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患者术后感染的常规诊治

肾移植患者术后感染的常规诊治

一、肾移植病人术后感染的常规诊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龚丽英[1](2021)在《肾移植术后感染病原体分布、多重耐药菌耐药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肾移植术后受者的长期结局。了解肾移植术后感染病原体的分布情况、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以进一步加强对肾移植术后感染的管理,并为多重耐药菌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07年至2019年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肾移植手术并术后发生感染的受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受者的基础信息(性别、年龄、肾脏原发病及合并症情况等),肾移植手术相关信息(供肾类型及免疫抑制方案等)及感染信息(病原体种类、药敏试验及相关临床指标等)。研究结果共有119名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感染,累计感染142次,共分离出214株病原体,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46株,革兰阳性球菌47株及真菌21株,共检出多重耐药菌110株。1.肾移植术后病原体分布情况:肾移植术后3个月是病原体检出高峰阶段,总体而言大肠杆菌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病原体。铜绿假单胞菌是术后6个月内最常见的细菌,大肠杆菌是肾移植术后6个月后检出率最高的细菌。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是感染的高发阶段,泌尿系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对于泌尿系感染,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非发酵菌是主要致病菌,而6个月后,肠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对于肺部感染,非发酵菌是其术后最常见的病原体。2.肾移植术后多重耐药菌耐药情况:多重耐药的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及SMZ的耐药率均高于90%,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最高,其次是阿米卡星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其耐药率分别为4%、13%及23.3%。所有多重耐药的非发酵菌均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左氧氟沙星及氨曲南耐药,只有33.3%的非发酵菌对阿米卡星耐药。多重耐药的肠球菌对高浓度的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及环丙沙星耐药,其耐药率均大于94%,而对利奈唑胺耐药性最低,其次是万古霉素,其耐药率分别为0%及5.3%;多重耐药的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最高为85.7%,而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率最低均为0%,其次是利福平耐药率为7.1%。3.肾移植术后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及耐药性变化:肾移植术后多重耐药菌总体检出率(P=0.02)及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的检出率(P=0.04)的呈增加趋势;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P=0.023)呈降低趋势。4.肾移植术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女性(OR=3.597,95%CI=1.564-8.272,P=0.003)、感染病原体大于 1 种(OR=3.957,95%CI=1.505-10.496,P=0.003)及术后 1 个月后(OR=3.158,95%CI=1.401-7.122,P=0.006)是肾移植术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是感染的高发阶段,大肠杆菌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病原体,泌尿系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感染。2.多重耐药的肠杆菌感染首选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米卡星也可作为替代治疗方案;对于多重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是首选方案,但针对多重耐药的葡萄球菌利福平也可作为替代方案。3.肾移植术后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呈增加趋势,但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呈降低趋势4.女性、病原体大于1种和肾移植术后1个月后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谢喜哪[2](2021)在《腹膜透析治疗中晚期肾病伴大量腹水患者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中晚期慢性肾脏病(CKD)伴大量腹水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探讨腹膜透析(PD)治疗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从本中心2007年5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ESRD不伴腹水PD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归为不伴腹水组(A组)];从同期收治ESRD伴少量腹水PD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归为少量腹水组(B组)]。以A、B组为对照组,收取同期收治的30例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PD患者为研究对象[归为大量腹水组(C组)]。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疗效等,并随访总结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PD患者的转归。【结果】1、原发病比较,A、B、C组狼疮性肾炎比例分别为0.0%、3.3%、20.0%,慢性肾小球肾炎比例分别为80.0%、53.3%、30.0%,合并肝硬化比例分别为0.0%、3.3%、30.0%,C组与A、B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相比,C组乙肝相关性肾炎比例(20.0%vs 1.67%)较高,合并糖尿病(30.0%vs10.0%)、门脉高压(16.7%vs 0.0%)及脾功能亢进(13.3%vs 0.0%)比例较高(P<0.05)。