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例产妇anti-HBs阳性率调查分析

243例产妇anti-HBs阳性率调查分析

一、243例产妇抗-HBs阳性率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管芳[1](2020)在《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效果及阻断成功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突破性感染的队列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乙型肝炎(乙肝)母婴阻断队列中观察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母婴阻断)的效果,分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进行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母婴阻断成功者突破性HBV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淮安市淮安区2009年9月—2011年1月HBs Ag阳性母亲分娩的463名新生儿实施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的母婴阻断,并建立队列,分别于7月龄、12月龄、2岁、3~4岁、8~10岁时进行5次随访。随访时采集儿童静脉血对其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进行检测,分析母婴阻断失败的影响因素和阻断成功儿童的HBV突破性感染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随访到450名儿童进行母婴阻断效果分析,7例阻断失败,阻断失败率为1.56%。7例中除1例母亲未检测HBV基因型外,其他母亲均为HBV C基因型。在母亲为HBe Ag阳性或阴性的儿童中,母婴阻断失败率分别为4.9%、0.0%(P<0.0001);在母亲为HBV高病毒载量或低病毒载量的儿童中,阻断失败率分别为6.4%、0.0%(P<0.0001)。儿童不同性别、出生体重、Apar评分、HBIG接种剂量组的母婴阻断失败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母亲不同分娩年龄、分娩方式组的母婴阻断失败率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共纳入390名儿童进行HBV突破性感染分析,至2019年9月,共观察3348.3人年,12例发生突破性感染,累计发生率为3.08%,发生密度为0.36/100人年。12例中女5例,男7例,均为抗-HBc阳性,未发现HBs Ag阳性者。发生突破性感染时年龄为29~117个月,其中2岁3例(占25.0%),3~4岁4例(占33.3%),其他5例(41.7%)均>9岁。母亲感染HBV为B或C基因型的儿童中分别有15.8%、2.6%发生HBV突破性感染(P=0.003)。儿童初免无应答、低应答、正常应答、高应答者中分别有25.0%、6.7%、2.6%、1.0%发生HBV突破性感染(x2=16.513,P<0.05),且随着初免应答水平的升高呈降低趋势(x2趋势=10.187,P=0.001),发生突破性感染者初免平均抗体水平为460.68 m IU/ml,未发生突破性感染者为51.90 m IU/m L(t=2.469,P<0.05)。母亲为HBe Ag阳性者的儿童中9.8%发生突破性感染,母亲为HBe Ag阴性者的儿童中未见突破性感染发生(x2=23.432,P<0.05)。低、高病毒载量母亲所生儿童中分别有0.3%、12.0%发生HBV突破性感染(P<0.0001)。儿童不同性别、出生体重、Apar评分、HBIG接种剂量组的HBV突破性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母亲不同分娩年龄、分娩方式组的儿童HBV突破性感染率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BV突破性感染发生风险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母亲高病毒载量水平(HR=44.970,95%CI:5.773~350.280,P<0.0001)和儿童初免低或无应答(HR=5.921,95%CI:1.871~18.738,P=0.002)是HBV突破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乙肝疫苗联合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成功率高,母亲HBe Ag阳性和母亲高病毒载量水平是阻断失败的危险因素;母婴阻断成功的儿童HBV突破性感染发生率较低,母亲HBe Ag阳性、母亲高病毒载量水平及儿童初免低或无应答是HBV突破性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免疫后时间的延长,儿童发生突破性感染的风险增加。

陈妍,亓水芹[2](2019)在《25036例郑州孕产妇4种传染病血清学指标初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郑州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情况,采取有效阻断措施,降低母婴垂直传播,提高人口素质及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及病房、产科门诊及病房共25 036例孕产妇,采用ELISA法分别进行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抗-HCV)、梅毒抗体(抗-TP)、艾滋病抗体(抗-HIV)检测,采用SPSS 17.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5 036例孕产妇HBsAg、抗-HCV、抗-TP、RPR、抗-HIV初筛阳性率分别为3.24%、0.14%、0.58%、38.19%和0。2013年与2017年度比较,只有HBsAg阳性率和抗-T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106.93,5.74,P<0.05);2013年与2014年度比较,HBsAg、抗-HCV、抗-TP、RPR和抗-HIV总体初筛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0.94,1.67,0.14,0,P>0.05);2016年与2017年度比较,只有HBsAg阳性率和抗-HC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4.74,P<0.05)。HBsAg阳性和抗-TP阳性孕产妇年龄主要集中在25~29岁组,其次是30~34岁组。结论郑州孕产妇中以HBV感染为主,且阳性率呈逐年递增;其次是抗-TP,再次是抗-HCV,基本趋势是逐年递减,但2016年抗-TP阳性感染率略有增加;2017年丙肝阳性感染率有增加;加强孕产妇传染病筛查力度,完善相关预防措施和新生儿的治疗方案,更好地杜绝传染病的垂直传播。

