄及3岁的身高和体重等数据。应用SPSS Statistics 2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或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计量资料做正态性分析和方差齐性分析,本研究中全部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随访数据采用Bartlett球形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儿术前血常规、生化全套及凝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儿房间隔缺损大小、心胸比、左室射血分数、肺血增多例数及心前间隙变窄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实验组患儿右心增大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随访6个月~3年,均未发生致死性并发症,无封堵器脱落、血管并发症等其他并发症发生。两组患儿术后均有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恶性心律失常及残余分流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随访数据:左室射血分数、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较全部患儿ASD大小与6月龄生长发育指标相关性。身高、体重及其Z值,BSA,BMI等指标与ASD大小均无相关性(P均>0.05)。将ASD大小进行修正,去除体表面积影响后,在身高、体重及其Z值,BSA等指标均存在相关性(P均<0.05),BMI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6月龄生长发育评估数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6月龄时身高、体重Z值均为负值。对照组患儿3岁时身高、体重及其Z值均落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同一患儿3岁及6月龄Z值变化为正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身高Z值变化为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Z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后心功能及并发症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年龄<2岁患儿行手术治疗不会增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也不会影响术后恢复情况。房间隔缺损患儿身高、体重发育均落后于正常同龄儿童。年龄<2岁患儿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身高、体重出现追赶性生长,至3岁时身高、体重接近或超过正常同龄儿水平,并且明显高于未行手术或年龄≥2岁行手术治疗的患儿。尽早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对于患儿身高、体重增长有益。年龄<2岁患儿行介入封堵手术是有益的,与年龄≥2岁患儿相比,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无明显差异,但生长发育获益明显增多。因此,推荐无自愈可能的房间隔缺损患儿尽早行介入封堵术以促进身高、体重更好的增长。

陈远远[4](2020)在《胸骨旁间隔切面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胸骨旁间隔切面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前筛选及术中监测中的作用目的: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并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常规切面及胸骨旁间隔切面联合扫查后诊断为房间隔缺损(ASD)的患者的治疗情况,来研究胸骨旁间隔切面在ASD封堵治疗术前筛查及术中监测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并通过TTE常规切面和胸骨旁间隔切面扫查后诊断为ASD的患者,收集术前、术中及术后1周内心脏超声资料和采取的治疗方式,来分析胸骨旁间隔切面在术前判断ASD大小、形态、周围残余组织情况中的应用价值,及测得ASD最大直径与选择封堵器型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研究共纳入189名患者,术前均清晰获得胸骨旁间隔切面图像,并根据常规切面和胸骨旁间隔切面诊断出继发孔型ASD,原发孔型ASD,静脉窦型ASD三种类型。2.行ASD封堵治疗的患者154名,均为继发孔型ASD,术中经TTE进行监测,2名患者术中未成功完成封堵改为外科修补治疗,手术成功率98.70%。原发孔型、静脉窦型ASD,19名巨大型ASD,3名双孔或多孔型ASD以及1名合并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成功完成外科修补治疗。所有诊断均在术中获得确认。3.封堵治疗患者术前经胸骨旁间隔切面测得ASD最大直径与术中封堵器型号之间具有良好相关性。结论:TTE常规切面联合胸骨旁间隔切面可以较好的显示房间隔缺损的形态、位置、数目、大小和周围毗邻结构关系,在术前筛选和术中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封堵器型号选择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第二部分TTE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后随访中的作用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术前通过TTE胸骨旁间隔切面扫查并确诊为ASD的患者在封堵治疗前后的基本资料、心脏超声相关数据,研究封堵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心脏结构变化情况。方法:通过我院电子病历系统筛选出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术前经TTE胸骨旁间隔切面扫查后诊断并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的患者89名。收集入院时的一般情况、心脏超声数据,术后随访的心超数据,来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心超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1.术后使用TTE进行随访,随访中1名患者出现封堵器移位,2名患者出现少量残余分流,5名患者出现少量心包积液。2.通过比较封堵手术前后TTE的检查结果,发现右室、右房内径、室间隔厚度、主肺动脉内径和肺动脉压力在术后3月内明显缩小或下降。左室内径在术后3月内明显增大,左房内径在随访中无明显改变。左室射血分数在术后3月内有所增加,二三尖瓣反流程度在术后3天内得到改善。结论:TTE在评价ASD封堵治疗术后并发症及心脏结构的变化上具有重要作用。

