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插秧机的对比试验

几种插秧机的对比试验

一、几种水稻插秧机的对比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查显涛[1](2021)在《集中分风气送式水稻栽插同步精量深施肥机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当前水稻生产过程中,施肥方式仍以表施、浅施的人工撒肥为主,施肥方式粗放、施肥量大且肥料利用率低,不仅浪费资源,增加生产成本,还污染环境。因此,开发先进的施肥技术与装备,提高肥料利用率,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水田深施肥可有效减少肥料挥发和流失,肥料利用率高,经济且环保,是未来水田施肥的必然发展方向。本文根据水田深施肥农艺要求,在分析国内外水田深施肥装置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集中分风气送式水稻栽插同步精量深施肥机,并对其工作机理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提出了一种集中分风气送式水稻栽插同步精量深施肥机总体方案。根据水田精量深施肥农艺要求,设计了一种集中分风气送式水稻栽插同步精量深施肥机,其由螺旋排肥器系统、集中分风气送式输肥系统、开沟器系统以及施肥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采用电机驱动螺旋排肥器排肥、依靠高速气流输送肥料,实现排肥轴转速与动力输出轴转速同步以精准控制施肥量。对该机进行了总体结构及关键技术参数设计。通过理论分析确定螺旋排肥器的单圈排肥量应不少于21 g/r,风送系统风量291.60 m3/h、输送气速16.65 m/s、管路直径32 mm、系统风压约450 Pa等关键性能参数。该研究为水田深施肥机具排肥器及风送系统等关键部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2)创新设计了一种有排肥缓冲区及阻塞轮辅助调节排肥量的螺旋排肥器。针对现有螺旋排肥器低转速下排肥均匀性差及施肥量仅能通过转速调节等不足,以螺旋输送机理论、力学及运动学为基础,设计了一种有排肥缓冲区及阻塞轮辅助调节排肥量的螺旋排肥器;分析了排肥器关键结构及工作参数对排肥均匀性及单圈排肥量的影响;进行了基于EDEM离散元仿真软件的单因素及正交仿真试验,优化了螺旋排肥器结构参数。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螺旋外径为45 mm时,排肥器最佳结构参数为螺旋内径17mm、螺旋螺距45 mm及排肥口距离(螺旋叶片末端到排肥口的距离)40 mm;在该结构参数下,阻塞轮开度对排肥均匀性影响不显着,对单圈排肥量调节效果明显。根据仿真试验得到的最佳结构参数,利用FDM快速成型技术对排肥器进行了试制加工,开展了与仿真试验条件相同的台架试验;台架验证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表明离散元法仿真研究结果正确可靠;台架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阻塞轮开度10~30 mm及排肥轴转速20~60 r/min范围内,排肥器单圈排肥量调节范围为27.74~38.15 g/r,单圈排肥量受阻塞轮开度的调节效果明显且受转速影响较小,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最大为30.03%,排肥稳定性变异系数最大为2.18%,均满足行业标准《NY/T 1003-2006》的规定。该研究为螺旋排肥器结构及运动参数优化提供了有益参考。(3)设计了一种集中分风气力输肥系统。针对现有气力输肥系统各支路气流一致性不高、存在能量浪费、肥管易堵塞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集中分风气送式输肥系统。利用Fluent流体仿真与台架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气流分配方式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集中送分方式中各路气流一致性最高;进行了基于Fluent流体仿真的集中分风装置结构参数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结构参数组合为:进口尺寸92 mm×92 mm,顶面尺寸150 mm×92 mm,气流入口与顶面间的侧壁倾角15°,支管直径32 mm,支管间距43 mm,此时各支管出口处气流速度一致性变异系数为0.27%。进行了与仿真试验的最优参数组合相同条件下的台架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各支路气流速度一致性变异系数为1.23%,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与仿真试验结果一致。同时进行了集中气力输送系统分风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各支路气流速度一致性变异系数为1.93%,满足气力输肥系统各支路气流速度一致性的设计要求。本研究为气力式施肥、播种等机具的设计和参数优化提供了参考。(4)创新设计了一种基于动态休眠消振机制的施肥控制系统。针对现有施肥控制系统对水田作业环境适应性差或成本高昂等问题,通过理论分析,设计了采用光电传感器同步测定排肥轴转速与动力输出轴转速,利用PID闭环反馈算法实现排肥轴转速与前进速度实时精确匹配的施肥量精准控制系统。对施肥控制系统的电源、信号采集模块、主控模块、直流电机驱动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等部分进行了硬件选型及电路设计;建立了排肥轴转速、施肥量与动力输出轴转速间的数学模型,提出一种动态休眠消振机制,并基于上述数学模型和消振机制设计了控制系统软件,确定了0.3~0.4范围内的休眠消振的时间系数。本研究可有效提高施肥量的控制精度,为施肥、播种等机具精量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5)开展了整机作业性能台架及田间生产试验。排肥施肥装置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在10~40 r/min转速范围内,各行排肥器行间单圈排肥量变异系数最大为1.49%;六行排肥器总单圈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为2.86%;单行排肥器对史丹利复合肥单圈排肥量的平均值为26.25 g/r。动态排肥试验结果表明,在目标排肥量分别设置为300、450、600 kg/hm2时,排肥量平均相对误差最大为2.00%。开展了田间生产试验,试验分小区进行,目标施肥量300 kg/hm2的小区面积为604.8 m2,目标施肥量为450 kg/hm2的小区面积为4054.4 m2,2个小区均采用宽窄行(240 mm+360 mm)栽插同步侧深施方案;2个小区理论施肥量之和为200.49 kg,实际施肥207.57 kg,施肥量相对误差为3.53%,达到了精量施肥的设计目标。后期测产结果表明,与相邻人工撒肥450 kg/hm2且后期田间管理相同的小区相比,水稻单产接近时,机插同步深施肥可节肥约15%~20%;施肥量相同时,栽插同步深施肥可提高水稻产量5%~8%,栽插同步深施肥技术可提高化肥利用率,节本增效。

张妮,张国忠[2](2020)在《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综述了国内外水稻机械化直播和机械化移栽技术及其装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针对中国的水稻种植条件和种植制度,指出了现有水稻种植装备的不足之处。提出水稻移栽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的重要发展方向,重点阐述了水稻钵苗移栽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研究方向与趋势进行了展望。

储婷婷[3](2020)在《水稻机插秧过程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毯状小苗机插技术源于日本,经过本土化改进后迅速发展,但我国地形复杂、种植制度多样,在稻麦、稻油、双季稻等多熟制种植地区,水稻生育期延迟造成上下茬口衔接紧张,易出现下茬作物等田现象;在因地形、水资源限制插秧前大田灌水较深地区以及稻渔综合种养区,水稻毯状小苗机插秧技术难以推广和应用。水稻大苗植株营养体大,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机插后返青发根快,机插水稻长秧龄大苗可以有效缓解小苗机插秧技术存在的这些问题。目前的水稻插秧机难以满足大苗的生产需求,通常存在“搭桥、推秧、伤秧”现象,但其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文针对机插大苗立秧差、伤秧重的问题,研究水稻秧苗的物理力学特性,并对秧苗和分插机构进行动力学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明确秧苗、机械、水田土壤之间相互作用机理,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水稻秧苗的微观结构、宏观物理特性及力学特性进行了测定和试验研究,分析了微观结构和宏观物理特性与力学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稻秧苗茎秆横截面微观结构为多层筛孔状叶片组织包裹的类椭圆形,在秧龄15~35d内,各品种水稻茎杆剪切强度、剪切模量、压缩能均随秧龄先增大后减小,弹性模量随秧龄先减小后增大,剪切功整体趋势为随秧龄增加而增加;除剪切强度外,各品种水稻茎秆力学特性参数均与大、小维管束数目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力学特性与宏观物理特性间相关性以遗传特性为主导,遗传特性(株型、基因型)相似的品种表现较为一致。(2)选取大苗分插机构类型和轨迹参数,基于水稻秧苗物理特性,进行触苗部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理论分析,分析机插作业过程取秧、运秧和插秧三个阶段秧苗的受力状态,明确水稻植株栽植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曲柄与凸轮的初始安装角度差影响立苗度,影响水稻机插秧效果的主要因素还包含:基质土凝聚力、秧苗与秧爪间摩擦系数、秧爪开口宽度、曲柄与凸轮的相对安装角、曲柄角速、秧苗株高、秧苗茎秆横截面积、水田泥土类型、水田水深、泥水密度。(3)采用ANSYS/LS-DYNA软件对机插秧作业过程水稻植株、分插机构和水田土壤的相互作用进行模拟,获得机插秧过程中水稻植株的受力和变形,并通过正交组合试验分析水稻植株在插秧过程中的应力变化规律和插秧后的姿态,确定最优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秧苗最大应力的影响从高到低依次为秧爪宽度、相对安装角、曲柄角速度、水田水深、秧苗株高;对秧苗倾角的影响从高到低依次为相对安装角、秧苗株高、水田水深、曲柄角速度、秧爪宽度。当相对安装角为3°,秧爪宽度为8mm,曲柄角速度为35rad/s,秧苗株高为28cm,水田水深为6cm时,秧苗最大应力最小;当相对安装角为2°,秧爪宽度为4mm,曲柄角速度为31rad/s,秧苗株高为24cm,水田水深为2cm时,秧苗倾角最小。(4)在仿真模拟试验结果基础上,选取最为显着的三个因素在分插机构综合试验台上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验证仿真试验的可行性,并得到与深水田环境及长秧龄秧苗状态最匹配的结构参数。