李志泽[3](2018)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医院产科产前筛查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但肝功能正常的164例产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纳入研究,按照产妇及新生儿是否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分为观察组102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组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用,对照组单用乙肝疫苗,比较2组新生儿HBs Ag阳性、抗-HBs阳性以及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及出生后6个月、12个月HBs Ag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抗-HBs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12个月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效果优于单用乙肝疫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睿[4](2017)在《西安市乙肝病毒宫内隐匿性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明确HBV宫内传播感染的模式,同时掌握西安市内HBsAg(+)妊娠妇女所生新生儿出现HBV宫内显性及隐匿性感染的概率,及其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并通过随访研究,观察2种感染模式幼儿乙肝标志物的转归,评价乙肝疫苗对HBsAg阳性产妇所生婴儿的保护作用。研究对象与方法1.选取陕西省妇幼保健院,自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分娩的294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所生297例(3对双胎)新生儿作为基线研究队列的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获取产妇健康流行病学相关资料及其从开始怀孕到围产期暴露的基本情况,于产后24小时内采集产妇及其新生儿(未接种乙肝疫苗,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静脉血进行血清学检测,使用ELISA方法检测其乙肝五项,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以χ2或Fisher检验、Logistic回归方式进行单、多因素分析。2.于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对基线组294例产妇及其所生297例婴幼儿进行随访研究,获得86例随访幼儿,通过填写调查问卷获取幼儿母乳喂养情况、接触乙肝情况、乙肝暴露史及乙肝疫苗及免疫球蛋白使用情况,并采集幼儿及母亲外周静脉血进行检测;通过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方式分别检验其乙肝五项和HBV-DNA,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单因素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基线调查研究结果:1.1参与调查研究的人群特征:294例HBsAg阳性产妇平均年龄29.0±3.5岁(2045岁),其中20-30岁202例(68.70%),30-45岁92例(31.29%)。所生297例新生儿中,男孩149例(50.17%),女孩148例(49.83%);顺产156例(52.53%),剖宫产141例(47.47%)。1.2通过HBV感染调查,297位新生儿中24例发生HBV宫内显性感染,感染率是8.08%(24/297),发生HBV宫内隐匿性感染率为40.07%(119/297),HBV宫内传播率为48.15%(143/297)。1.3 HBV宫内显性感染发生的单因素分析:导致出现HBV宫内显性感染的重要原因是产妇HBeAg阳性(OR=3.53,95%CI:1.46-8.56)、HBV-DNA≥200IU/ml(OR=2.59,95%CI:1.00-6.52)、HBV-DNA≥103 IU/ml(OR=3.47,95%CI:1.42-8.46)、HBV-DNA≥106 IU/ml(OR=5.36,95%CI:2.12-13.52)和前置胎盘(OR=13.91,95%CI:1.21-159.85),P均<0.05。HBV宫内隐匿性感染发生的单因素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到,产妇年龄<30岁(OR=1.91,95%CI:1.12-3.26)、产妇HBeAg阳性(OR=1.72,95%CI:1.00-2.95)、HBV-DNA≥200IU/ml(OR=1.8,95%CI:1.11-2.93)和HBV-DNA≥106 IU/ml(OR=1.95,95%CI:1.04-3.64)是发生HBV宫内隐匿性感染的重要因素,P均<0.05。HBV宫内传播发生的单因素分析:产妇年龄<30岁(OR=1.75,95%CI:1.06-2.88)、产妇HBeAg阳性(OR=1.96,95%CI:1.17-3.26)、HBV-DNA≥200IU/ml(OR=1.90,95%CI:1.19-3.03)和HBV-DNA≥106 IU/ml(OR=2.38,95%CI:1.32-4.28)是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P均<0.05。1.4 HBV宫内传播发生的多因素分析:产妇定量分组、前置胎盘与HBV宫内显性感染相关(P<0.05);年龄分组与HBV宫内隐匿性感染显着相关(P<0.05)。2.随访调查研究结果:2.1 297例研究对象成功随访86例,随访率为28.9%,HBV宫内显性感染组随访到9例,HBV宫内隐匿性感染组随访到37例,未感染组随访到40例。2.2随访组母亲乙肝感染情况:86例母亲中9.30%HBsAg转阴(8/86),8.14%抗-HBs(+)(7/86);其中1例母亲呈现HBsAg和抗-HBs双阳性,6例为HBsAg(+)抗-HBs(-),1例为HBsAg(-)抗-HBs(-)。2.3随访组幼儿乙肝感染情况:86例幼儿HBsAg全部由(+)转(-),HBsAg阴转率达100%;54.65%幼儿的抗-HBc(+)转为抗-HBc(-)(47/86);HBV-DNA≧200IU/ml者共有22人,即发生HBV隐匿性感染率为25.58%(22/86)。2.4随访组幼儿乙肝抗体产生情况:86例幼儿中共有63例产生抗体,乙肝免疫应答率为73.3%,HBV显性宫内感染乙肝免疫应答率为88.89%(8/9),HBV隐匿性宫内感染组应答率为78.38%(29/37),未感染组应答率为65.00%(26/40);在随访幼儿中,HBV隐匿性感染幼儿乙肝免疫应答率为59.09%(13/22)。2.5将问卷中幼儿母亲孕期情况、幼儿在婴儿时期喂养情况、既往疾病、医源性暴露史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没有显着意义,这可能与本次随访研究中随访样本量少有关。新生儿出生后是否注射HBIG与乙肝免疫应答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在HBsAg(+)孕妇所产新生儿中,分别有8.08%、40.07%发生了HBV宫内显性感染和隐匿性感染;宫内隐匿性感染的发生率为宫内显性感染的5倍,更加应该重视宫内隐匿性感染的新生儿人群。2.产妇HBeAg阳性、HBV-DNA高滴度是发生HBV宫内传播的主要因素,乙肝孕妇妊娠过程中,要更加关注HBV-DNA数值变化,控制孕期乙肝病毒的复制;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低于30岁HBeAg阳性产妇发生HBV宫内隐匿性感染,及前置胎盘的HBsAg阳性产妇出现HBV宫内显性感染。3.HBsAg阳性产妇所产新生儿作为乙肝感染的高风险群体,容易出现隐匿性感染和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情况。因此在注意HBV垂直传播情况的同时,还应通过定期抗体监测该群体对乙肝疫苗的应答情况。同时对该群体中乙肝免疫应答不显着者注射乙肝HBIG。

