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瓜嫁接新技术——改进型生长点直插法(论文文献综述)
计艳峰[1](2016)在《蔬菜自动嫁接设计与控制仿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需求和蔬菜的质量也不断提高,蔬菜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但由于低温灾害、多虫病害和连作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蔬菜嫁接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最有效手段,而蔬菜嫁接机器人更是代替人手工嫁接的最有效途径。本文以半自动蔬菜嫁接机为研究背景,以蔬菜幼苗为研究对象,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市场需求,提出全自动蔬菜嫁接机功能要求,分析各行为动作,围绕输送、定位、夹持、搬运、切削、夹子顶出六类行为对全自动蔬菜嫁接机结构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并对关键机构进行仿真研究。研究的主要成果概括如下: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对蔬菜幼苗几何尺寸、受力伤害进行分析,围绕取苗、定位、夹持、搬运、切削、夹子顶出六类行为将嫁接机结构划分为自动上苗机构、旋转切削机构和自动送夹机构,自动上苗机构细分为自动取苗机构和搬运机构,对各机构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完成对嫁接机整机结构的设计,在SolidWorks软件中建立起整机模型。采用西门子S7-200系列PLC选择的CPU型号为CPU224晶体管型,步进电机选用 Kinco2S86Q-043B,气缸选用 CM2YB20Rc-125-H7BWS,SMCCRBU2WU30-90S,SMCCRBU2WU30-180S,对控制电路设计,在STEP7-microwin32编程软件中根据机械系统完成控制系统的设计,使能够完成苗盘的运输,砧木苗和穗木苗的取苗、供苗、定位、切削,夹子顶出对嫁接苗固定的模拟顺序动作,理论嫁接速度能够达到12棵/分钟左右,即720棵/小时。以ADAMS软件为平台,通过将三维绘图软件SolidWorks建立的蔬菜自动嫁接机器人的自动取苗机构的三维模型导入到ADAMS软件ADAMS/View模块中,结合本文各机构的运动特点成功设计出ADAMS二自由度并联机械手运动函数,实现了机械手的运动学、动力学仿真,并根据仿真结果,利用ADAMS/PostProcess模块对机械手末端进行了轨迹分析、速度、加速度分析,由分析结果得知二自由度并联机械手按照预定轨迹运行,进一步验证了本机构的合理性;并对各关节的转动副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通过各实验曲线分析并进一步对步进电机做出要求,并对频繁动作受力较大的连杆进行了应力、应变分析,最终确定机械手设计符合要求。综上所述,本课题的研究为实现嫁接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提供了一系列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解决了人工嫁接的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对砧、穗木苗实现全自动嫁接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楼建忠[2](2014)在《斜插式瓜类蔬菜嫁接装置机理研究及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蔬菜嫁接栽培是克服连茬病害最有效途径,由于嫁接对象蔬菜比较柔软、且不规则,给机械嫁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本文以瓜类作物为对象,以不损伤或少损伤嫁接苗为目标,研究嫁接苗的夹持、定位,砧木生长点去除以及嫁接苗的打孔与断根等关键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分析研究了适用于瓜类作物嫁接方式,确定斜插法作为西瓜嫁接的方法,避免直插法穗木苗的窜根、贴接法切除一片子叶等缺陷。测定了嫁接适期的穗木西瓜苗和砧木葫芦苗的几何特性和力学特性,获得了砧木苗子叶、生长点各相关特征参数,穗木苗子叶、胚轴各特征参数,穗木苗子叶承压特征参数等,为嫁接机各机构设计与研制提供一定基础;2.提出了具有自动对中功能的交替叠合组合式砧木夹持机构,解决了嫁接过程中由于砧木弯曲而导致嫁接苗损伤的问题。对交替叠合组合式砧木夹持机构主要参数进行了设计,确定了砧木夹持片V型口夹角为90°,V型夹持片夹口直径为3.4mm,夹持力大小通过两边弹簧调节,试验结果表明,交替叠合组合式砧木夹持机构对砧木苗无损伤;3.研究了可防止细嫩穗木损伤的穗木气吸上苗机构。在给定边界约束条件下利用CFD软件对气吸上苗机构吸头内部流体进行动力学仿真,得出当吸头为H型吸嘴,且真空度为3kPa、沉孔深1mm时,吸头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试验表明在该参数下吸头的吸附率约为97.8%,无伤苗现象,该气吸机构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特点,为解决蔬菜嫁接穗木苗的夹持问题提供了设计依据;4.提出了一种基于嫁接苗特点的生长点仿形去除机构。该仿形机构利用生长点去除手指在曲柄滑块机构驱动下完成砧木生长点的去除。通过建立运动学模型,研究了生长点去除机构基于最小尺寸及传动角的生长点去除多维变量的优化设计;通过试验研究,新型生长点去除机构在设定的工况下生长点去除成功率达到95%,效果显着,解决了蔬菜嫁接过程中砧木生长点去除不净及去除过程中砧木苗易损伤的问题;5.研究了砧木苗打孔机构及砧木与穗木断根机构。通过分析砧木苗内部结构,设计了砧木斜插打孔机构及打孔针结构与尺寸。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砧木苗打孔最佳斜插角度为40°,所设计的砧木断根机构砧木断根成功率为98.9%,穗木切断机构穗木断根率为96.7%;6.完成了斜插式蔬菜自动化嫁接机械装置的总体设计与结构整体组装。通过分析斜插式嫁接设计要求,设计了斜插式嫁接机总体流程,完成了斜插式嫁接机总体结构设计。
