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节苷脂GM1及其脑保护机制

神经节苷脂GM1及其脑保护机制

一、神经节苷脂GM1及其脑保护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双,邓华江,张丽云,刘洛同,唐兴江,梁雪梅[1](2020)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对大鼠脑出血后PAPR-1/AIF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大鼠尾状核脑出血模型,采用两种不同剂量(15 mg/kg、30 mg/kg)GMI进行干预,并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观察脑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细胞凋亡情况,并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脑组织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1、凋亡诱导因子(AIF)、Bcl-2及Bax的表达量情况。结果脑出血后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治疗组神经功能障碍轻于脑出血组,且大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P<0.05);大鼠在脑出血后均出现细胞凋亡现象,治疗组细胞凋亡程度明显低于脑出血组,且存在量效关系(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大鼠脑出血后均出现PARP-1、AIF表达上调,Bax/Bcl-2比值明显上升,经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后PARP-1、AIF表达明显下调,而Bax/Bcl-2比值下降,且大剂量组变化程度大于小剂量组(P<0.05)。结论 GMI在大鼠脑出血后的治疗中可能通过对PARP-1/AIF通路的调节,减轻脑出血后细胞凋亡程度,从而达到脑保护作用。

农雪娟[2](2020)在《灵芝三萜联合外源性GM1对戊四氮致大鼠癫痫模型记忆受损的干预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初步探讨灵芝三萜联合外源性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monosialotetrahexosylganglioside,GM1)对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PTZ)致痫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以及在海马突触结构和功能可塑性重建中的干预作用机制。方法:(1)选取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癫痫模型组、灵芝三萜组、GM1组、灵芝三萜联合GM1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用PTZ亚惊厥剂量(35mg/kg)腹腔注射,每日1次,持续28天,复制慢性癫痫模型;用药各组在每日腹腔注射PTZ的同时进行相应给药。给药28天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束后取材。(2)应用HE染色观察癫痫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癫痫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超微结构。(3)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ctin-binding protein,Cofilin)及其磷酸化p-Cofilin和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neuronal 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的表达。(4)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Cofilin、p-Cofilin、SYN、GAP-43的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检测相关基因m RNA表达水平。结果:(1)与癫痫模型组比较,联合用药组大鼠癫痫发作持续时间缩短(P<0.05),发作潜伏期延长(P<0.05)。与灵芝三萜组、GM1组比较,联合用药组发作持续时间有所缩短,发作潜伏期有所延长。(2)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随实验训练时间有不断缩短的趋势。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时间点癫痫模型组的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在目标象限停留的时间明显缩短(P<0.01),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减少(P<0.01);与癫痫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逃避潜伏期均缩短,部分时间点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目标象限停留的时间明显延长(P<0.01),穿越平台次数均明显增多(P<0.01)。联合用药组第1天逃避潜伏期比灵芝三萜组明显缩短(P<0.05),其他天相对灵芝三萜组、GM1组逃避潜伏期有所缩短,在目标象限停留的时间有所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均有所增多。(3)HE染色结果显示:癫痫模型组海马神经元细胞较少,排列疏松、紊乱,部分胞体肿胀变形,胞核溶解碎裂,呈空泡状。各用药组海马神经元细胞较模型组有所改善,神经元细胞数量增多,细胞形态趋于正常,排列比较整齐,间隙明显缩小,胞核碎裂固缩减少。(4)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癫痫模型组神经元细胞形状不规则,皱缩,线粒体等细胞器数量较少,线粒体嵴断裂,部分嵴消失,突触数量减少,突触小泡数量变少,突触前后膜结构不清楚;各用药组神经元细胞核形状较规则,线粒体等细胞器数量增加,结构有所改善,突触数量增加,突触结构较完整,突触小泡数量增多,突触前后膜间隙较清楚。(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癫痫模型组的Cofilin蛋白表达升高(P<0.01),p-Cofilin、SYN、GAP-43表达下降(P<0.05);与癫痫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Cofilin表达降低(P<0.05),GAP-43表达升高(P<0.05);灵芝三萜组和联合用药组SYN表达升高(P<0.05);联合用药组p-Cofilin表达升高(P<0.05)。与GM1组和灵芝三萜组比较,联合用药组p-Cofilin表达升高(P<0.05)。(6)海马组织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癫痫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内的Cofilin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p-Cofilin、SYN和GAP-43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大鼠海马组织内Cofilin蛋白表达下降(P<0.05),GAP-43蛋白的表达增加(P<0.05),联合用药组p-Cofilin、SYN蛋白表达上升(P<0.05)。(7)海马组织基因m RNA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癫痫模型组中Cofilin m RNA水平上调(P<0.05),SYN m RNA和GAP-43 m RNA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癫痫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Cofilin m RNA表达下调(P<0.05),SYN m 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仅联合用药组GAP-43 m 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1)癫痫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损伤,可能与海马Cofilin、p-Cofilin、SYN、GAP-43蛋白及基因表达异常,出现突触丢失与重排,影响突触重塑等机制有关。(2)灵芝三萜、外源性GM1及灵芝三萜联合外源性GM1均可提高PTZ致痫大鼠认知与学习记忆能力,改善海马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尤其灵芝三萜联合外源性GM1可以更好地提高大鼠认知与学习记忆能力,改善海马神经元的形态结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癫痫大鼠海马SYN、GAP-43、p-Cofilin蛋白及基因表达,下调Cofilin蛋白及基因表达,促进突触重建与神经生长,从而干预海马突触可塑性改变有关,以达到保护大脑神经元的作用。