2、A、B、C组术前平均尿量分别为(1415.8±477.5)ml、(927.7±546.5)ml、(872.7±567.5)ml,B、C组尿量少于A组(P<0.01);A、B、C组心包积液比例分别为16.7%、30.0%、56.7%,心衰比例分别为5.0%、10.0%、40.0%(P<0.01);血浆白蛋白≤30g/L者A、B、C组分别为10.0%、40.0%、73.3%(P<0.01);D-二聚体≥2mg/L者A、B、C组分别为15.0%、20.0%、43.3%,CRP≥7.2mg/L者A、B、C组分别为16.7%、33.3%、36.7%,B、C组CRP明显高于A组;C组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P<0.01)。3、三组术后近期与6个月远期发生腹膜炎、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腹透液渗漏、肠穿孔、肠梗阻、导管移位、导管破裂、肺部感染、切口感染、低血压、导管出口感染及隧道炎、引流不畅、胸腹瘘、急性心力衰竭、脑血管事件等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P>0.05)。4、A、B、C组PD前e GFR中位数分别为5.0ml/(min·1.73m2)、5.5ml/(min·1.73m2)、8.8ml/(min·1.73m2)(P<0.01);PD后3个月e GFR中位数分别为6.4ml/(min·1.73m2)、6.8ml/(min·1.73m2)、11.4ml/(min·1.73m2),C组仍明显高于A、B组(P<0.01),至PD后6个月,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PD6个月后三组Kt/V分别为1.78±0.42、1.76±0.58、1.89±0.67,Ccr中位数分别为80.2L/(w·1.73m2)、71.9L/(w·1.73m2)、77.9L/(w·1.73m2),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患者PD术后腹胀、水肿明显改善,术后6月血尿素氮下降(P<0.05),血红蛋白及白蛋白较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超过6月26例(86.7%),6个月、1年存活率分别为90.0%、80.0%,PD超过1年22例(73.3%),超过3年11例(36.7%),超过5年4例(13.3%),其中最长透析龄为125月。【结论】1、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患者原发病中狼疮性肾炎比例较高,合并肝硬化比例高。与不伴腹水患者相比,乙肝相关性肾炎比例较高,合并糖尿病、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比例也较高。2、PD治疗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患者的疗效与少量腹水组及不伴腹水组患者相当。3、PD是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的安全有效治疗手段,PD6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透析充分性良好,可作为其长期透析治疗方式。

李国君[3](2021)在《ddcf-DNA在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的变化特征及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胰肾联合移植是目前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标准方法,不但可显着提高患者的预期寿命,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虽然随着新型免疫诱导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临床使用,临床上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较前显着下降,但急性排斥反应仍是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因此,对排斥反应的早期监测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并没有可靠的血清学标志物来早期准确监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而移植物的组织活检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具有一定的损伤及手术风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临床上亟待需要一种简单无创的方法用于早期精准监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供体来源的游离DNA(donor-derive cell-free DNA,ddcf-DNA)可以作为器官移植术后监测急性排斥反应的标志物。目的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血清中ddcf-DNA,研究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ddcf-DNA的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术后患者ddcf-DNA浓度与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相关性,确定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发生AR时ddcf-DNA的诊断临界值,为临床上预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提供新的方法。方法我们选取2018年0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科接受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的患者3例,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别检测患者移植术前,术中胰腺开放血流2h,术后第1、3、7、14、30和60天这些时间点的ddcf-DNA值,观察ddcf-DNA在围手术期的变化趋势。同时,我们进一步选取该期间在我科接受胰肾联合移植术的患者,根据有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排斥组,分别检测正常组患者术前、术后两周和术后30天血清中ddcf-DNA的含量;同时检测排斥组术前,排斥反应时(17±3.7天)和排斥逆转后三个时间点的ddcf-DNA的含量,探究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血清中ddcf-DNA的浓度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检测了3例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术前至术后第60天)血清中ddcf-DNA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3例患者围手术期中以移植胰腺开放血流后2h的ddcf-DNA含量最高,3例患者的数值分别为12.05%、10.64%和11.05%,患者的ddcf-DNA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L”型下降,术后30天后逐渐达到稳定状态。我们进一步纳入此期间在我科接受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的患者20例,其中正常组患者10例,排斥组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及错配数等均无显着性差异。