王昶童[3](2014)在《低温胁迫下嫁接黄瓜耐低温性双向电泳分析》文中认为黄瓜又名胡瓜,起源于亚热带,对温度反应敏感,是我国保护地蔬菜生产中最主要的种类之一。近些年,随着反季节蔬菜需求量猛增,我国北方大棚黄瓜栽培面积日益扩大,但我国棚室结构简单,所以低温仍是影响黄瓜这种喜温蔬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子。研究表明,利用砧木进行黄瓜的嫁接栽培是克服冷害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对于嫁接抗冷性的机理尚不清晰。本文以低温胁迫下黄瓜嫁接苗为材料,运用双向电泳技术,探究了嫁接黄瓜耐低温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提高黄瓜抗冷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1.以云南黑籽南瓜为砧木,博杰106黄瓜为接穗,采用十字插接法、劈接法、传统靠接法以及作者改进的嫁接方法轴插接法进行嫁接苗实验栽培,比较了几种嫁接方法的综合效果。结果表明:轴插接法相对于其他三种常用嫁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活率高、功效好、对接穗和砧木苗龄要求低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人工嫁接方法,保证了优质实验嫁接苗的获取。2.为了验证嫁接能提高黄瓜抗冷性,本实验以博杰106、博杰610两个黄瓜品种为接穗,以黑籽南瓜为砧木获得嫁接苗,通过4℃低温处理,对嫁接苗和自根苗的POD活性、丙二醛积累量、脯氨酸积累量等一些抗冷性鉴定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低温胁迫下两个黄瓜品系的嫁接苗POD活性均大于自根苗、两品系嫁接苗丙二醛积累量均小于自根苗、两品系嫁接苗脯氨酸积累量均大于自根苗,并且在低温胁迫下同砧异穗得到的嫁接苗在低温耐受方面也有很大差异。证明了嫁接确实能提高黄瓜耐低温能力,同时实验还说明了黄瓜嫁接优势的获得可能是砧木和接穗二者优势品质的融合。3.为了了解嫁接黄瓜低温下的蛋白表达,探究嫁接优势产生的蛋白质分子生物学机理,实验以4℃低温处理48小时的嫁接黄瓜苗与自根苗为原材料,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对比分析了低温下嫁接苗叶片与自根苗叶片的蛋白质差异表达、低温下嫁接苗茎段和自根苗茎段的蛋白质差异表达以及低温下嫁接黄瓜根和25℃常温下嫁接黄瓜根的蛋白差异表达,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叶片差异表达量在二倍以上的点有60个,其中上调蛋白点22个,下调蛋白点38个;茎段中差异表达量在二倍以上的点有106个,其中上调蛋白点29个,下调蛋白点77个;根差异表达量在二倍以上的差异点有70个,上调蛋白点13个,下调蛋白点57个。这些差异点可能与嫁接苗抗冷机制有关。同时本实验还对黄瓜相关器官全蛋白双向电泳体系进行了一些优化,将为黄瓜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刘爱群,李春艳,赵丽丽,王国政,赵越[4](2013)在《黄瓜插接法嫁接育苗易出现的问题及相应技术调控》文中研究说明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应用插接方法嫁接黄瓜在播种环节、嫁接环节及后期管理等方面容易出现的技术及管理问题,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指出了应注意的关键技术措施。
邱景图[5](2013)在《斜插式蔬菜嫁接机器人嫁接机理与关键机构的研究》文中指出斜插法蔬菜嫁接操作简单,不需要夹持物进行夹持固定,嫁接成活率高,是瓜类蔬菜的理想嫁接方法。机械自动化嫁接可以提高嫁接作业生产率、降低人工操作难度,有利于推广蔬菜嫁接育苗技术。本课题选取斜插法为嫁接方法,测量了砧木和接穗的几何参数和压缩特性、切削特性、打孔阻力特性等力学特性,根据嫁接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嫁接参数的试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实际嫁接机器人设计中,完成了斜插式蔬菜嫁接机器人关键机构和控制系统的设计。结果如下:1.设定苗的压缩量为20%时的压缩力为临界压缩载荷,砧木苗的临界压缩力为0.586N,临界压缩强度为16.278kPa,接穗苗的临界压缩力为1.222N,临界压缩强度为33.944kPa。砧木苗的平均最大剪切力为3.095N,根据试验样本测量得到最大剪切力为5.423N。接穗苗的平均最大剪切力为1.616N,根据试验样本测量得到最大剪切力为3.062N。砧木苗的平均最大打孔阻力为0.756N,根据试验样本测量得到最大打孔阻力为1.124N。2.对斜插式嫁接的主要嫁接机理进行参数研究和分析,通过斜插式嫁接打孔针的参数设计研究得出当打孔针直径为1.80mm,针尖锥角为45°时,打孔成功率最高,打孔阻力较小。通过斜插式嫁接角度的研究得出当斜插式嫁接角度为45°时,打孔成功率最高。通过接穗切削角度的研究得出当接穗切削角度为20°时,切削面平均长度为7.23mm,嫁接成功率最高。3.完成了多工位斜插式蔬菜嫁接机器人关键机构的设计,主要包括砧木夹持供苗机构、生长点去除机构、打孔机构、接穗夹持供苗机构和接穗切削机构,能实现多工位砧木上苗、夹持、压平、去除生长点、打孔和接穗的上苗、夹持、切削以及砧木和接穗的嫁接接合作业。4.完成了斜插式蔬菜嫁接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控制流程的确定,硬件设计以及软件模块化的设计。