冯兵兵[4](2020)在《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与农业发展(1949-1984)》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工作,一度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和政治目标。中国农业机械推广最初是从增补旧式农具开始,发展到改良旧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最后才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机械,这是一个曲折而艰辛的历史过程。为了尽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国家先后投入了不计其数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期能够彻底地改善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经济面貌。这对中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1949-1984年,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坚定地落实中央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实现湖北省农业机械化的战略目标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从而推动了湖北省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快速提高了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培养了一大批掌握专业技能的农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促进了农业产出持续快速增长,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西方主流农业经济学家的农业现代化理论,人多地少的国家或地区应当优先发展化肥、农药、良种等生物化学技术以节约相对稀缺的土地资源,而地广人稀的国家或地区应当优先发展农业机械化以节约相对稀缺的劳动力资源。这其中暗含着中国人多地少,在制定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时候,应当考虑优先发展化肥、农药、良种等农业生物化学技术,而不应当大规模推动农业机械化。但历史与实践证明,1949-1984年,尽管在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遭遇过不少挫折,中国农业机械化仍旧取得了相当显着的历史性成就,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显然,集体化时期中国农业机械化实践与西方主流农业经济学家的农业现代化理论是相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农业机械化道路是失败的。相反,这恰恰说明了西方主流农业经济学理论不足以解释清楚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历史过程。因此,本文研究认为,1949-1984年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得以在较大规模上持续不断推进,根本原因在于农业机械推广具有巨大、广泛的外溢效应。这种外溢效应为广大农村带来了显着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了湖北省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这种外溢效应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或低估。本文各章节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作者观点如下:本文除了导论以外,一共分为四章。导论是全文的导入部分,主要阐述本文所研究问题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描述了1949-1984年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历史过程。纵观1949-1984年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历史时期。1949-1957年为农业机械推广的开端时期,1958-1965年为农业机械推广的兴起时期,1966-1978年为农业机械推广的高潮时期,1979-1984年为农业机械推广的调整时期。第一个时期,湖北省在落后的传统农具占主导地位、广大农村农具匮乏的窘境之下,首先通过实施农具贷放政策、加强旧式农具生产以增补旧式农具,快速恢复了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其次,湖北省广泛推广了双轮双铧犁、马拉播种机、摇臂收割机、新式步犁等十几种新式农机具,通过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但也存在新式农具缺乏科学鉴定、技术传授工作滞后、不少产品粗制滥造、新品试制过程中情绪急躁、农具生产指标过高等一系列问题。再次,湖北省通过试办国营农场、国营排灌站、国营拖拉机站,广泛开展了农业机械化示范工作,充分显示出现代农业机械的巨大威力。第二个时期,在农业“大跃进”的推动下,当阳县跑马乡的“车子化”革新直接推动湖北省农具改革运动的兴起。农具改革运动为广大农村创造了大量耕作、提水、运输、加工等方面的新式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湖北省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使农具改革运动脱离了科学的发展轨道,以致于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一时期,国营拖拉机站起初下放到公社和生产队经营,但是,由于拖拉机利用率较低、机器损坏较多、经济效益不高,下放的国营拖拉机站又重新收归国营,短期内获得了快速发展壮大,并在1965年达到发展高峰。国营机电排灌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先是在农业“大跃进”过程中快速发展,之后遭遇了严重危机与发展困境,经过全面整顿之后取得了显着成效,电力排灌事业得到快速兴起。在第三个时期,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在新洲县的召开,确立了国家于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战略目标,极大地推动了湖北省农业机械化进程。此后,湖北省大规模开展拖拉机大会战、饲料粉碎机大会战、水田“三机”大会战,三次“大办”使得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这一时期也是湖北省农业机电排灌事业的大发展时期,一大批大型提水灌溉泵站得到兴建,极大地提升了农业抗击特大旱涝灾害的能力。第四个时期,湖北省成立农业机械局,通过农业机械工业调整、农业机械化服务工作调整、管理农机使用责任制和户营农业机械,从而推动了户营农业机械的快速兴起,极大提高了农业机械经营效益,促进了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健康发展。第二章重点论述了1949-1984年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主体、经营形式和经营效益。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主体主要有国家、集体(包括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和个人。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农业机械推广主体发挥作用的效果有所不同。具体说来,1949-1965年以国家投资为主,1966-1978年以集体投资为主,1979-1984年以农户投资为主。其中,国家投资包括示范性投资、扶持性投资、管理性投资。示范性投资主要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此时兴建的国营拖拉机站、国营排灌站都是属于示范性投资的范畴,该项投资为农业机械化深入推进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技术人员。扶持性投资属于国家“支援人民公社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了支援穷队购买农业机械,极大地推动了穷队生产力发展。管理型投资又称农机事业费,对提高了农机人员业务和技术素质、扩大了农机服务领域、降低农机事故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召开以后,兴起了集体投资农业机械的热潮,此后湖北省绝大部分农业机械由集体投资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实施以后,农户逐渐取代集体成为农业机械的主要投资者。