郝大勇,杨悦,赵君亮,路芳鸣,申春艳,张晓,王兴玲[5](2016)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体外受精助孕后子代垂直传播风险》文中认为目的调查体外受精(IVF)助孕出生的HBV感染者子代垂直感染风险。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郑卅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IVF助孕成功并顺利出生的221例产妇,纳入标准为夫妇一方或双方HBsAg阳性,且HBV DNA<1×104拷贝/mL。通过电话方式随访子代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及HBV感染情况。结果 172例产妇成功随访,49例产妇失访。224名出生子代HBsAg均为阴性,其中1名婴儿抗-HBe和抗-HBc阳性。结论 HBV感染者通过IVF助孕,不会增加出生子代病毒垂直传播风险。

杨会英,宁淑敏,张玉荣[6](2015)在《HBIg联合替比夫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作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替比夫定对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根据自愿原则将该院产科门诊收集的330例HBs Ag阳性、HBV-DNA定量≥1×106copies/ml孕妇分为研究组(246例)和对照组(84例),研究组孕妇分别于孕第28、32、36周注射200 IU HBIg,同时口服替比夫定至分娩,对照组孕妇仅注射HBIg,未口服替比夫定。两组新生儿均出生后注射200 IU HBIg,分别于出生后6 h、第1个月、第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10μg,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及出生1年后的免疫学指标差异。结果:对两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身长、1 min Apgar、性别等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为6.1%显着低于对照组的16.67%(χ2=8.727,P=0.003),研究组新生儿的HBV-DNA阳性率为1.22%显着低于对照组的11.9%(χ2=18.893,P=0.000),研究组新生儿的HBs Ab阳性率为22.36%显着高于对照组的4.76%(χ2=13.205,P=0.000),研究组的HBs Ab阳转率为95.8%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7.5%(χ2=6.281,P=0.012)。结论:HBIg联合替比夫定能够有效阻断高病毒载量HBs Ag阳性孕妇的母婴传播。