李兴[6](2013)在《针接式蔬菜嫁接机的研究》文中提出嫁接育苗技术可以达到增产增收、增强果蔬抗寒抗旱以及抗病虫害的能力,已成为蔬菜种植业中主要育苗措施。发展自动化嫁接技术,有利于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随着我国蔬菜、瓜果的生产和设施农业技术发展,目前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自动嫁接机器人技术的基础和条件。本文针对茄科蔬菜的机械自动化嫁接做了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选择了针接式嫁接法作为嫁接机的嫁接方式。嫁接机对接穗和砧木的结合面采用了切削面积更大斜切处理。选取“合作903大红番茄”为接穗,“TR02砧木品种”嫁接苗为砧木。嫁接机嫁接时选择6×12的72孔穴盘为专用穴盘。测量了处于嫁接期的嫁接苗的几何参数和力学特性,测得嫁接苗平均高度为163.6mm,平均苗径为3.6mm。嫁接苗平均剪切力为3.64N。而且,通过观察嫁接苗苗高,苗径与剪切力的关系图发现,剪切力与株高和苗径无明显联系。2.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嫁接机机构进行设计,根据嫁接机所需实现功能,设计穴盘输送机构、砧木粗切机构、穴盘定位机构、砧木扶正机构、插针机构、砧木夹持斜切机构、接穗上苗机构、接穗夹持机构、接穗切削机构、接穗转移机构。可以实现穴盘定位、砧木扶正、砧木夹持、砧木切削、接穗取苗、接穗切削、砧木接穗结合等功能。3.选用西门子S7-200PLC作为嫁接机的控制器,设计嫁接机的自动控制系统。基于模块化编程思想,借助西门子S7-200PLC编程软件(STEP7-MicroWIN)V4.0SP6编程软件,设计控制系统的梯形图,并对嫁接机的工作时序图进行优化,将单次嫁接作业时间控制在20s之内,提高嫁接机的作业效率。4.完成嫁接机样机的制造,对砧木处理,接穗处理和对接等嫁接过程进行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插针机构插针成功率为95%,嫁接机可顺利完成嫁接作业。可以满足工厂化育苗的需求。
李建欣,庞淑敏,李建吾,郭华,安蕊[7](2012)在《黄瓜组织培养与组培苗嫁接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的外植体为黄瓜自交系2~3 d的子叶,培养基为MS,讨论了AgNO3和6-BA的浓度组合对芽的诱导和增殖的影响,并以白籽南瓜为砧木,黄瓜子叶组织培养再生芽为接穗,进行嫁接,比较了不同砧木苗龄、培养方式和接穗大小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黄瓜子叶再生苗诱导率较高的培养基为MS+BA 1.0 mg/L+AgNO3 1.0 mg/L,增殖芽数较多的培养基为MS+BA2.0 mg/L+AgNO3 1.0 mg/L;组培苗的嫁接接穗长度为2.5+0.5 cm,砧木苗龄以3叶1心时嫁接成活率最高,可达100%。
吕谷来[8](2010)在《蔬菜嫁接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葫芦和西瓜为砧木和接穗,采用斜插法嫁接,测定了砧木和接穗的几何参数和力学特性,探索了机械损伤检测方式,实现了砧木子叶旋转角度和抓取点高度的判断,设计了斜插式嫁接试验台并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1)在压缩量为20%的前提下,葫芦的压缩强度为81.6KPa,西瓜的压缩强度为105.5kPa。葫芦和西瓜沿长轴剪切时的剪切强度为7.1KPa和0.032KPa,沿短轴剪切时的剪切强度为7.4KPa和0.034KPa。15mm、20mm和25mm长度的西瓜苗的压杆临界力Pcr为0.297N、0.161N和0.099N。2)以不同形式的打孔,圆形针打孔后砧木葫芦在一定时间内的微弱发光总量普遍比扁形针打孔后葫芦的微弱发光总量多。以不同角度打孔,60°打孔比45°和30°打孔后的微弱发光量都要高。以上说明微弱发光可以作为一种检测植物机械损伤的方式。3)对砧木俯视图通过腐蚀、形态学处理后,能成功将图像区域分割开的成功率为98%;以长短轴差值作为判断准则来区分真叶和子叶,成功率为97.9%。判断结果表明子叶区域质心和原点的连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可以表示为子叶的角度。4)对砧木侧视图进行坐标体系变换、特征点提取后进行曲线模拟并进行了判断优化,总体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处理时间控制在200~500ms之间,符合自动嫁接的要求。算法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可用于瓜科类蔬菜苗的识别定位,克服了苗生长弯曲和子叶重叠的问题。5)设计了斜插式蔬菜嫁接机器人,主要工作部件包括接穗夹持机构、接穗切削机构、砧木生长点去除机构、砧木夹持断根机构、砧木打孔机构和接穗与砧木对接导向机构。能实现砧木的夹持、展平、断根、去除生长点、打孔和接穗的夹持、切削、砧木和接穗的接合作业。6)针对以往的夹持机构存在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可针对不同类型的嫁接苗实现定位夹持并保持其直线状态的夹持机构和能实现柔性夹持的气吸式接穗夹持手。针对斜插法的工作流程,设计了一种辅助机构,能引导接穗顺利插入到砧木的插接孔内。
项伟灿[9](2010)在《直插式蔬菜自动嫁接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蔬菜嫁接技术是提高植株抗土传病害的能力、提高植株抗逆性、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蔬菜自动嫁接技术是基于嫁接理论的一种集机械、自动控制与设施园艺技术与一体的高新技术,它对实现蔬菜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和专业化意义重大。本文针对浙江省蔬菜种植面积大,机械化作业程度和装备水平低这一现状,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较高、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的蔬菜自动嫁接机。论文以西瓜为对象,对比西瓜各种嫁接方法,结合断根嫁接的优势,选择了西瓜的断根直插嫁接法。并对培育的嫁接苗进行了尺寸和力学性能的测定,经实验发现,砧木的平均株高为70.88mm,平均茎粗2.58mm;接穗平均株高35.41mm,平均茎粗1.98mm。在不损伤嫁接苗(即苗茎的变形量在20%以内)、夹持速度为5mm/min的前提下,得到砧木的承受力为2.12N,接穗的承受力为1.61N,这些数据为机构尺寸的设计提供了依据。该嫁接机包括自动嫁接装置和自动上苗装置。自动嫁接装置主要负责砧木夹持、子叶平展、砧木插孔、砧木切削、接穗夹持、接穗切削、砧木和接穗的接合等工作,该部分机构以气动方式驱动,并在结构上添加了微调机构,机构适应性更强。自动上苗装置主要负责将苗从穴盘中取出并送到嫁接装置进行嫁接,本课题设计了一种2-PPa并联机构,并在工作空间内对该机构的尺度进行了优化,对精度进行了分析。经过计算得出末端执行器最大误差为0.12mm,保证了上苗的准确性。该机器的控制系统采用了三菱的FX系列PLC,并用GX-Developer进行编程。试验表明,该机运行可靠、操作方便、整体兼容性好,嫁接速度可以达到548株/小时,成功率90%以上,完全能满足设计的需要。