郭怡萍[5](2020)在《TEE引导经皮封堵与X线下封堵及外科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房间隔缺损是由房间隔发育不良引起的左、右心房间的交通异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成为最新的封堵方法,具有避免X线照射、无需开胸的优势,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可全程实时动态角度引导,能近距离观察心内结构,不受胸部声窗条件限制,清晰的显示房缺类型及残端情况,明确房间隔膨胀瘤或多孔型缺口,对缺口距后下缘间隔的视野暴露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主要探讨婴幼儿在TEE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术的临床价值。目的对比TEE引导下房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相比X线下封堵及经胸小切口的对照研究及术后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已实施TEE引导下经皮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研究组(TEE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对照组1(X线下经皮介入封堵);对照组2(外科经胸小切口封堵)。每组随机各抽取20例,三组患者年龄均在1至3岁之间,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筛查,所有病例均提示房间隔继发孔型缺损,且无其它心脏畸形及各器官功能障碍。比较分析三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心功能评价、封堵成功率、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研究组:成功19例,失败1例。失败原因系术中TEE发现残缘较柔软,难以支撑封堵伞,改为外科修补;成功的19例中有1例存在1 mm的残余分流,1例提示心包积液,均在出院后复查完全消失。对照组1:成功19例,失败1例。失败原因系封堵伞型号大,影响瓣膜活动,封堵失败;成功的19例中1例出现残余漏,更换封堵伞后成功,另1例提示边缘2.mm的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复查分流消失。对照组2:成功20例,其中1例术后提示心包积液,3个月后复查消失;另1例合并胸腔积液,住院期间逐渐吸收。2.研究组与两组对照组相比,手术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与对照组1的住院时间及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着小于对照组2;研究组术后无明显创伤,术中无X线摄入,且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最快。三组患者均未发生心脏穿孔、感染死亡以及封堵伞移动脱落的现象。3.研究组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心功能,利用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显示心功能状态较好,结果分析表明,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且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1术后复查封堵伞位置好,在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复查白细胞,密切观察化验室指标。对照组2术后复查发现部分患儿表面创口处存在炎性瘢痕增生。结果表明研究组住院天数最短、左室收缩功能状态最显着,P<0.05,有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随访1-3月后无死亡病例发生,无封堵器栓塞、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TEE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对房间隔缺损的治疗效果显着,术中避免了X线摄入对身体的创伤,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同时结合TEE抗干扰性强,术中图像清晰的优势,是一种简单、安全、可行的新型微创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赵丽丽[6](2019)在《单纯经胸超声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性和可行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单纯经胸超声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入选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单纯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下经皮封堵的单纯继发性ASD患者17例,同时由我院行经典X射线(X-ray)引导下ASD封堵术的患者中按照TTE组的技术成功患者性别、年龄及BMI以1:1进行配对出13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引导方式的不同,我们将患者分为TTE组和X-ray组。TTE组患者在局部麻醉或静脉麻醉下,由TTE引导行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X-ray组则在局部麻醉或静脉麻醉下,通过X射线引导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中用封堵伞将ASD封堵后,即刻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来查看有无残余分流、封堵伞形态是否饱满位置是否合适等。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门诊复查心电图、胸部X线片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查看术后恢复情况。结果:TTE组中,16例患者成功置入封堵器,封堵成功。其中有1例患者由于体重相对较重,声窗显影不够清晰等原因中转经X-ray封堵成功;1例儿童患者术中出现心包积液,紧急给予心包穿刺引流后中转经X-ray封堵成功;1例由于声窗显影不清晰中转经X-ray封堵成功。1例患者封堵失败,术中发现为多发房缺,封堵后存在4-7mm残余分流,撤出封堵器。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ASD直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无心律失常、外周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TTE引导下经皮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不仅能避免X射线损伤,而且安全、有效,具有可行性。

侯春娟[7](2019)在《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2例报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修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06月至2019年1月52例全胸腔镜体外循环下ASD修补手术的临床资料。通过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侧胸壁开三孔,在完全胸腔镜下完成ASD修补术。结果:本研究共完成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中转正中开胸,无围手术期死亡、术中大出血等情况,手术时长161-440min,平均(269.82±51.47)min,体外循环转流时间50-230min,平均(139.38±36.32)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6-198 min,平均(79.49±29.09)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7.5-37h,平均(15.20±6.14)h,术后重症监护时间14-77.5 h,平均(40.11±14.48)h,术后住院天数5-15d,平均(7.8±2.2)d出院。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9例,术后三尖瓣返流情况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开放升主动脉阻断钳后自动复跳50例,室颤2例,经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术后剖胸探查止血1例,为胸腺组织损伤渗血所致,予缝扎止血。