这一时期,湖北省农业机械使用经营体制发展的总脉络是国有国营——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户有户营,经历了由单一经营形式向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发展历程。1949-1984年,国营农业机械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集体经营农业机械较之更高,户营农业机械由于产权和经营权相统一,使得农民经营积极性大增,故而经济效益最好。第三章研究了1949-1984年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积极条件和有利因素。集体化时期,尽管湖北省的农业机械得到了大规模推广使用,取得了相当显着的历史成就,但这一段历史过程并不符合西方主流农业经济学家主张的农业现代化理论。为什么湖北省能够违背西方经典农业经济学理论而能够持续、大规模地进行农业机械推广呢?这是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制度变迁、国家战略、政府政策、经济效益、工业发展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以洪灾、涝灾、旱灾、生物灾害为主要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和农业发展的安全性需求是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客观原因。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农村人民公社化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等农村经济体制变革为湖北省农业机械的大规模推广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重工业优先的国家工业化战略对农村劳动力、粮食、农业剩余的需要,要求广大农村广泛推广农业机械以增加粮食产量、节省农业劳动力,这是湖北省农业机械大规模推广的内在要求。以拖拉机、内燃机、排灌机械、水田“三机”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工业发展与壮大,为大规模推广农业机械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以城市石油工业、电力工业以及农村小水电为代表的能源技术进步和产能扩张是农业机械大规模推广的重要支撑。然而,农业机械大规模推广的巨大外溢效应才是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根本经济动因。第四章主要研究了1949-1984年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能够持续大规模进行的根本原因,第三章主要论述的是广大农村推广农业机械的外在压力、外在条件、外在动力。实际上,若要探寻农业机械得以持续大规模推广的根本原因,我们应当深入到农村内部,从农业机械发挥作用的机制中去发掘。本文认为,湖北省农业机械能够持续大规模推广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机械推广对于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外溢效应,这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也就是说,客观评价1949-1984年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经济效果,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考虑农机推广主体经营效益的好坏,还应该更多的关注农业机械推广对农业抗灾害能力的提升、对粮食生产安全的保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巩固、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完善以及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重塑,等等。由于农业机械推广对于农村、农业、农民的积极作用十分广泛,农业机械推广的外溢效应难以进行定量统计,因此常常容易被人们忽视,或者没有予以充分重视。但事实上,1949-1984年农业机械推广产生的外溢效应是十分巨大的。所以,我们在研究农业机械推广经济效果的时候,应该对农业机械推广的外溢效应给予充分重视并深入详细考察,只有完全解读农业机械推广的外溢效应,才能理解1949-1984年湖北省农业机械大规模推广的根本原因。

邢子勤[5](2020)在《基于多位姿近似综合的夹苗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与试验》文中提出水稻钵苗移栽相比传统移栽方式具有不伤根,无缓苗期,易增产等优点,也是解决超级稻每穴1-2颗苗种植要求的重要手段。目前水稻钵苗移栽主要采用夹苗式的移栽方式,根据移栽中的夹苗、拔苗、带苗和植苗等系列动作特点,移栽机构一般要能够实现“8字形”的移栽作业轨迹。现有的多种水稻钵苗移栽机构有的存在取苗环扣较小,影响取苗成功率;有的植苗点位置偏高易引起倒苗;还有的机构推苗角度偏小不利于立苗。究其原因是由于对移栽机构设计过程中主要面向于轨迹形状的研究,未能合理的将移栽姿态和轨迹形状进行整体考虑;或者只基于少位姿(三个或四个关键位姿)的移栽机构参数设计。无法充分发挥现有机构构型在移栽轨迹和姿态上的表现能力。为此,本文通过对现有的两套移栽机构进行对比试验,分析获取了满足移栽农艺要求的多个关键位姿点,并提出基于运动映射的八位姿近似综合的非圆齿轮行星轮系移栽机构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进行了水稻秧苗的抗拉力学特性试验以及两套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对比试验,分析并得到了秧苗能够保持较好抗拉断性能的秧龄、夹持角度以及满足移栽要求的取苗、拔苗、带苗和植苗等八个关键位姿点。2)结合运动学映射理论求解得到了三组RR型二杆组,根据移栽机构的工作范围限制选取了其中两组合适的二杆组得到了一组四杆机构和一条满足要求的闭环“8字”型轨迹,从该轨迹上选取一些型值点拟合新的封闭轨迹,并对传动比进行分配,生成了一对能够实现“8字”型轨迹移栽要求的非圆齿轮节曲线。3)从轨迹上截取部分关键开环轨迹段,同时选取一些型值点拟合一条新的封闭轨迹,并对传动比进行分配,生成优化前的非圆齿轮节曲线,基于遗传算法建立目标函数并进行局部优化得到了一对具有较好凹凸性的非圆齿轮节曲线。4)完成了移栽机构的三维模型建立、虚拟样机仿真以及空转试验,验证了理论计算与实际设计的一致性。进行了新型七齿轮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取苗试验,分析其漏秧原因并进行夹秧片结构改进设计,得到改进后的取苗成功率为91.98%,最后开展了田间移栽试验,移栽时倒苗现象得到改善。

李嘉鑫[6](2019)在《吉林省水稻机械插秧侧深施肥技术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传统的水稻施肥方式是采用人工将基肥撒于地表,然后翻(旋)混耕于土壤,肥料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并且用工量大。为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大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必须改变传统的种植施肥方式。水稻机械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研发创新和试验示范,有效破解了传统水稻在种植过程中作业环节多、肥料利用率低、施肥量大、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等难题。本文在对水稻传统施肥与侧深施肥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吉林省三种水稻机械插秧机型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试验示范,针对不同施肥量不同机型对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生理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以叶龄进程、株高、茎蘖动态、成穗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质积、产量、肥料利用率、品质等为指数,选用五优稻4号(稻花香2号)进行试验验证,对实际使用量较大的三种侧深施肥插秧机即洋马牌YR60D型插秧机(自带洋马牌2FC-6型施肥机)、久富牌2ZG-6D(G6)型插秧机(自带2FH-1.8A(6F)型施肥机)、洋马牌2ZGQ-6D型插秧机加装龙舟牌2FH-6型施肥机进行田间作业试验。在不同侧深施肥量条件下,按照减施肥量的10%、20%、25%、30%计算,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在降低肥料20%的情况下,侧深施肥方式对照常规施肥的产量同比增长15.4%;根据水稻插秧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处理节本增效情况,对照常规施肥的验证田计算每Mu均增产效益为298元、节本效益为20.42元、综合效益为318.42元,得出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具有节本增效的作用。