马天宇[3](2020)在《局部应用神经节苷脂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的骨折愈合的影响,探讨神经节苷脂影响大鼠骨折愈合的可能的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二组,每组30只,A组为神经节苷脂骨折组;B组为生理盐水骨折组。各组实验动物按无菌操作要求建立左胫骨中段骨折模型,并应用1mm克氏针髓内固定,在骨折模型制备后给予局部注射药物,1次/天,连续7天,A组(神经节苷脂GM1 0.3ml);B组(生理盐水0.3ml)。各组分别于术后1周、3周、5周随机抽取5只大鼠行股动脉取血并处死,进行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切取骨折标本,于4%多聚甲醛液中固定48h后用20%EDTA进行脱钙。石蜡包埋,近远中连续切片,每张厚约5微米。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骨痂中平均骨小梁宽度及NGFR-TRKA骨折处的免疫组化表达。采用ELASA法测定1周、3周、5周时大鼠血清中VEGF、NGF的含量。结果:1、术后1周、3周、5周,大体标本显示:A组在新生纤维组织大小、硬度及骨痂成熟度大于B组;2、术后X线显示:骨折后第7天,B组可见骨折端骨折线清楚,未见明显骨痂影,但A组可见明显骨膜的增厚甚至少量骨痂。骨折后第21天,B组骨折端可有少量稀疏不均骨痂生成,A组骨折端及骨外膜增殖形成的骨痂明显较B组多。骨折后第35天,骨折两端骨量进一步增加,A组骨折线消失,骨外膜生成的骨痂将骨折端完全包裹;B组骨外膜骨痂尚未完全包裹骨折端,骨折线依稀可见;3、组织学观察:术后第1周,A组形成大量纤维骨痂和钙化组织,骨小梁排列不规则,B组愈伤组织生长稀疏,形成典型的小梁结构。可见少量纤维骨痂。术后3周,A组中长了很多坚硬的骨痂,骨小梁增加,形成了明显的平板骨结构。B组大部分是未成熟的编织骨骼,骨小梁增加,无明显平板骨结构。术后5周,A组的外骨痂基本上修复为板骨,可以看到一些软骨存在于外骨痂中。B骨折端编织骨与板层骨融合开始。见图46。骨痂分析:术后1周,3周骨痂平均骨小梁宽度A组明显高于B组且有统计学意义,术后5周骨痂平均骨小梁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ELISA法测定血清VEGF、NGF含量:术后第1周,第3周,第5周A组大鼠血清中VEGF的含量均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第3周A组NGF含量高于B组,且有统计学意义,但第5周A、B两组NGF含量无明显差异。5、免疫组化法测定NGF受体TRKA:A组Trk A表达的阳性程度高于B组,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局部注射外源性神经节苷脂类药物可以促进大鼠胫骨骨折愈合;2、神经节苷脂类药物可能通过增加NGF,VEGF的表达及释放以促进骨折愈合;3、神经节苷脂可通过增加NGF受体TRKA的表达,促进NGF的成骨功能。