术中1例股动脉断裂,经修补后愈合满意。伤口脂肪液化1例,经过规律换药后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在出院前复查超声心动检查,未发现残余分流。术后随访122个月,无残余分流、插管部位血肿、下肢感觉运动异常、脑部栓塞、液气胸、肺不张等并发症,手术疗效满意。结论:在完全胸腔镜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手术结果满意,符合外科手术日益微创的理念,能使患者较快恢复正常生活。手术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宁达仕[8](2018)在《经皮导管封堵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5例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经皮导管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07年3月-2017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皮导管封堵的老年继发孔型ASD病人25例,年龄均在60岁及以上,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心电图(ECG)、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参数及右心导管检查参数等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1)25例老年继发孔型ASD患者,男8例,女17例,年龄60-69岁;(2)72%(18/25)患者多种症状并存,其中劳力性气促(44%)、心悸(48%)、胸闷(40%);(3)88%(22/25)患者在肺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P2亢进并固定性分裂和不同程度收缩期杂音;(4)84%(21/25)合并有其他疾病,其中8例高血压病,2例冠心病,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8例高血脂症,1例糖尿病,4例高尿酸血症,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64%(16/25)心功能I级,28%(7/25)心功能II级,8%(2/25)心功能III级;(6)84%(21/25)患者ECG异常,其中9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4例心房颤动,2例I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右室肥大,2例电轴右偏;(7)88%(22/25)患者胸片显示心脏不同程度增大,心胸比率0.51-0.77(0.59±0.065);(8)TTE检查,患者右心房横径(RAD)(51.13±7.14)mm和右心室内径(RVD)(34.56±8.12)mm有不同程度增大,并且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三尖瓣反流(TR),TR≥10ml患者的RAD明显比TR<10ml患者的大(P<0.001);52%(13/25)患者存在轻度二尖瓣反流(MR);(9)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平均压(mPAP)(14-41)(25.00±7.84)mmHg,56%(14/25)有肺动脉高压(PAH),肺/体循环血流量比(Qp/Qs)(1.1-4.3)(2.18±0.95),肺血管阻力(PVR)(1-4.4)(2.24±1.04)WU;(10)经皮导管封堵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11)随访4至133个月,平均(44.4±37.1)个月,5例失访,随访率80%,2例死亡,1例脑梗塞,1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因心悸发作再次入院,1例合并双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因双下肢水肿再次入院,所有随访患者劳力性气促、胸闷症状和日常活动耐量明显较术前改善,均无因心衰再次入院;(12)TTE术后随访,RAD、RVD、TR术后1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小(P均<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术后1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大(P均<0.05);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1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均>0.05);左心房内径(LAD)术后1天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小(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老年继发孔型ASD患者常伴有多种老年性疾病,以劳力性气促、心悸、胸闷等为主要症状且多种症状并存,但多数心功能正常。(2)老年继发孔型ASD患者除了具有P2亢进并固定性分裂、不同程度肺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RBBB心电表现及右心系统负荷增大表现等ASD特征外,TR及伴发心房颤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临床问题。(3)老年继发孔型ASD患者近半数没有PAH,即使有PAH也是轻度为主。(4)老年继发孔型ASD经皮导管封堵术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并且术后随访心脏重构有逆转、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王道斌[9](2018)在《机器人与全腔镜下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分析机器人手术系统(da Vinci Si)和完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5例接受机器人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期行三尖瓣成型术7例,肺动脉狭窄矫治术1例,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1例;术中食道超声引导下建立外周体外循环;经右胸4个小孔(0.8-2.5cmm)下完成手术。对比2015年1月-2016年12月完成的35例全胸腔镜,经右胸3个2cm左右微创切口,行不停跳房缺修补术患者,其中6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2例同期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术毕食道超声评估两组患者心内畸形均成功矫治,无术式转化,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机器人组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上较全腔镜组明显延长(P<0.05),在术后机械通气,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引流量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全部患者原增大的右心房、右心室及左心房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两组患者间右心改善效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手术方式无关。出院后随访复查1-6个月,无伤口愈合不良、残余分流等并发症;心功能(NYHA)均为I级。机器人组患者住院总费用显着增加(P<0.05),两组患者住院费用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P=0.01);考虑机器人使用费为独立项目后,差异更为显着(P<0.0001)。结论:机器人和全腔镜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安全可靠,可重复性高,疗效满意,微创效果佳,机器人能完成更为复杂的心脏手术。

