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体外循环的心脏手术

无需体外循环的心脏手术

一、不用体外循环进行心脏手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领[1](2021)在《单操作孔胸腔镜、右胸小切口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及传统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数据,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及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两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缺点,并进一步探讨其外科微创价值。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在2015年09月~2019年12月期间89例CHD患者的手术资料,按术式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及传统手术方式分为三组。常规组33例,右胸组30例,胸腔镜组26例。三组统计的指标包括:术中需观察的指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需观察的指标: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h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将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组无死亡病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方面,右胸组有着明显优势(P值分别为0.022、0.029、0.030);在输血量方面,胸腔镜组有明显优势(P值为:0.001);在呼吸机辅助时间方面,右胸组和胸腔镜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值分别为:0.003、0.023);在术后24小时引流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胸腔镜组具有明显优势(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随访1~5年,三组均未见有残余分流及明显的瓣膜关闭不全及晚期死亡病例。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和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在获得与传统手术相似疗效的同时,减少了手术创伤并带来了美容效果,是安全、可行的两种微创手术方法,与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相比,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手术具有更好的微创及美容效果。

倪启智[2](2021)在《胸腔镜辅助下经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与传统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术临床疗效对比》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和传统正中开胸手术在二尖瓣置换治疗上的优劣势,并评价其二者的安全性、有效性,从而为患者选用更为合理且安全有效的手术操作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我科住院治疗确诊为二尖瓣瓣膜疾病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实施胸腔镜辅助下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的病例作为胸腔镜组;另29例施行传统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术的病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例的各项临床资料。结果:腔镜组无术中转开胸病例,两组术后均顺利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两组相比:(1)术前观察指标:术前一般资料(身高、体重、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观察指标:胸腔镜组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中输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观察指标:胸腔镜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心脏ICU停留时间、24h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方面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与对照组在总输血量、住院总费用、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腔镜组窦性停搏发生1例,胸腔积液发生1例,总不良发生率为5.7%,传统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例,总不良发生率3.4%。结论:胸腔镜辅助下二尖瓣置换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无增加,与传统手术一样安全可靠;且并未延长手术时间,费用与传统相比也无明显差异,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在选择合适患者的前提下,如能解决好体外循环时间延长问题,较传统正中手术更有应用优势。

尚鹏飞[3](2020)在《不同方式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指标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正中胸部切口、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分析,研究不同方式二尖瓣置换术的优缺点,为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资料。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心血管外科行二尖瓣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按连续法将60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全胸腔镜下行二尖瓣置换术;B组: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二尖瓣置换术;C组:正中开胸行二尖瓣置换术。对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体重、心功能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手术时长、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输红细胞、血浆)、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停留时间、胸腔引流量、术后输血量(输红细胞、血浆)、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住院总费用及术后短期随访等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分析总结三组数据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三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体重、心功能NYHA分级、LVEF基线一致。正中开胸组在手术时长、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全胸腔镜组比较,用时较少,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在术后住院时间、胸腔引流量、术后输血方面等指标,全胸腔镜组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正中开胸组比较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总费用方面三组无明显差异。术后疼痛感、对切口的满意度,全胸腔镜组最优,其次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再次是正中开胸组。截止2019年9月,随访3-39个月,随访58人,随访率达96.7%。三组患者生活状态良好,无院外死亡、脑栓塞、脑出血、机械瓣膜故障、瓣周漏、溶血等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全胸腔镜、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和正中开胸三种手术方式用于二尖瓣置换均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而全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的手术胸壁创伤最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和患者感受更好;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不失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也可作为掌握全胸腔镜手术一种过渡性操作方法。