正常组患者术前的ddcf-DNA含量为0.71%±0.09%,排斥组术前含量为0.66%±0.10%,两组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275);正常组患者术后两周的ddcf-DNA含量较术前增加至1.70%±0.48%,而排斥组(术后17±3.7天)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含量明显增加至5.73%±2.0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组术后30天ddcf-DNA含量稳定在0.87%±0.25%,而排斥组排斥逆转后稳定在0.93%±0.32%,两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62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dcf-DNA诊断胰肾联合移植术后A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用于诊断AR的诊断临界值为1.91%,敏感度为100%,特异度80%。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围手术期中血清ddcf-DNA的浓度呈“L”型下降,并在术后30天达到稳定状态。患者术后发生AR时血清中ddcf-DNA的含量呈明显升高趋势,当选择ddcf-DNA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临界值为1.91%时,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80%。本研究对临床上预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AR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兰天池[4](2021)在《单中心肾移植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诊疗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肾脏移植是治疗肾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我国主要的肾脏来源有公民逝世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 death,DCD)和亲属活体捐献(relative living donation,RLD),其中DCD是目前肾脏来源的主流。随着肾移植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显着减少,而由于受体本身基础疾病多、供体源性感染、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抗排斥药物的使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感染成为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中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肾移植术后并发的肺部感染如不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往往迅速进展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ry distress syndrme,ARDS)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及时诊断、有效治疗肾移植后肺部感染尤为重要。肾移植后肺部感染早期,患者往往无明显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也不具特异性,我们需要探索一种能够及时诊断移植后肺部感染、能监测肺部感染转归的可靠方法,以指导我们的治疗方案。目的:分析单中心肾移植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探讨其有效的诊疗方案。方法: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接受肾脏移植的病例术后规律接受肺部CT平扫检查(DCD受者每45天/次,RLD受者每78天/次),主要根据肺部CT影像评估肺部感染的程度和变化趋势,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调整抗生素方案和/或抗排斥药的强度,观察所研究病例围手术期的肺部感染发生率、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因肺部感染导致的死亡率、肺部感染的病死率等,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两年共完成肾脏移植311例,DCD肾移植186例、RLD肾移植125例。总的围手术期肺部感染发生率18.97%(59/311),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3.53%(11/311),因肺部感染的死亡率0.96%(3/311),肺部感染的病死率5.08%(3/59)。RLD组肾移植病例围手术期肺部感染发生率9.60%(12/125)、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0.80%(1/125)、轻症感染向重症感染的进展率8.33%(1/12),因肺部感染的死亡率0.00%(0/125),肺部感染病死率0%(0/12);DCD组肾移植病例围手术期肺部感染发生率25.27%(47/186)、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5.38%(10/186)、轻症肺部感染向重症肺部感染的进展率:21.28%(10/47)、因肺部感染的死亡率1.61%(3/186),肺部感染的病死率:6.38%(3/47)。RLD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重症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D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LD组肺部感染的病死率、轻症肺部感染向重症肺部感染的进展率与DC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内福州市单中心研究报道肾移植术后围术期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28.93%、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8.49%,均分别高于我中心总的围手术期肺部感染发生率18.97%、重症肺部感染的发生率3.53%。结论:(1)肾移植后病例及早接受肺部CT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肺部感染、判断感染的程度及转归,并主要据此调整抗生素方案和/或免疫抑制剂强度,获得了满意的肾移植后肺部感染的救治效果;(2)DCD受者较RLD受者有更高的围术期肺部感染发生率、重症肺炎发生率及死亡率,因此临床中需要重视DCD受者的肺部CT监测,结合肺部CT结果积极的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穆斯塔帕·木塔力甫[5](2021)在《腔内碎石治疗移植肾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腔内碎石改善移植肾上尿路结石的风险与治疗效果。