陆强[7](2018)在《水稻插秧机插秧株距及穴秧苗数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中国现代农业经济和保证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水稻生产机械化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采用种植机械化生产具有显着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机插秧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生产的主要方式。在机插秧中杂交稻品种以其较高的分蘖能力结合每穴1-2株的合理种植密度,可以大大提升粮食的产量。在水稻机械化插秧作业中,除了提高育秧质量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对插秧机栽插性能的检测,将栽插性能的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插秧机驾驶员,能够便于驾驶员对插秧机的工作参数进行调整和管控,因此,本文的研究对提高插秧工作效率和保证插秧质量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本文在分析目前国内外有关作物分割和定位技术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秧苗轮廓陡变度特征提出了一种插秧株距检测方法,结合秧苗连通区域面积、叶尖点数特征实现每穴秧苗数的检测,综合图像处理技术和传感器检测技术研制了一套田间秧苗图像检测系统,最后通过田间试验对株距检测和穴秧苗数检测算法的理论分析进行验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结合水田工作环境和需求,构建了水田环境下秧苗图像检测系统,实现了秧苗图像的采集和分析功能。分析了水田秧苗图像采集系统的工作环境和需求,完成了图像采集系统硬件选型;研究插秧机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工作部件的运动规律,研制出一种能自动检测插秧机工作状态的装置,当插秧机处于插秧工作状态时,控制秧苗株距及穴秧苗数检测程序自动启动;探究了秧苗生长特性及影响图像质量的相关因素,设计了一种拍摄角度可手动调节的摄像头安装支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秧苗叶片间重叠问题。(2)对比研究了多种图像分割算法,优选出适用于水田复杂背景下对L*a*b*空间中的a分量进行自动阈值分割的秧苗图像分割算法。分析了秧苗图像在不同颜色空间下的秧苗图像,选取了L*a*b*颜色空间中的a分量将秧苗图像灰度化;根据算法运行时间、错分类误差(ME)、均匀测度(UM)为测评准则对比试验了三种不同的作物分割算法,优选出将秧苗L*a*b*空间中的a分量进行自动阈值分割的算法。(3)分析水田复杂背景下秧苗形态特征,提出了水田复杂背景下基于轮廓陡变度的秧苗定位算法。在对比分析了常用的田间作物定位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研究对象秧苗的连通区域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秧苗轮廓陡变度的定位算法;通过试验结果显示本文定位算法的平均误差为4.60Pixels,在本文研究条件下定位精度优于其他定位算法。(4)分析了秧苗图像采集的运动规律,提出了秧苗株距及穴秧苗数检测算法。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表明,当插秧株距档位为14cm时,株距测量平均误差为7.88mm,穴秧苗数的平均正确判断率达到81.1%。根据秧苗图像采集的运动规律,探究了本文条件下的像素当量测量,提出了一种株距的测量算法,在田间试验中,当插秧株距档位为14cm时,株距测量平均误差为7.88mm;探究了插秧机速度对株距测量平均误差的影响,在显着水平为0.05条件下,中速和低速对株距测量误差影响极显着;提出一种结合秧苗连通区域面积、叶尖点数特征实现穴秧苗数检测算法,在田间穴秧苗数测量试验中,对于穴秧苗数的平均正确判断率达到81.1%。

雷武生[8](2018)在《水稻水卷苗生长发育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水稻机插秧育秧主要以塑盘为载体,采用营养土或基质为介质培育秧苗,其存在着秧盘重且需求量大、肥料利用率低、劳动强度大且劳动力需求多、机插效率低等问题。水卷苗育秧方法以无纺布为育秧介质,采用水培的方式为秧苗供给养分,可培育长度为3-6m的秧苗并且可卷曲成秧苗卷,能够实现秧苗的轻量化搬运及栽插的高效化,但国内对机插水卷苗生长发育特性和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代表性品种武运粳23(常规粳稻)为供试材料,首先对比分析不同育秧介质(营养土、基质、无纺布)对水稻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大田群体生长特性、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然后深入探讨了机插水卷苗适宜的大田机插参数(机插株距、栽插深度)以及氮肥管理措施,以期为机插水卷苗育秧方法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育秧介质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水卷苗育秧方法(HLMS)秧苗叶龄显着大于营养土和基质育秧,优化后的水卷苗育秧方法(HLMS2,以无纺布+1cm稻壳为育秧介质)有利于秧苗根系的生长、增加了苗基宽,秧苗综合素质能够达到基质育秧水平,甚至有一定优势,机插漂秧率高于营养土和基质育秧,但能满足机插要求;产量显着高于营养土育秧,与基质育秧处理间无显着差异。与传统育秧方法相比,水卷苗育秧方法减少了生产投入,最终产投比高于营养土和基质育秧方法。2、常规粳稻水卷苗适宜栽插株距研究随着机插株距的增加,水卷苗机插空穴率呈下降趋势,而漂秧率处理间无显着差异,水稻单株茎蘖数显着增加而群体茎蘖数呈现下降趋势;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机插株距的增加,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穗分化期表现为随着机插株距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抽穗期处理间无显着差异,成熟期表现为先增后降;最终以12cm和14cm株距配置产量较高,其高产主要归因于较高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针对常规粳稻而言,水卷苗适宜的机插株距为12-14cm(23.8-27.8 穴/m2)。3、常规粳稻水卷苗适宜栽插深度的研究水稻机插水卷秧苗在机插大田时,由于秧苗轻不带土,大田栽插的深度直接影响机插质量、秧苗返青活棵、干物质积累、分蘖发生、产量及产量构成。本研究结果表明,当栽插深度超过3cm时秧苗返青活棵延迟、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叶面积指数降低而最终影响产量;当栽插深度浅于2cm时,机插漂秧率显着增加,且每穗粒数及结实率下降而影响最终产量。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水卷苗育秧方法适宜的机插深度为2-3cm。4、氮肥管理对机插水卷苗大田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在相同氮肥运筹比例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呈增加趋势,但氮肥用量超过225 kg·hm-2时产量并没有显着增加,而氮肥利用率却显着降低;在总氮肥量适宜的条件下氮肥后移可改善群体质量,增加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武运粳23在施氮量为225 kg·hm-2及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5:5的处理是兼顾产量和效益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李泽华,马旭,李秀昊,陈林涛,李宏伟,袁志成[9](2018)在《水稻栽植机械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水稻栽植机械化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的主要方向,也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本文分析了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制约因素,重点阐述了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与装备、机械化移栽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秧盘育秧是实现水稻机械化移栽的前提,重点分析了秧盘育秧精密播种技术、作业自动化技术和精密播种智能化技术的研究进展。毯状苗机插秧和钵体苗机栽插是水稻机械化移栽的2种主要方式,移栽机械控制技术是移栽机械作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基础和核心,在分析我国水稻机械化移栽方式与装备的基础上,对毯状苗机插秧技术和钵体苗机栽插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对移栽机械控制和智能化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提出加强耕整地机械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解决杂交稻、超级杂交稻、双季晚稻和连作晚稻机栽植问题是水稻栽植机械化技术的研究重点,提升秧盘育秧精密播种技术的播种均匀性、解决低播量下精密播种育秧、毯状苗插秧机纵向送秧的精准性和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是突破毯状苗机插秧技术的关键,研发经济高效、轻简型的钵体苗栽插装备是发展钵体苗机栽插技术的核心,加强移栽机械控制和智能化技术研究是栽植机械化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张敏[10](2018)在《水稻插秧机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设计及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插机构是水稻插秧机的核心工作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插秧机的栽植质量、可靠性和作业效率等,针对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设计和参数优化技术中的核心技术和难点问题,开展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设计及参数优化技术研究。