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西他滨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一例

吉西他滨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一例

一、吉西他滨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论文文献综述)

戚蕾[1](2021)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1例》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的原因,提高对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不良反应的认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血小板增多的治疗,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机制及处理方法。结果患者因肺炎入院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 g,q8h)治疗,用药前血小板计数(PLT)为285×109·L-1,用药8 d后PLT升高至607×109·L-1,10d后PLT继续上升至629×109·L-1,临床药师考虑PLT升高可能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有关。结合患者肺炎好转情况及PLT升高幅度建议停用该药,换用头孢地尼(0.1 g,tid)。停药4 d后复查PLT 311×109·L-1,8 d后PLT 280×109·L-1。结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有可能会引起血小板增多,临床药师应加强药学监护,提高用药安全。

陆尧,傅磊,沈磊,卞建军,葛书亚[2](2021)在《胆管癌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报告》文中认为胆管癌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且具有较高恶性程度的肿瘤,其发生位置遍布于毛细胆管至胆总管。胆管癌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显着上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是一种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其因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生导致骨髓中巨核细胞增殖旺盛,引起外周血PLT明显升高,多数患者有JAK2/V617F基因突变[1]。ET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出血倾向、血栓形成、栓塞及脾脏肿大等,少数患者可转变为骨髓纤维化或急性白血病[2]。

田培裕[3](2021)在《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自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住院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的肺癌患者,资料来源于电子病历数据库。入组病例中符合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VTE)的患者纳入病例组,未发生VTE的肺癌患者纳入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癌症相关情况、生物指标、中医证候等信息,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比两组患者信息,研究肺癌患者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分析病例组的VTE发病情况和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研究结果1研究资料: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92例患者,其中病例组(发生VTE组)患者48例,对照组(未发生VTE组)患者144例。2 VTE发病与一般资料的关系:VTE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3.97±10.49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4.94±9.73岁,经统计发现VTE组患者中55-74岁中老年人的占比较多(64.6%),而45-54岁中年患者的VTE发病风险较高(p<0.05)。VTE组患者饮酒人数16人(占33.3%),对照组饮酒人数15人(占10.4%),经统计发现VTE组患者中饮酒人数占比明显更高(p<0.05),并经多因素分析为独立危险因素(OR=5.02)。3 VTE发病与临床资料的关系: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在VTE组中有7人(占14.6%),对照组中有5人(占3.5%),经统计发现VTE组患者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数占比明显更高(P<0.05),并经多因素分析为独立危险因素(OR=10.47)。4 VTE发病与癌症相关情况的关系:VTE组患者主要病理类型为腺癌(n=26,54.2%),VTE组患者TNM分期均处于Ⅲ-Ⅳ期,且淋巴结分期为N3的患者在VTE组占比更高(p<0.05),并经多因素分析为独立危险因素(OR=5.67)。具有远端转移的肺癌患者VTE发生风险更高(p<0.05),是对照组患者发生VTE风险的5.66倍。VTE组患者中具有肾上腺转移的占比更高(20.8%vs6.2%,p<0.05)。5 VTE发病与生物指标的关系:VTE组患者的血糖、尿素氮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并经多因素分析血糖水平为肺癌患者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2)。VTE组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6 VTE发病情况:VTE组48例患者中发生上肢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33例(68.75%),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14例(29.17%),肺栓塞伴左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一例(2.08%)。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的上肢静脉血栓栓塞症有29例,占VTE总发病人数60.42%,占病例组中心静脉置管人数的87.88%。从肺癌确诊时间至VTE发病时间的中位时长为9.83个月,以肺癌确诊6个月以上发病人数较多(n=32,66.7%)。7 VTE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VTE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痰湿证>气虚证>血瘀证>热毒证>阴虚证>气滞证,其中血瘀证和热毒证患者占比显着多于对照组(p<0.05)。VTE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痰热阻肺证>阴虚毒热证,其中痰瘀互结证和痰热阻肺证患者占比显着多于对照组(p<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痰热阻肺证为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OR=9.31)。研究结论1.饮酒、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淋巴结分期为N3、远端转移、血糖、痰热阻肺证是肺癌患者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发生VTE的肺癌患者基线的中医证素以痰湿证、气虚证、血瘀证、热毒证多见,证型以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痰热阻肺证多见。3.VTE发生时间多在肺癌确诊6个月之后,对于治疗中后期的肺癌患者应警惕VTE发生风险。