党志侨[4](2020)在《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治疗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HD)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梗死的一类心脏病[1]。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冠心病患病率为1%(城乡合计),冠心病死亡率在人群总死亡中占比15.2%,在所有心血管病死亡中占比37%。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人数持续增加,其中高龄冠心病患者比例也在增加[1]。当前证据显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仍然是大部分多支血管病变和左主干病变患者的“金标准”治疗方法[2]。然而高龄、体外循环仍然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3]。同时,高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概率较高,大大增加了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本论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病例资料,总结并讨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的临床疗效及特点,为在今后工作中更好的开展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提供有临床价值的经验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我科收治的具有择期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指征的冠心病患者共126例。其中男性92例,女性34例;年龄为(61.4±3.9)岁,按照年龄的不同分为老年组(≥70岁)和对照组(<70岁)。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冠脉搭桥术前准备,术中常规经正中胸骨切口入路,采用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使用心脏表面局部固定器、冠状动脉分流栓辅助完成手术。分别统计患者术前冠脉血管病变支数、合并基础疾病、心脏彩超评估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再血管化桥支数;术后第一天心包引流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期间死亡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6个月随访,通过心脏彩超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估患者心脏功能改善状况。结果两组患者共126例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手术均获得成功。围手术期患者死亡3例,其中老年组2例,对照组1例;其余患者痊愈出院。虽然老年组术前冠脉血管病变支数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3.1±0.4与 3.0±0.8,P>0.05),但老年组手术时间(176.5±31.1 min 与 189.2±36.2 min,P<0.05)及血管桥吻合数量(2.8±0.5与3.0±0.6,P<0.0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在使用乳内动脉吻合前降支的比例(87.8%与 92.9%,P>0.05)、术后第一天心包引流量(233.9±52.7 ml 与 212.3±65.6ml,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24.9±15.5 h 与 20.4±12.4h,P>0.05)、ICU 停留时间(31.6±23.9 h 与 25.7±19.0 h,P>0.05)、术后住院时间(14.8±9.3 d与12.6 ± 7.6d,P>0.05)方面均无显着差异。老年组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均较低(4.8%与1.1%,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两组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内均无心脏事件死亡,两组术后6月时LVEDD及LVEF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1.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能够在7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安全进行,尤其是高危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2.与对照组相比,老年组不完全血运重建率高,但相对缩短了手术时间,进一步降低了术后并发症,降低了死亡率,术后6个月内随访患者预后良好。3.老年高危患者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可以明显改善早期临床疗效,远期冠脉血管通畅率和死亡率需要进一步随访研究。

李军[5](2019)在《深低温停循环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重度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转归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心血管手术由于手术时间长,创伤大,需要体外循环辅助,因此手术后更容易发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并显着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虽然全主动脉弓置换合并支架象鼻植入术临床结局令人满意,但该手术操作复杂,时间更长,创伤更大,且需要深低温停循环,可能会导致重度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本文旨在阐明此类手术术后重度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其对短期临床结局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的收集了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阜外医院实施的深低温停循环下全主动脉弓置换合并支架象鼻植入术患者共522例临床数据。通过查询病历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数据(术前、术中、术后),在标准SIRS诊断评分的基础上,定义了重度SIRS的评分标准,得出重度SIRS的发生率及其对短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此外,我们完整收集了围术期可能增加或者减少重度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临床变量,包括术中乌司他丁和右美托咪定等药物的使用情况,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术后重度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保护因素。研究结果在本研究队列中,重度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发生率为31.4%。