李建雄,李艳,马汉伟,石红,连佛彦,王君棪,白银亮[4](2018)在《神经节苷脂GM1对新生大鼠HIBD后海马KCC2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1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作用及对海马K+-Cl-协同转运蛋白2(KCC2)表达的影响。方法 72只7d龄新生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HIBD模型组和神经节苷脂GM1组,各组又依据检测指标的不同分为3 d亚组和21 d亚组,每亚组12只。后2组参考Rice-Vannucci法建立HIBD模型,神经节苷脂GM1组于造模后即刻予神经节苷脂GM1 20 mg/(kg·d)腹腔注射,连续给药3 d。采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法检测各3 d亚组脑梗死体积比率,自主活动记录仪观察记录各21 d亚组的自主活动情况,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各21 d亚组的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3 d、21 d亚组海马组织KCC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HIBD模型组[(28.6±5.2)%]相比,神经节苷脂GM1组脑梗死体积比[(11.3±2.4)%]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IBD模型组[(289.6±61.3)次]比较,神经节苷脂GM1组2 h内自主活动数[(412.1±66.8)次]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IBD模型组比较,神经节苷脂GM1组逃逸潜伏期明显降低,穿越原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节苷脂GM1组3 d、21 d亚组海马组织KCC2蛋白的表达较相应时间点的HIBD模型组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GM1对新生大鼠HIBD具有显着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海马KCC2的表达有关。

费立博,狄佳,陈慧敏,聂时南[5](2018)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神经节苷脂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对血清及脑脊液中髓鞘碱性蛋白含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联合神经节苷脂(GM1)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对血清及脑脊液中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用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7、20天血清及脑脊液中MBP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和脑脊液MB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组术后第3、7、20天血清和脑脊液MBP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治疗组显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结论:DAI患者早期联合应用NGF和GM1能减少血清和脑脊液中MBP含量,从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促进损伤的神经元修复,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左茂廷[6](2017)在《不同剂量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的临床评估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单唾液四已糖神经节苷酯钠治疗脑出血、急性脑梗死、糖尿病周围神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以评估其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标准的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3年03月2015年03月期间收治的颅脑损伤、急性脑出血、急性脑梗死、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病例。根据高、中、低三种不同剂量单唾液四已糖神经节苷酯钠进行治疗,观察病例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结果:1.四组试验脑损伤患者在接受治疗一周的治疗期后,患者在对照组70例恢复良好,中残11例,10例重度残疾,植物生存26例,总有效率77.77%。高剂量治疗组98例恢复良好,中残7例,其中8例重度残疾,植物状态4例,总有效率为96.58%。中剂量治疗的患者94例恢复良好,其中9例中度残疾,9例重度残疾,植物生存5例,总有效率为95.72%。低剂量治疗组85例恢复良好,中残10例,9例重度残疾人,植物生存13例,总有效率为88.88%。由此可以看出,治疗组的总效率比总有效剂量和治疗效果和正相关显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治疗后,比较四组治疗颅内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四组患者急性脑出血指标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显着差异(P<0.05)。3.急性脑梗死组的治疗前,没有显着差异(P>0.05),统计治疗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得分,治疗后,有显着差异意义(P<0.05),四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在治疗前后较对照组显着高于治疗组,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之间差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照组为76.92%,前高后低剂量治疗组中分别为84%,80%,总有效率,显着高出组之间的差异(P<0.05),统计学差异显着。结论:单唾液四已糖神经节苷酯钠对于改善急性脑出血、急性脑梗死、颅脑损伤、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有效,治疗过程中高、中、低三种剂量造成不良反应轻微,其治疗效果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不良反应率也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呈现正相关趋势。由于本次实验病例研究对象较少,且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次实验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些结论还有待大量随机实验数据进一步研究证实。