邱秋秋[4](2020)在《回顾性分析吉西他滨和顺铂新辅助化疗治疗高危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临床上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单纯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率较高,并未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已有Ⅰ证据支持基于顺铂联合的新辅助化疗(NAC)方案联合手术治疗可以改善MIBC患者预后,但是目前国内NAC应用率低、且起步晚。临床上NAC的标准治疗方案是甲氨蝶呤、长春碱、阿霉素和顺铂(MVAC)方案,近年来疗效相近、毒性更低的吉西他滨和顺铂(GC)方案应用率更高。国内国外指南推荐为cT2-T4aN0M0膀胱癌患提供行NAC治疗,但有相关研究认为NAC治疗并未能改善低危MIBC患者的预后,因此NAC的适用人群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基于GC方案的NAC治疗在高危(cT3-T4a,NO/N+,M0)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20年0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62例确诊为高危(cT3-T4a,N0/N+,M0)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GC方案新辅助化疗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单纯手术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病理性降期率、淋巴结阳性率、总体生存率(OS)、无复发生存率(RFS)等指标。结果研究组共有13例cT3期患者,7例cT4期患者,其中有5例患者诊断为N+;对照组cT3期患者30例,cT4a期患者12例,7例N+患者。研究组20例患者完成1-3周期GC方案化疗,10例患者行1周期化疗,7例患者行2周期化疗,3例患者行3周期化疗,自化疗第一天开始到手术平均需43.4天。化疗前肿瘤平均最大径为(37.70±16.61)mm,化疗后为(25.00±13.35)mm,肿瘤体积明显缩小(t=4.58,P=0.00)。纳入研究的62例患者完成根治性手术治疗。研究组1例(5.0%)患者术后无残留病灶,5例(25.0%)患者降期至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此外有3例(15.0%)淋巴结阳性,无尿道切缘阳性患者。而对照组术后无pCR患者,6例(14.6%)患者达到病理性降期,1 1例(26.2%)患者术后证实淋巴结转移,1例患者病理提示尿道切缘阳性。两组病理性降期率、淋巴结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C方案化疗过程中胃肠反应和血液、骨髓反应比较常见,仅3例(15.0%)患者出现3/4级不良反应。同时,化疗并不会增加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研究组平均随访(17.90±17.96)个月,中位时间13个月,而对照组平均随访(26.23±15.53)个月,中位时间27个月。截止随访时间,研究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死亡,2例患者术后出现复发转移,失访病例2例。研究组OS为85.0%,RFS率为75.0%。对照组中有14例患者出现死亡,6例患者出现复发和转移,失访病例5例。对照组OS为66.7%、RFS为54.8%。经Log-rank方法检验,两组OS和RF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危(cT3-T4a,N0/N+M0)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GC方案新辅助化疗能明显缩小肿瘤体积、降低临床分期。但新辅助治疗组和单纯手术组的病理缓解率、病理性降期率、淋巴结阳性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GC方案患者耐受良好,3/4级不良反应率低,是临床上安全的膀胱癌新辅助化疗方案。由于样本量和随访时间的限制,本研究未能证实GC方案新辅助化疗能改善高危MIBC患者的长期预后。