重度SIRS组较非重度SIRS组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增加[4.88%(8/164)vs 1.12%(4/358),P=0.019];重度SIRS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也明显延长(P<0.05);重度SIRS组肺部感染、血液透析、二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重度SIRS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脑卒中、截瘫、谵妄、二次开胸止血的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SIRS组术后重大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重度SIRS组(OR,4.52;95%CI,3.40-6.01;P<0.001)。通过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年龄<60 岁(OR=2.93;95%CI2.01-4.28;P<0.001)、术前基础血肌酐水平升高(OR=1.61;95%CI 1.18-2.20;P=0.003)、合并冠状动脉疾病(OR=2.00;95%CI 1.15-3.48;P=0.015),、CPB 持续时间>200分钟(OR=1.63;95%CI 1.23-2.18;P=0.001)是术后发生重度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静脉注射乌司他丁(OR=0.69;95%CI 0.51-0.93;P=0.015)或右美托咪定(OR=0.36;95%CI 0.23-0.56;P<0.001)可降低术后重度 SIRS 的发生。结论深低温停循环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重度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发生率显着增高。通过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或者乌司他丁,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可能会减少重度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并降低重大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改善预后。

高瑞芳[6](2019)在《不同剂量的乌司他丁对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肺功能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体外循环开始后48h内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pressure difference,P(A-a)O2)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探讨其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3月到2019年2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行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共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L组,n=22例)、高剂量组(H组,n=18例)及对照组(C组,n=18例)。L组于诱导后切皮前、体外循环开始时分别给予乌司他丁1万U/Kg,加生理盐水稀释到100ml后静滴;H组于相同时间点分别给予乌司他丁1.5万U/Kg,加生理盐水稀释到100ml后静滴;C组在相同时间点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00ml。于麻醉诱导后(T0)、体外循环开始后3h(T1)、6h(T2)、12h(T3)、24h(T4)、48h(T5)取中心静脉血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TNF-α、IL-6、IL-8、IL-10水平;记录三组患者各时间点P(A-a)O2和OI值;记录患者术中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羟乙基淀粉、白蛋白用量及术中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富血小板血浆、自体血用量;记录三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呼吸衰竭、二次插管、心衰、肾功能不全行CRRT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及死亡的情况。结果:与其他组比较,H组术前合并COPD患者比例高(P<0.05),H组发病后48h内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比例低(P<0.05),三组患者其他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L组患者T1T3时间点血浆TNF-α、IL-6水平显着降低(P<0.05),H组患者T1T3时间点血浆TNF-α、IL-6、IL-8水平显着降低(P<0.05);L组与H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浆TNF-α、IL-6、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浆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L组患者T2T4时间点OI值升高,T4时间点P(A-a)O2降低(P<0.05);与H组比较,L组患者T2时间点OI值升高;C组与H组患者各时间点OI值、P(A-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中输液量及各类血制品使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应用总剂量3万U/kg乌司他丁相比,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别在切皮前及体外循环开始时应用总剂量2万U/kg乌司他丁,可改善体外循环开始后24h内氧合指数,降低血浆TNF-α、IL-6水平,但对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无显着影响。

钱朝庆[7](2019)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肝素抵抗临床观察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体外循环建立必须充分血液抗凝,肝素抗凝效果确切、具有可逆性、起效速度快等特点,是体外循环抗凝药物的首选,肝素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后,明显提高ATⅢ抗凝血效用和大幅度降低起效时间,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发生肝素抵抗现象,处理不恰当可能影响手术效果,严重甚至危及到患者生命。体外循环过程中应用肝素(400U/kg)后,ACT仍不能按预期延长达到480s以上或虽能延长到480s但很快缩短无法满足转机要求而发生肝素抵抗。因此凡影响肝素与ATⅢ结合、抗凝血因子活化等病理生理原因都可引起肝素抵抗发生,本研究旨在总结体外循环中肝素抵抗的临床诊治经验,同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针对具有肝素抵抗危险因素患者术前准备侧重点提供依据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探讨归纳肝素抵抗的处理措施及肝素替代物,为临床工作提供直观理论依据。肝素抵抗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将来科研需从多方面更进一步明确其发病机制及标准,开展前瞻性、多中心、双盲、随机临床实验,深入了解肝素抵抗易感因素与机制,力求发现更理想肝素替代抗凝血药物及相关抗凝监测办法并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方法]本研究选择2015年6月至2019年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全麻CPB心内直视手术同时伴肝素化期间肝素抵抗现象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肝素抵抗组),男性22例,女性33例,年龄5-71岁,体重16-89kg;随机选取的同期全麻CPB心内直视手术且不伴肝素抵抗患者55例为对照组(非肝素抵抗组),男性26例,女性29例,年龄6-75岁,体重19-87千克;病例一般资料收集还包括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转流时间等;收集并统计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肝素平均总用量、鱼精蛋白用量、鱼精蛋白/肝素,两组ACT基础值、首次肝素、转流10分钟、复温各时段ACT。