采用颜氏机构创新设计方法建立了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的机构拓扑构造特性,得出了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的设计要求与约束条件,通过一般化和数综合方法,针对分插机构高速作业伤秧增加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变转速三插臂高速分插机构设计方案并建立了运动学模型,在相同作业条件下分插机构取秧线速度降低了33.3%。理论分析了变转速转动和插植臂数量对秧爪尖静动态轨迹、株距、取秧速度、插秧穴口长度和推秧角度等参数与性能指标的影响关系。按插植臂秧爪尖是否通过确定的约束坐标点,建立了2种类型的椭圆齿轮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设计及运动学分析模型,提出了以相邻插植臂和最易干涉点的插植臂运动干涉检查分析方法,构建了高速分插机构运动分析和运动干涉人机交互平台。在高速分插机构参数优化中提出遗传算法结合虚拟响应面回归的参数优化方法,通过构建约束条件和高速分插机构参数之间的回归数学模型直接获得了满足求解精度要求的最优参数组合。优化求解和理论计算对比,推秧角度和轨迹高度误差小于0.3%,插秧穴口长度误差小于4.5%。在基于秧爪静态轨迹反求高速分插机构参数的设计方法中,采用三次非均匀B样条曲线描述了插植臂秧爪尖的静态轨迹,运用改进的牛顿-辛普森迭代求解方法解决了行星轮与太阳轮之间转角唯一性求解问题;构建了一种只与太阳轮向径相关的异形齿轮传动轮系的传动比方程,通过迭代平移求解算法解决了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齿轮间传动比分配难题;介绍了异形齿轮齿廓设计方法,构建了三插臂分插机构三维数字化模型,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和高速摄影技术对比分析了异形齿轮行星轮系三插臂分插机构的运动轨迹和运动参数,对提出的轨迹反求设计方法的正确性进行了试验验证。运用样条函数代替异形齿轮传动关系,实现了高速分插机构虚拟样机快速建模和模型参数化,解决了通过构建异形齿轮实体模型结合接触分析方法存在的模型重用率低、建模复杂的问题;运用瞬态动力学有限元仿真方法分析了异形齿轮接触受力情况,通过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利用高速分插机构试验平台试验验证了基于虚拟回归模型建立的轨迹高度、插秧穴口长度和推秧角度等参数优化方法的正确性。对变转速三插臂分插机构和常规分插机构进行了栽植质量对比试验,并运用正交试验对变转速三插臂分插机构进行了分插机构工作参数与田间栽植质量之间影响关系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分插机构转速对伤秧率的影响最大,降低分插机构转速可显着降低伤秧率,并能增加秧苗分蘖、提高产量。田间测产试验表明:在相同作业条件下三插臂高速分插机构比二插臂分插机构平均增产4.63%,亩有效穗数平均增加 10.37%。

二、几种水稻插秧机的对比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水稻插秧机的对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集中分风气送式水稻栽插同步精量深施肥机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水稻施肥机械研究现状
        1.2.2 国内水稻施肥机械研究现状
        1.2.3 水田深施肥机关键部件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稻栽插精量深施肥机总体方案设计
    2.1 水稻栽插精量深施肥技术农艺要求
    2.2 水稻栽插精量深施肥机总体方案及工作原理
        2.2.1 总体设计
        2.2.2 工作过程及原理
    2.3 螺旋排肥器系统
        2.3.1 总体结构设计
        2.3.2 螺旋排肥器单圈排肥量
    2.4 集中分风气送式输肥系统
        2.4.1 风路总体结构
        2.4.2 气送式输肥系统主要参数
        2.4.3 分风装置
    2.5 开沟器系统
        2.5.1 总体结构
        2.5.2 船式开沟器结构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阻塞轮式螺旋排肥器结构设计与优化
    3.1 阻塞轮式螺旋排肥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3.1.1 阻塞轮式螺旋排肥器结构组成
        3.1.2 阻塞轮式螺旋排肥器工作原理
    3.2 螺旋排肥器主要参数分析
        3.2.1 单圈排肥量
        3.2.2 排肥量均匀性及稳定性变异系数
        3.2.3 肥料在螺旋排肥器中的状态分析
        3.2.4 各因素对单圈排肥量及排肥量均匀性的影响
    3.3 离散元仿真试验
        3.3.1 仿真模型及参数设定
        3.3.2 仿真试验方法
        3.3.3 单因素试验
        3.3.4 正交试验因素选取及水平确定
        3.3.5 正交试验方案及结果
        3.3.6 排肥轴转速对螺旋排肥器性能的影响
    3.4 台架试验
        3.4.1 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测定试验
        3.4.2 排肥器性能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中分风装置设计与分风性能优化分析
    4.1 Fluent仿真模型
        4.1.1 湍流数学模型
        4.1.2 仿真模型建立
    4.2 分风方式优化试验
        4.2.1 试验方法
        4.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集中分风装置优化
        4.3.1 单因素仿真试验
        4.3.2 正交仿真试验
        4.3.3 台架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精量施肥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设计
    5.1 施肥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5.2 控制系统硬件及电路
        5.2.1 直流电机驱动电路
        5.2.2 信号采集模块
        5.2.3 控制器
        5.2.4 人机交互模块
        5.2.5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
    5.3 施肥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3.1 总体设计
        5.3.2 排肥轴理论转速模型
        5.3.3 转速测定及动态休眠消振机制
        5.3.4 PID闭环控算法
        5.3.5 施肥量统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性能测试与田间生产试验
    6.1 静态台架测试
        6.1.1 试验装置
        6.1.2 试验方法
        6.1.3 静态台架测试结果
    6.2 平地动态测试
        6.2.1 试验方法
        6.2.2 动态测试结果
    6.3 田间生产试验
        6.3.1 栽插同步深施肥试验
        6.3.2 后期长势及测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课题来源
附录2:注释说明
附录3:作者简介
致谢

(2)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水稻种植现状
    1.1 国外水稻机械化直播现状
    1.2 国外水稻机械化移栽现状
2 中国水稻种植现状
    2.1 中国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及装备现状
    2.2 中国水稻机械化移栽技术及装备现状
        2.2.1 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及其装备
        2.2.2 水稻机械化栽插技术及其装备(插秧机)
        2.2.3 水稻钵苗移栽技术及其装备
3 中国水稻种植机械化问题探讨及展望
    3.1 水稻机械移栽与机械直播对比与选择
    3.2 加快作业可靠、性能优化的新型机具的自主研制
    3.3 农艺知识和先进技术应与种植机械技术融合创新
    3.4 加快水田环境下自走底盘研发,侧深施肥施药等复合作业
    3.5 提高水稻种植机械智能化水平是未来发展趋势

(3)水稻机插秧过程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稻秧苗物理力学研究现状
        1.2.2 分插机构动力学仿真研究现状
        1.2.3 水田机械作业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稻秧苗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2 水稻秧苗多尺度物理特性
        2.2.1 水稻秧苗微观结构
        2.2.2 水稻秧苗宏观物理特性
    2.3 水稻秧苗剪切特性
        2.3.1 水稻秧苗剪切强度分析
        2.3.2 水稻秧苗剪切模量分析
        2.3.3 水稻秧苗剪切功分析
    2.4 水稻秧苗压缩特性
        2.4.1 水稻秧苗弹性模量分析
        2.4.2 水稻秧苗压缩能分析
    2.5 物理特性与力学特性相关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插机构及秧苗动力学分析
    3.1 分插机构的选型和工作原理
    3.2 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运动学模型