孙丹阳[5](2019)在《第一部分:晚期胰胆管癌免疫治疗临床观察第二部分:Notch通路相关蛋白在SCLC中的表达》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肿瘤中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但该类药物在晚期胰腺癌和胆道系统肿瘤中的研究结果较少且免疫单药治疗疗效欠佳。本研究评估了真实世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胰胆管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了 2015年至2018年就诊于本中心的PD-1/PD-L1抑制剂晚期胰腺癌和胆道系统肿瘤患者,同时收集同期应用传统化疗的患者。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纳入应用免疫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43例(包括免疫单药和免疫联合治疗)进行综合分析;第二部分纳入晚期胰腺癌患者58例(免疫联合化疗组22例,化疗组36例),进行比较分析;第三部分纳入晚期胆道系统肿瘤患者77例(免疫联合化疗组38例,免疫单药组20例,化疗组19例),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2周期传统化疗或PD-1/PD-L1抑制剂单药或联合治疗(联合方案包括化疗、靶向药物和CTLA-4抑制剂)。研究结果:晚期胰腺癌免疫治疗总体客观有效率(ORR)为10.5%,疾病控制率(DCR)为5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2.3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5.1个月。免疫联合治疗对比免疫单药治疗明显延长了mOS(5.4个月vs 2.0个月,P=0.020)。免疫联合化疗对比化疗明显提高患者mOS和mPFS(mOS:18.1个月vs 6.1个月,P=0.021;mPFS:3.2个月vs2.0个月,P=0.041)。一线接受免疫治疗患者生存期长于二线及多线治疗,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OS 7.0 vs 5.1 vs 2.8个月,P=0.161)。血清CA19-9水平的变化与疗效明显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以1-2级为主,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包括甲状腺功能减低、腹泻和皮疹。晚期胆道系统肿瘤患者应用免疫联合化疗生存期和有效率明显提高,而且不良反应可耐受。免疫联合化疗组mOS为14.9个月,mPFS为5.1个月,明显长于免疫单药组(mOS 4.1个月,P=0.001;mPFS 2.2个月,P=0.014)和化疗组(mOS 6.0 个月,P=0.011;mPFS 2.4 个月,P=0.003)。免疫联合化疗ORR为34.2%,DCR为89.5%,也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研究结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胰腺癌和胆道系统肿瘤中显示出一定的有效率和较好的安全性。免疫联合治疗明显延长了患者生存期,有望成为晚期胰胆管癌治疗的新趋势。研究背景: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在过去的四十年中,小细胞肺癌治疗几乎没有较大进展。近年来Notch信号通路在SCLC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尤其是以Notch配体之一的DLL3(Delta-like ligand 3)为靶点的药物成为SCLC治疗的新希望。研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45例SCLC患者中DLL3及其Notch通路相关蛋白(DLL1,DLL4,ASCL1,Notch1)的表达情况,分析各蛋白在患者不同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中的表达差异及各蛋白与治疗疗效和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结果:DLL3表达阳性率为92.4%(134/145),Notch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DLL3,DLL1,DLL4和ASCL1(P<0.05)。在非手术组中,DLL3高表达与较差的一线治疗疗效和不良生存预后相关,但是只有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个月vs 12.0个月,P=0.043,HR=0.39)。有脉管癌栓和术后未接受辅助化疗是手术组患者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的不良影响因素(P<0.05)。DLL3高表达与Ki67高表达明显相关。DLL3和Notch1在局限期和广泛期SCLC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研究结论:DLL3在中国SCLC患者中呈高表达。DLL3,DLL1,DLL4,ASCL1高表达伴Notch1信号通路抑制促进肿瘤的形成与发展。DLL3高表达与SCLC患者不良的疗效和预后相关,为其成为重要的治疗靶点提供了依据,值得进一步探究。