计数资料组间构成比、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以上均属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疾病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学意义的检验均为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通过对掌握病例资料的研究显示:患者伴随有术前抗凝治疗、血小板≥200*10^9/L、抗凝血酶Ⅲ缺乏、心脏粘液瘤、紫绀型先心病感染等因素CPB心脏手术更易出现HR,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T-Ⅲ缺乏是CPB中发生肝素抵抗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肝素抵抗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为预防体外循环中肝素抵抗,针对可疑高危患者术前行ATⅢ测定并治疗ATⅢ缺乏疾病,停用肝素抗凝或使用无需ATⅢ参与抗凝过程的其他抗凝剂替代治疗,术前务必完善血细胞计数,合并血象升高、血小板计数升高者高度重视(尤其PLT>240×10^9/L时),术前合并发热感染者围手术期需经验性或根据药敏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结合患者实际条件如有必要可考虑延期手术。合并上述高危因素患者手术肝素化后应严格遵循ACT>350s行主动脉和上、下腔静脉插管,ACT>480s才能开始体外循环转流。术中出现肝素抵抗者追加肝素用量至大于500U/kg时一般可达到满意ACT值,假如无效时应补充ATIII的商品制剂,术前如果有条件行ATⅢ检测将为我们提供客观依据,另外还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全血300-600ml。探索肝素抗凝监测新技术可能成为解决HR的突破点,“发色底物法抗-Xa”(Anti-Xa)和血栓弹力图可用于肝素抗凝效果的描述,用于CPB过程中评估患者凝血功能具有指导意义,但还需开展更多临床实验论证其可行性、准确性、及安全性。

刘晋萍[8](2014)在《减少围体外循环期的血制品输入对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总体思路在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中所应用的血液制品主要是库存红细胞(P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制品对手术后患者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能否合理安全地减少或避免血液制品在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中的应用成为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在国外的医学中心已有类似的研究报告,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人种、社会经济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我们很难照搬国外中心的临床研究结果。因此,我们必须探讨适合我们国情的围体外循环期用血指南,并为国内同行提供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血依据。本研究将分成以下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拟探讨围体外循环期的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对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安全性。研究将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根据采用传统体外循环预充库血方案或采用无库血预充(改良节约用血策略)方案将患儿分成传统组和改良组。对两组患儿术前、术中及术后一系列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统计分析,明确实施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在减少库存红细胞用量及改善患儿预后方面的临床效果,以进一步证实该策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第二阶段根据实施无库血预充方案的改良组患儿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和手术后的输血情况,再进一步分成免输血组、术中输血组和术后输血组。依据三组患儿的临床数据的统计结果初步总结出:①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中的安全血液稀释度;②哪些患儿适宜进行免输血体外循环手术;③评价术中、术后输血与免输血组患儿的近期预后差异;④影响患儿输血的危险因素评估。最终达到验证免输库血或少输库血体外循环技术的安全性。第二部分研究拟探讨体外循环实施无血浆预充策略对低体重患儿心脏术后凝血及临床状况的影响。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根据体外循环胶体预充方案分成两组,传统预充血浆成分的患儿为对照组,采用改良人工胶体液替代血浆成分的患儿为试验组。收集患儿围体外循环期的临床观察指标,并用血栓弹力图(TEG)观察术前、术后的凝血功能监测指标变化,通过两组间的比较,旨在评价实施人工胶体液替代血浆技术在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为进一步探寻体外循环术中合适的血浆替代品及完善血浆的临床规范应用和应对血源紧张状况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目的评价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对低体重(≤15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并进一步针对实施传统和改良库血预充体外循环术后患儿的血制品输入情况及临床预后进行分析:1、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中的安全血液稀释度;2、免输血体外循环手术的适应证;3、评价术中输血、术后输血与免输血患儿的近期预后,探讨影响输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最终验证减少血液制品输入的体外循环技术安全性。研究方法自2011年2月至2013年10月,按入选标准纳入53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研究。先进入第一阶段研究即传统组(C组,n=248例)患儿采用传统库血预充方案,改良组(M组,n=283例)患儿实施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即无库血预充方案进行相应的外科治疗,收集两组患儿围术期的相关资料并分析该策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第二阶段研究即对改良组患儿进一步分组,如患儿在CPB中发生与低血红蛋白浓度相关的缺氧指征时,则需严格按照输血指征申请输血治疗,并被纳入术中输血组;如手术后进行输血治疗的患儿需纳入到术后输血组;成功实施免输血手术的患儿,需纳入免输血组,收集三组患儿围术期的重要监测指标及血制品的用量、收集所有患儿住院期间一般资料,于CPB前、CPB开始后10min、停机前及停机改良超滤后分别监测血气,记录术后24小时胸液引流量及患儿术后早期恢复的相关评价指标。研究结果第一阶段对传统组与改良组患儿初步分析表明,改良组患儿的红细胞用量明显少于传统组(p<0.001);改良组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24小时胸液引流量明显低于传统组(p=0.028,p=0.034,p=0.012);两组间的住院时间、再次气管插管、术后腹透及死亡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阶段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免输血组相比,术中输血组患儿体重、年龄、身高均明显较低(p<0.01),24小时胸液引流量更多(p<0.05);术中输血组术前HCT均低于免输血组和术后输血组(p<0.01,p<0.05),三组间住院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HCT、体重、身高可降低术中输血的风险(OR=0.811, p<0.001; OR=0.717,p<0.001; OR=0.909,p=0.008),预充量则增加术中输血风险(OR=1.006; p=0.032),体重、紫绀分别为降低和增加术后输血风险(OR=0.833,p=0.009; OR=2.597, p=0.019)。经过ROC曲线分析及与发生术中输血相关的HCTcutoff值提示:体重≤10kg患儿,术前与术中最低HCT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800(0.664~0.938,p=0.002)和AUC0.802(0.723~0.896。