方法:采集了本院于2000年1月到2019年10月份在院接受治疗的16位肾移植并发上尿路结石病人信息,上述病例都进行了腔内手术,有10位患者进行了经皮肾镜碎石术,4位患者进行了逆行输尿管镜碎石术,2位患者进行了经皮顺行输尿管镜碎石术,采集上述患者的治疗数据并展开对比研究其在进行腔内碎石术前后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肌酐Cr,尿素氮BUN,血清抑光素C等指标,并观察结石清除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观察指标发现,术前和术后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前和术后的血肌酐,尿素氮,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抑光素C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碎石均成功,无残留结石,无1例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1~3年,无结石复发,人肾存活良好。结论:腔内碎治疗移植肾上尿路结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腔内碎石技术可作为肾移植术后并发上尿路结石的首要治疗选择,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曹磊[6](2021)在《肾移植术后早期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肾移植术后早期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危险因素,构建早期HUA的风险预测模型,以及评估早期HUA对肾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我们对2011年4月~2020年7月期间在我院施行肾移植手术的99例肾移植受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术后第1月内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将患者分为HUA组和尿酸正常组。统计患者肾移植术后早期HUA的发病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早期HUA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其风险预测模型,最后比较了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短期预后情况以及移植肾和受者长期存活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平均年龄32.2±8.2岁,随访时间47.7±30.7个月。肾移植术后早期HUA的发病率约为23.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SUA(p<0.001)、WBC(p=0.022)、LY(p=0.024)、血脂异常(p=0.007)、DGF(p=0.01)以及BMI≥24 kg/m2(p<0.001)是肾移植术后早期HUA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SUA(OR=1.008,95%CI:1.002-1.014;p=0.006)、BMI≥24kg/m2(OR=8.948,95%CI:1.303-61.460;p=0.026)和血脂异常(OR=4.849,95%CI:1.184-19.854;p=0.028)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肾移植术后早期HUA发生的风险预测模型公式为P=e Y/(1+e Y),其中e为自然对数的底,Y=-8.479+0.008×术前血尿酸(μmol/L)+1.579×血脂异常+2.191×BMI。Hosmer-Lemeshow检验p值为0.465。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38,95%CI为0.742~0.934,该预测模型敏感度为73.9%,特异性为80.3%。HUA组患者的e GFR在肾移植术后1周(40.8±27.7 VS 61.3±31.4,p=0.006)、2周(47.9±29.5 VS 66.8±26.3,p=0.004)、1月(52.4±23.7 VS 68.1±22.4,p=0.005)、3月(56.3±20.1 VS 71.6±20.7,p=0.003)、6月(60.2±20.3 VS 72.3±21.2,p=0.022)时显着低于尿酸正常组;但在1年时,两组间e GFR不存在统计学差异(67.0±18.6 VS 68.6±20.1,p=0.76)。HUA组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p=0.039)和移植肾积水(p=0.041)的发生率显着高于正常尿酸组。HUA的发生并未对受者移植肾结石(p=0.230)、弥漫肾病(p=0.662)、呼吸道感染(p=0.065)、泌尿道感染(p=0.215)、腹泻(p=0.518)、蛋白尿(p=1)的发生率造成影响。HUA的发生并不会影响受者(p=0.861)和移植肾(p=0.174)的存活率。在对患者术后的随访中,HUA组术后6月、1年、3年受者生存率分别为95.65%,95.65%,95.65%,尿酸正常组术后6月、1年、3年受者的生存率分别为100%,98.68%,96.05%。HUA组术后6月、1年、3年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1.30%,91.30%,91.30%,尿酸正常组术后6月、1年、3年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8.68%,97.37%,97.37%。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HUA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BMI≥24Kg/m2、术前SUA和血脂异常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具有较好预测效能和临床价值。虽然肾移植术后早期HUA的发生并不会降低移植肾和人的存活率,但可能会导致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积水发生率增加,同时,也会对受者短期移植肾功能带来负面影响。

郎磊[7](2020)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及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文中认为目的1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胃食管反流合并哮喘病人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治疗的不同方案进行系统评价,首先对其有效性做出评价,其次研究与安慰剂相比PPI能否改善哮喘症状和肺功能,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合理化的循证依据。2本研究的目的是随着PPI在肾移植患者中越来越多地使用,PPI的不良反应对肾移植患者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我们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以评估PPI在肾移植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提供循证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1 PPI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评价本研究的方法是按照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明确研究思路,根据研究目的和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采取计算机数据库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查找相关文献,然后层层筛选出合格的研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采用Cochrane偏移风险评估工具进行严格评价。