赵家艳,王会娟[7](2017)在《神经节苷脂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0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 icencephalopathy,HIE)的预后及相关炎症指标变化。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98例HIE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胞二磷胆碱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脂GM1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为79.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3,P<0.05);观察组治疗后反射恢复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新生儿行为神经(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NBNA)评分为(36.32±4.17)分,高于对照组的(34.79±3.5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96,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GM1治疗HIE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患儿神经功能和炎症状态,促进反射、肌张力和意识恢复,可作为优选治疗药物。

鹿向东[8](2015)在《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浆BDNF及NSE的动态变化》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monosialotetrahexosyl ganglioside,GM1)的作用机制及与血浆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otrophic factor,BDNF)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病例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于新生儿出生后第1、3、7、10、14天检测血浆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的浓度。结果不同程度的HIE患儿,临床分度越重,NSE水平越高;GM1治疗组,NSE浓度降低较对照组明显(P<0.01),BDNF浓度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1),且血浆中BDNF浓度先升高后降低。结论 GM1治疗HIE效果较好,能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王洪乾,姚国泉,孙莹杰,张铁铮[9](2014)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对大鼠体外循环脑损伤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monosialotetrahexosylganglioside,GM-1)对大鼠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脑损伤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llular signal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7只,体重350 g4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3组(每组9只):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S组)、CPB对照组(阳性对照组,B组)、GM-1干预组(实验组,C组)。采用右颈静脉腔房引流、右颈动脉灌注建立大鼠体外循环模型。S组不建模型,穿刺后进行机械通气60 min,B组和C组进行CPB 60 min,其中C组转流液中加入GM-1(20 mg/kg),B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于转流前(T0)、CPB转流即刻(T1)、CPB 15 min(T2)、CPB 45 min(T3)、CPB结束后1 h(T4)时记录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及血气分析指标。CPB结束和S组机械通气后3 h时断头取脑组织标本,透射电镜观察皮质超微结构变化;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terminal de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标记皮质神经元凋亡数;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 B组和C组转流中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气、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组比较,B组和C组皮质神经元损伤严重,凋亡的神经细胞数目分别增加220%和147%,ERK1/2蛋白活性分别升高65%和41%(P<0.05);与B组比较,C组皮质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凋亡的神经细胞数目减少24%,ERK1/2蛋白活性降低15%(P<0.05。结论 GM-1对体外循环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RK1/2信号通路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赵航[10](2014)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钠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lusion,MCAO)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探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钠(monosialotetrahexosylganglioside,GM-1)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并通过H2O2介导的体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损伤模型,从体外实验角度探讨GM-1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初步明确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糖原合成酶激酶-3(glycogen synthasekinase3,GSK-3)信号通路在脑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从体内实验和体外细胞培养2个方面进行探讨,主要方法如下:1.动物实验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组(Model组)及GM-1治疗组3组,每组10只,除Sham组外,其余2组大鼠均采用改良线栓法阻塞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GM-1治疗组于造模成功当天腹腔注射GM-110mg/kg体重,每天两次,连续给药7d。Sham组及脑缺血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kg体重,每天两次,连续给药7d。3组大鼠自手术清醒后每日采用改良NSS评分标准(16分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术后第8天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CD31、PI3K及GSK-3表达,结果用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2.体外实验将常规培养的HUVEC分为对照组(CTRL组),H2O2处理组及GM-1低、中、高剂量(1、5、10mg/l)处理组,分别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用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周期分析,Bradford法测定样本总蛋白浓度,以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培养细胞PI3K、Akt及GSK-3蛋白表达情况;并分别检测各组HUVEC细胞浆与细胞核中NF-κb的表达。