        3.2.1 秧爪末端位移方程
        3.2.2 秧爪末端速度方程
        3.2.3 秧爪末端加速度方程
    3.3 分插机构推秧过程动力学分析
    3.4 机插过程秧苗受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稻机插秧过程流固耦合仿真分析
    4.1 流固耦合理论及相关软件
        4.1.1 流固耦合理论概述
        4.1.2 流固耦合软件简介
    4.2 机插秧多体流固耦合分析模型
        4.2.1 分插机构模型的建立
        4.2.2 秧苗模型的建立
        4.2.3 水田土壤模型的建立
    4.3 机插秧过程流固耦合分析前处理
        4.3.1 单元类型及算法选择
        4.3.2 网格划分
        4.3.3 材料属性定义
        4.3.4 约束与载荷
        4.3.5 耦合关系与求解控制
    4.4 机插秧过程水稻植株应力分析
    4.5 仿真试验方案
        4.5.1 影响因素的选取
        4.5.2 评价指标的确定
        4.5.3 仿真试验设计
    4.6 各因素对机插秧作业质量的影响
        4.6.1 水稻植株受力分析
        4.6.2 水稻植株姿态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插秧过程试验研究
    5.1 水稻插秧机综合性能检测试验台
    5.2 各因素对机插秧性能影响的正交试验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因素和试验指标
        5.2.3 试验方案
        5.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与农业发展(1949-198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国内外文献述评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历程
    第一节 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开端:1949-1957 年
        一、增补旧式农具
        二、改良旧农具、推广新式农具
        三、农业机械化示范
        四、起步阶段农业机械推广的经济效果
    第二节 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兴起:1958-1965 年
        一、开展农具改革运动
        二、国营拖拉机站的下放与回收
        三、农田机电排灌事业的“跃进”与整顿
    第三节 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高潮:1966-1978 年
        一、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在湖北的召开
        二、农业机械推广的三次“大会战”
        三、农田机电排灌事业的大发展
    第四节 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调整:1979-1984 年
        一、调整农业机械工业
        二、调整农业机械化服务工作
        三、调整农业机械经营体制
第二章 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主体和经营体制
    第一节 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主体
        一、国家
        二、集体
        三、农户
    第二节 湖北省农业机械经营体制
        一、国家经营
        二、集体经营
        三、农户经营
    第三节 湖北省农业机械经营效益
        一、国营农业机械经营效益
        二、集体经营农业机械经营效益
        三、户营农业机械经营效益
第三章 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
        一、湖北省的自然灾害
        二、自然灾害威胁农业生产
    第二节 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促进
        一、土地改革与农业机械推广
        二、农业合作化与农业机械推广
        三、人民公社体制与农业机械推广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机械推广
    第三节 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内在要求
        一、满足城市和工矿人口区的粮食需求
        二、为重工业发展提供产品销售市场
        三、有利于重工业从农业抽取发展资金
    第四节 湖北省农业机械工业的建立
        一、湖北省农业机械工业发展概况
        二、排灌机械工业
        三、拖拉机及内燃机制造业
        四、水田“三机”制造业
    第五节 湖北省能源工业的壮大
        一、石油工业的建立
        二、城市电力工业的发展
        三、农村小水电站的兴建
第四章 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积极作用
    第一节 增强农业抗灾害能力
        一、减轻旱涝灾害破坏
        二、抑制病虫害
    第二节 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一、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二、能够抢季节、保农时
        三、增加粮食产量
        四、缓解粮食供需矛盾
    第三节 增强治理山河能力
        一、兴修水利
        二、促进农田改造
        三、扩大农田面积
    第四节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一、改善种植业结构
        二、繁荣农村副业生产
    第五节 重塑农村劳动力市场
        一、节省农村劳动力
        二、解放农村妇女劳动力
        三、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
        四、提高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
结语 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评析
    一、成效与失误
    二、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多位姿近似综合的夹苗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稻移栽机构研究现状
        1.2.2 机构尺度综合方法研究现状
        1.2.3 运动学映射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稻钵苗移栽机构试验研究
    2.1 水稻钵苗抗拉力学特性研究
        2.1.1 试验条件
        2.1.2 秧苗抗拉断试验
    2.2 水稻钵苗移栽机构对比试验
        2.2.1 贝塞尔行星轮系移栽机构主要问题
        2.2.2 移栽机构仿真轨迹分析
        2.2.3 移栽机构实际轨迹验证
        2.2.4 移栽试验对比
        2.2.5 移栽试验结果分析
    2.3 关键位姿点的获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运动学映射的多位姿近似综合方法
    3.1 多位姿近似综合
    3.2 开链二杆机构及轨迹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水稻钵苗移栽机构应用及优化
    4.1 移栽机构工作原理及简化
    4.2 传动比分配
    4.3 节曲线生成
    4.4 非圆齿轮非圆度尺寸的优化
        4.4.1 目标函数的建立
        4.4.2 优化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样机设计及试验
    5.1 移栽机构的结构设计及传动箱的改进设计
        5.1.1 移栽机构的整机结构设计
        5.1.2 传动箱的结构改进设计
    5.2 移栽机构的初始安装位置
    5.3 水稻钵苗移栽机构虚拟仿真试验
        5.3.1 移栽机构静轨迹仿真分析
        5.3.2 移栽机构动轨迹仿真分析
    5.4 移栽机构空转试验验证
    5.5 移栽机构取苗试验
        5.5.1 夹片结构改进设计
        5.5.2 移栽机构取苗试验对比
    5.6 田间钵苗移栽试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吉林省水稻机械插秧侧深施肥技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水稻施肥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传统水稻施肥与机械侧深施肥的综合分析
    2.1 传统水稻施肥方式
    2.2 水稻机械插秧同步侧深施肥
    2.3 水稻机械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优势
    2.4 吉林省水稻机械化发展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稻侧深施肥过程中不同施肥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1 试验条件
    3.2 试验机具的确定
    3.3 试验机具的特点
    3.4 试验方案
    3.5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作业成本综合经济效益分析
    4.1 作业成本计算