王希英[10](2008)在《蔬菜机械化嫁接育苗生产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蔬菜设施栽培存在土壤传播的连作病害,即重茬种植后出现减产甚至绝产,特别是黄瓜、西瓜和甜瓜尤为严重,该病害无特效防治农药,只能通过嫁接育苗技术实现连作加以解决。蔬菜嫁接育苗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治土壤传播病害,并且嫁接后的秧苗抗逆性和产量都得到提高,对蔬菜品质没有不良影响。因此,蔬菜嫁接技术己成为一项无公害、增产、节能的创收技术,得到广泛推广,特别是对耕地面积小难以实现轮作的地区和设施栽培地更为适合。日本由于耕地面积小,实现轮作困难,1925年首次将嫁接育苗技术应用于蔬菜生产当中。20世纪50年代,日本又将嫁接育苗技术应用于西瓜栽培中;到20世纪80年代,蔬菜嫁接技术遍及日本、中国和欧美各国。目前,在我国湖南、贵州、山东和福建等省的一些县,70%以上的西瓜采用嫁接育苗技术。在东北地区,西瓜和蔬菜专业户为克服连作障碍和提高抗逆性也积极采用嫁接育苗技术。蔬菜嫁接技术性非常强,存在嫁接育苗作业生产率低、嫁接苗成活率不高、出苗不均匀等问题。目前,我国虽然有许多工厂化育苗中心和示范基地,但是蔬菜嫁接育苗还主要依靠手工作业,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蔬菜嫁接育苗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步和发展,蔬菜生产正在由传统的个体形式向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变。因此,在我国建立蔬菜工厂化嫁接育苗系统迫在眉睫。本研究首先进行嫁接用苗形态对机械嫁接作业影响试验、机械嫁接用标准苗培育试验,得出适合机械嫁接的标准秧苗形态以及合适的培育条件,为机械嫁接作业选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然后进行了嫁接断根试验,得出断根与未断根嫁接对于嫁接苗株高和茎粗的影响情况,为实际进行嫁接苗生产提供了断根依据。本研究将2JC-500插接式嫁接机投入到嫁接苗实际生产中,为绥化红旗乡西瓜嫁接苗生产基地设计了整套西瓜嫁接苗的生产作业流程,嫁接苗的生产主要围绕着机械嫁接机进行,生产流程包括:砧木和接穗的育苗作业、机械嫁接作业、嫁接苗的愈合作业、嫁接苗炼苗管理,并将该作业流程应用到绥化红旗乡实际嫁接苗生产中。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存在操作者对嫁接机操作不熟练,嫁接苗愈合拱棚容苗量过大等问题,影响了机械嫁接成功率和嫁接苗的成活率,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后,再次进行实际生产,嫁接苗的愈合成活率达到80%左右。
二、黄瓜嫁接新技术——改进型生长点直插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瓜嫁接新技术——改进型生长点直插法(论文提纲范文)
(1)蔬菜自动嫁接设计与控制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蔬菜嫁接技术 |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蔬菜自动嫁接机机械结构设计 |
2.1 蔬菜自动嫁接机总体方案设计 |
2.2 切削机构的设计 |
2.2.1 切削角的确定 |
2.2.2 切削半径的确定 |
2.2.3 切削速度的确定 |
2.3 自动上苗机构的设计 |
2.3.1 自动上苗机构总体方案设计 |
2.3.2 二自由度并联机械手的设计 |
2.3.3 搬运机构的设计 |
2.3.4 输送机构的设计 |
2.4 自动送夹机构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蔬菜自动嫁接机控制系统设计 |
3.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3.2 控制系统任务要求 |
3.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3.1 PLC选型及输入输出口分配 |
3.3.2 主要驱动部件的选型 |
3.3.3 PLC硬件接线 |
3.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4.1 编程软件概述 |
3.4.2 主要控制程序设计 |
3.4.3 步进电机的控制 |
3.5 控制系统调试 |
3.6 本章小结 |
4 取苗机构ADAMS实体仿真与结果分析 |
4.1 仿真平台简介 |
4.1.1 ADAMS软件 |
4.1.2 ADAMS/View模块 |
4.1.3 ADAMS/PostProcess模块 |
4.2 仿真平台的搭建 |
4.2.1 推荐软件平台 |
4.2.2 实体仿真流程 |
4.3 ADAMS仿真设置 |
4.3.1 将装配体模型导入ADAMS |
4.3.2 编辑构件 |
4.3.3 添加约束"Connectors" |
4.3.4 添加驱动"Motions"构造运动函数 |
4.3.5 运行仿真计算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4.4.1 机械手运动学仿真结果 |
4.4.2 关节动力学仿真结果 |
4.4.3 连杆有限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6 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 致谢 |
(2)斜插式瓜类蔬菜嫁接装置机理研究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1 绪论 |
1.1 前言 |
1.1.1 嫁接的必要性 |
1.1.2 瓜类蔬菜嫁接基本方法 |
1.1.3 机械嫁接的应用 |
1.2 瓜类蔬菜嫁接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瓜类蔬菜嫁接机研究现状 |
1.2.2 瓜类蔬菜嫁接机发展趋势与难点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