根据结果提取数据,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发表偏倚分析和亚组分析,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最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2 PPI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本研究的方法是按照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明确研究思路,根据研究目的和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采取计算机数据库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查找相关文献,然后层层筛选出合格的研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量表)进行严格评价。根据结果提取数据,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发表偏倚分析和亚组分析,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最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结果1 PPI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PPI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评价,共纳入37个RCT,包括4764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不使用PPI相比,使用PPI:(1)可以降低哮喘症状评分[WMD=-0.43,95%CI(-0.54~-0.31)];(2)可以降低胃食管反流症状的评分[WMD=-0.96,95%CI(-1.31~-0.60)];(3)可以提高肺功能指标FEV1[WMD=0.31,95%CI(0.20~0.43)]和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WMD=2.10,95%CI(1.39~2.81)];(4)可以提高肺功能指标PEF[SMD=0.87,95%CI(0.41~1.34)];(5)可以降低肺功能指标PEF变异率%[WMD=-4.42,95%CI(-5.74~-3.10)];(6)可以提高肺功能指标FVC[WMD=0.19,95%CI(0.05~0.33)];(7)可以提高哮喘控制有效率[RR=1.25,95%CI(1.08~1.44)]和总体控制有效率[RR=1.43,95%CI(1.18~1.72)]。2 PPI在肾移植患者中安全性评价PPI在肾移植患者中安全性评价,共纳入13个回归性研究,包括4132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不使用PPI相比,移植术后使用PPI,(1)会增加胃肠道反应的风险[RR=3.69,95%CI(1.44~9.47)];(2)会增加感染艰难梭菌的风险[RR=2.33,95%CI(1.07~5.07)];(3)会降低血清镁浓度[WMD=-0.15,95%CI(-0.26~-0.04)];(4)不会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RR=1.22,95%CI(0.93~1.58)];(5)不会影响患者的存活率[RR=0.99,95%CI(0.97~1.01)];(6)不会影响移植物失功[RR=1.24,95%CI(0.74~2.07)]。结论1在胃食管反流合并哮喘的患者中,与不使用PPI相比,使用PPI可以改善胃食管反流性哮喘患者的哮喘症状,降低哮喘症状评分,提高哮喘控制有效率,同时还可以改善肺功能。通过亚组分析,我们进一步得出,影响PPI疗效的因素包括联合应用DOM或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给药频次、给药疗程等。建议PPI与DOM或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联用,且一天两次(BID)给药,治疗时间大于8周,能够显着改善胃食管反流性哮喘患者的哮喘症状和肺功能。2在肾移植患者中,与不使用PPI相比,使用PPI时,不会增加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失功的风险,患者的生存率也没有受到影响。但是需要密切关注血清镁浓度,防止发生低镁血症的发生,及时补镁。此外,使用PPI时,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以及由艰难梭菌感染造成腹泻的发生风险会增加。

文澍[8](2020)在《向死而生: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疾痛叙事和意义赋予》文中研究说明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是世界范围内影响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属慢性疾病范畴,具有不可逆、终身性、病程长、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漫长的疾病治疗和适应过程其实也是患者不断和疾病较量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患者独特又现实的疾痛体验和疾痛经验。本论文围绕患者的疾痛体验和经验,探究他们到底经历着怎样的疾痛,这些疾痛又给他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带来了何种改变,他们对这些改变的看法和理解是什么样的,以及他们赋予这些疾痛和疾痛体验何种意义。具体来说,本研究以凯博文教授的“疾痛意义”为理论支撑,尝试运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田野调研和访谈,深入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日常生活世界,倾听其疾痛叙事,探究其疾痛经验。第一部分从患者摇晃如摆渡般的身体状态入手,以身体状态的逐渐失控、重新控制和再度失控为时间线逻辑,来解读其疾痛意义系统的变化;第二部分通过描述其疾痛体验、疾病归因和疾痛隐喻,探究其复杂如缠丝般的治愈观念,建立其独特的个人苦难经历;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终末期肾病患者碎片化的日常生活世界,疾痛破坏了他们原来的生活世界,并对其自我认同造成困惑,为了适应新的生活节奏,他们不得不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管理;第四部分从生死及健康认识、寻找人生价值和感恩前行中探寻他们赋予疾痛的最终意义,就是活在当下,展望未来,实现真正的向死而生。本研究得出了十四位患者的疾痛意义内涵,研究发现,患者适应疾痛的过程就是他们给疾痛赋予意义的过程。尽管疾病和疾痛给他们的身心和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和改变,但在严重的病残和死亡威胁面前,他们对生命和人生却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程素芬[9](2020)在《肾移植术后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肾移植术后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jirovecii pneumenio,PJP)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疾病进展快,死亡率高;早期干预可明显降低疾病发生率及死亡率。