郭春霞,任拥军,郭海荣[7](2014)在《孕产妇HBV-DNA与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长期以来,我国人群一直呈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高感染率,约有1.3亿人感染[1]。1979年全国性的大人群抽样调查及以后陆续的小范围调查显示HBsAg阳性检出率为9.09%10%。孕产妇HBsAg阳性检出率为11.2%12.5%。我国每年约有7280万名孕产妇妇携带HBV。因此,这些孕产妇的孕期保健和母婴阻断值得关注。目前乙肝的

黄晓莉[8](2013)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乙肝疫苗结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在HBV母婴传播中的阻断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68例检查发现的HBsAg阳性产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产妇与所生新生儿不作特殊乙肝预防处理,观察组产妇及其新生儿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干预法,比较两组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抗-HBs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阻断HBV的母婴传播,保障新生儿安全。

芮燕京,宋文英,陈洁,周乙华,胡娅莉,王志群[9](2013)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HBeAg阴性的HBV感染母亲母婴传播的效果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常规免疫预防措施在阻断HBeAg阴性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母亲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观察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本院分娩的231例HBsAg阳性但HBeAg阴性母亲及其252例儿童随访,记录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分娩方式、子女出生后免疫预防措施和喂养方式,并采血检测相关指标;199例儿童曾检测脐血HBV标志物。结果:16.08%儿童脐血HBsAg阳性,但所有252例儿童随访时(3.3±2.3岁)HBsAg和抗-HBc均阴性,抗-HBs阳性率74.21%。孕期使用HBIG和未使用HBIG母亲的子女抗-HBs阳性率分别为65.22%和73.33%(χ2=1.797,P>0.05)。剖宫产组和自然分娩组母亲的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6.85%和72.22%(χ2=0.69,P>0.05)。111例儿童为母乳喂养,65例人工喂养,76例混合喂养,抗-HBs阳性率分别68.47%、78.46%和78.95%(χ2=3.417,P>0.05)。结论:HBsAg阳性但HBeAg阴性孕妇的子女经正规免疫预防后,几乎无HBV感染;脐血HBsAg阳性不能确定母婴感染;孕妇孕晚期使用HBIG、分娩和喂养方式对HBV母婴传播和新生儿对乙肝疫苗的抗体应答无影响。