樊玲霞[10](2015)在《边缘不足的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随访》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0%[1]。自从1976年King及同事报道[2]了第一例房间隔缺损介入以来,新型介入器械不断发展,心导管技术日益成熟,各项随访提示介入治疗疗效可靠、并发症较少,越来越多的中心开始选择介入的方法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建议[3]无论是否有临床症状,凡引起右房、右室增大的房间隔缺损均需临床干预,行介入封堵或外科修补术(Class I)。对于小于5 mm的房间隔缺损,无引起右房、右室增大的证据者可不予封堵,但如果与反常栓塞相关的小房间隔缺损可进行封堵(Class II)。唯一绝对禁忌症是患者存在不可逆的肺动脉高压(肺循环阻力大于8 wood)且无左向右分流证据(Class Ⅲ)。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具有无瘢痕,不影响外观且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且可与外科开胸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达到同样的疗效。随着经验的积累、操作技术日臻完善,部分中心已可以挑战一定范围的边缘不足的房间隔缺损,如右肺静脉缘,上腔静脉缘,甚至下腔静脉缘。由于房间隔缺损结构相对简单,临床上较少关注房间隔缺损的介入后的严重并发症,如心脏侵蚀、心脏穿孔、封堵器栓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血栓栓塞、心内膜炎等。近年,越来越多的房间隔缺损近期或远期的并发症被各国学者所关注[4-6],国外多个中心的研究表明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在操作成功率、封堵成功率、残余分流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指标与边缘正常的房间隔缺损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7-9]。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同期行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边缘正常组和边缘不足组两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心律失常、心脏侵蚀、封堵器移位、栓塞等并发症进行短中期随访研究,以客观地评价对边缘不足的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和方法病例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自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经临床体检、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ASD的患者;房间隔缺损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或缺损较小但有血栓栓塞风险缺损;房间隔直径大于所选封堵器左房侧直径。所有病例均由患者监护人或本人签署介入治疗手术知情同意书,告知手术风险及可能的并发症,同意行左右心导管检查及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排除心内膜炎及出血性疾患、未愈溃疡或者对阿司匹林治疗有任何禁忌的患者(但能够连续6个月服用其他抗血小板剂者除外);重度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向左分流;其他需要外科治疗的心脏畸形;伴有严重心肌疾患或瓣膜疾病;心腔内有血栓存在(尤其是左心房或者左心耳血栓)或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静脉完全闭塞;全身因素:脓毒血症,术前1月有任何类型的严重感染性疾病,恶性病症,预计寿命小于3年等的患者。分组方法及分组情况:根据房间隔缺损右肺静脉缘、上腔静脉及下腔静脉缘、房室瓣缘长度分组,其中之一不足5mm或两个及以上边缘不足5mm的为边缘不足组(实验组),均在5mm以上的为边缘正常组(对照组)。两组分别纳入病例152例、355例。封堵器械:使用的封堵器械分别为深圳先健科技公司、北京记忆合金材料、美国AGA公司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器型号从6mm~42mm。封堵器的选择置入方法:全身静脉麻醉或穿刺口局部麻醉。床边超声心动图监测,各个切面观察房间隔缺损,测量缺损最大径、距离房室瓣、右上肺静脉、上腔和下腔静脉以及主动脉的残端长度,以确定型号合适的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前用五水头孢唑林钠预防术中感染,100u/kg全身肝素化。穿刺股静脉,置入6F多功能端孔导管行常规右心导管检查,分别测量右心房压力、右心室压力、肺动脉压力、左心房压力,分别在上腔静脉、下腔静脉、肺动脉和左心房(肺静脉)采血行血气分析得血氧饱和度,根据压力及血氧饱和度计算体循环血流量及阻力和肺循环血流量及阻力。经6F端孔导管送入0.035英寸加硬交换导丝至左上肺静脉或右上肺静脉,建立从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左心房,肺静脉的输送轨道。沿交换导丝送入合适型号的输送长鞘至肺静脉开口处,将选择好的封堵器装配于配套的输送钢缆上,沿着上述静脉通路于左心房或肺静脉内近端打开前盘,回撤系统至房间隔处、在右心房打开后盘,在超声心动图的监测下检验封堵器的位置,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左前斜位45°X线透视下行“牵拉实验”,检验位置满意后释放封堵器。随访方法:所有入组的病例在术后24小时、3月、6月、1年、3年分别在门诊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1.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指标:测量左房前后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右房前后径、右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评价封堵器的位置、有无残余分流及其宽度、有无左室右房通道、左肺动脉狭窄,评价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返流情况等。2.心电图评价指标:Ⅲ°房室传导阻滞、Ⅱ°房室传导阻滞、Ⅰ °房室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及其他心律失常情况(包括不完全房室分离、结性游走心律、心内传导阻滞、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颤动等)。3.并发症随访:术后随访期间心包填塞、封堵器移位及脱落、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栓塞、新出现的严重心律失常等。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入选人群分为边缘不足组、边缘正常两组,其基本情况列成表格,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描述性统计:正态分布连续性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连续性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离散型资料用率描述。