2 嫁接苗基本参数 |
2.1 嫁接苗培育 |
2.1.1 砧木苗培育 |
2.1.2 穗木苗培育 |
2.1.3 嫁接苗的栽培管理 |
2.2 特征参数测定 |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2 测量参数 |
2.2.3 几何参数测量结果 |
2.2.4 子叶、茎秆承压特性测量 |
2.3 本章小结 |
3 砧木交叉夹持定位及机构参数分析与试验优化 |
3.1 交叉夹持定位实现及原理分析 |
3.2 砧木夹持静力学分析及机构参数确定 |
3.3 砧木苗夹持垫块设计分析及优化 |
3.3.1 Y型垫块结构设计与分析 |
3.3.2 M型垫块结构设计与分析 |
3.4 砧木上苗机构设计与机理研究 |
3.4.1 砧木压苗与夹持动作 |
3.4.2 压苗与夹持凸轮轮廓设计 |
3.5 试验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CFD的穗木气吸定位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 |
4.1 引言 |
4.2 气吸吸头流体动力学模型 |
4.2.1 有限元体积法建立方程 |
4.2.2 吸头内流体数学模型建立 |
4.3 穗木气吸实现及吸头结构参数 |
4.3.1 穗木气吸实现 |
4.3.2 吸头结构参数 |
4.4 穗木苗气吸静力学分析 |
4.5 气吸吸头动力学分析及气吸吸头结构优化 |
4.5.1 三维模型建立及网格生成 |
4.5.2 模型边界条件设置 |
4.5.3 吸头内流体流场分布 |
4.5.4 吸头形状对吸附能力的影响 |
4.5.5 沉孔深度对吸附能力的影响 |
4.5.6 穗木气吸吸头结构优化设计 |
4.6 气吸吸头吸苗定位试验分析 |
4.6.1 试验目的 |
4.6.2 试验设备、材料与方法 |
4.6.3 试验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生长点柔性去除运动学建模及试验分析 |
5.1 引言 |
5.2 生长点去除的轨迹分析与机构实现 |
5.2.1 生长点去除机构工作轨迹 |
5.2.2 生长点去除机构设计 |
5.3 生长点去除机构动力学分析及参数设计 |
5.3.1 由曲柄四杆机构引起的指端运动分析 |
5.3.2 由弹性顶针机构引起的指端运动分析 |
5.3.3 生长点去除机构传动性能分析与参数设计 |
5.4 砧木苗生长点去除装置试制及试验研究 |
5.4.1 生长点去除机构装配与试验台建立 |
5.4.2 试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打孔及断根机构设计及最佳斜插角度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砧木打孔机构设计及最佳角度试验研究 |
6.2.1 砧木内部结构 |
6.2.2 最佳斜插角度试验研究及打孔针设计 |
6.2.3 砧木斜插打孔机构设计及运动实现 |
6.3 断根机构设计及试验研究 |
6.3.1 砧木断根机构设计 |
6.3.2 穗木断根机构设计 |
6.3.3 断根机构试验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7 斜插式瓜类蔬菜嫁接机械装置总体设计及试验 |
7.1 斜插式瓜类嫁接机械装置总体结构设计 |
7.1.1 斜插式瓜类蔬菜嫁接机设计要求 |
7.1.2 斜插式瓜类蔬菜嫁接机设计流程图 |
7.1.3 斜插式瓜类蔬菜嫁接机械装置总体结构设计 |
7.2 斜插式瓜类蔬菜嫁接试验台试验研究 |
7.2.1 试验目的与方法 |
7.2.2 试验材料 |
7.2.3 试验结果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的科研工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3)低温胁迫下嫁接黄瓜耐低温性双向电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嫁接栽培的概述 |
1.1.1 嫁接的概念 |
1.1.2 嫁接技术应用于园艺栽培的历史与现状 |
1.2 植物嫁接抗性优势的应用及研究 |
1.2.1 嫁接提高植物的抗冷性 |
1.2.2 嫁接增强植物抗病抗虫性 |
1.2.3 嫁接提高植物耐盐性 |
1.3 植物抗冷性鉴定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关系 |
1.3.1 植物抗冷性鉴定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关系 |
1.3.2 植物抗冷性鉴定与 MDA 的关系 |
1.3.3 植物抗冷性鉴定与脯氨酸的关系 |
1.3.4 植物抗冷性鉴定与可溶性糖的关系 |
1.4 蛋白质组学提出背景及相关概念 |
1.5 植物响应环境胁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1.5.1 植物蛋白质组学在干旱胁迫中的应用 |
1.5.2 植物蛋白质组学在低温胁迫中的应用 |
1.5.3 植物蛋白质组学在盐胁迫中的应用 |
1.5.4 蛋白质组学其他胁迫中的应用 |
1.6 植物蛋白质组学中的双向电泳技术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不同嫁接方法的对比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与工具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同种砧木不同嫁接方法苗成活率和嫁接耗时 |
2.2.2 四种方法嫁接效果对比 |
2.3 结论与讨论 |
2.3.1 顶插接法 |
2.3.2 靠接法 |
2.3.3 劈接法 |
2.3.4 轴插接法 |
3 嫁接黄瓜耐低温性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设计实验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POD 活性变化 |
3.2.2 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3.2.3 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3.2.4 自根黄瓜苗和嫁接黄瓜苗在冷胁迫下生长状态观察 |
3.3 结果与讨论 |