进一步将HUVEC分为对照组(CTRL组),H2O2处理组,CHIR-99021处理组及LY294002处理组,用Western blot法和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培养细胞细胞浆与细胞核中PI3K、Akt及GSK-3蛋白及mRNA含量。结果1. GM-1对MCAO致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1.1各组大鼠一般状况及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精神状态良好,活动正常,皮毛光泽,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未见任何反射异常;脑缺血组大鼠精神状态较差,活动减少,出现不同程度行为学障碍,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上述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恢复;GM-1组大鼠于造模初期,上述症状与脑缺血组相似,随给药时间延长,脑缺血症状改善明显,自给药第4天起,与脑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各组大鼠脑组织HE染色结果Sham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数量、形态分布正常,细胞膜完整,胞浆均匀,细胞核位于中央,染色质分布较均匀;脑缺血组大鼠脑组织在光镜下的主要改变是不同程度的神经元变性、坏死和胶质细胞反应。镜下可见缺血灶中心区以神经元变性、坏死为主,缺血灶周围胶质细胞增生活跃,并逐渐向缺血灶中心移动,缺血区胶原成分增加。GM-1治疗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变性及坏死情况较脑缺血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3各组大鼠脑组织CD31免疫组化结果CD31阳性细胞呈棕色或棕黄色。在Sham组大鼠,CD31阳性细胞呈单个散在分布或排列成细条索状排列。与Sham组比较,脑缺血组大鼠缺血区周围CD31表达明显增加,GM-1组阳性信号增加,与脑缺血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2. GM-1对PI3K/GSK-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2.1各组大鼠脑组织PI3K免疫组化结果在Sham组大鼠,PI3K主要在正常神经元细胞浆中表达,胶质细胞及内皮细胞中亦有少量表达;在脑缺血组,脑缺血7d后,缺血灶中PI3K表达量减少,阳性信号主要集中在血管内皮细胞及增生的胶质细胞细胞浆,与Sha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M-1组大鼠缺血灶中胶质细胞增生明显,PI3K仍主要表达于增生的胶质细胞及内皮细胞胞浆中,与脑缺血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2.2各组大鼠脑组织GSK-3免疫组化结果Sham组大鼠脑组织中GSK-3表达量为6.42±0.58%,GSK-3阳性信号主要分布神经元、胶质细胞及内皮细胞细胞浆中;在脑缺血组,脑缺血7d后,缺血灶中GSK-3表达量明显增加,且主要集中在血管内皮细胞及增生的胶质细胞细胞浆中,残存的神经元细胞中亦有表达,与Sham组比较,GSK-3表达量增加,差异有显着性(P<0.05);GM-1组大鼠缺血灶GSK-3仍主要表达于增生的胶质细胞及内皮细胞胞浆中,与脑缺血组比较,其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3. H2O2与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3.1CCK-8检测结果以对照组细胞为100%,H2O2处理组细胞增殖率为75.97%,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GM-1中、高剂量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H2O2处理组,差异显着(P<0.001,0.05),而与H2O2处理组比较,GM-1低剂量组细胞增殖能力差异不显着。3.2流式细胞术结果对照组50.87%细胞处于G2/M期和S期,与H2O2处理组(13.52%)比较,组间差异显着(P<0.0001)。GM-1低、中、高剂量组处于G2/M期和S期的细胞比例分别为33.95%,30.70%和28.68%,与H2O2处理组比较,差异显着(P<0.001,0.01)。4. PI3K/GSK-3信号转导途径与内皮细胞氧化损伤4.1PI3K及GSK-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2O2处理组HUVEC PI3K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H2O2模型组比较,GM-1中、高剂量组PI3K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H2O2处理组细胞GSK-3/β表达明显升高(P<0.01);在GM-1各处理组,随着GM-1应用浓度降低,GSK-3/β蛋白表达量逐渐升高,与H2O2损伤组比较,GM-1高剂量组GSK-3/β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H2O2处理组比较,CHIR-99021组及CHIR-99021+H2O2组PI3K和p-Akt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GSK-3表达量则明显降低(P<0.01);LY294002+H2O2组PI3K和p-GSK-3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LY294002组和LY294002+H2O2组p-Akt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4.2Real-time PCR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2O2处理组PI3K、Akt m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1),而GSK-3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H2O2组比较,CHIR-99021组及CHIR-99021+H2O2组PI3K、Akt 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GSK-3表达量则明显降低(P<0.01);LY294002+H2O2组PI3K和GSK-3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LY294002组和LY294002+H2O2组Akt 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5. NF-κb与内皮细胞损伤5.1NF-κb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各组HUVEC细胞胞浆中NF-κb表达量差异无显着性,而各组细胞NF-κb在细胞核中表达量差异有显着性,H2O2处理组NF-κb核/浆比值为12.07±2.9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H2O2处理组比较,GM-1中、高剂量NF-κb核/浆比明显升高(P<0.01)。5.2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结果NF-κb在体外培养的HUVEC中均有表达,但各组细胞NF-κb表达部位有差异,H2O2处理组NF-κb主要在HUVEC胞浆表达,而在胞核有较低表达。图像分析结果显示,与H2O2处理组比较,GM-1高剂量组NF-κb在细胞核中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1.GM-1可有效保护大脑缺血性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可能为其实现此作用的一个重要治疗靶点。2.GM-1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作用可能与其激活PI3K/GSK-3信号转导通路及NF-κb的核转位有关。创新点1.本研究从内皮细胞损伤修复角度探讨GM-1对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国内外未见报道。2.GM-1保护脑损伤的机制相关研究较多,但本研究首次探讨其对PI3K/GSK-3信号通路及NF-κb的影响。