樊红琼[6](2018)在《吉西他滨及低剂量辐射对巨核细胞发育和血小板生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放化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吉西他滨是临床上治疗实体瘤和淋巴瘤的常用化疗药物,常常导致血小板减少,不但影响肿瘤治疗,甚至可能发生危及生命的出血风险。目前吉西他滨及电离辐射对巨核细胞增殖、多倍体形成、分化成熟及血小板生成的影响及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阐明这一问题及机制,为减轻放化疗导致血小板减少这一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化疗药物吉西他滨对巨核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及血小板生成这一过程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低剂量辐射对巨核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及血小板生成的影响及对吉西他滨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保护作用。方法:1.吉西他滨对巨核细胞的增殖、分化及血小板生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体外研究:(1)通过WST-1实验检测吉西他滨作用后巨核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变化。(2)通过CD41-FITC/PI双染、CD41-FITC/CD61-PE双染、Annexin V-AP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吉西他滨作用后巨核细胞多倍体形成、巨核细胞分化指标(CD41+/CD61+)及凋亡率的变化情况。(3)应用活细胞工作站的活细胞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观察吉西他滨作用后的巨核细胞产生前血小板的过程的影响,并制作视频。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计数吉西他滨作用后的正在产生前血小板的巨核细胞的数量的变化。(4)通过实时定量Real-time PCR(q PCR)方法检测吉西他滨作用后转录因子GATA-1、NF-E2、Fli-1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基因p21、Cyclin D1、Cyclin E1的表达变化。(5)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吉西他滨作用后ERK1/2、p-ERK1/2、p-P38、P38、AKT、p-AKT和LC3表达的变化。体内研究:(1)小鼠眼眶静脉取血法,应用小鼠五分类血球仪进行血细胞计数,观察吉西他滨处理后的小鼠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情况并绘制曲线。(2)尾静脉注射NHS-biotin标记血小板,眼眶静脉取血后Streptavidin-PE/CD41-FITC标记血小板,流式细胞仪检测吉西他滨处理后每日NHS-biotin标记的血小板所占比例,连续检测5 d,绘制血小板寿命曲线。(3)小鼠眼眶静脉取血后留取血清检测TPO、SDF1、IL-1细胞因子水平,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取小鼠肝脏1小块,提取总RNA,检测肝脏TPO m RNA水平,同时取小鼠骨髓,应用石蜡包埋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2.低剂量辐射对巨核细胞的增殖、分化及血小板生成及对吉西他滨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保护作用的研究(1)通过WST-1实验检测不同剂量X线辐照后巨核细胞增殖率的变化。(2)通过CD41-FITC/PI双染、CD41-FITC/CD61-PE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LDR作用后巨核细胞多倍体形成、巨核细胞分化指标(CD41+/CD61+)的变化。(3)应用活细胞工作站的活细胞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观察LDR作用后的巨核细胞产生前血小板的过程的影响,并制作视频。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计数LDR作用后的正在产生前血小板的巨核细胞的数量的变化。(4)将6-8周SPF级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低剂量辐照组(100m Gy)、单纯吉西他滨组(Gem 200 mg/kg),低剂量辐照后序贯吉西他滨组(提前24h 100 m Gy+Gem 200 mg/kg),小鼠眼眶静脉取血法,应用小鼠五分类血球仪进行血细胞计数,观察小鼠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情况并绘制曲线。结果:1.吉西他滨可抑制巨核细胞的增殖、多倍体形成及分化成熟,但无诱导凋亡WST-1法检测巨核细胞的增殖活性,在剂量效应研究中,我们发现:与对照组相比,0.1-1μM的吉西他滨能够明显抑制巨核细胞的增殖,呈剂量依赖性。在时间效应研究中,我们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吉西他滨作用后24-96 h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增加,呈时间依赖性,96 h细胞增殖抑制最明显。流式细胞术检测巨核细胞多倍体形成,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0.1μM和0.5μM吉西他滨均能抑制巨核细胞的多倍体形成,使16倍体、32倍体和64倍体的巨核细胞所占的比例减少,而4倍体和8倍体巨核细胞所占的比例增多;并且0.1μM和0.5μM吉西他滨组的平均倍体数也显着减低。流式细胞术检测巨核细胞CD41+/CD61+表达率,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0.1μM和0.5μM吉西他滨均能抑制巨核细胞的CD41+/CD61+的表达,0.5μM吉西他滨组的巨核细胞的CD41+/CD61+的表达率减低更为显着。流式细胞术检测巨核细胞凋亡率,结果发现:对照组巨核细胞正常分化成熟过程中伴随细胞凋亡的发生,0.1μM和0.5μM吉西他滨组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吉西他滨可抑制巨核细胞生成前血小板和血小板释放的过程应用活细胞工作站的活细胞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观察巨核细胞产生前血小板的过程,并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计数正在产生前血小板的巨核细胞的数量,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吉西他滨0.1μM组和0.5μM组的巨核细胞产生前血小板和血小板释放均受到抑制。3.