4 低温胁迫下嫁接黄瓜双向电泳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材料处理及实验设计 |
4.2 相关试剂及配置 |
4.3 实验过程与方法 |
4.3.1 低温胁迫下嫁接黄瓜全蛋白提取 |
4.3.2 蛋白干粉裂解 |
4.3.3 蛋白定量 |
4.3.4 SDS-PAGE |
4.3.5 双向凝胶电泳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嫁接黄瓜根、茎、叶 SDS 电泳分析 |
4.4.2 低温胁迫下嫁接黄瓜叶片全蛋白双向电泳分析 |
4.4.3 低温胁迫下嫁接黄瓜茎段全蛋白双向电泳分析 |
4.4.4 低温胁迫下嫁接苗根部全蛋白双向电泳分析 |
4.5 结论 |
4.6 讨论 |
4.6.1 不同上样量对双向电泳的影响 |
4.6.2 双向电泳蛋白图谱分析 |
4.6.3 低温下嫁接黄瓜与自根黄瓜蛋白差异蛋白表达分析 |
4.7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黄瓜插接法嫁接育苗易出现的问题及相应技术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 黄瓜插接法嫁接育苗易出现的问题 |
1.1 育苗环节 |
1.1.1 嫁接适期安排不合理。 |
1.1.2 出苗不齐和幼苗质量较差。 |
1.2 嫁接环节 |
1.2.1 嫁接工具选择。 |
1.2.2嫁接操作不规范, 嫁接成活率低。 |
1.3 嫁接后的管理环节 |
1.3.1 湿度管理不合理。 |
1.3.2 温度调控不到位。 |
2 针对问题必须规范的技术 |
2.1 确保砧、穗苗适龄健壮, 适期嫁接 |
2.1.1 严格选择种子, 确保秧苗健壮。 |
2.1.2 调整砧穗播期, 确保适期嫁接。 |
2.2 必须规范的操作技术 |
2.2.1 插接方法的选择。 |
2.2.2 嫁接工具改进。 |
2.2.3 嫁接操作技术的改进:插接嫁接操作要求快、准、稳连续进行。 |
2.3 嫁接苗的温度和湿度管理 |
2.3.1 恰当管理湿度。 |
2.3.2 合理调控温度。 |
(5)斜插式蔬菜嫁接机器人嫁接机理与关键机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嫁接对象和方法的选择 |
2.1 嫁接对象的选择 |
2.2 嫁接方法的选取 |
2.2.1 嫁接方法分类 |
2.2.2 嫁接方法的选择 |
2.2.3 斜插法嫁接作业流程 |
2.3 嫁接苗品种选择与培育 |
2.3.1 嫁接苗品种选择 |
2.3.2 育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嫁接苗几何参数与力学特性的测量和分析 |
3.1 几何参数测量和分析 |
3.1.1 嫁接苗几何参数 |
3.1.2 几何参数测量结果和分析 |
3.2 力学特性测量和分析 |
3.2.1 设备简介 |
3.2.2 压缩特性测量和分析 |
3.2.3 剪切特性测量和分析 |
3.2.4 砧木打孔阻力特性测量和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嫁接参数的试验研究 |
4.1 斜插式嫁接打孔针的参数设计研究 |
4.1.1 试验材料与器材 |
4.1.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4.1.3 试验结果 |
4.2 斜插式嫁接角度的研究 |
4.2.1 试验材料与器材 |
4.2.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4.2.3 试验结果 |
4.3 接穗切削角度的研究 |
4.3.1 试验材料与器材 |
4.3.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4.3.3 试验结果 |
4.4 整体嫁接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斜插式蔬菜嫁接机器人的关键机构设计 |
5.1 机构设计准则 |
5.2 主要技术特点 |
5.3 作业流程与整体结构 |
5.3.1 作业流程 |
5.3.2 总体方案 |
5.3.3 整体结构 |
5.4 主要部件的机构设计 |
5.4.1 砧木夹持供苗机构 |
5.4.2 生长点去除机构 |
5.4.3 砧木打孔机构 |
5.4.4 接穗夹持供苗机构 |
5.4.5 接穗切削机构 |
5.5 气动元件的选择 |
5.5.1 气动元件的优点 |
5.5.2 气缸的选型方法和选型步骤 |
5.5.3 气缸的参数计算和选择 |
5.5.4 本设计气缸选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斜插式蔬菜嫁接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 |
6.1 控制系统工作流程 |
6.2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6.2.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介绍 |
6.2.2 PLC选择和输入/输出口分配 |
6.3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6.3.1 模块化设计思路 |
6.3.2 初始化模块 |
6.3.3 砧木模块 |
6.3.4 接穗模块 |
6.3.5 嫁接接合模块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砧木苗和接穗苗临界压缩力试验数据 |
附录2 砧木苗和接穗苗最大剪切力试验数据 |
附录3 砧木苗最大打孔阻力试验数据 |
附录4 斜插式蔬菜嫁接机器人PLC控制梯形图 |
个人简介 |
(6)针接式蔬菜嫁接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嫁接方法简介 |
1.3 国内外蔬菜嫁接机研究现状 |
1.3.1 国外蔬菜嫁接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蔬菜嫁接机的研究 |
1.3.3 嫁接机研究现状分析 |
1.4 现阶段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嫁接对象和方法的选择及相关参数分析 |
2.1 嫁接方法的选取 |
2.2 嫁接苗的培育 |
2.2.1 砧木苗的培育 |
2.2.2 接穗苗的培育 |
2.3 嫁接苗及穴盘参数测量 |
2.3.1 嫁接苗及穴盘几何参数测量 |