二、神经节苷脂GM1及其脑保护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经节苷脂GM1及其脑保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对大鼠脑出血后PAPR-1/AIF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药物及器材
    1.2 实验方法
        1.2.1 大鼠脑出血模型的建立
        1.2.2 神经功能评分
        1.2.3 脑组织细胞凋亡程度定量分析
        1.2.4 Western印迹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GM1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
    2.2 GM1对大鼠脑出血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2.3 GM1对PARP-1及AIF表达的影响
    2.4 GM1对Bcl-2及Bax表达的影响
3 讨 论

(2)灵芝三萜联合外源性GM1对戊四氮致大鼠癫痫模型记忆受损的干预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及器材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器材
    1.2 实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1.2.1 动物分组、模型构建及给药处理
        1.2.2 癫痫行为学观察
        1.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1.3 实验方法与步骤
        1.3.1 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空间探索和学习记忆能力
        1.3.2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1.3.3 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
        1.3.4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大鼠海马CA1区Cofilin、p-Cofilin、SYN、GAP-43 蛋白表达水平
        1.3.5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Cofilin、p-Cofilin、SYN、GAP-43 蛋白表达水平
        1.3.6 Real-time PCR检测大鼠海马Cofilin、SYN、GAP-43 m RNA表达水平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相应用药后的发作级别、发作潜伏期及发作持续时间
    2.2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2.3 海马神经元苏木素-伊红(HE)染色结果
    2.4 大鼠海马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2.5 大鼠海马CA1区Cofilin、p-Cofilin、SYN、GAP-43 蛋白免疫组化结果
    2.6 大鼠海马Cofilin、p-Cofilin、SYN、GAP-43 蛋白免疫印迹结果
    2.7 大鼠海马Cofilin、SYN、GAP-43 m RNA表达结果
3 讨论
    3.1 灵芝三萜联合外源性GM1对戊四氮致痫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3.2 灵芝三萜联合外源性GM1对癫痫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3.3 灵芝三萜联合外源性GM1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
    3.4 灵芝三萜联合外源性GM1 对癫痫大鼠海马的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Cofilin、p-Cofilin、SYN及GAP-43表达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3)局部应用神经节苷脂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药品及试剂
        1.3 实验器材和设备
        1.3.1 手术器械
        1.3.2 设备
    2 方法
        2.1 大鼠胫骨骨折模型的建立
        2.2 给药方式
        2.3 标本采集及处理
        2.4 HE染色制作
        2.5 血清中NGF、VEGF含量测定(ELISA法)
        2.6 免疫组化染色测定TrkA受体
        2.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节苷脂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神经节苷脂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对血清及脑脊液中髓鞘碱性蛋白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测得的各指标结果的描述
    2.2 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3 NGF联合GM1治疗DAI前后血清MBP水平比较
    2.4 NGF联合GM1治疗DAI前后脑脊液MBP水平比较
    2.5 NGF联合GM1治疗DAI疗效比较
3 讨论