术前最低HCT的Cutoff值为39.5%时,敏感度为0.774,特异度为0.727,术中最低HCT的Cutoff值为23.5%时,敏感度为0.750,特异度为0.731,因此当术前HCT>39.5%时,可尝试免输血体外循环术,且术中最低HCT安全值为23.5%。对于体重>10kg患儿,术前HCT与术中最低HC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749(0.570~0.927,p=0.013)和0.712(0.616~0.808,p值<0.001)。术前HCT的Cutoff值为35.5%时,敏感度为0.583,特异度为0.931,术中最低HCT的Cutoff为21.8%时,敏感度为0.750,特异度为0.766,因此体重>10kg患儿术前HCT>35.5%时,可尝试免输血体外循环术,且术中最低HCT安全值为21.8%。结论本研究认为:合理实施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可显着减少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的血制品用量,可明显缩短患儿术后早期的恢复时间,并未给患儿术后带来其它不良影响;在应用此策略基础上,熟悉低体重患儿免输血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以及患儿术前HCT和术中安全血液稀释度,将为15kg以下患儿安全实施少输血制品心脏手术奠定良好基础。研究目的新鲜冰冻血浆(FFP)一直以来被视为婴幼儿体外循环预充液的重要组分,旨在通过预防性使用血浆,保护体外循环术后的凝血功能。但目前预防性使用血浆的临床效果存在很大争议,而且缺乏婴幼儿预防性使用血浆的循证医学研究。目前,我国血源紧张的状况日趋严重,再加上输入血制品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因此,正确认识血浆的预防性使用价值以及评价人工胶体能否安全有效地替代血浆十分重要。本研究拟通过观察体外循环管路有无预充血浆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凝血功能以及临床状况的影响,以明确婴幼儿体外循环中预防性使用血浆,是否能达到预期改善术后凝血功能的效果。并且进一步评价人工胶体能否安全有效地作为血浆替代品用于体外循环预充,为临床安全合理地使用血浆提供依据。研究方法2012年12月至2013年08月,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患儿115例,年龄小于3岁,体重在5~15kg之间。根据体外循环管路预充胶体液种类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佳乐施组(Gelofusine,G组,n=58),FFP组(F组,n=57)。G组预充佳乐施10~20ml/kg,F组预充1~2U(1U=100ml)FFP,两组均预充醋酸钠林格液100~200ml,根据术前HCT水平预充0~1U少白悬浮红细胞。采用血栓弹力图仪(Thrombelastogram,TEG)检测切皮前及鱼精蛋白中和后15min快速TEG以及功能性纤维蛋白原(FLEV)的含量。观察术后肝肾功能,记录术后6h、24h和总胸液引流量,计算血制品、凝血制剂的使用量以及呼吸机时间、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分析术前的血液系统指标及鱼精蛋白中和后检测的TEG参数与术后出血量的关系。研究结果两组患儿术前一般资料基本一致。两组患儿均痊愈出院,无二次开胸止血,无术后肝肾功能损害。预充FFP可显着提高术后纤维蛋白原(MAf、FLEV)的含量(5.6±2.1vs9.2±2.6,p=0.008;154.3±37.6vS195.2±39.0,p=0.006),但对凝血因子水平(R值)、血小板功能(MAp值)及最终形成的血凝块强度(MA值)均无明显影响(p>0.05)。另外,FFP预充不能减少术后出血量,对减少RBC、PLT、FFP等血制品及凝血制剂的使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的术后呼吸机时间、ICU时间和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鱼精蛋白中和后测得的MA值与术后6h出血量相关(r=0.615,p<0.001)。简单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转机时间(r=0.263,p=0.047)、紫绀型(r=0.307,p=0.033)及术前FLEV水平(r=-0.468,p=0.013)三个指标与术后6h出血量相关。进一步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术前FLEV与术后早期出血量有关(r=0.331,p=0.037)。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中预防性使用血浆能够显着提高术后纤维蛋白原水平,但对减少术后出血及血制品输注、促进临床恢复方面没有明显保护作用。合理选择人工胶体液在常规择期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可安全有效的替代血浆用于体外循环管路预充,从而减少血浆使用量。因此,我们不建议在婴幼儿体外循环管路预充时常规使用血浆。TEG可实时监测凝血系统功能,对于预测心脏术后出血的风险以及指导血制品的输入有重要价值。

方颖慧[9](2014)在《超滤技术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中抗生素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总体思路:体外循环技术使得心脏手术得到很大发展,但非生理性的血液转流过程伴随着潜在的危害。患者血液与体外循环管道异物表面接触可引起炎性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体外循环开始后,患者出现稀释性的血红蛋白降低及血清蛋白降低,导致炎性毛细血管渗漏,液体向组织间隙转移,出现组织水肿及终末器官灌注不良。血液稀释技术虽能增加体外循环期间组织灌注,允许在低流量甚至循环停止时使用深低温保护器官免受缺血损伤,并且减少体外循环过程中对异体血的需求。过度的血液稀释可能增加血容量,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肾功能衰竭。超滤作为体外循环中的一项常用技术,1979年Darup等人报道了在体外循环中使用超滤技术。20世纪80年代,研究报道了体外循环中使用超滤可滤除体内多余的水分,有改善患者术后的心功能、肺功能、神经功能、减少输血、减轻炎症反应等优势。超滤除了其改善患者生理状态等优势的同时,研究报道了其可滤出各种药物,如麻醉药、阿片类药物、肌松药、抗生素等等。超滤对于体外循环中抗生素浓度的影响目前研究报道较少。心脏手术中由于体外循环转流、低温、血液稀释等因素使机体对外源性感染源的抵抗力下降,在心脏手术中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成为外科医生普遍接受的常规。在体外循环下内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化,各种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亦随之发生改变。抗生素的用药策略在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手术中是否仍然合适是一个研究的热点。体外循环中影响抗生素的因素包括血液稀释、低温、血流动力学改变、药物代谢器官血液灌注的改变、药物与体外循环管路的接触以及超滤等等。本研究拟从模拟体外循环模型、小儿平衡超滤、及成人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两种超滤策略几个方面探讨超滤在心脏手术中对抗生素及炎性因子的影响。为今后制定更合理的药物使用策略提供依据。第一部分本研究使用体外循环模拟管路模拟体外循环过程,排除了临床研究中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的差异及手术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只关注于超滤技术对体外转流过程中抗生素浓度的影响。实验中管路预充、排气、降温、体外循环、肝素的使用与临床方案完全相同。分别从加药口加入头孢替安与头孢美唑两种抗生素。使用平衡超滤过程中在不同时间点留取血标本及滤液标本检测抗生素浓度,方法为高压液相技术。通过这一部分离体实验,探索超滤技术是否可以滤除血浆中的抗生素,以及超滤过程中血浆抗生素浓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离体实验的结果可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离体研究中证实了平衡超滤可呈剂量依赖性滤除血液中的抗生素。但临床上各种因素复杂多变,在患儿个体差异、病情差异、术中状况的差异下离体研究的结果是否可以在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是本研究的重点。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由于患儿体重小、血液稀释严重,因而超滤技术广泛应用于滤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及炎性因子。