倪红霞[10](2013)在《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病毒变异规律与乙肝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是我国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在HBV流行区,慢性乙肝主要由于母婴传播引起。婴儿期感染HBV90%发展成慢性感染,最终约25%又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992年开始我国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由于疫苗免疫的普及和降低婴幼儿HBV暴露等干预措施的实施,人群HBsAg阳性率明显下降。我国目前在新生儿中推行的乙肝免疫方案为: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按照0、1、6月程序全程需接种3针;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μg或10μg酵母或1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不小于100IU,同时接种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再各接种1剂乙型肝炎疫苗,可显着提高母婴传播阻断的效果。与大多数国家不同,多年来我国只生产5μg(啤酒酵母)重组乙肝疫苗,我国大部分地区还一直使用低剂量的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国际上对低剂量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较为争议。近年来我国有自主研发的高剂量重组乙肝疫苗上市,局部地区已在所有新生儿中推广使用,但对新剂型疫苗的总体免疫保护效果还缺乏科学的现场考核。现有资料表明,即使是接种高剂量乙肝疫苗或联合接种HBIG,仍有5%左右的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感染HBV。HBV母婴传播途径主要为产前传播(即宫内感染)、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一般认为主动和被动免疫措施对HBV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的阻断效果较满意,但对宫内已发生感染的婴儿效果较差。宫内传播是当前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最主要途径,但我们对宫内传播及乙肝疫苗免疫阻断失败的原因和内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报道较多的危险因素是母亲HBeAg阳性和HBV DNA高滴度。此外,还可能与疫苗的免疫原性、机体对疫苗的反应性、遗传易感性和病毒变异等多种因素相关。在控制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方面还有很多科学问题未得到确切答案。本课题从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病毒变异、新生儿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三个角度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控制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提供科学依据。第一部分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可能是导致高风险新生儿(母亲HBsAg阳性)出生后乙肝疫苗免疫阻断失败,从而发生HBV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在上海浦东区的医院产科,对入院生产的HBsAg阳性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产妇静脉血及新生儿脐静脉血,并预期随访至儿童完成乙肝疫苗基础免疫(7月龄)后,采集的血标本检测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和HBV DNA定量,并检测母子乙肝病毒全基因序列,明确HBV宫内传播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对362对入院分娩的HBsAg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调查显示,新生儿HBV感染率为8.0%。 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 HBV感染率为20.3%;HBsAg+/HBeAg-单阳性母亲的新生儿,HBV感染率为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6.104, P=0.000)。分析显示,母亲HBV DNA水平与新生儿HBV感染率有剂量反应关系,当母亲HBV DNA大于106copies/mL时,新生儿HBV感染率为23.3%,显着高于母亲HBV DNA小于106copies/mL者的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5.670,P=0.000)。母亲HBeAg与HBV DNA106copies/mL的Kappa一致性为0.864,两指标间存在较强相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母亲HBeAg阳性新生儿的HBV感染风险OR为12.2(4.5-32.9),母亲HBV DNA高水平(106copies/mL)新生儿的HBV感染风险OR为15.4(5.7-41.7),不同分娩方式与新生儿HBV感染无相关性(P=0.246)。小样本量随访结果显示,完成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3例宫内感染新生儿,1例免疫阻断失败(HBsAg阳性);1例对疫苗无应答(抗-HBs阴性)。而39例非宫内感染新生儿均免疫成功。提示HBV宫内感染是疫苗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23对发生HBV宫内感染母婴的乙肝病毒全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各母子对病毒全基因序列同源性在99.4%-100%,15对母子(65.2%)病毒序列完全一致。按不同基因型分别与B2和C2野生型乙肝病毒株序列进行比较,母亲感染的B和C基因型突变株与野生株乙肝病毒均可通过宫内传播,未发现有宫内传播优势的特异突变位点。第二部分对我国获批准用于新生儿免疫的两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10μg/0.5mL剂型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和5μg/0.5mL剂型重组(啤酒酵母)乙肝疫苗,在2760名新生儿基础免疫中应用的免疫原性及保护效果进行社区为基础的观察研究。HBsAg阴性母亲所生的(低风险)新生儿分别按0-1-6程序全程接种5μg重组乙肝疫苗(A组,共1299例)和10μg重组乙肝疫苗(B组,共1122例),及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高风险)新生儿按0-1-6程序全程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并在出生时自愿联合接种HBIG(C组,339名),在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1-2个月,3组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9.61%,99.73%和97.34%,抗-HBs抗体的几何平均浓度(GMC)分别为714.79mIU/mL,2422.47mIU/mL和1271.77mIU/mL。两种剂量重组乙肝疫苗在低风险新生儿中使用的抗-HBs抗体阳转率相当,但接种10μg重组疫苗较5μg重组疫苗的抗-HBs抗体应答水平高。随访观察至免后2年,3组抗-HBs阳性率出现差异(2=40.470,P=0.000),分别为72.98%(A组),85.90%(B组)和79.54%(C组)。3组抗-HBs抗体水平在免疫后1-2月达到高峰,此后均以指数水平快速下降,免后2年3组抗-HBs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均在50mIU/mL以下。339例母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其中89.4%(303/339)选择10μg乙肝疫苗联合HBIG接种;全程免疫后1-2个月共有7名儿童HBsAg阳性,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失败率为2.06%;免疫失败儿童均为HBeAg阳性母亲所生,母亲HBsAg+/HBeAg+双阳性新生儿的免疫失败率为6.67%;母亲HBsAg+/HBeAg-单阳新生儿均未发生免疫失败;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 P=0.000)。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阻断失败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产妇孕期晚期进行HBIG干预是疫苗免疫失败的危险因素(P=0.013);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单独接种10μg乙肝疫苗的免疫失败率是2.79%,10μg乙肝疫苗联合HBIG接种者的免疫失败率是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s P=0.548),而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采用10μg乙肝疫苗联合HBIG接种的抗-HBs抗体GMC为1184.09IU/mL,低于单独接种10μg疫苗者的2331.72m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779,P=0.010)。接种5μg疫苗的低风险儿童,在免疫后2年的抗-HBc阳性率为2.85%,高于接种10μg疫苗组的0.98%(P=0.008);母亲HBsAg阳性的儿童,免后2年抗-HBc阳转率为4.54%,HBeAg阳性母亲的儿童抗-HBc阳转率更高,提示突破感染与暴露机会和疫苗保护能力均有关。分析6名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儿童及其母亲的的乙肝病毒基因全序列,显示基因型B和C乙肝病毒均可由母婴传播,母子全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38-100%。第三部分对15岁以下HBsAg持续阳性的母子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母子配对血清,检测乙肝两对半和HBV DNA定量,用nested-PCR方法分段扩增乙肝病毒全基因序列,直接测序失败样本经TA克隆后再测序,MEGA5.0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性、基因型和突变分析。59对7月龄至15岁经母婴传播的乙肝病毒慢性感染儿童与母亲,其中B基因型26对(44.0%),C基因型33对(56.0%),母子病毒全基因序列同源性在96.1~100%之间,平均为99.4%。儿童“”抗原决定簇突变率为33.8%,母亲为22.0%,儿童G145R免疫逃逸突变发生率为5.1%,母亲为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eS区缺失突变仅在HBV慢性感染母亲中发现,发生率为13.5%(8/59),儿童中未检测到此类缺失突变(P=0.001)。位于BCP区与肝癌和肝硬化相关的突变在母婴中发生率均较低,未发现母婴传播优势。母亲和儿童均可检测到BCP/PreC/Core区的缺失突变,但突变未出现在配对母子中。综上所述,母亲HBeAg阳性和HBV DNA高水平(106copies/mL)是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野生型和突变型乙肝病毒均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未观察到突变病毒株有母婴传播优势;我国目前推荐的乙肝免疫方案能有效保护新生儿,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乙肝疫苗普种后出生的HBV慢性感染儿童,以G145R突变为代表的免疫逃逸突变发生率很低,尚未构成公共卫生问题。