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肾移植受者相关风险因素及发生PJ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以利于早期采取有效防治,降低移植术后PJP发生率及死亡率。方法:分析2015年9月-2019年9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人民医院共收集22例肾移植术后确诊为PJP患者资料,将其设置为病例组;根据22例肾移植术后PJP患者移植时间(前后2月)按照1:4的比例[1]挑选88例未发生PJP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研究肾移植患者相关变量对肾移植术后PJP发生的影响及两医院PJP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肾移植受者相关风险因素及独立风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中,预防使用磺胺时间(PJP组,1.36±2.57非PJP组,4.94±1.70)、血透时间(PJP组20±19.104,非PJP组,1.9±6.51,)、术前透析方式(术前腹透PJP组45.5%,非PJP组81.8%)、高血压病史(PJP组63.6%,非PJP组22.7%)、既往CMV病毒感染史(PJP组45.5%,非PJP组1.1%,)、血清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抗体(阳性PJP组63.6%,非PJP组21.6%)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预防使用磺胺时间(P=0.001),既往CMV感染史(P=0.008)是PJP发生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本研究中,PJP的相关风险因素为预防使用磺胺时间、术前血透时间、术前透析方式、高血压病史、既往CMV感染史、血清CMV抗体检测;其中预防使用磺胺时间、既往CMV感染史是肾移植术后PJ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血清CMV-IgM、CMV-IgG抗体效价增高时建议延长预防性使用磺胺药物时间。肾移植术后PJP患者期待以移植科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诊疗平台共同诊治,最大程度减轻病人痛苦、经济负担及药物毒副作用。

刘勇[10](2020)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移植肾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回顾性分析选取的50例病例,观察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本文简称软镜)、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stolitho tomy,PCNL)及开放手术治疗移植肾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指标变化,探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移植肾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选择安全高效的手术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2011年6月2018年6月期间,从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移植中心选取50例患有移植肾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患者,其中20例接受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20例接受PCNL及10例接受开放手术治疗。回顾性比较分析各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输血例数、肾积水缓解率及结石清除率的差异。同时监测并计算各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5天和1个月的血肌酐分别与术前最近一次血肌酐值的差值,记录术后1个月内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三组病人术后均采用吗替麦考酚酯+FK506(他克莫司)+甲泼尼龙三联免疫抑制、抗感染、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结果】1、一般情况的对比分析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及结石直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时间的对比分析软镜组手术时间表达量均值为42.3±5.72min,PCNL组为66.50±4.42min,开放手术组为72.70±7.01min。三组患者手术时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住院时间的对比分析软镜组住院时间表达量均值为5.0±0.86天,PCNL组为7.45±1.05天,开放手术组为9.1±1.29天。三组患者住院时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中输血例数的对比分析软镜组术中输血例数表达量均值为0例,PCNL组为1例,开放手术组为4例,其中软镜组与PCNL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PCNL组与开放手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镜组与开放手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肾积水缓解率及结石清除率的对比分析软镜组肾积水缓解率为90%,PCNL组为90%,开放手术组为90%,三组患者肾积水缓解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镜组结石清除率为90%,PCNL为95%,开放手术组为100%,三组患者结石清除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6、血肌酐变化值的对比分析a、术后第1天:三组患者血肌酐值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软镜组血肌酐上升值表达量均值为9.30±1.66 umol/L,PCNL组为9.20±1.82umol/L,开放手术组为9.80±1.62umol/L,三组患者血肌酐上升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b、术后第5天:三组患者血肌酐值均呈下降趋势,软镜组血肌酐下降值表达量均值为32.20±1.88umol/L,PCNL组为19.70±1.84umol/L,开放手术组为19.80±1.55umol/L,软镜组血肌酐下降值表达量均值明显高于PCNL组和开放手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L组与开放手术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c、术后1个月:三组患者血肌酐值均呈下降趋势,软镜组血肌酐下降值表达量均值为37.00±1.52umol/L,PCNL组为36.80±1.51umol/L,开放手术组为36.90±2.02umol/L,三组患者血肌酐下降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不良反应的对比分析开放手术组术后疼痛多于软镜组和PCNL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镜组与PCNL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去疼痛,其余急性排斥反应、电解质紊乱、膀胱刺激症、伤口或尿路感染、肉眼血尿等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PCNL及开放手术三种手术方式都能清除移植肾输尿管上段结石,解除泌尿系梗阻,保护肾功能。