但超滤对抗生素的影响尚无存争议。本研究选取单纯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矫治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平衡超滤组及非平衡超滤组,在超滤前、超滤后分别取血标本进行炎性因子及抗生素浓度检测,并留取滤液标本检测炎性因子及抗生素浓度。本部分的目的是探索平衡超滤对儿科心脏手术中血浆炎性因子及抗生素浓度的影响,以及对术中血气及其他指标的影响。第三部分深低温停循环下的主动脉弓置换手术由于患者病情重、手术复杂、体外循环时间长及深低温停循环的打击,患者发生炎性反应激活、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酸中毒。深低温停循环手术中常需使用大剂量超滤来调节改善内环境,滤除多余水分及炎性因子。美国胸外科学会指南对心脏外科手术中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剂量和间隔给了推荐性意见,然而未纳入主动脉置换手术及心脏移植手术。而深低温停循环手术中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缺乏研究证据。深低温停循环下的主动脉弓置换手术中超滤对于抗生素的影响文献报道较少。前期离体及小儿心脏手术中的发现是否能在成人深低温停循环的情况下得以证实是第三部分的重点。本研究中分别采用常规超滤和体外循环过程中全程超滤两种不同的超滤管理技术,探索超滤技术对炎性因子及抗生素浓度的影响。第一部分离体模型下研究平衡超滤技术对抗生素浓度的影响背景与目的心外科手术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止围术期感染。然而体外循环对内环境产生的极大干扰,使得抗生素的分布和代谢发生变化,其中平衡超滤技术对体内抗生素浓度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拟在体外模拟模型下,研究平衡超滤技术是否能对围术期血浆抗生素浓度产生影响。方法建立体外循环体外模拟环路,包括回流室、膜肺、婴儿动脉滤器。血液浓缩器安装在动脉滤器和储血室之间。新鲜全血与乳酸林格氏液预充体外循环管路,并保持最终红细胞压积在24-28%。头孢替安(320mg)和头孢咪唑(160mg)一次性加入循环管路中。30分钟体外循环后开始零平衡超滤,通过Hoffman钳维持动脉管路压力约100mmHg。超滤速度控制在12mL/min。使用勃脉力A持续滴入管路维持红细胞压积。平衡超滤过程中每5分钟采取血浆和超滤液标本,使用高压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分别动态监测头孢替安和头孢美唑的药物浓度。结果头孢替安和头孢美唑在不同时点的超滤液中均可检测到。血浆中抗生素的浓度随着超滤液量的增加呈线性降低。超滤结束时,血浆头孢替安浓度为104.96±44.36μg/ml,大约为初始浓度的44.38%±7.42%(初始浓度238.95±101.12μg/ml)(p<0.001);而血浆头孢美唑浓度降低至25.76±14.78μg/ml,约为初始浓度的49.69%±10.49%(初始浓度51.49±28.03μg/ml)(p<0.001);超滤液中头孢替安的含量为总给药量的27.16%±12.17%,头孢美唑的含量占总给药量的7.74%±4.17%。结论平衡超滤能够滤出血液中的抗生素,其滤出量与蛋白结合率显着相关;超滤技术对于围术期抗生素的血药浓度具有显着影响,因而术中抗生素的应用策略应考虑此影响因素。第二部分婴幼儿心脏手术中平衡超滤对炎性因子及抗生素浓度的影响背景与目的体外循环管路预充液对于小儿来说会造成比较严重的血液稀释,因而超滤技术在儿科心脏手术中成为常规应用以滤除体内多余水分以及体外循环预充液,及减少炎性因子。然而由于超滤对抗生素也有滤除作用,且儿童心脏手术中超滤对抗生素的滤除作用研究报道较少。为证实第一部分离体研究的结果,本部分研究探讨平衡超滤对行体外循环的婴幼儿体内炎性因子及抗生素血药浓度的影响,为临床抗生素的指导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5月期间于本院心脏外科接受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矫治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功能Ⅰ-Ⅱ,入选患者随机分成平衡超滤组(Balanced Ultrafiltration, BU F)和非平衡超滤组(non-Balanced Ultrafiltration, NBUF),于胸部切皮前30分钟通过静脉给予头孢美唑0.03mg/kg。分别于体外循环转流开始前(t1),超滤前(t2),体外循环结束后5分钟(t3),抽取t1、t2、t3时刻动脉血测定血气及胶体渗透压,并留取血液和超滤液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炎性介质指标包括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IL-6、IL-10、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 NE)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a,使用高压液相色谱检测技术检测抗生素浓度。结果停体外循环后,IL-1、IL-6、IL-10、TNF-α及NE的血浆浓度较超滤前显着升高(p<0.05)。IL-1、IL-6、NE停体外循环时两组之间的血浆浓度无显着差别(p>0.05)。IL-10、TNF-α停体外循环时血浆浓度在BUF组低于NBUF组(p<0.05)。滤液中可检测到所有这几种炎性因子的存在,各种炎症介质在滤液中的浓度在两组之间未见差别(p>0.05)。BUF组,血浆头孢美唑由超滤前初始浓度72.03±23.77μg/ml降低至停止体外循环时40.04±12.38μg/ml(53.47%±13.60%)。在NBUF组,停止体外循环时血浆头孢美唑由超滤前的初始浓度80.04±30.30μg/ml降低至58.02±18.86μg/ml(69.11%±9.0%)。两组间血浆抗生素浓度的减少量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8)=BUF组超滤液中头孢美唑总含量占总给药量的7.25%±3.83%,NBUF组超滤液中头孢美唑总含量占总给药量的2.83%±1.71%,两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04)。结论平衡超滤可选择性滤除血浆中的炎症介质。体外循环中超滤的使用确切可以滤除血液中的抗生素,且平衡超滤的使用增加了抗生素在滤液中的滤出量。第三部分全程超滤对深低温停循环下主动脉弓置换手术中血浆炎性因子及抗生素浓度的影响背景与目的深低温停循环下的主动脉弓置换手术中,由于手术时间长并且需要经历低温及缺血等严重的打击,从而引起机体酸碱平衡紊乱及氧化应激损伤,并产生大量炎性因子。因而常规使用超滤技术滤除循环内多余水分,调节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滤除炎性因子。然而,由于超滤可滤除抗生素,且与超滤的剂量呈正相关,因此在深低温停循环手术中大量的超滤可能会对抗生素血药浓度产生影响。因而本实验拟研究深低温停循环下不同超滤技术对术中抗生素浓度、炎症反应程度以及术后感染等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纳入需深低温停循环下行主动脉弓置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程组(主动脉阻断10分钟后开始全程超滤至停止体外循环),复温组(开始复温时开始超滤至停止体外循环)。切皮前静脉给予头孢呋辛1.5g,体外循环转流2小时追加0.75g。分别于体外循环转流开始升主动脉阻断后10分钟(T1)、体外循环转流2小时(T2)、停体外循环时(T3),及停体外循环后4小时(T4)抽取动脉血4ml。体外循环结束时收集超滤液标本5ml,记录超滤液总量。使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抗生素浓度。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炎性介质指标包括白细胞介素(IL)-1、IL-6、IL-10、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全程组血浆头孢呋辛浓度从体外循环开始时94.23±30.21μg/ml,下降到体外循环2个小时的74.69±21.90μg/ml(下降17.86±11.52%)(p<0.05)。复温组血浆头孢呋辛浓度从体外循环开始时85.63±32.76μg/ml,下降到体外循环2小时的73.68±22.86μg/ml(下降12.16%±6.85%)(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停体外循环后血浆头孢呋辛浓度全程组106.90±61.34μg/ml,复温组129.32±63.70μg/ml;停体外循环4个小时血浆头孢呋辛浓度全程组152.75±98.30μg/mL,复温组189.77±119.03μg/mL;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IL-1和TNF-α的血浆浓度在整个过程中变化不显着(p>0.05)。lL-6、IL-10及NE的血浆浓度在体外循环2小时的时候无显着变化,而在停体外循环时显着升高(p<0.05)。IL-10血浆浓度从停体外循环时的319.03±67.51ng/L下降到停体外循环4小时的148.57±83.28ng/L(p<0.05),IL-6及NE停体外循环4小时浓度未见显着下降(p>0.05)。但各个时点每种炎性因子的浓度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两种超滤方法对血浆头孢呋辛浓度的影响未见显着差别,因此在本给药策略下可以给患者保证足够的血药浓度。全程超滤可以滤除更多的炎性因子,但对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并未优于复温后超滤。