二、243例产妇抗-HBs阳性率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43例产妇抗-HBs阳性率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效果及阻断成功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突破性感染的队列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1.4 伦理
    1.5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2.2 HBsAg阳性母亲的感染特征
    2.3 主、被动联合免疫母婴阻断效果及影响因素
    2.4 阻断成功儿童的HBV突破性感染发生情况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我国防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策略及效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附件

(2)25036例郑州孕产妇4种传染病血清学指标初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试剂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结果报告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年度阳性率分析
    2.2 不同科室4种传染病指标结果
    2.3 不同年龄孕产妇HBsAg和抗-TP携带状况
3 讨论
    3.1 乙肝感染状况
    3.2乙肝保护性抗体
    3.3 丙肝感染状况
    3.4 梅毒感染状况
    3.5 艾滋病感染状况

(3)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新生儿出生时HBs Ag阳性、抗-HBs阳性情况比较
    2.2 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12个月HBs Ag阳性、抗-HBs阳性及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比较
3 讨论

(4)西安市乙肝病毒宫内隐匿性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HBV宫内隐匿性感染的流行特征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HBV宫内隐匿性感染的随访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1 内容小结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6)HBIg联合替比夫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7)孕产妇HBV-DNA与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测方法和仪器
    1.3 结果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8)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对照组
        1.2.2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HBeAg阴性的HBV感染母亲母婴传播的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新生儿乙肝免疫预防情况
    2.2 随访儿童HBsAg和抗-HBs阳性率
    2.3 新生儿出生时HBV标志物与慢性HBV感染的关系
    2.4 孕期注射HBIG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
    2.5 不同分娩方式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
    2.6 不同喂养方式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
3 讨论

(10)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病毒变异规律与乙肝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乙肝病毒母婴宫内传播研究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二部分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研究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三部分
    经母婴传播的
    HBV
    慢性感染母子病毒变异分析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243例产妇抗-HBs阳性率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效果及阻断成功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突破性感染的队列随访研究[D]. 管芳.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2]25036例郑州孕产妇4种传染病血清学指标初筛分析[J]. 陈妍,亓水芹.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9(08)
  • [3]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观察[J]. 李志泽.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29)
  • [4]西安市乙肝病毒宫内隐匿性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D]. 黄睿. 第四军医大学, 2017(05)
  • [5]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体外受精助孕后子代垂直传播风险[J]. 郝大勇,杨悦,赵君亮,路芳鸣,申春艳,张晓,王兴玲.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6(05)
  • [6]HBIg联合替比夫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作用分析[J]. 杨会英,宁淑敏,张玉荣. 中国妇幼保健, 2015(04)
  • [7]孕产妇HBV-DNA与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J]. 郭春霞,任拥军,郭海荣. 河北医药, 2014(16)
  • [8]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观察[J]. 黄晓莉. 中国医药导刊, 2013(09)
  • [9]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HBeAg阴性的HBV感染母亲母婴传播的效果评估[J]. 芮燕京,宋文英,陈洁,周乙华,胡娅莉,王志群.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3(07)
  • [10]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病毒变异规律与乙肝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研究[D]. 倪红霞.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243例产妇anti-HBs阳性率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