2.3.2 嫁接苗力学特性参数测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针接式蔬菜嫁接机执行机构设计 |
3.1 针接式蔬菜嫁接机设计准则 |
3.2 针接式蔬菜嫁接机主要技术特点 |
3.3 针接式蔬菜嫁接机作业流程 |
3.4 嫁接机的主要机构及工作原理 |
3.4.1 穴盘输送机构 |
3.4.2 砧木粗切机构 |
3.4.3 穴盘定位机构 |
3.4.4 砧木扶正机构 |
3.4.5 砧木夹持斜切机构 |
3.4.6 插针机构 |
3.4.7 接穗上苗机构 |
3.4.8 接穗夹持机构 |
3.4.9 接穗切削机构 |
3.4.10 接穗转移机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针接式嫁接机控制系统设计 |
4.1 嫁接机控制方案 |
4.2 硬件的选择 |
4.2.1 PLC控制器介绍 |
4.2.2 PLC机型选型原则 |
4.2.3 PLC控制系统I/O点数统计 |
4.2.4 控制系统PLC选型 |
4.3 步进电机和气缸的控制方法 |
4.3.1 PLC对步进电机控制 |
4.3.2 PLC对气缸的控制 |
4.3.3 气缸和步进电机控制总接线图 |
4.4 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4.1 设计思想 |
4.4.2 嫁接主程序 |
4.4.3 砧木粗切模块 |
4.4.4 穴盘定位模块 |
4.5 时序图优化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针接式蔬菜嫁接机样机试验 |
5.1 插针试验 |
5.2 砧木处理试验 |
5.3 接穗处理试验 |
5.4 对接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7)黄瓜组织培养与组培苗嫁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黄瓜组织培养试验方法 |
1.2.2 试管苗嫁接试验方法 |
1.2.3 组培苗移栽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再生芽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
2.2 再生芽增殖培养基的筛选 |
2.3 不同苗龄砧木对试管苗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2.4 不同大小接穗对嫁接成苗率的影响 |
2.5 无菌砧木嫁接与营养钵育苗砧木嫁接成苗率比较试验 |
2.6 黄瓜试管嫁接苗和再生芽自根苗移栽成活率比较试验 |
3 讨论 |
3.1 黄瓜子叶再生芽的诱导 |
3.2 再生芽的增殖 |
3.4 黄瓜组培苗的嫁接 |
3.4.1 嫁接接穗大小及砧木苗龄的筛选 |
3.4.2 组培苗与自根苗的比较 |
(8)蔬菜嫁接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现阶段研究的盲点和难点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嫁接对象和方法的选择及相关参数检测 |
2.1 嫁接对象的选择 |
2.2 嫁接方法的选取 |
2.2.1 常用嫁接方法介绍 |
2.2.2 嫁接方法的选择 |
2.3 嫁接苗培育 |
2.4 嫁接苗几何参数、力学特性参数测量 |
2.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4.2 测量参数 |
2.4.3 几何参数测量结果 |
2.4.4 压缩特性测试 |
2.4.5 剪切特性测试 |
2.4.6 西瓜压杆稳定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嫁接苗机械损伤检测研究 |
3.1 微弱发光简介 |
3.2 实验材料与器材 |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4 实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机器视觉的嫁接苗定位识别方法研究 |
4.1 机器视觉及其应用概述 |
4.2 数字图像处理概述 |
4.2.1 图像采集和格式 |
4.2.2 图像增强 |
4.2.3 图像分割 |
4.3 机器视觉系统组成 |
4.4 嫁接苗图像预处理 |
4.4.1 试验图像样本 |
4.4.2 图像分割 |
4.4.3 中值滤波 |
4.4.4 阈值分割 |
4.4.5 形状特征区域提取 |
4.5 旋转角度判断 |
4.5.1 形态学腐蚀处理 |
4.5.2 真叶去除 |
4.5.3 旋转角度计算 |
4.5.4 结果与验证 |
4.6 抓取点判断 |
4.6.1 坐标系调整 |
4.6.2 茎宽度值计算及特征点提取 |
4.6.3 基于曲线拟合的抓取点判断 |
4.6.4 参数调试 |
4.6.5 总体处理效果 |
4.7 抓取点判断方法优化 |
4.7.1 总体处理效果对比 |
4.7.2 同一株苗不同角度处理结果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斜插式蔬菜嫁接机器人设计 |
5.1 主要技术特点 |
5.2 作业流程 |
5.3 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 |
5.3.1 接穗夹持机构 |
5.3.2 接穗切削机构 |
5.3.3 生长点去除机构 |
5.3.4 砧木夹持断根机构 |
5.3.5 打孔机构 |
5.4 关键技术 |
5.4.1 定位夹持 |
5.4.2 对接导向机构 |
5.5 三维实体模型设计 |
5.6 试验台试验效果 |
5.6.1 砧木夹持试验 |
5.6.2 生长点去除试验 |
5.6.3 接穗夹持与导向对接机构试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子叶角度旋转判断程序代码(部分) |
附录2 砧木抓取点判断程序代码(部分) |
个人简介 |
(9)直插式蔬菜自动嫁接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蔬菜嫁接技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嫁接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蔬菜嫁接机的分析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嫁接方法的选择及嫁接苗参数的测定 |