    4.2 综合经济效益
    4.3 安全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研究结论
    5.2 问题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水稻插秧机插秧株距及穴秧苗数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作物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作物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讨论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检测系统构建
    2.1 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2.2 图像采集装置
    2.3 插秧机工作状态检测装置
        2.3.1 插秧机工作状态检测原理
        2.3.2 角度传感器
        2.3.3 速度传感器
    2.4 图像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水田复杂背景下秧苗图像分割算法研究
    3.1 水田复杂背景下秧苗图像彩色空间分析
        3.1.1 RGB颜色空间
        3.1.2 HSV颜色空间
        3.1.3 L*a*b*颜色空间
    3.2 水田复杂背景下秧苗图像像素分布分析
    3.3 秧苗图像分割算法分析
        3.3.1 阈值分割算法
        3.3.2 聚类分割算法
        3.3.3 分割算法对比分析
    3.4 秧苗图像分割后处理
        3.4.1 面积滤波
        3.4.2 孔洞填充
        3.4.3 边缘检测
    3.5 秧苗连通区域的形状特征提取
    3.6 本章小结
4 株距及穴秧苗数检测算法研究
    4.1 水田复杂背景下秧苗定位算法研究
        4.1.1 质心定位算法分析
        4.1.2 行列投影直方图定位算法分析
        4.1.3 秧苗轮廓形态特征定位算法分析
        4.1.4 多种定位算法对比分析
    4.2 秧苗株距算法研究
    4.3 秧苗穴秧苗数检测算法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田间试验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材料
    5.3 试验安排与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8)水稻水卷苗生长发育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机插水稻发展现状
        1.1 国外机插水稻发展概况
        1.2 国内机插水稻发展概况
    2 机插水稻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2.1 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研究现状
        2.2 机插水稻生长特点研究现状
    3 水稻育秧介质研究进展
        3.1 育秧基质不同物料使用研究现状
        3.2 育秧介质理化性质研究现状
    4 研究展望及本研究的切入点
    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5.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5.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育秧介质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及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秧苗素质
        2.2 机插质量
        2.3 大田生长特性
        2.4 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5 经济效益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Chapter 2 Effects of different Seeding Raising Midium onSeedling Quality and Yeild Formation under Rice Long MatSeedlings Cultivated with Hydroponics
第三章 常规粳稻水卷苗适宜移栽株距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及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机插质量
        2.2 茎蘖动态
        2.3 干物质积累量
        2.4 抽穗期净光合速率
        2.5 产量及产量构成
    3 讨论
        3.1 不同机插株距对机插秧效果的影响
        3.2 不同机插株距对机插秧群体生长特性影响
        3.3 不同机插株距对水稻产量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Chapter 3 Study on Suitable Transplanting Space under RiceLong Mat Seedlings Cultivated with Hydroponics for JaponicaRice
第四章 常规粳稻水卷苗适宜栽插深度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及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机插质量
        2.2 发根力及根系活性
        2.3 茎蘖动态
        2.4 叶龄进程
        2.5 干物质积累量
        2.6 齐穗期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参数
        2.7 产量及产量构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Chapter 4 Study on Suitable Transplanting Depth under RiceLong Mat Seedlings Cultivated with Hydroponics for Japonicarice
第五章 氮肥管理对机插水卷苗大田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及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产量构成
        2.2 茎蘖动态
        2.3 叶面积指数
        2.4 叶片SPAD值
        2.5 干物质积累量
        2.6 氮肥利用率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Chapter 5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er management onSeedling Quality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under Rice LongMat Seedlings Cultivated with Hydroponics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1 全文讨论
        1.1 不同育秧介质对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1.2 机插株距对水土水培育秧方法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1.3 机插深度对水土水培育秧方法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1.4 氮肥管理对水土水培育秧方法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2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3 创新点
    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4.1 水卷苗育秧方法配套机械研究
        4.2 水卷苗育秧方法介质的优选
        4.3 大田磷钾肥配施对水卷苗育秧方法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水稻栽植机械化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现状
    1.1 中国水稻机械种植面积及其结构
    1.2 水稻毯状苗机插秧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
    1.3 水稻钵体苗机栽插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
2 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2.1 水稻秧盘育秧方式现状
    2.2 水稻秧盘育秧播种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2.2.1 水稻秧盘育秧精密播种技术
        2.2.2 水稻秧盘育秧作业自动化技术
        2.2.3 水稻秧盘育秧精密播种智能化技术
3 水稻机械化移栽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3.1 水稻机械化移栽方式与装备现状
    3.2 毯状苗机插秧技术
        (1) 品种问题
        (2) 种植制度问题
        (3) 杂交稻精密育插秧技术问题
        (4) 施肥机械化问题
    3.3 钵体苗机栽插技术
    3.4 水稻移栽机械控制与智能化技术
4 水稻栽植机械化技术发展趋势
5 结束语