李庆臣[10](2011)在《体外循环下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10条狗的体外循环下全胸腔镜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实验,20例临床病人体外循环下全胸镜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及20例临床类似病人(两组临床病人的体重、性别、年龄、病种等基本情况无显着差异)传统正中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对比研究,旨在探讨(1)通过动物实验,分析早期体外循环下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常发生的危险因索,并探索解决方法,为该技术从实验阶段向临床顺利过渡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并指导以后的临床应用;通过大量动物实验练习,熟悉体外循环下全胸腔镜心脏手术的操作过程及相互间的配合,并进一步验证全胸腔镜微创手术的可行性。(2)临床上我们使用体外循环下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和传统正中胸骨锯开心脏手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房间隔缺损,通过对两组手术病人术前、术中、术后相关数据资料的对比分析中,以求发现体外循环下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和传统正中胸骨锯开手术两种手术方式对病人术后的不同影响,以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性。方法:(1)动物实验:10只成年杂种狗,雌雄不拘,体重16-30kg左右,实验用狗术前12小时禁饮食。手术开始前全部用盐酸氯胺酮注射液10mg/kg肌肉注射麻醉,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小潮气量高频通气法,游离右侧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右侧腋中线第三肋间、右侧胸骨旁指第四肋间、右侧腋中线第六间分别切2cm长小切口,分别为手术器械操作孔和胸腔镜放置孔。人为制造房间隔缺损,并模拟在体外循环下经全胸腔镜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并记录手术过程中遇到的可能致使实验失败或者实验无法继续进行的危险因素,并分析解决的方案,通过实验训练,熟练手术者与扶镜助手,以及手术者与麻醉师、体外循环师之间的配合,并熟悉全胸腔镜心脏手术的相应操作。(2)临床研究:临床上分别选择行体外循环下全胸腔镜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病例20例,行传统正中胸骨切开房间隔损修补手术病例20例。(注:两组病人体重、年龄、病种等一股情况相似,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记录两组病人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闭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心脏射血分数(EF)值等,分析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比较体外循环下全胸腔镜心脏手术与传统正中胸骨切开心脏手术,两种手术方式对病人手术过程中及手术后住院相关时间的不同影响,以及每一种手术方式对该组患者手术前后心脏射血分数(EF)的不同影响,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优劣。结果:(1)动物实验:10条实验用狗全部体外循环下经全胸腔镜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实验成功七例,该七例实验用狗手术后无死亡,心电监护示生命体征平稳。实验失败三例,失败原因主要为:游离上、下腔静脉,并套阻断带时腔静脉后壁破裂出血2例,升主动脉缝荷包时出血1例。无论是上、下腔静脉还是升主动脉,血管出血时,出血较为严重,实验狗因出血导致死亡,且出血多为喷射性出血,血液影响胸腔镜镜头,致使手术视野无法显露,手术无法正常进行,实验失败。(2)临床研究:体外循环下全胸腔镜心脏手术组(TTS)病人术前射血分数(EF)为59±4.2(%),术后为EF为57.8±2.9(%),两组数据比较,差别无统计学学意义(P>0.05)。传统正中胸骨切开术(MS)组病人术前射血分数(EF)为59±3.6(%),术后EF为58.1±3.1(%),两组数据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TTS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2.65±3.44(d),MS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3.6±2.14(d),两组数据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TTS组患者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为7.28±4.28(min),MS组患者手术后呼吸及机辅助呼吸时间为6.99±2.75(min),两组数据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TT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8±42.03(min),M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0.3±20.26(min),两组数据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TTS组手术时间比MS组手术时间长;TTS组患者手术时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0.8±14.55(min),MS组患手术时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4.55±9.86(min),两组数据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TTS组手术时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比MS组升主动脉阻断时间长;TTS组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为1.3±0.47(d),MS组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为1.75±0.78(d),两组数据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TTS组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比MS组ICU停留时间要短。结论:(1)动物实验: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体外循环全胸腔镜心脏手术是可行的;通过动物实验的手术练习,熟练了全胸腔镜心脏手术操作过程及手术者与麻醉、体外循环、护理等相关方面的配合;该课题为体外循环全胸腔镜心脏手术从实验阶段向临床过渡起到桥梁作用。(2)临床研究:TTS组手术时间、升主动脉阻闭时间比MS组时间长;TTS组术后ICU停留时间比MS组时间要短;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手术方式分别对该组患者手术前后心脏EF的影响无显着差异。体外循环下全胸腔镜心脏手术与传统正中胸骨开术相比,最主要的优势还是在它的微创性方面,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符合美容要求

二、不用体外循环进行心脏手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用体外循环进行心脏手术(论文提纲范文)

(1)单操作孔胸腔镜、右胸小切口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 B 个人简历
附录 C 综述 胸腔镜技术在心脏外科领域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2)胸腔镜辅助下经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与传统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术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麻醉处理