吉西他滨可抑制转录因子GATA-1、NF-E2、Fli-1的表达,促进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基因p21、Cyclin D1、Cyclin E1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 PCR)检测GATA-1、NF-E2、Fli-1、p21、Cyclin D1、Cyclin E1基因表达的情况。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吉西他滨0.5μM组的转录因子GATA-1、NF-E2、Fli-1基因表达显着减低,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基因p21、Cyclin D1、Cyclin E1基因表达不同程度升高,0.1μM吉西他滨组也有此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4.吉西他滨作用后LC3、p-P38蛋白表达增加,p-AKT蛋白表达降低,而p-ERK1/2表达无明显变化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p-ERK1/2、p-p38 MAPK、p-AKT、LC3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吉西他滨0.1μM和0.5μM组的p-p38、LC3蛋白表达升高,p-AKT蛋白表达降低,而p-ERK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5.吉西他滨可诱导小鼠血小板减少,但血小板寿命不受影响小鼠分为溶剂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吉西他滨给药组,每日连续监测血小板,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吉西他滨可明显诱导小鼠血小板逐渐减少,大约给药后第7-8 d降至最低,第10-11 d恢复近正常水平,第13-14 d反弹性升高,第16-17 d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分析CD41+/Biotin+的血小板的比例,连续检测5 d,根据CD41+/Biotin+的血小板衰减的比例计算出血小板的寿命。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吉西他滨虽然影响小鼠体内血小板计数,但并不影响小鼠体内血小板的寿命,血小板寿命大约为5 d。6.吉西他滨作用后血小板数最低时,小鼠肝脏TPO m RNA水平降低,而血清中TPO、SDF1和IL-1水平升高,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减小小鼠分为溶剂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吉西他滨给药组,每日连续监测血小板,待血小板降至最低时,处死小鼠,应用q PCR方法检测小鼠肝脏TPO m RNA水平,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TPO、SDF-1和IL-1水平,HE染色观察并计数骨髓巨核细胞。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吉西他滨组小鼠肝脏TPO m RNA水平降低,而血清中TPO水平增高,血清SDF-1和IL-1水平升高;小鼠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减小。7.LDR可促进巨核细胞增殖WST-1法检测巨核细胞的增殖活性,在剂量效应研究中,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5-100 m Gy的X线可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其中75 m Gy促进增殖的效应最为明显;而当辐射剂量超过200 m Gy时,巨核细胞增殖受到显着的抑制。在时间效应研究中,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低剂量辐照75 m Gy后24-96 h细胞增殖明显增加,24 h细胞增殖最明显,48-96 h增殖不再继续增加。8.LDR可促进巨核细胞多倍体形成及分化成熟应用CD41-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LDR对巨核细胞多倍体形成,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75 m Gy可促进巨核细胞的多倍体形成,使16倍体、32倍体的巨核细胞所占的比例增加,而2倍体、4倍体和8倍体巨核细胞所占的比例减少,平均倍体数增加。应用CD41-FITC/CD61-PE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LDR对巨核细胞CD41+/CD61+表达率。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75 m Gy X线可促进巨核细胞的CD41+/CD61+的表达。9.LDR可促进巨核细胞生成前血小板及血小板释放应用活细胞工作站的活细胞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观察巨核细胞生成前血小板的动态过程同时应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产生前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并统计数量,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DR2组(75 m Gy第0 h+75 m Gy第96 h)的巨核细胞生成前血小板和血小板释放有所增加,而LDR1组(75 m Gy第0 h)组的巨核细胞前血小板生成及血小板释放无影响。10.LDR可减轻化疗药物吉西他滨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将小鼠分为对照组、低剂量辐照组(100 m Gy)、单纯吉西他滨组(Gem 200mg/kg),低剂量辐照后序贯吉西他滨组(提前24 h 100 m Gy+Gem 200 mg/kg),每日监测各组血小板计数。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吉西他滨组的血小板减低程度最严重,低剂量辐照后序贯吉西他滨给药组,血小板减低程度有所减轻,而低剂量辐照组与对照组血小板数无明显差异。结论:1.吉西他滨可抑制巨核细胞增殖、分化成熟以及血小板生成和释放,但不诱导凋亡;2.吉西他滨可抑制巨核细胞转录因子GATA-1、NF-E2和Fli-1的表达,促进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基因p21、Cyclin D1、Cyclin E1的表达;3.吉西他滨作用后LC3、p-P38蛋白表达增加,p-AKT蛋白表达降低,而p-ERK1/2表达无明显变化。4.吉西他滨可诱导小鼠血小板减少,但血小板寿命不受影响;5.吉西他滨作用后血小板数最低时,小鼠肝脏TPO m RNA水平降低,而血清中TPO、SDF-1和IL-1水平升高,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减小;6.LDR可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多倍体形成以及血小板生成和释放;7.LDR可减轻化疗药物吉西他滨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程度而发挥保护作用。