(10)水稻插秧机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设计及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类型及分插机理
        1.2.1 传统分插机构
        1.2.2 高速分插机构
    1.3 国内外高速分插机构设计方法
        1.3.1 理论建模设计方法
        1.3.2 轨迹反求设计法
    1.4 国内外高速分插机构运动分析与参数优化技术
        1.4.1 高速分插机构运动学分析技术
        1.4.2 高速分插机构动力学分析技术
        1.4.3 高速分插机构参数优化技术
    1.5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关键技术
    1.6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2 变转速三插臂高速分插机构方案设计
    2.1 高速分插机构设计要求及结构特性分析
        2.1.1 高速分插机构设计要求
        2.1.2 分插机构拓扑结构分析
        2.1.3 高速分插机构一般化
        2.1.4 高速分插机构设计要求与约束
    2.2 高速分插机构特定化
        2.2.1 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
        2.2.2 差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
    2.3 变转速三插臂分插机构方案设计与原理分析
        2.3.1 变转速三插臂分插机构结构
        2.3.2 变转速三插臂分插机构运动模型
    2.4 变转速三插臂分插机构参数分析
        2.4.1 插植臂个数对分插机构特性影响
        2.4.2 变转速旋转对分插机构特性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异形齿轮节曲线的分插机构参数设计
    3.1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传动关系
        3.1.1 椭圆齿轮行星轮系传动比计算
        3.1.2 椭圆齿轮行星轮系传动关系分析
    3.2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分插机构参数分析
        3.2.1 已知椭圆齿轮相位角设计分插机构参数
        3.2.2 秧爪尖通过已知坐标点设计分插机构参数
    3.3 秧爪运动干涉
        3.3.1 秧爪运动干涉分析
        3.3.2 秧爪动态干涉检测
    3.4 高速分插机构运动学分析软件编制
        3.4.1 高速分插机构人机交互系统设计
        3.4.2 混合编程与程序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参数优化
    4.1 行星轮系分插机构参数多目标优化方案
        4.1.1 分插机构参数优化方案
        4.1.2 分插机构参数优化条件
    4.2 基于遗传算法的高速分插机构参数寻优
        4.2.1 MATLAB遗传算法工具
        4.2.2 高速分插机构优化目标
        4.2.3 遗传算法参数寻优
    4.3 基于虚拟响应面的高速分插机构参数优化方法
        4.3.1 虚拟响应面分析优化原理及方案
        4.3.2 虚拟响应面试验结果及分析
        4.3.3 分插机构参数优化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秧爪轨迹的异形齿轮行星轮系分插机构设计
    5.1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分插机构秧爪轨迹建立
        5.1.1 秧爪尖静态轨迹构建
        5.1.2 秧爪尖静态轨迹数学描述
    5.2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分插机构结构参数设计
        5.2.1 回转半径和插植臂参数
        5.2.2 太阳轮与行星轮间转动关系
    5.3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传动比计算
        5.3.1 行星轮系传动关系
        5.3.2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间传动比求解
        5.3.3 异形齿轮轮系间传动比计算
    5.4 本章小结
6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分插机构轨迹验证与仿真
    6.1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高速分插机构仿真技术方案设计
        6.1.1 虚拟样机技术概述
        6.1.2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高速分插机构轨迹验证方案
    6.2 基于ADAMS的分插机构参数快速验证
        6.2.1 高速分插机构仿真模型建立
        6.2.2 仿真参数设置
        6.2.3 仿真结果求解
    6.3 异形齿轮三插臂分插机构三维建模
        6.3.1 异形齿轮三维建模
        6.3.2 三插臂分插机构关键零部件三维建模
    6.4 基于ADAMS的分插机构运动仿真
        6.4.1 模型导入与约束关系添加
        6.4.2 分插机构虚拟仿真与分析
        6.4.3 三插臂分插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分插机构动力学分析与测试
    7.1 三插臂分插机构箱体模态分析
        7.1.1 三插臂分插机构箱体模型建立
        7.1.2 三插臂分插机构箱体模态分析
    7.2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齿轮接触分析
        7.2.1 异形齿轮接触受力理论分析
        7.2.2 基于有限元的异形齿轮运动受力分析
    7.3 插秧机试验平台及三插臂分插机构基本参数测试
        7.3.1 三插臂分插机构试验平台
        7.3.2 分插机构基本参数测定
    7.4 基于高速摄影的分插机构运动分析试验
        7.4.1 试验设备及步骤
        7.4.2 运动学参数测试结果及分析比较
    7.5 本章小结
8 变转速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高速三插臂分插机构性能试验
    8.1 试验条件和测试方法
        8.1.1 试验条件
        8.1.2 试验机具
        8.1.3 测试方法
        8.1.4 试验方案
    8.2 秧苗切块质量对比试验
        8.2.1 常规二插臂高速分插机构切块取苗试验
        8.2.2 变转速三插臂高速分插机构切块取苗试验
        8.2.3 变转速三插臂和对照二插臂切块取苗质量对比分析
    8.3 团间栽植质量对比试验
        8.3.1 田间对比试验结果
        8.3.2 栽植质量对比分析
    8.4 变转速三插臂分插机构栽植质量试验
        8.4.1 正交试验方案
        8.4.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8.5 秧苗分蘖及产量对比
    8.6 本章小结
9 总结与展望
    9.1 结论
    9.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9.3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几种水稻插秧机的对比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集中分风气送式水稻栽插同步精量深施肥机设计与试验研究[D]. 查显涛.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张妮,张国忠. 湖北农业科学, 2020(17)
  • [3]水稻机插秧过程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D]. 储婷婷.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2)
  • [4]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与农业发展(1949-1984)[D]. 冯兵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
  • [5]基于多位姿近似综合的夹苗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与试验[D]. 邢子勤. 浙江理工大学, 2020
  • [6]吉林省水稻机械插秧侧深施肥技术试验研究[D]. 李嘉鑫.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7]水稻插秧机插秧株距及穴秧苗数检测方法研究[D]. 陆强.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水稻水卷苗生长发育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 雷武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9]水稻栽植机械化技术研究进展[J]. 李泽华,马旭,李秀昊,陈林涛,李宏伟,袁志成. 农业机械学报, 2018(05)
  • [10]水稻插秧机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设计及优化技术研究[D]. 张敏.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几种插秧机的对比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