2.1 嫁接方法的选择 |
2.1.1 常见嫁接方法的介绍 |
2.1.2 西瓜嫁接方法的选择 |
2.2 嫁接苗参数的测定 |
2.2.1 嫁接苗的选择及培育 |
2.2.2 嫁接苗参数的测定 |
2.3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嫁接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
3.1 嫁接机器人总体方案设计 |
3.2 自动嫁接装置机构设计 |
3.2.1 接穗模块的结构设计 |
3.2.2 砧木模块的结构设计 |
3.2.3 公共模块的结构设计 |
3.2.4 嫁接装置机构实物图 |
3.3 自动上苗装置的方案设计 |
3.3.1 自动上苗装置尺寸的优化 |
3.3.2 自动上苗装置的精度分析 |
3.3.3 自动上苗装置实物介绍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嫁接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研究 |
4.1 自动蔬菜嫁接机的工作原理 |
4.2 嫁接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
4.2.1 可控制编程器的介绍 |
4.2.2 PLC 的选型及PLC 输入/输出口的分配 |
4.2.3 控制系统气动回路的设计 |
4.2.4 步进电机的控制 |
4.2.5 控制程序的设计 |
4.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
5.1 嫁接装置的实验及分析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前的准备 |
5.1.3 实验设备 |
5.1.4 实验方案 |
5.1.5 实验步骤 |
5.1.6 实验数据的分析 |
5.1.7 样机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
5.2 自动嫁接机整机实验 |
5.2.1 实验目的 |
5.2.2 实验设备 |
5.2.3 实验步骤 |
5.3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蔬菜机械化嫁接育苗生产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蔬菜嫁接育苗的意义 |
1.1.2 嫁接育苗的发展状况 |
1.2 蔬菜工厂化嫁接育苗系统的构成 |
1.2.1 工厂化蔬菜嫁接育苗系统 |
1.2.2 蔬菜嫁接育苗的生产流程 |
1.3 国内外工厂化嫁接育苗系统的研究进展 |
1.3.1 日本工厂化嫁接育苗系统的研究 |
1.3.2 国内机械嫁接育苗生产的研究 |
1.4 国内外机械嫁接机的研究 |
1.4.1 日本嫁接机的研究 |
1.4.2 韩国嫁接机的研究 |
1.4.3 国内嫁接机的研究 |
1.4.4 嫁接机推广中的问题 |
1.5 蔬菜嫁接育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1 研究目标 |
1.6.2 研究内容 |
1.6.3 采用的研究方案 |
1.6.4 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2 机械嫁接用苗培育及嫁接效果试验 |
2.1 精量播种对于标准苗的意义 |
2.2 标准苗对于机械嫁接的意义 |
2.3 嫁接用苗形态对机械嫁接作业影响试验 |
2.4 机械嫁接用标准苗培育试验 |
2.4.1 试验目的、方案及设备 |
2.4.2 试验步骤 |
2.4.3 试验数据处理 |
2.4.4 结论 |
2.5 本章小结 |
3 西瓜机械嫁接断根试验 |
3.1 西瓜断根嫁接的意义 |
3.2 西瓜机械嫁接断根试验 |
3.2.1 断根嫁接对西瓜嫁接苗成活率的影响 |
3.2.2 断根嫁接对西瓜嫁接苗株高、茎粗的影响 |
3.3 砧木断根机构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机械嫁接育苗生产体系的设计及应用 |
4.1 机械化嫁接育苗生产工艺 |
4.2 西瓜机械嫁接苗生产所需设备选择 |
4.2.1 2JC-500 插接式嫁接机 |
4.2.2 地热线 |
4.3 西瓜机械嫁接苗生产体系的设计 |
4.3.1 作业空间的布置设计 |
4.3.2 生产试验时间安排设计 |
4.3.3 苗床使用面积的设计 |
4.3.4 育苗、愈合及作业面积的搭配设计 |
4.4 西瓜机械嫁接苗生产试验 |
4.4.1 砧木接穗育苗作业流程 |
4.4.2 机械嫁接作业流程 |
4.4.3 嫁接苗愈合作业流程 |
4.4.4 嫁接苗炼苗培育作业流程 |
4.4.5 西瓜机械嫁接生产试验结果 |
4.4.6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黄瓜嫁接新技术——改进型生长点直插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蔬菜自动嫁接设计与控制仿真研究[D]. 计艳峰. 天津科技大学, 2016(07)
- [2]斜插式瓜类蔬菜嫁接装置机理研究及优化设计[D]. 楼建忠. 浙江大学, 2014(05)
- [3]低温胁迫下嫁接黄瓜耐低温性双向电泳分析[D]. 王昶童. 郑州大学, 2014(02)
- [4]黄瓜插接法嫁接育苗易出现的问题及相应技术调控[J]. 刘爱群,李春艳,赵丽丽,王国政,赵越. 园艺与种苗, 2013(04)
- [5]斜插式蔬菜嫁接机器人嫁接机理与关键机构的研究[D]. 邱景图. 浙江大学, 2013(06)
- [6]针接式蔬菜嫁接机的研究[D]. 李兴. 浙江大学, 2013(06)
- [7]黄瓜组织培养与组培苗嫁接研究[J]. 李建欣,庞淑敏,李建吾,郭华,安蕊. 农业科技通讯, 2012(02)
- [8]蔬菜嫁接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研究[D]. 吕谷来. 浙江大学, 2010(02)
- [9]直插式蔬菜自动嫁接机的研究[D]. 项伟灿. 浙江理工大学, 2010(06)
- [10]蔬菜机械化嫁接育苗生产体系的研究[D]. 王希英.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4)
标签:西瓜嫁接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