陈沈珏,李昕,刘丽华,何鑫,马红玲,张明香[7](2017)在《药物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文献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药物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T)的临床特点、机制及防治措施,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62016年国内外发表的药物导致ST的文献,按年龄、性别、导致ST的药物种类和分布、药物致ST的处理与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98例药物致ST,涉及8个种类的30种不同药物,以抗肿瘤药、血液系统药物和抗菌药为主;198例患者中,男112例(56.6%),女86例(43.4%);有14例出现血栓,发生率为7.0%。结论:对于药物引起的ST,如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应用此类药物时应定期监测血小板水平,保证用药安全。

汪启炉,彭恩兰[8](2017)在《疑似吉西他滨联合顺铂致继发性血小板升高1例》文中认为1病例介绍患者,男,66岁。因咳嗽、咯痰7个月余,肺恶性肿瘤术后3周于2015年9月25日入我院治疗。临床诊断:肺恶性肿瘤(右肺鳞癌术后T2N2M0Ⅲ期)。入院当天,辅助检查示:白细胞7.0×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8%,血小板计数252×109·L-1,葡萄糖7.09 mmol·L-1,三酰甘油1.97 mmol·L-1,低密度脂蛋白3.88 mmol·L-1,肌酐80.4 mmol·L-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7.9 U·L-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5.7 U·L-1。2015年9月28日,患者开始GP方案化疗,吉西他滨

苏延旭,罗秀[9](2016)在《盐酸吉西他滨致血小板增多》文中提出1例66岁胆管癌患者因术后复发给予盐酸吉西他滨(1.8 g静脉滴注,第1、8天,21 d为1个周期)+顺铂(100 mg腹腔灌注,1次/周)联合化疗。第2次应用盐酸吉西他滨后第11天,患者PLT 537×109/L。6 d后,PLT达1 191×109/L,考虑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给予阿司匹林100 ng口服,1次/d;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皮下注射,2次/d。5 d后复查,PLT 838×109/L,给予羟基脲0.5 g口服,3次/d。7 d后,患者PLT 232×109/L。

李荔霞,王晓怀[10](2004)在《吉西他滨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文中指出

二、吉西他滨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西他滨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资料
2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与ST之间的关联性评价
3讨论
    3.1原因分析
    3.2发生机制
    3.3处置方法
4小结

(3)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癌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研究设计
4 研究内容
5 统计学处理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7 讨论
8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回顾性分析吉西他滨和顺铂新辅助化疗治疗高危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随访计划
    1.5 统计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病理结果分析
    2.3 GC方案化疗相关不良反应
    2.4 研究组和对照组围手术期资料对比
    2.5 研究组和对照组生存分析对比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疗效对比
    3.2 研究组GC化疗安全性的分析
    3.3 研究组和对照组围手术手术资料对比
    3.4 新辅助的应用现状
    3.5 辅助性化疗
    3.6 NAC反应的疗效预测指标
    3.7 新辅助免疫治疗
    3.8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词表
致谢