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创伤最小,平均住院时间最短,短时间内肾功能恢复最快。开放手术手术创伤最大,平均住院时间最长,术后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二、肾移植病人术后感染的常规诊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移植病人术后感染的常规诊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肾移植术后感染病原体分布、多重耐药菌耐药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腹膜透析治疗中晚期肾病伴大量腹水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肾脏病伴大量腹水患者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ddcf-DNA在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的变化特征及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ddcf-DNA在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的变化特征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ddcf-DNA预测胰肾联合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价值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游离DNA在器官移植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单中心肾移植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手术方法
    2.3 抗排斥药使用方案
    2.4 常用抗生素方案
    2.5 围术期患者肺部CT的监测方案
    2.6 肺部感染的CT表现及PSI分级
    2.7 肺部感染的治疗
    2.8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总体围手术期肺部感染发生情况
    3.2 RLD 组与DCD 组肺部感染发生情况
    3.3 肺部感染常见病原菌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课题综述 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特征性CT表现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腔内碎石治疗移植肾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3 数据的统计分析及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移植肾输尿管结石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肾移植术后早期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分组标准
        2.1.5 组织配型
        2.1.6 供者情况
        2.1.7 受者情况
    2.2 术前准备及手术方式
    2.3 术后免疫抑制用药方案
    2.4 数据收集
        2.4.1 一般资料收集
        2.4.2 术前实验室指标收集
        2.4.3 术后相关指标收集
    2.5 主要结局指标
    2.6 相关定义及诊断标准
    2.7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一般情况
    3.2 肾移植术后HUA发病率
    3.3 肾移植术后HUA危险因素分析
        3.3.1 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
        3.3.2 多因素回归分析
        3.3.3 HUA风险预测评估模型的建立
        3.3.4 HUA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
    3.4 HUA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
    3.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3.6 两组患者术后移植肾彩超结果的比较
    3.7 HUA对移植肾及受者生存率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本次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5.2 研究创新性
    5.3 研究局限性
    5.4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肾移植术后高尿酸血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英文缩略词表

(7)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及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PPI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评价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文献纳入标准
        1.1.2 文献排除标准
        1.1.3 文献检索原则
        1.1.4 评价方法
        1.1.5 统计方法
        1.1.6 数据处理方法
    1.2 结果
        1.2.1 文献筛选结果
        1.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1.2.3 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2.4 Meta分析结果
        1.2.5 不良反应事件
    1.3 讨论
        1.3.1 研究意义
        1.3.2 偏倚的评价
        1.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3.4 此次研究设计讨论
    1.4 小结
二、PPI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
    2.1 对象和方法
        2.1.1 文献纳入标准
        2.1.2 文献排除标准
        2.1.3 文献检索原则
        2.1.4 评价方法
        2.1.5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文献筛选结果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3 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2.4 Meta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关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2.3.2 关于低镁血症的影响