检验方法:正态分布连续性资料组间差异比较用两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方差齐)或校正t检验(方差不齐)、非正态分布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不同随访时间点随访资料比较进行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对重复测量数据进行球对称假设检验,满足的采用Sphericity Assumed方法,不满足的采用Greenhouse-Geisser方法较正结果,不同随访时间两两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离散型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所有假设检验采用双侧检验(two-side test)。取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置信区间的置信度均取95%。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07例患者,其中男229例(45.2%),女278例(54.8%),中位年龄4岁,范围7个月~49岁,中位体重15.0kg,范围7.5 kg~81.0 kg。1例患者有房性早搏,右心室扩大者497例,巨大房间隔缺损(≥35 mm)者4例,合并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者各3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房室结双径路各1例,还有1例在介入过程中发现合并右下肺静脉异位引流。基本资料比较:边缘不足组152例,其中男72例,女80例,边缘正常组355例,其中男157例,女198例,两组患儿的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患儿的中位年龄分别为边缘不足组47月(31,86)月,边缘正常组:48月(32,59)月,体重为:边缘不足组:15.0kg(11.1,20.0)kg,边缘正常组:15.0kg(12.0,22.5)kg,两组间的患儿的年龄、体重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边缘不足组:45 min(40,52)min,边缘正常组:40min(35,50)min,两组间手术时间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曝光时间为:边缘不足组:6.0 min(5.0,8.0)min,边缘正常组:6.0 min(5.0,8.2)min,两组间曝光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体循环血流比值为:边缘不足组:1.98(1.54,2.64),边缘正常组:1.78min(1.42,2.40)min;房间隔缺损最大径为:边缘不足组:16.0 mm(12.0,20.0)mm,边缘正常组:12.0mm(9.0,17.2)mm;肺动脉压力为:边缘不足组:27mmHg(24,32)mmHg,边缘正常组:27mmHg(23,31)mmHg。两组间肺体循环血流比值、房间隔缺损最大径、肺动脉压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各观察指标比较:手术即刻成功率96.4%,18例封堵失败,其中边缘不足组8例(44.4%),边缘正常组10例(55.6%),两组间手术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余分流:边缘不足组10例,边缘正常组18例,两组间残余分流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律失常:边缘不足组11例,边缘正常组3例,两组间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各有1例出现封堵器脱落,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未出现主动脉心房瘘、溶血、头痛、血栓栓塞等并发症。残余分流并发症比较:术后24小时残余分流28例,边缘不足组和边缘正常组残余分流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0/142vs 18/337,P>0.05),术后1月两组间残余分流的发生率比较也统计学差异(3/149vs1/345,P>0.05),术后3月、6月、1年所有病例未见残余分流。多孔型房间隔缺损与非多孔型房间隔缺损残余分流发生率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10/32 vs 18/447,P<0.05)。术后各随访点残余分流的发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低,边缘不足组和边缘正常组在术后3月所有残余分流均消失。心律失常并发症比较:术后24小时心律失常14例,边缘不足组和边缘正常组心律失常发生率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11/141 vs 3/352,P<0.05),两组间术后 1 月(6/146 vs 5/350)、术后 3 月(4/148 vs 4/351)、术后 6 月(4/148 vs 2/353)、术后1年(4/148 vs 2/353)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的心律失常均经过营养心肌、抗心律失常等治疗后好转。其他并发症的比较:术后半小时内出现封堵器脱落至右心室流出道2例,1例为1岁10个月男性,房间隔缺损大小为16 mm,术中尝试置入封堵器型号为24 mm,上腔静脉缘为3.7 mm,边缘柔软,1例为24岁女性,房间隔缺损大小为37 mm,术中尝试置入封堵器型号为42 mm。有1例患者,24岁青年女性,房间隔缺损大小为28 mm,术中置入封堵器型号为38 mm,在术后1月出现头痛,心脏彩超检查未提示血栓形成,脑电图、头颅磁共振等检查未发现异常,目前原因未明。封堵器选择和操作方法的比较:以封堵器型号与房间隔缺损直径的差值作为统计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扩大样本量可能有统计学差异。边缘不足组的肺静脉释放法使用率远高于边缘正常组(57.2 vs 13.5,P<0.05)。结论边缘不足组的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随访可靠,可行性及有效性好,在选择合适的病例以及导管技术娴熟的条件下值得推广。边缘不足的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器的选择需较同直径边缘正常的房间隔缺损大,肺静脉释放法的应用有利于边缘不足的房间隔缺损介入成功率的提高。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残余分流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发生率减低。在儿童,对于双孔型房间隔缺损由房间隔伸展径所限仅能置入单枚封堵器者,术后少量残余分流可出院随访。边缘不足组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24小时心律失常发生率较正常组增高,但中期随访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可能与置入封堵器型号与左房内径比值相关。

二、成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手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手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短期疗效与安全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成人继发孔型ASD介入封堵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及飞行员航空适应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飞行员先天性心脏病的航空医学鉴定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年龄<2岁房间隔缺损患儿介入封堵术后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使用仪器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对比