        2.2.2 通气管理
        2.2.3 手术方法
        2.2.4 观察指标
        2.2.5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术前一般资料的对比
    3.2 术中资料的对比
    3.3 术后资料的对比
第4章 讨论
    4.1 结果分析
        4.1.1 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手术时间
        4.1.2 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量
        4.1.3 呼吸机辅助时间、心脏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24h胸腔引流量
        4.1.4 总输血量及住院总费用
        4.1.5 术后并发症情况
    4.2 本研究经验总结
    4.3 创新与不足
        4.3.1 创新之处
        4.3.2 不足之处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微创心脏外科的起始与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3)不同方式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指标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患者入组条件
    1.3 手术方式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微创二尖瓣置换术的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4)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治疗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深低温停循环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重度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转归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致谢

(6)不同剂量的乌司他丁对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肺功能及炎性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材料
    1.1 研究对象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研究对象分组与处理
    1.3 仪器与试剂
2.实验方法
    2.1 麻醉方法
    2.2 手术与体外循环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三组患者术中资料的比较
    3.3 三组患者术后资料的比较
    3.4 三组患者不同时间OI、P_((A-a))O_2的改变
    3.5 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炎性介质的改变
4.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心脏手术肺损伤因素及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肝素抵抗临床观察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减少围体外循环期的血制品输入对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全文第一部分 实施围体外循环期的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对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安全性研究
    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全文第二部分 围体外循环实施无血浆预充策略对低体重患儿心脏术后凝血及临床状况的影响
    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婴幼儿免输血心脏手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总结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9)超滤技术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中抗生素及炎性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离体模型下研究平衡超滤技术对抗生素浓度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婴幼儿心脏手术中平衡超滤对炎性因子及抗生素浓度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全程超滤对深低温停循环下主动脉弓置换手术中血浆炎性因子及抗生素浓度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体外循环下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动物实验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临床应用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胸腔镜在我国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不用体外循环进行心脏手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单操作孔胸腔镜、右胸小切口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分析[D]. 王领.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胸腔镜辅助下经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与传统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术临床疗效对比[D]. 倪启智. 南昌大学, 2021(01)
  • [3]不同方式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指标对比分析[D]. 尚鹏飞.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4]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治疗效果的研究[D]. 党志侨. 山东大学, 2020(02)
  • [5]深低温停循环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重度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转归影响的临床研究[D]. 李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6]不同剂量的乌司他丁对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肺功能及炎性反应的影响[D]. 高瑞芳.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肝素抵抗临床观察及危险因素分析[D]. 钱朝庆.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8]减少围体外循环期的血制品输入对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研究[D]. 刘晋萍.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01)
  • [9]超滤技术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中抗生素及炎性因子的影响[D]. 方颖慧.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01)
  • [10]体外循环下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D]. 李庆臣.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无需体外循环的心脏手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