(5)第一部分:晚期胰胆管癌免疫治疗临床观察第二部分:Notch通路相关蛋白在SCLC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1
中文摘要2
Abstract1
Abstract2
第一部分 晚期胰胆管癌免疫治疗临床观察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4.1 胰腺癌免疫治疗
        4.2 胆管癌免疫治疗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Notch通路相关蛋白在SCLC中的表达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2.1 患者及病理组织筛选
        2.2 免疫组化实验材料与仪器
        2.3 免疫组化实验方法
        2.4 免疫组化判读
        2.5 病例资料收集
        2.6 疗效评价
        2.7 资料随访
        2.8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总体患者
        3.2 手术组患者
        3.3 非手术组患者
    4、讨论
        4.1 SCLC基本概况
        4.2 SCLC诊断及预后
        4.3 局限期SCLC的治疗
        4.4 广泛期SCLC的治疗
        4.5 SCLC治疗进展
        4.6 Notch信号通路
        4.7 本研究中Notch通路结果
        4.8 小结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吉西他滨及低剂量辐射对巨核细胞发育和血小板生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血小板的简介及来源
    2.2 巨核细胞的增殖、分化与成熟
        2.2.1 巨核细胞的来源
        2.2.2 巨核细胞的发育
    2.3 巨核细胞发育的调控因素
        2.3.1 细胞因子
        2.3.2 核转录因子
        2.3.3 细胞周期相关蛋白
        2.3.4 细胞之间相互作用
    2.4 血小板生成与释放
        2.4.1 细胞骨架参与血小板生成与释放
        2.4.2 血小板生成与巨核细胞凋亡
    2.5 放疗与化疗导致的血小板减少
    2.6 低剂量辐射的兴奋性效应与适应性反应
    2.7 总结与展望
    2.8 立题依据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主要器材与试剂
        3.1.1 主要实验器材
        3.1.2 主要实验试剂
    3.2 原代巨核细胞培养、诱导、分离与纯化
    3.3 实验方法
        3.3.1 WST-1 法检测不同浓度吉西他滨对胎肝细胞分化为巨核细胞过程中的细胞增殖的影响
        3.3.2 流式细胞术检测吉西他滨对胎肝细胞分化为巨核细胞过程中的多倍体形成的影响
        3.3.3 流式细胞术检测吉西他滨对胎肝细胞分化为巨核细胞过程中的CD41~+/ CD61~+表达的影响
        3.3.4 流式细胞术检测吉西他滨对胎肝细胞分化为巨核细胞过程中的细胞凋亡的影响
        3.3.5 流式细胞术检测吉西他滨作用后小鼠体内血小板的寿命
        3.3.6 活细胞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观察
        3.3.7 细胞总RNA提取
        3.3.8 cDNA的制备:
        3.3.9 Real-time PCR(实时定量)反应:
        3.3.10 蛋白免疫印迹法
        3.3.11 免疫荧光检测观察巨核细胞细胞骨架变化
        3.3.12 透射电镜制样、切片及拍照
        3.3.13 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TPO、SDF-1 和IL-1 因子水平
        3.3.14 X 线照射
        3.3.1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吉西他滨可抑制巨核细胞的增殖、多倍体形成和分化成熟
        4.1.1 吉西他滨对巨核细胞的增殖的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4.1.2 吉西他滨可抑制巨核细胞多倍体形成
        4.1.3 吉西他滨可抑制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
        4.1.4 吉西他滨不影响巨核细胞的细胞凋亡
    4.2 吉西他滨抑制胎肝细胞来源的巨核细胞生成前血小板及血小板释放
    4.3 吉西他滨抑制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及释放血小板的机制研究
        4.3.1 吉西他滨对巨核细胞发育相关的转录因子GATA-1、NF-E2、Fli-1 及细胞周期相关基因p21、Cyclin D1、Cyclin E1的表达的影响
        4.3.2 吉西他滨对巨核细胞发育相关信号转导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在小鼠体内吉西他滨对巨核细胞增殖、发育及血小板生成的作用
        4.4.1 吉西他滨可引起小鼠体内血小板计数下降
        4.4.2 吉西他滨不影响小鼠体内血小板寿命
        4.4.3 吉西他滨对小鼠肝脏TPO m RNA及血清中TPO、IL-1、SDF-1 的影响
        4.4.4 吉西他滨处理后小鼠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
    4.5 低剂量辐射可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及分化成熟及血小板生成、释放
        4.5.1 低剂量辐射促进巨核细胞的增殖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4.5.2 LDR可促进巨核细胞多倍体形成
        4.5.3 LDR可促进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
        4.5.4 LDR对巨核细胞生成前血小板及血小板释放的影响
    4.6 LDR可减轻化疗药物吉西他滨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程度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药物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资料检索策略
    1.3 资料提取
2 结果
    2.1 年龄和性别分布
    2.2 用药原因及药品不良反应史
    2.3 致ST的药物种类和分布
    2.4 Plt升高的时间及峰值
    2.5 治疗及转归
3 讨论
    3.1 可致ST的药物及药源性ST的特点
    3.2 药物致ST的相关机制
    3.3 药物致ST的处理
    3.4 小结

(8)疑似吉西他滨联合顺铂致继发性血小板升高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2 讨论

(10)吉西他滨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讨 论

四、吉西他滨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1例[J]. 戚蕾.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21(06)
  • [2]胆管癌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报告[J]. 陆尧,傅磊,沈磊,卞建军,葛书亚.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08)
  • [3]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D]. 田培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回顾性分析吉西他滨和顺铂新辅助化疗治疗高危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及安全性[D]. 邱秋秋.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第一部分:晚期胰胆管癌免疫治疗临床观察第二部分:Notch通路相关蛋白在SCLC中的表达[D]. 孙丹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6]吉西他滨及低剂量辐射对巨核细胞发育和血小板生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樊红琼. 吉林大学, 2018(04)
  • [7]药物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文献分析[J]. 陈沈珏,李昕,刘丽华,何鑫,马红玲,张明香. 中国药师, 2017(09)
  • [8]疑似吉西他滨联合顺铂致继发性血小板升高1例[J]. 汪启炉,彭恩兰. 医药导报, 2017(01)
  • [9]盐酸吉西他滨致血小板增多[J]. 苏延旭,罗秀.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06)
  • [10]吉西他滨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J]. 李荔霞,王晓怀. 中国癌症杂志, 2004(06)

标签:;  ;  ;  ;  ;  

吉西他滨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