        2.3.3 关于移植后骨病的影响
        2.3.4 关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
        2.3.5 关于艰难梭菌感染的影响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PI的最新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向死而生: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疾痛叙事和意义赋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六、研究内容
第一章 终末期肾病患者摆渡般的身体状态
    第一节 症状的出现和加剧:逐渐失控的身体状态
        一、主观感受的表层征兆
        二、客观检查的医学体征
    第二节 身体状态的控制:两种替代治疗方式
        一、血液净化治疗:血液透析
        二、手术治疗:肾脏移植
    第三节 不可避免的并发症:再度失控的身体状态
        一、长年血透引发的并发症
        二、肾脏移植引发的并发症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终末期肾病患者缠丝般的治愈观念
    第一节 疾痛体验:产生对未知和死亡的惧感
        一、疾病认知的茫然心理
        二、必死性意识的侵入
    第二节 疾病归因:可控的个体和不可控的宿命
        一、内源性归因:形色各异的个体因素
        二、外源性归因:神秘的外部力量作用
    第三节 疾痛隐喻:疾病隐喻和道德隐喻
        一、作为隐喻的疾病
        二、疾病的道德隐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终末期肾病患者碎片化的日常生活世界
    第一节 人生进程的破坏
        一、终身伴随的时间禁制
        二、不断压缩的活动空间
        三、持续加剧的孤独感
    第二节 自我认同的困惑
        一、身体影响自我认同
        二、“病人”和“正常人”的身份转换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一、生活方式的自我管理
        二、一个观察实例:Y先生的自我管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疾痛意义赋予
    第一节 正视死亡,向死而生
    第二节 健康重要,身体第一位
    第三节 重振旗鼓,寻找人生价值
    第四节 常念感动,负恩前行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9)肾移植术后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资料收集与分组
    2.3 观察指标及定义
    2.4 免疫抑制方案
    2.5 PCP诊断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的一般资料
    3.2 PJP组与非PJP组间分析
        3.2.1 对PJP患者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3.2.2 对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3.3 两医院PJP患者相关变量分析
        3.3.1 肺部感染发生时间段
        3.3.2 两医院PJP患者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10)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移植肾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患者的资料
        2.1.2 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技术路线
        2.2.2 试验分组
        2.2.3 术前准备
        2.2.4 手术方式简单步骤
        2.2.5 术后处理
        2.2.6 观察和监测指标
        2.2.7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2 手术时间、术中输血例数和住院时间的比较
    3.3 肾积水缓解率、结石清除率的比较
    3.4 血肌酐变化值的比较
    3.5 患者术后1月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输血例数的探讨
    4.2 肾积水缓解率、结石清除率的探讨
    4.3 血肌酐变化值的探讨
    4.4 术后不良反应的探讨
    4.5 移植肾输尿管上段结石手术方式的选择
    4.6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肾移植病人术后感染的常规诊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肾移植术后感染病原体分布、多重耐药菌耐药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D]. 龚丽英. 山东大学, 2021(12)
  • [2]腹膜透析治疗中晚期肾病伴大量腹水患者的疗效分析[D]. 谢喜哪.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ddcf-DNA在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的变化特征及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价值[D]. 李国君.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单中心肾移植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诊疗分析[D]. 兰天池.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腔内碎石治疗移植肾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估[D]. 穆斯塔帕·木塔力甫.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6]肾移植术后早期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后研究[D]. 曹磊. 兰州大学, 2021(12)
  • [7]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及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D]. 郎磊.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向死而生: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疾痛叙事和意义赋予[D]. 文澍.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肾移植术后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D]. 程素芬. 南昌大学, 2020(08)
  • [10]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移植肾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比较[D]. 刘勇. 南华大学, 2020(01)

标签:;  ;  

肾移植患者术后感染的常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