(6)不同剂量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的临床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的研究进展
    1.1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的化学性质
    1.2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的临床研究进展
        1.2.1 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
        1.2.2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1.2.3 治疗帕金森病
        1.2.4 治疗阿尔兹海默病
        1.2.5 治疗亨廷顿病
        1.2.6 治疗外周神经病变
        1.2.7 联合其他药物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创新及研究路线
        1.3.1 不同剂量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的临床评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研究
    2.1 一般资料
        2.1.1 急性颅脑外伤
        2.1.2 脑出血
        2.1.3 急性脑梗死
        2.1.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2 试验方法
        2.2.1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颅脑外伤实验方法
        2.2.2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脑出血实验方法
        2.2.3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实验方法
        2.2.4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实验方法
        2.2.5 实验分组
    2.3 疗效判定标准
        2.3.1 治疗急性颅脑损伤测定
        2.3.2 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判定
        2.3.3 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测定治疗
        2.3.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断治疗效果的判定
    2.4 统计学方法
    2.5 试验结果
        2.5.1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急性颅脑外伤
        2.5.2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脑出血
        2.5.3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
        2.5.4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6 实验讨论
        2.6.1 单唾液酸四已糖对急性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
        2.6.2单唾液酸四已糖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2.6.3 单唾液酸四已糖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2.6.4 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
        2.6.5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的临床不良反应
    2.7 结论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3.1 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
    3.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神经节苷脂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评价标准[6]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后恢复情况比较
    2.3 两组治疗后NBNA评分比较
3 讨论

(8)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浆BDNF及NSE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及方法
2结果
3讨论

(10)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钠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过氧化氢与血管内皮细胞信号传导系统
    1.1 内皮细胞过氧化氢生成
        1.1.1 NOXs
        1.1.2 黄嘌呤氧化还原酶
        1.1.3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1.1.4 线粒体
    1.2 过氧化氢分子的靶点
        1.2.1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
        1.2.2 磷脂酶 3 激酶
        1.2.3 Akt
        1.2.4 GSK-3
    1.3 过氧化氢调节内皮功能
        1.3.1 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及血管生成
        1.3.2 调节血管紧张性及扩血管
第2章 GM-1 对脑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
    2.1 研究背景
    2.2 动物实验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3 体外实验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
    2.4 讨论
        2.4.1 GM-1 对 MCAO 致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2.4.2 GM-1 对 PI3K/GSK-3 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2.4.3 H_2O_2与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
        2.4.4 PI3K/GSK-3 信号转导途径与内皮细胞氧化损伤
        2.4.5 NF-κb 与内皮细胞损伤
        2.4.6 GM-1 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2.5 结论
    2.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神经节苷脂GM1及其脑保护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对大鼠脑出血后PAPR-1/AIF通路的影响[J]. 张双,邓华江,张丽云,刘洛同,唐兴江,梁雪梅.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23)
  • [2]灵芝三萜联合外源性GM1对戊四氮致大鼠癫痫模型记忆受损的干预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农雪娟.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
  • [3]局部应用神经节苷脂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D]. 马天宇.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神经节苷脂GM1对新生大鼠HIBD后海马KCC2表达的影响[J]. 李建雄,李艳,马汉伟,石红,连佛彦,王君棪,白银亮.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8(05)
  • [5]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神经节苷脂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对血清及脑脊液中髓鞘碱性蛋白含量的影响[J]. 费立博,狄佳,陈慧敏,聂时南. 临床急诊杂志, 2018(04)
  • [6]不同剂量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的临床评估研究[D]. 左茂廷. 重庆理工大学, 2017(02)
  • [7]神经节苷脂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0例临床观察[J]. 赵家艳,王会娟. 社区医学杂志, 2017(06)
  • [8]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浆BDNF及NSE的动态变化[J]. 鹿向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21)
  • [9]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对大鼠体外循环脑损伤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J]. 王洪乾,姚国泉,孙莹杰,张铁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4(12)
  • [10]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钠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D]. 赵航. 吉林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神经节苷脂GM1及其脑保护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