    2 随访资料对比
    3 房间隔缺损大小与6月龄生长发育指标相关性
    4 两组患儿生长发育对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4)胸骨旁间隔切面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胸骨旁间隔切面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前筛选和术中监测中的作用
    1 资料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术前筛选结果
        2.2 内科封堵治疗筛选情况
        2.3 外科修补筛选情况
        2.4 手术结果
        2.5 ASD直径与封堵器直径之间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TTE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后随访中的作用
    1 资料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封堵手术结果
        2.3 术后并发症
        2.4 封堵术后心脏结构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创新性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TEE引导经皮封堵与X线下封堵及外科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食管超声引导治疗房间隔缺损相关的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单纯经胸超声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性和可行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7)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2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继发性房间隔缺损的治疗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经皮导管封堵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5例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主要中英文缩写词表
综述:成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策略及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9)机器人与全腔镜下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边缘不足的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
        1.2 分组情况
    2 方法
        2.1 封堵器械
        2.2 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植入方法
        2.3 用药情况
        2.4 随访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基本资料
        1.1 所有纳入病例的基本资料
        1.2 边缘不足组与边缘正常组患者基本资料的比较
        1.3 术中所置入的封堵器型号及例数
    2 术后24小时各观察指标的比较
        2.1 术后24小时观察指标比较
        2.2 介入失败病例基本情况
    3 术后各随访节点残余分流并发症的比较
        3.1 边缘不足组和边缘正常组术后各随访节点残余分流发生率的比较
        3.2 多孔型房间隔缺损与非多孔型房间隔缺损残余分流发生率的比较
        3.3 术后各随访节点残余分流的变化趋势
    4 边缘不足组和边缘正常组术后各随访节点心律失常并发症的比较
        4.1 术后24小时出现的心律失常
        4.2 边缘不足组与边缘正常组术后各随访节点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比较
        4.3 随访期间边缘不足组和边缘正常组心律失常分布
        4.4 术后各随访节点心律失常的变化趋势
        4.5 房间隔缺损介入术后的房室传导阻滞相关危险因素的探讨
    5 边缘不足组和边缘正常组术后各随访节点其他并发症的比较
    6 边缘不足组和边缘正常组封堵器选择和操作方法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附录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四、成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手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短期疗效与安全性临床研究[D]. 郑钰龙(Ouch Sokheng).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成人继发孔型ASD介入封堵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及飞行员航空适应性的研究[D]. 姚旭贤.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2)
  • [3]年龄<2岁房间隔缺损患儿介入封堵术后随访研究[D]. 孙宏晓. 青岛大学, 2020(01)
  • [4]胸骨旁间隔切面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陈远远. 浙江大学, 2020(02)
  • [5]TEE引导经皮封堵与X线下封堵及外科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D]. 郭怡萍.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6]单纯经胸超声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性和可行性的研究[D]. 赵丽丽.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7]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2例报道[D]. 侯春娟.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经皮导管封堵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5例的临床分析[D]. 宁达仕.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1)
  • [9]机器人与全腔镜下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比分析[D]. 王道斌.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10]边缘不足的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随访[D]. 樊玲霞. 南方医科大学, 2015(04)

标签:;  ;  ;  

成人继发性房间隔缺损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